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出生体重与青年期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18~24岁高校青年为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父母BMI、研究对象的出生体重及BMI、性别、年龄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与青年期BMI的关系。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578人,其中偏瘦2574人(30.0%),超重或肥胖384人(4.5%)。低出生体重1077人(12.6%),高出生体重509人(5.9%)。低出生体重者相比出生体重3000~3499g者更易发生青年期偏瘦(调整OR=1.35,95%CI 1.15~1.59),并且更易发生超重或肥胖(调整OR=1.22,95%CI0.85~1.76);高出生体重者相比出生体重3000~3499g者更易发生青年期超重或肥胖(调整OR=1.51,95%CI 1.03~2.21)。结论:出生体重对18~24岁高校青年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风险表现为"J"字型关系,对偏瘦的影响风险呈下降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深圳市育龄女性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升高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参加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的关联。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56675例育龄女性中TSH水平升高者占3.4%;体重过低(BMI<18.5kg/m2)和超重/肥胖(BMI≥24.0kg/m2)者分别占20.0%和12.0%。多因素分析显示,与TSH水平正常组相比,TSH水平升高组女性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29%(OR=1.29,95%CI 1.20~1.38),体重过低的风险降低13%(OR=0.87,95%CI 0.82~0.93)。结论:育龄女性TSH水平升高与BMI增大有关,将TSH水平控制在适当范围,可能会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8个地市的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并随访到分娩记录的12 355名孕妇为对象,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前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19±2.348)kg/m2,过低2 834人(22.9%),正常8 745人(70.8%),超重及肥胖776人(6.3%);调整年龄、户籍地、孕次等混杂因素后,对孕前BMI与胎龄儿组和体重儿组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过低是发生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320,95%CI=1.068~1.631);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发生大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1.758,95%CI=1.503~2.056;OR=1.870,95%CI=1.540~2.271)。结论孕前BMI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育龄人群孕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以2013年—2015年参加深圳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86 341例男性和87 366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临床检验收集相关信息,比较G6PD酶活性组间基线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6PD酶活性低下对BMI异常(体重过低、超重或肥胖)的影响。结果:G6PD酶活性低下男性检出率为3.8%,女性为1.9%。男性体重过低、超重或肥胖发生率分别为4.9%、37.9%,女性分别为21.4%、10.9%。多因素分析显示,与G6PD酶活性正常组相比,男性G6PD酶活性低下者发生体重过低的风险更高(OR=1.32,95%CI 1.11~1.57),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更低(OR=0.84,95%CI 0.76~0.93);女性G6PD酶活性低下者发生体重过低的风险同样更高(OR=1.30,95%CI1.11~1.53),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6PD酶活性低下会增加育龄人群孕前体重过低的风险,需对孕前G6PD酶活性低下合并体重过低的育龄人群加强体重管理,以降低不孕不育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湖北省≥18岁居民体质指数(BMI)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的关系。方法于2013年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共纳入研究对象27 814人。采用欧洲5维健康量表(EQ-5D)对居民HRQOL进行评价;分析不同BMI分组与HRQOL得分以及EQ-5D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低体重人群EQ-5D和EQ-VAS得分均低于正常体重人群,而超重或肥胖人群EQ-5D和EQ-VAS得分与正常体重人群没有明显差异。相对于正常体重者,不同性别低体重人群在EQ-5D各维度出现问题的风险均增加;超重男性出现"焦虑或抑郁"问题的风险降低(OR=0.776,95%CI=0.626~0.961),超重女性出现"疼痛或不适"的风险升高(OR=1.150,95%CI=1.105~1.303);不同性别肥胖人群出现"行动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方面问题的风险较大,且肥胖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或抑郁"问题(OR=1.381,95%CI=1.028~1.856)。