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寇应琳  徐向宇  孙宁 《中成药》2023,(4):1045-1051
目的 制备染料木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单因素试验分析稳定剂(大豆卵磷脂+PVP K30)用量、大豆卵磷脂与PVP K30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PDI的影响。以蔗糖-甘露醇(1∶2)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测定溶解度、体外溶出度。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染料木素、物理混合物、染料木素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0.25、0.5、1、1.5、2、3、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染料木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工艺为染料木素用量20 mg,稳定剂用量50 mg,大豆卵磷脂与PVP K30比例2∶3,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0次,平均粒径为184.63 nm, PDI为0.090,Zeta电位为-33.69 mV。纳米混悬剂在不同pH值介质中的溶解度、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1),t1/2延长(P<0.01),C...  相似文献   

2.
陈容  田莉  薛晓菲  潘思影  杨雪  田青 《中成药》2023,(12):3872-3878
目的 制备葫芦素B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稳定剂种类、稳定剂与药物比例、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测定溶解度、稳定性,进行晶型分析。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葫芦素B、物理混合物、葫芦素B纳米混悬剂喷雾粉的0.5%CMC-Na混悬液(10 mg/kg),于0.5、1、2、3、4、8、10、12 h采血,UPLC-MS/MS法测定葫芦素B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稳定剂羟丙基纤维素+十二烷基硫酸钠(1∶1),稳定剂与药物比例3∶1,均质压力80 MPa,均质次数12次,平均粒径为200 nm, PDI为0.140,Zeta电位为-32 mV。纳米混悬剂溶解度明显高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在6个月内稳定性良好。葫芦素B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混悬剂中。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1),t1/2延长(P<0.05,P<0.01),Cmax、AUC0~t...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7,(11)
目的制备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并测定其体外溶出率。方法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平均粒径与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黄酮、聚维酮K30(PVPK30)、聚乙二醇400(PEG-40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冷冻干燥法制备冻干粉后,筛选最优冻干保护剂种类和比例。再比较冻干粉和物理混合物的体外溶出率。结果最佳条件为黄酮质量浓度10.00 mg/m L,PVPK30、PEG-400质量浓度2.30mg/m L,平均粒径(172.3±1.2)nm,PDI 0.175±0.004。最佳冻干保护剂为5%甘露醇-乳糖(3∶2),复溶后平均粒径为(239.7±2.1)nm,PDI为0.193±0.032。冻干粉在60 min内的体外溶出率达87.7%,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物(低于30%)。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改善甘草黄酮的体外溶出率。  相似文献   

4.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紫杉醇-白桦脂酸混合纳米混悬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制备一种紫杉醇-白桦脂酸混合纳米混悬剂,优化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以泊洛沙姆188、卵磷脂为稳定剂,以稳定剂浓度、稳定剂比例、均质压力、循环次数为考察因素,以粒径及PDI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结果最优工艺为稳定剂质量浓度0.6mg/m L,泊洛沙姆188-卵磷脂(2∶1),均质压力100 MPa,循环次数20次。最优工艺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282.54±5.40)nm,PDI为0.242±0.020。紫杉醇-白桦脂酸混合纳米混悬剂中药物粒子呈棒状,再分散性与短期稳定性均良好,其中的紫杉醇和白桦脂酸均以无定形形式存在。制备成纳米冻干粉后,紫杉醇水中溶解度提高约90倍,白桦脂酸提高约100倍。在2h内纳米冻干粉中2种药物累积溶出百分率显著提高,均达到95%。结论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米混悬剂制备工艺是有效、可行的,纳米混悬剂可改善紫杉醇和白桦脂酸溶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剂(PF-N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联用制备PF-NS,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分别优化处方组成和高压均质工艺参数。