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血清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中医湿热痹阻证证候学研究.方法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n=12)、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肾阴虚证(n=12)、正常对照(n=12)共三组血清,分别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通过软件分别比较湿热痹阻证组和其他两组图谱,找出共同的湿热痹阻证差异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结果 对14个湿热痹阻证共同的差异蛋白点,应用质谱进行鉴定和SwissProt数据库检索,得到9个湿热痹阻证差异蛋白,涉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分泌多肽、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膜蛋白质类、运输蛋白等.结论 这些蛋白具有潜在的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诊断、预后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湿热痹阻证实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顽痹清丸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顽痹清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剔除3例,实际完成观察者42例;对照组剔除4例,实际完成观察者41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8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相关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顽痹清丸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白芍总苷胶囊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白芍总苷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湿热痹清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正清风痛宁片治疗,治疗组予以湿热痹清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对照组为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AQ评分、DAS-28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除不适指数与ESR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清丸可有效改善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热痹颗粒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临证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将60例辨证属于湿热痹阻证的活动期RA患者,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方法分组。实验组口服热痹颗粒剂每次2.0g,1日3次;对照组口服乐松,每次60mg,1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主要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两组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热痹颗粒剂能消肿、止痛、改善关节功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并与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10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痰热清组与清开灵组、穿琥宁组;比较治疗后三组中医积分变化情况以及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痰热清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以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清开灵组和穿琥宁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对于缓解患者病情、改善实验室指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化痹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6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痹饮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疗效。方法:将130例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和湿热痹阻型痹证分型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给予化痹饮,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予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常规方案,疗程均为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变化、空腹血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77%(P〈0.01,μ=79.051);治疗组治疗后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功能障碍等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CRP、IL-1、TNF-α等炎性生经指标降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肝功损伤和明显消化道反应,治疗线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结论:化痹饮是一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有效方剂,且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木瓜风湿丸联合西药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疗效。方法将300例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0例。用药方法:(1)慢作用抗风湿:来氟米特10 mg/次,2次/日,口服;甲氨蝶呤10 mg/次,1次/周,口服,叶酸片10 mg/次,1次/周,口服。(2)抗炎镇痛:洛索洛芬,60 mg/次,2次/日,口服,按需服用。(3)抗骨质疏松:碳酸钙D3片1 g/日及阿法骨化醇 0.5 μg/日,口服。(4)护胃:泮托拉唑,40 mg/次,1次/日,口服。对照一组仅给予上述西药。对照二组在对照一组的基础上加服四妙丸5 g/次,3次/日,饭后服。治疗组在对照一组的基础上加服木瓜风湿丸5 g/次,3次/日,饭后服。各组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3个月为1疗程,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脱落5例,对照一组脱落4例,对照二组脱落6例,3组完成疗程各为95、94、96例。与对照组一组比较,对照二组及治疗组ACR20、ACR50、ACR70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二组升高更明显(P<0.05)。3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DAS28评分、关节疼痛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下降,RF、CRP、ESR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P<0.05)。结论木瓜风湿丸联合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RA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亦优于四妙丸联合西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中医药优化方案治疗湿热痹阻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西药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中药予宣痹汤合二妙散加减;治疗组:实施中医药优化方案,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雷公藤合剂,并配合关节操。两组的疗程均为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观察DAS28评分、GH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治疗前,上述3个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DAS28评分、GH方面,治疗后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3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优化方案治疗湿热痹阻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及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佳;治疗后患者对疾病的自我总体评分优于对照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薏苡仁汤加减内服和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53例AGA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采用美洛昔康片,1片/次,1次/d,饭后服用;双氯芬酸钠凝胶,适量外涂患处,适当按摩,3次/d。观察组美洛昔康片使用同对照组,并给予薏苡仁汤加减内服、外敷。两组疗程均为治疗7 d。患者每日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进行治疗前后湿热痹阻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_2(PGE_2),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205,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1,3,5,7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等主证评分、次证评分和湿热痹阻证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ESR,CRP,UA,IL-1β,IL-6,IL-8,TNF-α,COX-2,PGE_2和TXB_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6-keto-PGF_(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美洛昔康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薏苡仁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AGA湿热痹阻证患者可快速缓解和消除疼痛,减轻临床主要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宣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黄石普仁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观察组则在其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宣痹汤。