结论低体重人群HRQOL较差,超重和肥胖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其生命质量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大多数关注体型的朋友都知道身体质量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比如,一位身高1.65米,体重55千克的女性,她的BMI值=55÷1.652=20.2。BMI低于18.5为消瘦,在18.5~23.9之间属于健康,BMI在24~27.9之间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BMI值低于标准体重15%以上,则属于体重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队列研究基础之上应用中国妇女体质指数(BMI)标准研究孕前超重/肥胖的妇女与婴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市2011年6月—2013年6月76 709名孕妇的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妇女孕前BMI和不良出生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消瘦妇女顺产的比例较高(OR=1.25, 95%CI=1.20~1.30),超重/肥胖妇女顺产的比例较低(OR=0.52,95%CI=0.48~0.56)。超重/肥胖妇女剖腹产较多(OR=1.94, 95%CI=1.80~2.08),消瘦妇女剖腹产较少(OR=0.80, 95%CI=0.77~0.83)。消瘦妇女阴道手术产比例较高(OR=1.33, 95%CI=1.02~1.73),超重和肥胖妇女阴道手术产较少(OR=0.56, 95%CI=0.32~0.96)。不同BMI组与Apgar评分(1 min)7及Apgar评分(5 min)7和新生儿窒息关联没有显著性意义。与正常体重妇女相比,超重/肥胖妇女孩子早产的比例较高(OR=1.29, 95%CI=1.14~1.46),消瘦妇女与早产也呈正相关(OR=1.37,95%CI=1.24~1.51)超重/肥胖妇女与生产巨大儿也有阳性相关(OR=2.36, 95%CI=2.15~2.59);消瘦妇女与生产巨大儿呈负相关(OR=0.51,95%CI=0.46~0.56)。不同BMI组与低出生体重的关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中国成人BMI标准,孕前超重/肥胖对顺产、剖宫产、早产及巨大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17 638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风险(hazard ratio,HR)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77 451人年,平均随访4.39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 274人,低体重组BMI < 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肥胖组(BMI ≥ 28.0 kg/m2)死亡人数分别为39人、575人、484人和176人,相应的死亡率分别为15.6%、9.5%、6.2%、5.1%。调整混杂因素后,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低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死亡风险的HR值(95%CI)分别为1.66(95%CI:1.20~2.30),0.68(95%CI:0.61~0.77),0.58(95%CI:0.48~0.68)。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低体重人群的全死因死亡风险最高,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较低,超重和肥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9.
肥胖是按WHO规定的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判定的。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我国成年人BMI分类标准是:18.5~23.9为适宜范围,24.0~27.9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以此标准被分为超重及肥胖的人群,其患高血压危险性可达体质指数适宜人群的3~4倍,患冠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湖北省四个监测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4-2015年在湖北省开展2 400人的人群调查,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40岁及以上的居民,对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肺功能检查。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该人群COPD患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40岁以上成年人2 389人,COPD患病人数为213人(占8.92%)。经复杂加权后患病率为12.36%(95%CI:6.95%~17.77%),乡村患病率(13.96%)高于城镇(9.04%),男性患病率(17.47%)高于女性(6.54%)。χ2检验结果显示,地区、性别、年龄、收缩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是否吸烟是COPD患病的相关因素(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40~岁年龄组相比,年龄在50~岁(OR=2.316,95%CI:1.999~2.683)、60~岁(OR=4.641,95%CI:2.479~8.687)和70岁及以上(OR=9.066,95%CI:5.735~14.333)会增加COPD患病风险;吸烟(OR=3.376,95%CI:2.357~4.834)和使用家庭取暖污染燃料(OR=1.734,95%CI:1.264~2.380)也是COPD患病的危险因素;与低体重相比,超重(OR=0.599,95%CI:0.367~0.978)和肥胖(OR=0.404,95%CI:0.218~0.752)的人群患COPD的风险较低。结论 湖北省乡村人群中男性的COPD患病率较高,年龄大、有吸烟史、使用家庭取暖污染燃料的人群患COPD的风险较高,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体型人群中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治疗控制率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江苏省成年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t检验、F检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及95%CI。