采用桨法测定PF-NS的体外溶出度;并测定其30 d内物理稳定性。结果 PF-NS处方组成为2%PF原料药,1%SDS作为稳定剂;制备方法 :先高速剪切2 min(10 000 r/min),后经高压均质19次,均质压力为940 bar/次,粒径分布为(258.4±2.59)nm、PDI为(0.339±0.01)、Zeta电位(-25.4±0.46)mv;PF-NS体外溶出量明显高于其物理混合物;PF-NS在4℃避光条件下粒径和PDI变化小,更加稳定。结论 PF-NS制备方法简便、稳定、可行,有望成为葛根总黄酮新型口服纳米给药系统,并为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沉淀法制备落新妇苷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及工艺参数,对所得纳米混悬剂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评价其体外累积释放度。结果显示,以PVP K30为稳定剂制备的落新妇苷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49±3)nm,多分散度指数(PDI)为0.137±0.014,稳定性指数(SI)为0.940±0.012。扫描电镜显示所得纳米混悬剂中落新妇苷呈圆球状,大小较均匀。X射线衍射图谱和差式扫描量热法均表明落新妇苷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后,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落新妇苷纳米混悬剂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显著高于物理混合物及原料药。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成功制备均匀稳定的纳米混悬剂,改善其溶解性,为解决落新妇苷应用局限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9,(9)
目的制备柚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后,测定其粒径、PDI、Zeta电位、累积释放度。然后,研究纳米混悬剂体内药动学行为,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61.67±4.23)nm,PDI为0.105±0.011,Zeta电位为(-30.47±1.15)mV,40 min内累积释放度大于90%。与原料药比较,纳米混悬剂t_(max)显著缩短(P<0.05),C_(max)、AUC_(0~)_t、AUC_(0~∞)显著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了1.86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改善柚皮素体内吸收,明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房伟  王奎鹏  韩德恩 《中成药》2022,(3):689-694
目的 制备松萝酸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稳定剂种类、稳定剂用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纳米混悬剂形态,测定溶解度、体外释药.12只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松萝酸及其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紫檀茋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紫檀茋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作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紫檀茋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并对处方加以验证。结果:通过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用响应面法预测最佳处方,所得处方为:紫檀茋的浓度为36 g/L,pluronic F68浓度为2.2 g/L,牛磺胆酸钠的浓度为3.0 g/L。验证实验得到的紫檀茋纳米混悬剂粒径为(134.6±2.5)nm,PDI为(0.097±0.006)。体外溶出结果表明,紫檀茋的纳米化促进了其溶出速度。扫描电镜观察紫檀茋原料药及紫檀茋纳米混悬剂形态,可见紫檀茋纳米混悬剂呈类球状,且分布均匀。结论:Box-Behnken效应面法能够有效地优化紫檀茋纳米混悬剂处方,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以甘草酸为稳定剂的黄芩苷固体纳米晶体(baicalin solid nanocrystal,BCN-SN),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法制备黄芩苷纳米混悬剂,并进一步冷冻干燥得BCN-SN,以平均粒径及多分散指数(PDI)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及工艺参数,对所得BCN-SN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测定其体外溶出度。结果以甘草酸为稳定剂,甘露醇-甘草酸为冻干保护剂制备的BCN-SN平均粒径为(478.0±6.5)nm,PDI为0.230±0.015。扫描电镜显示BCN-SN呈不规则球形,大小较均匀;差式扫描量热法表明黄芩苷制备成固体纳米晶体后,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体外释放结果表明BCN-SN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显著高于物理混合物。结论以甘草酸作为天然稳定剂的固体纳米晶体制备方法简便,能显著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具有广阔的应有前景。  相似文献   

11.
