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在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全腔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3D打印主动脉模型指导主动脉弓部体外开窗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的25例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包括12例胸主动脉夹层和13例胸主动脉瘤)临床资料。术前利用CTA重建数据制备3D打印主动脉模型,确定手术方案后在3D打印模型的辅助下进行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并结合束径技术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体外开窗胸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术期及随访期内弓上分支血流通畅,无严重主动脉相关并发症、脑缺血事件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疾病,利用3D打印模型精准指导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可提高支架开窗孔与弓上分支血管开口对位的准确率,使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全腔内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引导下应用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 完全腔内修复复杂腹主动脉病变并重建内脏动脉分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及开封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腹主动脉内脏分支重建的20例复杂腹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利用CT数据制作3D打印模型, 术中在3D模型引导下, 依次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置入行完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其中单开窗2例、双开窗5例、三开窗10例、四开窗3例, 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重建内脏分支54根(右肾动脉20根、左肾动脉18根、肠系膜上动脉13根及腹腔干3根)。中位随访时间14.6个月, 死亡1例, 分支动脉一期通畅率98.1%;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3个月脑血管意外死亡, 无1例截瘫或内脏器官缺血发生。结论 3D打印辅助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 可以实现内脏动脉分支重建并全腔内隔绝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病变, 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累及主动脉重要分支部位的主动脉弓部的病变有较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仍是临床治疗上有待解决的最困难的严重挑战。3D打印技术重建的主动脉弓部模型能直观了解和确定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与弓部动脉分支之间的3D关系,从而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这些动脉疾病提供指导和制定手术方案,还可以术前在模型内模拟血管腔内支架释放和分支开口定位。作者介绍了一种3D打印技术引导预开窗TEVAR手术治疗涉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新方法。手术过程主要包括:(1)术前数据采集和3D打印模型的制作。(2)术中支架移植物开窗和束径。(3)主动脉支架和分支支架移植物置放。该手术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应用现有的商品胸主动脉支架医生术中改制支架移植物(physician-modified stent-graft PMSG),费用低,3D打印模型制备可以在6 h内完成,所用时间短,甚至可用于急诊病人。(2)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学习曲线短,有经验的血管外科医生经过短期训练很快能胜任实施。(3)3D打印模型能大大提高复杂解剖结构弓部病变体外支架预开窗的准确性。(4)手术方便安全、创伤小,恢复快,不需要输血,也不需要体外循环和低温停循环。(5)因为释放开窗和束径的胸主动脉支架时脑部仍有充足的血流供应,避免了原位开窗时较为繁琐的体外转流步骤,明显减少了脑部并发症。术后早期随访,无死亡和Ⅰ型内漏发生,但中长期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中山市中医院血管介入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5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在3D打印机打印成1∶1主动脉模型,并辅助手术方案制定及进行手术模拟。结果 1例肾上型腹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例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累及弓上分支的胸主动脉瘤,1例累及弓上分支的主动脉夹层,所有患者在术前完成主动脉病变段3D模型打印,根据结果辅助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内漏、支架移位或闭塞、内脏动脉丢失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3D打印辅助腔内治疗能使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直观化、精准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技术对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方案制定和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6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后进行主动脉三维重建,在3D打印机进行3D打印成形主动脉形态。结合CTA结果和3D打印模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结果患者包括胸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3例,腹主动脉瘤1例,均在术前完成主动脉病变段3D模型打印,根据结果辅助制定手术方案,手术全部取得技术成功。结论 3D打印辅助覆膜支架修复术能使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直观化、简单化、精准化,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3D参数曲面平面拓扑导板,采取预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总结完全血管腔内修复对累及主动脉重要分支弓部及胸腹主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2020年8月至2022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累及重要分支的复杂主动脉病变病人17例。男14例,女3例,平均年龄(61.06±11.23)(39~78)岁。病变为主动脉弓部动脉瘤4例,夹层4例;胸腹主动脉瘤5例,夹层4例。急诊手术6例,择期手术11例。术前根据主动脉CT血管造影制作3D参数曲面平面拓扑导板。术中在平面导板引导下,采用预开窗技术、内/外分支支架技术行完全腔内修复。共行开窗/分支支架50条。结果:所有手术均一期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57±2.29)(1.50~10.67) h,无肾功能不全和截瘫,无分支动脉丢失。1例(5.88%)围术期死亡。随访发现内漏2例(11.76%),分别为Ⅰc和Ⅲc型内漏。结论:应用3D参数曲面平面拓扑导板治疗复杂主动脉累及分支的病变,完全微创。本技术较传统测量定位准确,较3D打印指导简洁迅速,2年内随访安全。  相似文献   

7.