结果 江苏省成年居民BMI≥24/中心性肥胖率高达47.6%。BMI≥24/中心性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分别为51.2%、60.6%、54.3%,均高于其他体型人群。BMI<18.5/非中心性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治疗控制率最高,为60.0%。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整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及吸烟饮酒状况后,与BMI = 18.5~23.9/非中心性肥胖相比,BMI≥24/中心性肥胖的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3.111倍(aOR = 3.111,95%CI = 2.665~3.632)。BMI = 18.5~23.9/中心性肥胖人群以及BMI≥24/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治疗控制不良风险显著增加,调整OR值分别为0.362(95%CI = 0.155~0.845)和0.579(95%CI = 0.394~0.851)。结论 江苏省成年居民BMI≥24/中心性肥胖率较高,且高血压患病风险最高,中心性肥胖增加高血压治疗控制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与婴幼儿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 选择按期体检与分娩的孕妇及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孕妇一般情况及分娩情况将由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受检对象共980例,按孕前BMI分组,孕前消瘦者占19.0%,孕前体重正常者占71.0%,孕前超重肥胖者占10.0%。孕期增重按美国国家科学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标准分组,孕期增重低于IOM推荐标准者占27.8%,符合IOM推荐标准者占31.4%,高于IOM推荐标准者占40.8%。贫血发生率为49.7%。单因素分析中孕前BMI、孕期增重对贫血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同时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前消瘦者(OR=2.027,95%CI:1.433~2.867),孕期增重不足者(OR=2.499,95%CI:1.772~3.523)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可能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控制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可以有效降低贫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腰围、体质指数综合评价成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按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7%、36.59%和51.73%,青年人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4.171(95%CI=2.872~6.058),女性OR=5.071(95%CI=3.402~7.560),而在超重人群中则以老年组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1.983(95%CI=1.339~2.937),女性OR=2.503(95%CI=1.801~3.479)。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危险逐步增加,控制青年人肥胖和老年人群超重对于降低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BMI与生命质量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所有调查对象共83 347名。应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相关疾病患病情况等信息。并使用WHO生存质量测定简表(QOL-BREF)测定其生命质量。测量体重和身高,计算BMI。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BMI分组的人群生命质量的差异;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不同性别人群BMI与生命质量的关系。结果 83 347名调查对象中,与体重正常组相比,体重过轻、超重和肥胖组的生理维度得分均较低;超重组的心理和环境维度的得分高于其他3组;社会关系维度的得分以肥胖组最高,体重过轻组得分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体重过轻男性的生理(OR=1.38,95%CI:1.12~1.70)、心理(OR=1.29,95%CI:1.08~1.54)、社会关系(OR=1.26,95%CI:1.08~1.47)和环境(OR=1.37,95%CI:1.12~1.67)4个维度的生命质量受损的危险度明显增加。超重和肥胖组男性的生理(OR=0.88,95%CI:0.82~0.94;OR=0.90,95%CI:0.82~0.98)、心理(OR=0.88,95%CI:0.83~0.94;OR=0.83,95%CI:0.77~0.90)、社会关系(OR=0.89,95% CI:0.84~0.94;OR=0.78,95% CI:0.71~0.85)和环境(OR=0.85,95% CI:0.80~0.92;OR=0.79,95%CI:0.73~0.86)维度的生命质量受损的危险度降低。超重组女性的社会关系(OR=0.92,95%CI:0.85~0.98)和环境维度(OR=0.91,95%CI:0.80~0.92)的生命质量受损的危险度显著降低。而肥胖女性社会关系维度的危险度也显著降低(OR=0.86,95%CI:0.78~0.95)。结论 BMI分组不同的人群各个维度的生命质量不同,男性体重过轻组4个维度的生命质量均较差,男性超重和肥胖组各个维度生命质量均较好,女性超重组的社会关系和环境维度生命质量较好,女性肥胖组社会关系维度生命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壮族人群低出生体重发生情况,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在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及德保县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1日~2015年6月1日出生的4 915例壮族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低出生体重相关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低出生体重儿358例,低出生体重率为7.28%。