宋文颖  于雅琴 《中成药》2023,(2):357-363
目的 制备芹菜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单因素试验探讨稳定剂用量、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Zeta电位的影响,测定稳定性、体外释药。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原料药、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6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芹菜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条件为稳定剂用量150 mg, 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用量比例1∶2,均质压力110 MPa,均质次数10次,平均粒径为193.51 nm, Zeta电位为-36.48 mV,PDI为0.172,载药量为18.02%,12 h内累积溶出度为94.53%。冻干(冻干保护剂为6%甘露醇)后60 d内,粒径、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与原料药、磷脂复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5),t1/2延长(P<0.01),Cmax、AUC0~t、AUC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薯蓣皂苷元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溶解度、体外释药,分析其晶型、稳定性。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薯蓣皂苷元、物理混合物、薯蓣皂苷元白蛋白纳米粒的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0.5、1、2、3、4、6、9、12、18 h采血,HPLC法测定薯蓣皂苷元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薯蓣皂苷元用量60 mg,水相pH值8.5,白蛋白用量0.9 g,均质压力135 MPa,均质次数10次,包封率为93.59%,载药量为5.70%,粒径为163.72 nm, Zeta电位为-21.67 mV。白蛋白纳米粒溶解度高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其24 h内累积溶出率高于原料药。薯蓣皂苷元在白蛋白纳米粒中以无定形态存在,6个月内稳定性良好。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白蛋白纳米粒tmax缩短(P<0.05),t1/2延长(P<0.05),Cmax、A...  相似文献   

13.
秦芳芳  彭有梅  苏海波  高守甲 《中草药》2022,53(13):3980-3990
目的 制备鞣花酸纳米混悬剂(ellagic acid nanosuspensions,EA-NPs),并考察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EA-NPs。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稳定剂与药物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主要影响因素,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A-NPs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PD)对EA-NPs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药情况。SD大鼠分别ig给予鞣花酸混悬液、物理混合物(比例同EA-NPs)和EA-NPs,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鞣花酸质量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EA-NPs的最处方工艺:以磷脂-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K30(2∶3)为稳定剂,稳定剂与药物比例4∶1,制备温度为25℃,均质压力73 MPa,均质次数为11次。EA-NPs呈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为70~400 nm,平均粒径为(148.16±7.61)nm,PDI为0.089±0.014,ζ电位为(...  相似文献   

14.
武娜  张利红  程玲  李娟娟  邱玲  沈刚  韩晋  袁海龙 《中草药》2015,46(12):1759-1763
目的制备金丝桃苷固体纳米晶体(hyperoside solid nanocrystal,Hyp-SN),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Hyp纳米混悬剂,并进一步冷冻干燥得Hyp-SN。以平均粒径及多分散度指数(PI)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对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所得Hyp-SN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测定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以叔丁醇为冻干保护剂制备的Hyp-SN平均粒径为(405.2±14.6)nm,PI为0.25±0.08(n=3);扫描电镜显示Hyp-SN呈不规则棒状,大小较均匀,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Hyp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后,仍以结晶状态存在;体外释放结果表明Hyp-SN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显著高于Hyp物理混合物。结论 Hyp-SN制备方法简便,能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5,(10)
