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性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下颌牙弓、基骨弓的形态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27例骨性Ⅰ类错牙合、3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2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及27例个别正常牙合于正畸治疗前进行锥形束CT扫描,获得下颌虚拟模型,分别测量牙弓、基骨弓的长、宽度,分析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并拟合牙弓、基骨弓的形态曲线。结果Ⅲ类错牙合的基骨弓长、宽度显著大于其余三组,牙弓宽度显著大于Ⅱ类错牙合,Ⅱ类错牙合的前牙牙弓长度显著大于其余三组。牙弓、基骨弓在尖牙间、磨牙间宽度及全牙段长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8、0.836、0.818,前牙长度r为0.395。结论Ⅲ类错牙合基骨发育过度,Ⅱ类错牙合前牙弓最长以弥补其基骨发育不足;牙弓与基骨弓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是因为这类错牙合类型的患者颅面部结构生长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治疗决策及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未来的生长潜力。 目的:综述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弓和基骨弓生长发育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Medline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以“malocclusion,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dental arch,basal arch,growth and development,mixed dentition,tongue,etiology,jaw”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以“错牙合、骨性Ⅲ类错牙合、牙弓、基骨弓、生长发育、替牙期、舌、病因、颌骨”为中文检索词进行检索,最后纳入64篇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分析与总结。结果与结论: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是儿童牙合发育异常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类型,其颌骨、牙弓、基骨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②颌骨、牙弓、基骨弓作为特殊的颅颌面复合体有相同的增长变化趋势,具有协同性。③骨性Ⅲ类错牙合患儿的上、下颌骨生长速率与年龄和骨龄相关,颌骨长度的增长在不同生长高峰期的速率也有差异,一直持续到患儿成年。④正确预测生长发育高峰期,抑制骨性Ⅲ类儿童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就显得尤为重要。⑤由于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具有复杂性,因此及时发现上、下颌骨、牙齿、牙列及咬合关系等异常发育的情况,正确诊断,早期矫治,适时干预对于引导儿童颅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⑥目前对于儿童牙弓、基骨弓生长发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常牙合,因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一旦开始治疗,就不能继续观察其生长发育特点,因此未来还需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生长发育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https://orcid.org/0000-0002-3486-3651 (高丽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上海地区Angle Ⅱ1类及个别正常牙台青少年牙、牙弓及基骨形态,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上海地区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50例(男女各25例)为对照组;以Angle Ⅱ1类50例(男女各25例)为实验组.分别测量牙量,牙弓宽度及长度,基骨宽度及长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牙弓形态:实验组上颌中段和后段牙弓宽度显著减小,上颌前段,下颌各段牙弓宽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上下颌各段牙弓长度显著增加.(2)基骨形态:实验组上颌基骨宽度显著减小,基骨长度显著增加;下颌基骨形态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牙量:实验组上下颌牙量均显著增加.结论 (1)Angle Ⅱ1类患者未发现尖牙区和下颌牙弓狭窄,提示临床上尽量不要轻易扩展上颌尖牙区和下颌牙弓宽度.(2)Angle Ⅱ1类患者上颌牙弓和基骨均显狭长.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中,准确地描述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评价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头影测量方法r角,以准确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 方法:对180例13~25岁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按照4项标准分为3组,确定不同的错     牙合畸形类型,分析男女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骨型Ⅰ类错牙合的r值为(40.84±3.10)°,骨型Ⅱ类错牙合的r值为(48.85±3.09)°,骨型Ⅲ类错牙合的r值为(26.12±4.76)°。