母亲孕龄≥35岁(OR=1.72)、身高150 cm以下(OR=2.75)、孕早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OR=1.68)、血红蛋白浓度<110 g/L(OR=1.50)、孕中期增重少(OR=1.57)、流产史(OR=1.76)、妊娠期高压(OR =5.32)、多产次(OR=1.51)、孕期产前检查少于8次(OR=2.10)等为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母亲孕早期BMI≥24.0 kg/m2(OR=0.26)、分娩孕周37周及以上(OR =0.06)、单胎(OR=0.04)等为保护因素。结论 母亲孕龄、身高、孕早期BMI、血红蛋白浓度、流产史、妊娠期高血压、孕期产前检查次数等是壮族人群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天津市某社区5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病率及影响患病率的相关因素。方法于2011年10月~2012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某社区≥50岁、在天津市居住≥5年的居民共4 577人作为研究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疾病史、疾病家族史等调查,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体格检查,以及空腹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检查。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诊断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以MS患者为病例组,非MS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MS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研究结果显示,4 577名研究对象中,MS患者1 838人,MS患病率为40.16%。以MS患者为病例组,非MS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OR=1.102,95%CI:1.021~1.189)、月收入高(OR=1.091,95%CI:1.013~1.714)、高血压家族史(OR=1.788,95%CI:1.546~2.067)、糖尿病家族史(OR=1.810,95%CI:1.352~2.423)、腰臀比(WHR)高(OR=1.370,95%CI:1.287~1.460)、体重指数(BMI)大(OR=2.397,95%CI:2.198~2.614)和睡眠障碍(OR=1.274,95%CI:1.106~1.477)与较高的MS危险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OR=1.192,95%CI:1.096~1.298)、人均月收入高(OR=1.090,95%CI:1.005~1.182)、高血压家族史(OR=1.619,95%CI:1.382~1.895)、糖尿病家族史(OR=1.600,95%CI:1.165~2.199)、BMI大(OR=2.284,95%CI:2.089~2.497)、WHR高(OR=1.334,95%CI:1.246~1.428)、睡眠障碍(OR=1.183,95%CI:1.015~1.378)与较高的MS危险有关;而男性(OR=0.514,95%CI:0.450~0.587)与较低的MS危险有关。结论研究人群MS患病率为40.16%。性别、年龄、人均月收入、体重指数、高血压家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当地居民骨密度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黔东南侗族居民5792名进行问卷调查、身高、体重测量,并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密度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5322人,黔东南侗族人群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33.84%、2.76%,男性均高于女性。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职业的居民骨质情况检出率不同(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OR=1.746,95%CI=1.635~1.864)、男性(OR=2.213,95%CI=1.829~2.679)、初中(OR=1.395,95%CI=1.069~1.798)和高中文化(OR=1.292,95%CI=1.066~1.565)检出骨量减少的风险高,离退休(OR=0.681,95%CI=0.508~0.911)、体力劳动人员(OR=0.702,95%CI=0.595~0.828)、超重者(OR=0.782,95%CI=0.681~0.898)、戒烟者(OR=0.695,95%CI=0.494~0.977)检出骨量减少风险低;高龄(OR=1.903,95%CI=1.567~2.311)、男性(OR=8.744,95%CI=5.290~14.451)、体重过低(OR=3.046,95%CI=1.622~5.718)、体重肥胖(OR=3.285,95%CI=1.975~5.464)检出骨质疏松风险高,初中文化(OR=0.511,95%CI=0.287~0.910)骨质疏松检出风险低。结论 贵州省黔东南侗族人群的骨量减少检出率较高,年龄、BMI、性别、文化程度可能是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群自报体重、身高、腰围及BMI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人群健康监测意识和行为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利用荆州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荆州市18岁及以上在本地居民基本信息,采用问卷询问被调查者的身体测量情况(自报身高、体重、腰围及BMI),统一方法测量调查者身高、体重、腰围并计算BMI,计算身高、体重、腰围BMI自报值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身高自报值较实测值平均偏高(0.22±3.79)cm,体重自报值较实测值平均偏低(0.62±2.76)kg,腰围自报值较实测值平均偏高(0.10±29.25)cm,BMI自报值较实测值平均偏低(1.73±6.49)kg/m2。