目的制备波棱瓜子(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总木脂素纳米混悬剂,优化其处方并考察其体外溶出行为。方法采用p H依赖的溶解-沉淀法联合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纳米混悬剂,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同时对其形态、粒径及晶型结构进行表征。然后,采用桨法测定总木脂素纳米混悬剂的体外溶出度。结果以总木脂素10 mg/m L,PVP K30 3.3 mg/m L,SDS 2.1 mg/m L制得的波棱瓜子总木脂素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为(306.15±7.06)nm,扫描电镜显示,其呈不规则球形,大小较均匀;X射线衍射图表明,总木脂素在纳米混悬前后,晶型无显著变化,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体外溶出实验表明,该纳米混悬剂的溶出量明显高于其物理混合物。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适用于弱酸弱碱类难溶性药物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高压均质法制备龙血竭酚类提取物纳米混悬剂(DBNs),对所得纳米混悬剂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评价其体外累计释放度。结果显示,药物质量浓度为0.5 g·L~(-1),PVPK30和SD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5,0.25 g·L~(-1),探头超声时间为5 min,均质压力为900 bar,均质次数为2次时,所制备DBNs的平均粒径为(168.80±0.36)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09±0.04,稳定性指数(SI)为0.85,且DBNs在30 d内贮存稳定。扫描电镜显示所得纳米混悬剂中龙血竭提取物粒径减小,均一性有所改善。X射线衍射图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均表明龙血竭酚类提取物制备成纳米混悬后,仍以无定型状态存在。饱和溶解度测定结果表明DBNs冻干粉溶解度可达6.25 g·L~(-1),而DB原粉溶解度仅为28.67 mg·L~(-1);体外溶出实验表明,DBNs冻干粉在胃肠液中8 h累计释放量达90%,原粉在胃肠液24 h累计释放量不足1%,DBNs冻干粉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均显著高于DB原粉。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成功制备均匀稳定的纳米混悬剂,改善其溶解性,为解决龙血竭提取物应用局限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小飞  果秋婷 《中药材》2015,(1):163-166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在大鼠口服给药后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多聚分散系数(Pd 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姜黄素浓度,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6.4±67.2 nm,Pd I为0.369±0.061,Zeta电位为-16.7±3.5 m V。姜黄素原料药和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AUC(0-t)分别为3.62±0.66 mg/(L·h)和14.36±1.20 mg/(L·h);t1/2分别为0.62±0.06 h和2.15±0.15 h;tmax分别为1.83±0.11 h和1.02±0.09 h;Cmax分别为0.94±0.12 mg/L和5.78±0.46 mg/L。结论:姜黄素原料药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能显著提高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胶囊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并分别将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和波棱甲素物理混合物制成胶囊,以pH 7.5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采用桨法测定体外溶出度,比较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胶囊和波棱甲素物理混合物胶囊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结果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的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胶囊的体外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波棱甲素物理混合物胶囊(P<0.01)。结论高压均质法制备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的工艺简单易行,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19.
橙皮苷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以甘草酸作为乳化剂的橙皮苷纳米乳液(HDN-NE),以期开发橙皮苷的新型绿色纳米制剂。方法采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技术制备HDN-NE,以粒径、PDI、外观为主要评价指标筛选处方工艺,对以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HDN-NE的理化性质和相关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HDN-NE的最佳制备处方为橙皮苷用量0.1%、甘草酸用量0.3%、油相用量5%,最佳工艺参数为剪切速率13000r/min、剪切时间2min、均质压力100MPa、均质次数6次;制得纳米乳平均粒径为(262.7±3.1)nm、PDI为0.234±0.009、Zeta电位为(-35.42±0.72)m V、溶解度(460.3±2.1)μg/m L、电导率(116.4±1.7)μs/cm、pH值为6.820±0.008、浊度为451 cm-1(n=3);经染色法鉴别为O/W乳液,透射电镜观察乳滴呈圆球状,大小均一;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HDN-NE稳定性良好。结论以甘草酸作为乳化剂的HDN-NE可显著提高橙皮苷的溶解度及稳定性,是一种潜在的安全性高的新型纳米药物。  相似文献   

20.
制备银杏内酯B纳米混悬剂(ginkgolide B nanosuspension, GB-NS),并考察其体外溶出行为。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GB-NS,以平均粒径(PS)和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法优化其处方,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其制备工艺;使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考察其形态与结晶度;使用桨法考察其体外溶出度。以最优处方和工艺制备的GB-NS的PS为(180±7) nm,PDI为0.196±0.036;SEM显示GB-NS呈棒状或不规则的颗粒状,XRD显示GB-NS的结晶度较GB原料药明显减弱;体外溶出试验结果显示GB-NS在30 min内累积溶出度接近90%,显著优于GB原料药。结果表明介质研磨法能较好的应用于GB-NS的制备,且工艺简单、高效可行。GB原料药制备为GB-NS后溶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