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清晨采集80名健康体检者的空腹静脉血,比较不同放置时间、温度下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探讨血常规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室温22℃,放置30 min以及3、6 h时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22℃,放置3、6 h时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水平均高于放置3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时WBC、RBC水平均高于低温时,RDWSD、Hb、PLT水平均低于低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放置时间均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需加强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状态的抗凝剂与不同的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分析仪检验结果的影响情况,以便为临床血液分析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5月门诊病人20例为研究对象,抽取他们的晨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液分析仪检验,对比分析不同状态抗凝剂(液状:液态组;粉末状:粉末组;喷雾状:喷雾组)及标本放置时间(0h、2h、8h、24h)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结果:液态组、粉末组、喷雾组WBC、PLT、RBC在不同标本放置时间上检验结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HCT在标本放置0h、2h、8h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放置24h时检验结果明显高于其余放置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血液分析检验科采取任何一种状态的抗凝剂处理,但标本放置尽量在八小时内就完成相关的检验工作,这样能确保红细胞压积检验结果更准确,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常青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3,(22):2933-2935
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3月我院128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真空采血法采血,静脉血取自肘静脉,末梢血取自左手环指内侧面。采血后0.5 h内及4 h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结果 0.5 h内测试WBC、RBC、Hb与4 h测试无显著性差异(P>0.05),4 h测试PLT低于0.5 h,差异有显著性(P<0.01);末梢血检测中WBC、RBC、Hb均高于静脉血检测,但PLT低于静脉血检测,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时间、采血部位血常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做血液检测时应选用静脉血,短时间内处理样本,以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临床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总结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收集我院45例行健康体检的同种血型志愿者血标本,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观察抗凝剂配置比例、血标本存储时间及温度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抗凝剂配置比例不恰当血标本中RBC、WBC、HGB及PLT检验结果均有明显改变(P〈0.05),相同温度下,放置30min、3h、6h的血标本RDW检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实践中应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忠 《当代医学》2013,(35):90-91
目的探讨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放置30min,3h和6h的血液样本。结果以放置30min的检测结果为对照。3h后血常规RBC、WBC、PLT、Hb结果无显著差异,6h后PLT明显降低(P〈0.05);3h后生化检测LDH升高及QLU、TBIL降低明显(P〈0.05),6h后LDH降低显著(P〈0.01),AST、ALT及Cr明显升高(P〈0.05),OLU及TBIL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液样本长时间放置会对血常规及生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采集血样应及时送检,增加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张春兰 《吉林医学》2011,(9):1709-1709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比较不同采血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使用以上60例志愿者血样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即刻、30 min、2 h、6 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比较以上时间各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总结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部位不同、静置时间不同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有一定影响,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 h以内检测为宜。  相似文献   

7.
抗凝剂及时间对血细胞计数仪计数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植 《重庆医学》2002,31(6):510-511
目的 了解肝素、EDTA-K抗凝剂及放置时间,对于血液分析仪计数WBC、RBC、PLT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新鲜血和经肝素、EDTA-K抗凝的静脉血于立即、60、90、120min在BC-2000上计数WBC、RBC、PLT。结果 WBC、RBC在120min内与鲜血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PLT在60min内与新鲜血无显著差异(P>0.05),60min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谢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77-1379
目的:探讨室温下正常及病理水平血标本存放时间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40名体检健康人员(对照组)以及20例血液疾病患者(血液病组)血标本,在20 min内检测,然后分别测定室温(25±0.5)℃放置8、9、10、11、12和24 h血细胞参数值。以20 min内测定结果为对照,所有时间点测定结果与之比较。结果: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PLT呈下降趋势,11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降低明显;对照组血标本检测结果中,WBC分类变化显著,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比例升高(P<0.05);血液病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中,RBC、PLT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室温放置10 h内标本,重复性较好,结果可靠,可为临床样本检测、复查核对,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全血细胞的影响,测定201例健康人静脉血放置0、5、10、30、20、60min时全血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值,比较放置不同时间所测平均值的差异。结果,WBC在采血后0~30min内随时间延长其数量不规则递减(P<0.05),直方图小细胞群截距也随时间延长不规则下降;PLT随时间延长其数量呈不规则增多(P<0.05),直方图逐渐变得平滑,尾部逐渐降低;WBC与PLT放置30min和60min测定,其数量无变化(P>0.05)。认为经EDTA-K2抗凝的全血标本,在采血30min后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新鲜抗凝血对不同实验室间的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比对,使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方法以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检验科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简称XE-2100)为参照检测系统,广州市干部疗养院检验科Sysmex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简称XT-1800i)为比对检测系统,每天从临床标本中选择WBC、RBC、Hb、HCT和PLT的低、中、高值标本各1支,对比两台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计算相对偏差。结果 WBC中值、Hb高值、HCT中值和高值、PLT中值和高值标本XT-1800i的检测结果低于XE-2100(P<0.05),Hb低值标本XT-1800i的检测结果高于XE-2100(P<0.05),其它标本两台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基本一致(P>0.05);两个比对系统间五个项目的检测结果偏差符合CLIA’88能力验证分析质量要求,其中RBC、Hb、HCT的相对偏差范围较小,而WBC和PLT的相对偏差范围较大。WBC、RBC、PLT三水平间的相对偏差结果一致(P>0.05),Hb、HCT三水平间的相对偏差结果存在差异(P<0.05)。结论新鲜抗凝血可以用于不同实验室间血细胞分析仪的比对,具有可操作性,且经济方便。  相似文献   

11.