身高自报准确率为82.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40~69岁:OR=0.58,95%CI:0.46~0.73;69岁以上:OR=0.46,95%CI:0.32~0.65)以及退休(OR=0.70,95%CI:0.54~0.90)者身高自报准确率较低;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4.03,95%CI:2.91~5.57)、人均月收入大于2000元(OR=1.78,95%CI:1.33~2.396)者身高自报准确率较高。体重自报准确率为84.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者体重自报准确率较低(40~69岁:OR=0.71,95%CI:0.60~0.83;69岁以上:OR=0.71,95%CI:0.54~0.94);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2.18,95%CI:1.72~2.76)以及人均月收入大于2000元(OR=1.50,95%CI:1.23~1.83)者体重自报准确率较高。腰围自报准确率为85.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40~69岁:OR=0.64,95%CI:0.49~0.82)及退休(OR=0.60,95%CI:0.45~0.80)者腰围自报准确率较低;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者腰围自报准确率较高(OR=1.84,95%CI:1.29~2.62)。BMI自报准确率为57.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40~69岁:OR=0.64,95%CI:0.54~0.76;69岁以上:OR=0.72,95%CI:0.53~0.97)及退休(OR=0.92,95%CI:0.75~1.13)者BMI自报准确率较低;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3.10,95%CI:2.36~4.08)及人均月收入大于2000元(OR=1.98,95%CI:1.56~2.53)者BMI自报准确率较高。结论 荆州常住居民身高、体重的知晓率较高,但不到一半的居民知晓自己的腰围,对自身BMI知晓率则更低。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居民身体测量知晓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高血压遗传及环境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蒙古族高血压的遗传环境影响因素。方法在现况调查基础上,以其中无血缘关系的579名蒙古族人(高血压者298人,正常血压者281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调查相关的环境因素并采集血样,对肾素基因一处新发现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插入/缺失(ivseaion/deletion.I/D)多态性,采用PCR技术结合凝胶电泳和银染方法进行基因分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遗传、环境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体质指数(BMI)、每日饮酒量、肾素基因I/D多态性对高血压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每增加10岁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是增加前的1.28倍(OR95%CI=05~1.57);BMI≥24 kg/m^2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是BMI〈24 kg/cm^2的2.44倍(OR95%CI=1.66~3.64);每日饮酒量每增加一个等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是增加前的1.61倍(OR95%CI=1.25~2.08);肾素基因I/D多态性以II基因型为参照,ID、DD基因型的OR分别为2.39(OR95%CI=1.31~4.48),2.41(OR95%CI=1.27~4.68)。结论超重或肥胖、长期过量饮酒是蒙古族人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肾素基因I/D多态性D等位基因可增加蒙古族人群高血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浙江省某市2002-2015年婴幼儿营养状况,分析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该市电子医疗记录数据库,提取孕妇首次随访数据与婴幼儿体格检查数据。采用Z值评分对婴幼儿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应用Logistic回归探讨婴幼儿生长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48 827名体检的婴幼儿中,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43%、1.31%、1.90%、2.62%、0.34%。不同性别间肥胖发生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P=0.023)。婴幼儿超重、肥胖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低体重率呈上升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高文化程度是婴幼儿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的保护因素;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高是婴幼儿超重(OR=1.063,95%CI:1.057~1.069,P<0.001)、肥胖(OR=1.074,95%CI:1.060~1.088,P<0.001)的危险因素;高危妊娠是婴幼儿低体重(OR=2.214,95%CI:1.928~2.542,P<0.001)、生长迟缓(OR=2.543,95%CI:2.193~2.949,P<0.001)、消瘦(OR=1.211,95%CI:1.062~1.380,P=0.004)的危险因素。结论 该地区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总体良好,但仍面临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的双重问题。母亲孕前BMI、文化程度及是否高危妊娠是儿童生长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