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是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的主要适应证。起搏器植入后改变了正常心脏激动顺序,使双房、双室、房室间收缩不同步,心房颤动(房颤)容易发生,影响起搏器功能,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研究显示,不同的心房、心室起搏部位产生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心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与房颤发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房间隔与室间隔起搏时较传统右心耳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产生更佳的心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减少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程序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方法:对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置入Vitatron Selection900E(AF2.0)型起搏器,采用自身交叉对照试验,将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月作普通双腔起搏作为空白对照,术后第2月起根据患者房颤发作不同特点打开相应房颤起搏治疗模式。并记录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总数、总持续时间及房颤负荷。结果:比较患者术后1月与术后第2、3月的阵发性房颤事件数(10.21±6.37 vs 7.53±4.83)、房颤阵发总数(114.52±97.65vs 86.56±52.17)、房颤总持续时间(5.77±3.62 vs 4.13±2.35)、房颤负荷(24.36%±15.23%vs 18.21%±11.57%)均降低(P均<0.05)。结论:心房程序起搏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有望成为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慢-快综合征)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快综合征,术后随访8个月,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双心房-右室起搏(起搏频率7-80次/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心功能恢复,结论:双心房-右室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 (慢 -快综合征 )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采用右心耳及冠状窦双根电极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以克服房间阻滞 ,减少因房间折返激动发生的阵发性心房纤颤 ,右室起搏以治疗病窦综合征伴慢 -快综合征。术后随访 8个月 ,观察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发作情况及心功能。结果 :双心房 -右室起搏 (起搏频率 70 - 80次 /min)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次数 ,心功能恢复 级。结论 :双心房 -右室起搏治疗慢 -快综合征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 6 2例患者术后进行临床随访 6个月至 3年。结果  5 2例患者经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 ,原有的晕厥、头晕、乏力、心悸等与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完全消失 ,10例存在基础心脏病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4例随访过程中出现起搏器埋藏处肌肉刺激症状 ,予调低脉冲发生器输出电压后症状消失 ;4例术前伴频繁阵发性房颤的患者经DDD双腔起搏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例DDDR起搏患者分别于术后 1周和 2周发生心房电极微脱位 ,予重置心房电极 ;2例术后 1周内出现穿刺侧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内科对症治疗 2周后肿胀逐渐消退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其他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作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唯一标准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 ,但术后尤其是早期必须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对设置起搏器PAV间期的作用。方法通过随访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安装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65例患者,调整PAV设置,对比出厂PAV设置,观察右心室起搏百分比变化,同时检测血浆BNP浓度。结果延长PAV间期后,与出厂设置PAV对比,心室起搏百分比可显著减少,同时BNP浓度也随之下降。结论表明S85患者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设置起搏器PAV间期要将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计算在内,降低心室起搏比例同时降低患者心衰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从1990年5月~2004年12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89例。其中(AAI)起搏器组44例,(DDD)起搏器组45例,合并房颤41例,术前房颤发生率46.1%,男性50例、女性41例,年龄63.9±8.64(18~84)岁。置入后即刻实施连续超速抑制频率心房起搏,使用高于基础心率15~20次/min频率起搏,多数设置在70~75次/min之间,随访中根据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VVl)46例,合并房颤18例,房颤发生率39.1%,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64.6±9.12(36~81)岁。两组年龄、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较低。术后心房起搏组房颤发生率10.1%(9例),心室起搏组术后阵发性房颤45.7%(21例),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36%,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0,心力衰竭2.2%(2例)及死亡率2.2%(2例),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分别为10.8%(5例)、26.1%(12例)和13.0%(6例)。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表现为心律失常减少,尤其房颤发生明显下降,使用药物减少或停用所有药物;运动量与同年龄组相比保持正常,参加部分体育活动,生活能完全自理;部分患者每年均外出观光旅游,能胜任乘机、乘车等旅途颠簸和疲劳。结论:本研究经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得出: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降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的具体机制。方法: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起搏组(n=6)和参松组(n=6)。对照组植入起搏器后程控关闭起搏器;起搏组植入起搏器后长期间断起搏右房(400次/min,8h/d);参松组植入起搏器后长期间断起搏并每天喂养参松养心,所有犬喂养8周。12周后进行心房电生理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起搏组和参松组犬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明显降低,且房颤的诱发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明显升高;但参松组犬的AERP和房颤诱发明显低于起搏组犬。8周后,起搏组和参松组犬血清和心房肌炎性因子水平和心房交感神经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乙酰胆碱水平和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7nAChR)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但参松组犬的血清和心房肌炎性因子水平和心房交感神经密度明显低于起搏组,而乙酰胆碱水平和a7nAChR蛋白表达高于起搏组。结论:参松养心抑制心房肌电重构和阵发性房颤的诱发可能与其调节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彭晖  马文英 《中国医刊》2012,47(8):40-43
目的 对植入具有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两种设计运行(MVP和Search AV+)方法的Adapta起搏器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种起搏模式在减少心室起搏、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影响心脏重塑方面的差异.方法 入选4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前后交叉对照原则,观察同一患者在不同起搏模式下,通过起搏器程控计算心房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房高频事件,同时观察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不同起搏模式分别观察3个月后,双腔起搏器+MVP较Search AV+更多降低心室起搏百分比(0.54%±0.10%比2.80% ±0.16%),心房高频事件发生减少(2.00±0.84比3.06±0.88).与术前比较,MVP及Search AV+模式均可使左房内径缩小(3.61±0.49比3.50±0.44;3.61±0.49比3.51±0.45),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显示,左房内径与心室起搏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 与Search AV+模式相比,MVP起搏模式能更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室起搏百分比短期内(3个月)可影响心脏结构重塑,但未引起心室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0.