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随访4、8、16个月复发率、WOMAC评分和DAS28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检测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72%(36/50)(P <0.05);观察组随访患者第4、8、16个月病情复发率分别是2%(1/50)、4%(2/50)、8%(4/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5/50)、14%(7/50)、24%(12/50)(P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和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of 28 Joints,DAS28)均显著降低(P <0.05),且观察组在WOMAC和DAS28评分比较上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在CRP、TNF-α、ESR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在不良反应(皮疹、口腔炎、咽喉炎、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宣痹汤能使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不仅仅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且复发率和不良反应低,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RA)采用清热除湿方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125例RA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2例接受雷公藤多苷等西药治疗,研究组63例加用清热除湿方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清热除湿方能够显著降低湿热痹证RA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总有效率及药物安全性均优于雷公藤多苷,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68-1070
目的: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患者的舌象与RA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湿热痹阻证的RA患者50例,通过数码相机拍摄患者的舌象,以计算机分析舌色、苔色的RGB(红绿蓝)量值,分别计算RGB的构成比,并对舌苔的厚薄及腐腻程度进行量化,同步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对患者的舌色、苔色、舌苔的厚薄及腐腻程度与RA活动性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湿热痹阻证的RA患者舌色的R值构成比与ESR、CRP及RF呈显著正相关(P<0.01),G值及B值构成比与ESR、CRP及RF呈显著负相关(P<0.01);苔色R值构成比与ESR、CRP及RF呈正相关(P<0.05),B值构成比与ESR、RF呈负相关(P<0.05);舌苔厚薄、腐腻程度与ESR、CRP、RF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A湿热痹阻证患者红舌与黄苔的程度与RA活动度相关;舌色越红,苔色越黄,且色泽越鲜明,则病情的活动度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逐瘀汤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瘀血痹阻证。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1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63例类风湿关节炎瘀血痹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82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治疗,试验组给予逐瘀汤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血沉、类风湿因子、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3.90%(77/82),较对照组75.31%(61/81)更高(P<0.05);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CRP、TNF-α及IL-6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沉、类风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沉、类风湿因子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发作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试验组低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湿热痹阻证的用药规律,建立中药特征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效应的数学模型,为实验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30年公开发表临床疗效良好的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复方108首,对复方中出现的170味药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44味药的功效、归经、药性、药味进行统计。并对所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祛风湿药和归膀胱经的药物比较活跃,使用率为33.33%和23.68%,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主要因素,结果祛风湿药、化湿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解表药和归膀胱经的药均是具有治疗RA湿热痹阻证效应的重要因素(回归系数〉0,且P〈0.01)。多元判别分析预测结果总符合率为91.8%。结论:中药特征与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效应存在一定的规律,高频药是其所在功效、归经的代表用药,可为临床医生选方用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结果与中医学关于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理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西部战区空军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条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n=50)和西药治疗组(对照组,n=50),治疗周期结束后,统计两组的疾病症状及体征、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观察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临床医学上的好转,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关节功能分级并没有很大程度的降低,除此之外,观察组的疾病症状及体征、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实验室指标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IL-6、IL-17的表达水平,探索苦寒燥湿法配方三黄一龙汤联合甲氨蝶呤(MTX)对RA细胞因子IL-1、IL-6、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科住院的RA湿热痹阻型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用重剂苦寒燥湿药配方三黄一龙汤联合MTX治疗,对照组用MTX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血清中IL-1、IL-6、IL-17的表达水平,并检测治疗前后的ESR、CRP及DAS28评定。结果治疗2、4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ESR、CRP、DAS28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4周时,治疗组IL-1、IL-6、IL-17、ESR、CRP、DAS28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黄一龙汤联合MTX在2周内有改善炎性指标,4周内抑制细胞因子IL-1、IL-6、IL-17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湿热痹煎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湿热痹煎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50例采用湿热痹煎剂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BPC)、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G)、晨僵时间、手平均握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除晨僵时间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湿热痹煎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蛋白质表达水平初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寒湿痹阻证的本质内涵。方法选择24例2009年7月-2010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寒湿痹阻证组和湿热痹阻证组,每组12例,另选择本院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12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各组蛋白图谱,分别比较寒湿痹阻证组和其他两组图谱,找出共同的寒湿痹阻证差异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采用Mascot软件在SwissProt数据库中搜索肽质量指纹谱数据并确定蛋白质。结果寒湿痹阻证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蛋白质点共有81个;寒湿痹阻证组与湿热痹阻证组差异蛋白质点共有45个;有13个蛋白点是寒湿痹阻证组较其他两组蛋白表达量均高或均低的蛋白点;通过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获得9个差异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大多与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等细胞事件的抑制相关。结论4.1蛋白、DLC-1蛋白等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相关蛋白具有潜在的作为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诊断、预后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寒湿痹阻证实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