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是临床处理的难点。传统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无法进行分支重建,体外预开窗TEVAR技术是重建弓部分支血管的全腔内微创方法。预开窗技术克服了原位开窗技术体内破膜造成的诸多问题,但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准确定位释放支架。通过多角度切线位判断技术、牵引导丝辅助定位及解缠绕技术、束径带避免分支动脉缺血的半释放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预开窗支架释放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在3D打印辅助下应用体外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区胸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例累及内脏动脉区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70.2±3.9)岁。4例为近肾腹主动脉瘤,3例为胸主动脉瘤;4例为无症状动脉瘤,2例为急性有症状动脉瘤,1例发生动脉瘤先兆破裂。全部患者均根据术前CT测量及3D打印模型,采用Cook Zenith胸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缝制分支支架,并应用束径技术改良支架后,进行腔内治疗。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重建18支分支动脉,手术器械释放成功率100.0%。平均手术时间(267.0±38.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61.0±87.4)mL,平均住院时间(16.0±4.2)d。术中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隔绝确切,各内脏动脉通畅。截至2019年5月,共随访1~3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支架移位或闭塞、动脉瘤破裂、内脏动脉分支丢失等情况发生。结论 3D打印技术能够完整复制人体主动脉形态,直观呈现各分支动脉的解剖结构及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应用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开展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的22例胸腹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9例,主动脉瘤6例,腔内隔绝术后内漏4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局限性夹层合并主动脉瘤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共重建87支内脏分支动脉,其中采用三开窗5例,四开窗17例。2例患者在围术期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1例,再干预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0±7.6)个月,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3例患者接受再干预,包括Ⅰb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结论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短中期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对复杂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腔内治疗的术前评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获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T数据,3D打印主动脉夹层关注部分;3D打印模型术前评估。结果 3D打印模型不仅能够准确辅助选择主动脉支架,而且能够评估支架不同位置导致的主动脉弓形变情况,从而辅助手术方案选择。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解剖条件的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方案选择是可行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即时造影提示覆膜支架近端出现Ⅰ型内漏,通过追加植入体外预开窗的支架延长段(CUFF)以延长锚定区,并消除Ⅰ型内漏的手术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技术要点。方法 2016~2017年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623例,其中6例患者在第1枚覆膜支架植入后,采取了追加植入1枚体外预开窗CUFF的方法处理了近端Ⅰ型内漏并保留了弓部分支动脉。6例患者平均年龄63.3(54~76)岁,男4例、女2例,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3例,全部接受经股动脉途径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100.0%,预开窗技术分支动脉保留成功率100.0%,预开窗平均时间10.3(6~17)min。5例保留了左锁骨下动脉,1例同时保留了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后者经开窗向左颈总动脉植入覆膜支架1枚。本组锁骨下动脉均未植入支架。Ⅰ型内漏消除率83.3%(5/6),1例患者术后仍有微少量内漏,未予进一步处理。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10.3(3~25)个月,即时造影残留微少量内漏患者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内漏完全消失,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无死亡患者。结论对于腔内修复治疗术中出现近端Ⅰ型内漏的主动脉弓降部疾病患者,采取追加植入体外预开窗CUFF的方法,可在延长近端锚定区的同时成功保留弓上分支动脉。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降主动脉疾病的一线治疗方式。在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时,体外开窗(PMF)是目前常用于重建弓部分支动脉的技术之一。它是指在选择合适的主动脉覆膜支架后,根据弓上分支动脉的位置,在覆膜支架相应位置上除去覆膜,建立人造的“窗孔”,在将有窗孔的大动脉支架准确对位释放后再释放分支支架。