②各组r值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r角能够反映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调,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r值在35°~45°之间为骨型Ⅰ类错牙合,小于35°为骨型Ⅲ类错牙合,大于45°为骨型Ⅱ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打开成人前牙深覆(牙合)的有效方法.方法:20例Ⅱ°、Ⅲ°前牙深覆(牙合)患者使用方丝弓矫治器和平面导板联合进行治疗研究.结果:与单纯方丝弓矫治器相比,其打开咬合快且时间短,Ⅱ°深覆(牙合)平均4.5个月,Ⅲ°深覆牙合平均6.5个月.单纯方丝弓矫治打开咬合的时间为:Ⅱ°深覆(牙合)平均6.8个月,Ⅲ°深覆牙合平均9.5个月.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方丝弓矫治结合平面导板联合矫治前牙深覆(牙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矢状骨面型:矢状向上,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及其所导致的错牙合畸形类型。牙合 平面:由连接上下颌切牙覆牙合中点、上下颌第1磨牙覆牙合中点确定的假想平面。后牙牙合平面:由连接上颌第2前磨牙颊尖和上颌第2磨牙或第3磨牙(如果萌出)颊尖的假想平面。背景:研究表明颅底角与矢状骨面型的形成有关,牙合平面或后牙牙合平面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比较牙合平面倾斜度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在决定矢状骨面型形成中的重要性,探讨颅底曲度、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综合效应,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患者及监护人对测量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7名个体的头颅侧位片(男100例,女107例,年龄12-20岁),利用Uceph 软件、SPSS软件(版本17.0)进行相关指标的测量和分析。按照前后不调指数(APDI)值将样本的矢状骨面型分为3组:Ⅱ类组、Ⅰ类组、Ⅲ类组。SNK、LSD 法比较各项相关指标在3组之间的差异。运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析法对颅底角(NSBa角)、牙合平面(FH-OP)、后牙牙合平面(FH-POP)与其他相关测量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牙合平面倾斜度、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及颅底角进行分组,并运用成组t检验法分别对相关骨性与牙性指标的进行比较。根据后牙牙合平面角度和颅底角度建立4个牙齿骨骼型组:小颅底角-平坦后牙合平面组(S-F),小颅底角-陡峭后牙合平面组(S-S),大颅底角-平坦后牙合平面组(L-F),大颅底角-陡峭后牙合平面组(L-S)。应用交叉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各组间差异的比较。结果与结论:①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底角明显小于Ⅰ类和Ⅱ类,而Ⅱ类错牙合患者的后牙牙合平面明显大于Ⅲ类和Ⅰ类;②代表矢状骨面型分类的指标(APDI及ANB角)在牙合平面倾斜组之间并未发现差异;③颅底角和后牙牙合平面交叉分组的比较中,只有小颅底角-平坦后牙牙合平面组和大颅底角-陡峭后牙牙合平面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ANB角和APDI值存在显著差异;④结果说明,对于影响矢状骨面型的形成的因素中,后牙合平面比牙合平面更具代表性;颅底角度和牙合平面倾斜度作为单独的指标在确立前后骨骼畸形方面存在局限性;颅底曲度和后牙合平面倾斜共同影响矢状骨面型的形成;在矢状骨面型形成过程中,颅底曲度及后牙合平面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补偿机制。ORCID: 0000-0002-1930-6566(余星月);0000-0002-2386-6515(程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牙弓后段长度不足与错牙合畸形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的:测量兰州地区成人个别正常牙合牙弓后段长度。 方法:在兰州地区甘肃籍在校大学生中选择18-24岁正常牙合102例(男47例,女55例),平均年龄(19.33±2.67)岁,拍摄头颅侧位片,按照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32°)、低角组(<22°)、均角组(22°-32°)3组。分别测量受试者上、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并进行性别、组内、组间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上颌牙弓后段长度男性稍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下颌牙弓后段长度男性稍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发现,男性低角型下颌牙弓后段长度显著大于男性高角型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可以初步说明牙弓后段在发育过程中不受性别影响,不同垂直骨面型、不同性别成人个别正常牙合牙弓后段长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丝弓矫治器对前牙反(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26例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下颌牙合垫对反覆(牙合)较深的前牙反(牙合)患者进行矫治.结果 26例反(牙合)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 直丝弓矫治器加下颌牙合垫的联合使用是矫治前牙深反牙合的有效方法.它能提高矫治效果的关键在于打开了上下前牙的锁结关系,消除了下前牙对上前牙的阻力干扰,而且使上前牙能尽早粘托槽,使上下牙能同时进行矫治,不仅缩短了疗程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黄亮 《医学信息》2005,18(6):651-652