王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8):2372-2373
目的:探讨预稀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末梢指血取样,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标本放置时间为即刻(取样3min内)、5min、10min、30min四组分别进行测定。结果:(1)WBC、RBC、Hb、MCV、RDW、PDW、LYM、MXD、NEUT测定结果受放置时间的影响不大(P>0.05)。(2)PLT即刻测定(3min以内)与5min测试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5min与10min,10min与30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预稀释血标本采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应在5min~30min内测定,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D大鼠血液样品于不同时间放置后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随机抽取的20只SD大鼠眶静脉采血获得的血液样品分别在即刻和放置3h、6h后用血液分析仪对各项血液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标本存放3h和6h后WBC、GRAN(%)降低,LYM(%)总数逐渐增高,存放3h对RBC、PLT数无明显影响,存放6h后RBC数、PLT数明显降低。Hb标本存放3h和6h后改变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采血后立即检测结果较好,如果不能立即检测应将标本置于4℃冰箱内存放,可提高血细胞各项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我院检验科采集的93例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放置时间、采血部位与温度条件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静脉血的RBC、WBC与末梢血相比明显较低,PLT相对较高;立即送检的PLT、RBC与HGB水平低于放置2h、4h后的送检结果,WBC相对较高,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与冰箱保存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人员应当全面掌握影响因素,加强检测前后质量控制,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方法 40例体外循环心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心脏停跳(AH)组20例,心脏不停搏(BH)组20例,于切皮即刻(T1)、给鱼精蛋白5~10 min后(T2)、关胸即刻(T3)、术后4 h(T4)采血,检测两组患者红细胞(RBC)计数、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指标,并记录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和异体血的用量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RBC计数、WBC计数、Hb值、Fib含量、D-D含量、PLT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点RBC计数、PLT计数、Hb值、Fib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点各指标值随着时间延长不断增加,但T4时点各指标值仍未回到T1水平;与T1比较,组内T2、T3、T4时点WBC计数、D-D含量均高于T1时点,T4时点值最高(P<0.05)。BH组异体血用量、浓缩红细胞用量少于AH组(P<0.05);CPB时间、手术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搏心内手术体外循环不加重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能减少异体血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进行探讨,以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选择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80例患者进行分析。在志愿者不同的部位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工作,血样采集完毕之后,血样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即刻、30min、2h、6h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比较以上时间各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总结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内血样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血样指标与即刻测定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部位不同、静置时间不同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有一定影响,如条件允许应以静脉血检测血常规、2h以内检测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及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分别在25℃下放置30 min、60 min和120 min后,采用XN-2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两种采血方式和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放置30 min时,静脉血RBC、HCT、HGB、PLT水平均大于末梢血,WBC水平小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置30 min相比,静脉血放置60 min和120 min时血常规各指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放置30 min相比,放置60 min时末梢血LYM、HCT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下降,放置120 min时LYM、HCT、PLT水平均明显升高,RDW、NEU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受放置时间影响较小,稳定性高于末梢采血。采用末梢采血时,应在采集后30 min内完成检测,以保障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并分析影响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方法对45名志愿者的血液细胞实施质量检查,分析比较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的抗凝剂配置比例,会使WBC、RBC、PLT和HGB发生一定的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在室温条件下放置时间越长,血液细胞的形态就越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可见,血液标本室温放置时间不同,检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低温放置也会使血液细胞的形态受到影响,与室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细胞的形态如何,会受抗凝剂的配比、放置时间和放置温度的影响,所以,要想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对检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控制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相关措施。方法:采集好血液检验样本后采用EDTA-K2抗凝剂以1∶5 000及1∶10 000两种比例进行稀释;将获取的54份血液样本分为20等份,其中10份放置于4-8℃的低温环境下,另外10份放置于室温环境下,室温为20-22℃。分析不同稀释比例及不同存放条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按照不同稀释比例及不同存放条件进行检验后,样本中WBC、RBC、PLT、HGB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为了有效控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应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120名同种血型的志愿者的血液细胞进行质量检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变抗凝剂的配置比例,WBC、RBC、PLT及HGB也在发生改变;随着血液细胞放置时间增长,血液细胞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度。结论抗凝剂的配比、放置时间会影响血液细胞的形态,因此对于检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控制,才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与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从本院内接收的血常规检验患者中,随机抽取300例患者,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分析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采血放置6h后MXD显著升高,PLT显著降低;静脉血的WBC、RBC、Hb含量均低于末梢血,PLT含量高于末梢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血时间与采血部位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最常见因素,选择静脉血并在2h内进行检测,效果最为准确,极大的降低了检测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