本文介绍一种利用主动脉支架本身所携带的不透X线标志快速、准确地将窗孔与分支动脉开口对准的开窗方法—支架自显影定位PMF技术(S-F技术),并通过总结利用该方法进行TEVAR的一组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以及随访数据,探讨利用S-F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疾病腔内治疗中的技术特点和其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利用S-F技术行TEVAR治疗的中国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和其他7个国家的国家级血管外科中心共113例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基本数据、术中技术数据和术后随访数据。 结果:患者均根据S-F技术的操作标准流程进行的TEVAR,即时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118枚,其中植入桥接支架35例。手术时间(62.9±17.4)min,X线操作时间(23.1±9.8)min,造影剂用量(81.2±22.5)mL。术中开窗对位准确率为98.2%。补救性植入烟囱支架1例(0.9%),矫正后对位回准1例(0.9%)。开窗同时保留弓上三分支动脉2例(1.8%),开窗同时保留左颈总动脉(LCCA)和左锁骨下动脉(LSA)6例(5.3%),保留LSA 110例(97.3%)。术后1个月内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复查发现Ⅰ型内漏7例(6.2%)。随访时间中位时间24.5个月,死亡2例(1.8%);术后分支动脉闭塞3例(2.7%),分别发生在术后3个月(2例)和术后6个月(1例)。 结论:S-F技术为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重建弓上分支动脉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是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部方法技术上的一项进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价值。方法 对20例(A组)及21例(B组)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患者分别植入Castor支架及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行EVAR治疗,观察2组术中支架释放情况。术后1个月复查主动脉血管造影(CTA),之后每3个月规律复查主动脉CTA,至AD假腔逐渐减少、真腔逐渐恢复至正常;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对41例均手术成功,A组全部20例(20/20,100%)、B组20例(20/21,95.24%)术中支架成功释放,B组1例(1/21,4.76%)支架轻度向近心端移位,部分遮挡左颈总动脉(LCCA)开口,经植入1枚Wallstent支架后造影LCCA显影良好。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12.5±3.60)个月,A组未见并发症;B组1例发生Ⅰa型内漏,内漏量较小,患者无不适,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Castor支架或体外预开窗Ankura支架用于TEVAR治疗近端锚定区不足Stanford B型AD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复杂胸主动脉血管病变Castor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8年9~12月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拟行腔内介入支架手术的4例患者,年龄分别为65、55、45、39岁。患者均缺乏足够的左锁骨下近端锚定区,或病变累及弓部血管无法采用常规单纯支架置入术。手术均采用Castor分支支架,术前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3D打印技术对主动脉弓部血管解剖进行精确刻画,并辅助手术策略制定及进行器械模拟植入。结果3例为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 B型夹层(1例合并升主动脉瘤),1例为主动脉弓部穿通性溃疡。4例患者手术顺利,1例患者同期行体外循环升主动脉置换。患者术后CTA提示效果满意,无内漏、支架移位及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30 d随访患者状态良好,无不良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3D打印辅助复杂胸主动脉血管病变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手术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及诸多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 目前,开窗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开窗技术可分为原位开窗与体外预开窗,两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本研究对比分析原位开窗与体外预开窗技术用于不良(短或不健康)近端锚定区主动脉弓病变左锁骨下动脉(LSA)重建的早期及中期疗效,并总结开窗方式的选择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原位开窗或体外预开窗技术重建LSA治疗的215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4例采用原位开窗(原位开窗组),101例采用体外预开窗(体外预开窗组),对比分析两组间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等。结果 原位开窗组技术成功率为93.9%(开窗失败3例、Ia型内漏3例、入路血管损伤1例);1例术后4 d发生双侧多发急性脑梗死,经保守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30 d内主动脉相关死亡3例,2例分别于术后10 d和25 d死于夹层累及内脏动脉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2 d死于腹主动脉夹层破裂。体外预开窗组技术成功率为94.1%(1例因支架移位LSA被覆盖、Ⅲ型内漏3例、Ⅰa型内漏2例);1例术后1 d发生右侧急性脑梗死,经内科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无主动脉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原位开窗组26(10~46)个月、体外预开窗组19(10~44)个月。随访期间原位开窗组术后6个月发生分支支架闭塞1例、术后3个月Ⅰa型内漏2例;体外预开窗组术后3个月近端夹层动脉瘤形成1例、术后3个月Ⅰa型内漏2例,两组均未发生主动脉相关死亡。两组技术成功率、围术期及随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原位开窗与体外预开窗技术重建LSA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根据患者解剖条件及疾病情况进行个体化术式选择可提高技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开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5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体外开窗技巧、主体支架半释放装置制作、随访资料等.