目的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解除反(牙合)的临床应用.方法35例恒牙反(牙合)患者应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10-18个月,观察扩弓矫治的效果.结果35例患者矫治后反(牙合)解除,牙齿排列整齐,覆合覆盖关系正常.结论方丝弓矫治器扩弓可以改善牙弓宽度,对反(牙合)有较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测量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治疗前后口周力的分布情况,为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临床选取30名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年龄8岁~12岁,平均年龄10.8岁,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测量其治疗前后姿势位时上、下中切牙区唇、舌侧,左右上、下第一前磨牙区颊舌侧,左右上、下第一磨牙区颊舌侧口周力值,分析姿势位时受试者牙弓周围口周力分布变化的情况及规律.治疗前后受试者口周力各区域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后下切牙舌侧不再存在负压现象;治疗前后上中切牙区口周力测量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口周肌肉等软组织具有适应硬组织改变的功能,随着硬组织结构的改变,口周软组织通过发生相应的变化来维持口颌系统原有平衡、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引发下颌第二磨牙正锁牙台的相关因素,为口腔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800例符合条件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49例,女451例,平均年龄21.7±3.31 岁,其中45例发生第二磨牙正锁(牙合).测量上颌后段牙弓间隙,下颌后段牙弓间隙,ANB角,上颌第一磨牙区和上颌第二磨牙区的牙槽弓宽度和下颌第一磨牙区和下颌第二磨牙区的牙槽弓宽度,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发生率为5.6%,其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回归方程:第二磨牙正锁(牙合)=22.974 8+2.025 7×上颌后段牙弓拥挤度+1.537 2×下颌后段牙弓拥挤度+1.007 1×ANB角度+0.378 5×上颌第二磨牙处牙槽弓宽度-0.4897×下颌第二磨牙处牙槽弓宽度.结论 第二磨牙正锁(牙合)与上颌后段牙弓拥挤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与下颌后段牙弓拥挤度、ANB角度和上颌第二磨牙处牙槽弓宽度呈正相关关系,与下颌第二磨牙处的牙槽弓宽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探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牙合)三维光弹模型的制作工艺及应力冻结方法.根据相似理论,利用环氧树脂,模拟牙体、牙周膜、牙槽骨的弹性模量制成1:1三维光弹模型,模拟"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过程中弓丝及牙体的实际受力进行应力冻结.结果表明:三维光弹模型与真实国人牙模型基本相同,加力所用的矫治器具与临床用具完全一致.因此,冻结光弹模型可为后续的应力测量与分析提供更准确的试验参数,有效地进行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于乳牙反(牙合)矫治后恒切牙牙胚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分析改良(牙合)垫矫治器和前牵引固定矫治器矫治乳牙反(牙合)后,上颌恒切牙牙胚位置及角度的改变.方法:选取2008至2018年收治的乳牙反(牙合)患者36例,根据矫治方法不同分为:(牙合)垫组,使用改良(牙合)垫矫治器矫治;前牵组,使用前牵引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Twin-block矫治器(TB)对下颌后缩安氏?类错(牙合)儿童咬肌影像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下颌后缩安氏Ⅱ1类错(牙合)儿童9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DE),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观察咬肌影像学变化.结果 治疗前超声检查示咬肌边界清楚、低回声像,肌肉中纤维纹理平直、流畅、边缘锐利;戴入TB后,咬肌回声增强,纹理变模糊,肌肉发生水肿样变,随后咬肌有恢复治疗前的趋势.能量多普勒显示,治疗前咬肌血流稀少,随着后牙的建(牙合),血流信号增强.结论 TB使下颌向前移位,在新的位置建(牙合),咬肌发生改建.其超声影像学变化为初期回声增强,纹理模糊,肌肉水肿,随着后牙的建(牙合),咬肌有恢复原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锥体束CT(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比微种植体支抗和改良横腭杆配合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系统(PASS)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Ⅰ~Ⅱ类错(牙合)高角拔牙矫治中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安氏Ⅰ~Ⅱ类高角拔牙患儿140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63例;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3.7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试验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PASS矫治器进行矫治,对照组采用改良横腭杆配合PASS矫治器。拍摄头颅侧位片和口腔颌面CBCT,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矫治方式对颊舌向倾斜度、牙弓宽度、垂直向的控制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性指标前颅底平面-上齿槽座点角(SNA)、前颅底平面-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下颌平面-前颅底平面角(MP-SN)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矫治后试验组牙性指标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齿槽座点-鼻根点连线交角(L1-NA)、上中切牙长轴与上齿槽座点-鼻根点连线交角(U1-NA)较矫治前明显降低[(92.47±2.47)°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