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体外开窗腹主动脉假性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使用原位开窗保留弓上分支动脉技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分析我院从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原位开窗1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弓部假动脉瘤3例,主动脉夹层12例。结果:病人均成功实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3支目标血管中21支成功开窗(91.3%)。3例病人同时进行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三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550.0±155.6)min。2例行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双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405.0±275.8)min。10例行左锁骨下动脉单开窗,平均手术时间为(175.0±43.5)min。术中发生穿刺侧髂外动脉损伤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15.3±4.3)(8~26)d。平均随访(3.1±2.0)(1~7)个月。随访病人均无不适症状。13例病人(86.7%)复查CTA,均未发现夹层进展。开窗支架通畅在位,无内漏及其他支架并发症发生。结论:原位开窗技术有效扩大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病变适应证,安全可行,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体外开窗技术治疗腔内修复术后内脏分支动脉区域主动脉夹层的优点与要点,探索体外开窗技术在内脏分支动脉区域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介入血管中心收治的1例EVAR术后内脏分支动脉区域主动脉夹层形成并累及多支内脏动脉的患者,采用体外开窗方式重建内脏分支动脉并封堵主动脉血管破口。对该例患者的手术过程进行总结,并对全腔内技术治疗该类疾病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该患者手术成功,手术耗时5 h,术中出血约100 mL。ICU留观时间为1 d,于术后1周出院。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如脊髓缺血、肝肾功能不全、感染、下肢缺血、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等)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显示主动脉支架稳定、内脏分支动脉血流通畅,主动脉夹层隔绝良好。结论 体外开窗技术可实现对累及重要脏器分支动脉的主动脉夹层的全腔内修复,是一种新的处理内脏分支动脉区域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外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2月—2020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腔内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89例,其中试验组利用体外开窗技术重建,44例,男36例、女8例,平均年龄(58.02±13.58)岁;对照组利用烟囱技术重建,45例,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10±12.32)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126.16±7.53)min vs.(96.49±6.52)min,P<0.01]。中位随访时间31(13~48)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内漏发生率(4.7%)低于对照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患者在脑卒中、心肌梗死、假腔血栓化、逆撕性主动脉夹层、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基层医院施行该手术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3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对7例复杂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同期杂交手术治疗。男2例、女5例,年龄45~64(50.0±8.3)岁。术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示主动脉夹层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mm 4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例,其中1例合并胸主动脉壁多部位钙化,冠状动脉CTA示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约70%。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手术室先期行颈部切口完成主动脉弓分支旁路手术,术毕转送导管室行股动脉切口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同期完成前降支支架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1例术后发生少量Ⅰ型内漏。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CTA证实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支架无明显移位。随访7例,随访时间3~24(12.0±3.6)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恢复正常生活。6例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或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1例少量Ⅰ型内漏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假腔内仍有造影剂显示,但部分血栓形成,假腔程度及范围较术前变小,真腔明显增大,术后6个月复查内漏消失。所有患者未见脑部和肢体缺血征象。结论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