起搏器已经成为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每年约有几万名患者需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以往单腔或双腔起搏器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它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使左、右心室激动不同步,从而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易出现起搏器综合征、心脏扩大,增加房颤、心衰的风险,增加病死率[1].我们尝试希氏束旁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观察2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及右室起搏比例不同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新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过去5年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DDD组,根据右室起搏比例(Cum%VP)不同分为:DDD1组(Cum%VP≥50%)和DDD2组(Cum%VP<50%)两个亚组。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年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AF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符合入选标准且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147例,新发AF病例VVI组14例(24.14%),DDD1组5例(11.11%),DDD2组3例(6.82%)。DDD2组与VV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术后3年超声参数比较,DDD2组与VVI组、DDD1组相比,LAD、LVED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D起搏模式加低右室起搏比例与VVI模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减少AF的发生,DDD起搏模式加最优右室起搏管理应用于临床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伴阵发性房颤的抗房颤起搏治疗效果。方法 :对 9例病窦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安装Vitatron 90 0 (E)AF2 .0起搏器 ,采用起搏器内的自动信息储存记忆功能比较起搏器植入后抗房颤起搏后房颤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的情况 ;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为指标 ,比较起搏器植入后 1年对房室腔大小和左室壁厚度的影响。结果 :抗房颤起搏治疗后 ,平均每天房颤发作次数和房颤发作总时间明显减少 (P <0 .0 1) ,单次房颤发作最长时间缩短 (P <0 .0 1) ;植入后 1年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 (P <0 .0 1) ,左室后壁厚度减小 (P <0 .0 5 ) ,EF升高(P <0 .0 1)。结论 :Vitatron 90 0 (E)AF2 .0对病窦患者能有效地预防房颤的发作 ,减轻心肌重构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对17例生理性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随访观察。;在手术后3-45个月经随访未发现起搏器综合征;无1例再发心房纤颤,除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死于急性左心衰外,其余16例患者心功能均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平均提高1-2级。生理性起搏的优点就是可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和心室激动顺序,保持较高的心排血量,避免了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C反应蛋白(CRP)在慢性房颤犬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随机将健康杂种犬16条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房颤起搏组各8只。房颤组植入埋藏式高频率心脏起搏器[(500±20)次/min],起搏24周后处死动物,分别于左、右心房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房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表达变化。正常对照组未植入起搏器,与房颤组同步行相应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心房组织中ACE和CRP表达水平显著增强,而ACEI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炎症与房颤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阻断RAS系统有可能抑制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心脏起搏频率在慢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比较28例标准药物治疗的慢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起搏频率由60次/min提高至70次/min后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及心脏超声资料。结果植入VVI心脏起搏器后患者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的服用率分别由17.9%和14.3%上升至100%和85.7%(P〈0.05);提高起搏频率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率为75%;超声指标LVEF、SV、LVEDD并无明显改善(P〉0.05),但CO较调整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70次/min心脏起搏在慢心室率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起搏器术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析感知、起搏功能异常以及起搏相关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DDD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短阵室速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8.9%、44.4%、8.3%、2.8%、2.8%;DDD型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以及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9.4%,明显高于 VVI 型的42.5%、VVIR 型的30.0%、DDDR型的31.3%、AAI 型的25.0%,各型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VI 型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短阵室速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7.5%、42.5%、10.0%、17.5%、2.5%;VVIR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为主,检出率分别为25.0%、25.0%、5.0%;DDDR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为主,检出率分别为31.3%、25.0%、12.5%、12.5%;AAI 型主要以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为主,检出率分别为25.0%、25.0%。结论临床应用动态心电图可以较好地了解不同类型起搏器工作状态,并监测起搏和起搏功能异常感知以及心律失常情况,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从1990年 5月~ 2 0 0 3年 7月应用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房颤 5 9例 ,并建立对照组为植入心室起搏组 4 2例 ,两组性别比例 ,年龄 ,病程及合并基础心脏病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心房起搏组房颤及慢性房颤发生率低于心室起搏组 ,单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效果肯定 ,房颤的发生率较术前下降 39% ,与心室起搏相比房颤发生率显著下降 (P <0 . 0 1) ,并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起搏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均低于心室起搏组。心房起搏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心室起搏组。结论 :永久性心房起搏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房颤的发生 ,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避免心力衰竭的加重 ,减少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经食道心房调搏诱发房颤21例的心房生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道心房调搏对阵发性房颤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食道心房调搏诱发的阵发性房颤的心房电生理特性。结果:程序刺激、分级起搏诱发10例房颤,均有明确房颤史,猝发电脉冲诱发的11例中5例有明确的房颤史。房颤组21例与正常对照组19例相比,心房有效不应期偏短,相对不应期区域扩大。最大房间传导时间延长。结论:食道心房调搏确定临床症状与房颤关系以及房颤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车成日 《吉林医学》2011,(4):640-642
目的:建立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为进一步探讨房颤发生的机制做好实验用准备。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家犬10只(1~2岁),雌雄不限,体重(18±0.5)kg。建立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成功。结果: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模型的建立制作简单,容易诱发心房肌电重构,导致房颤发生和维持。适用于实验及后续性药物研究的需要。结论: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具有房颤诱发率高、持续时间长、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DD起搏器植入术后传导阻滞及窦房结功能不良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2通道DCG分析系统对157例患者进行监测分析,根据起搏器治疗适应症分为2组:A组传导阻滞组68例;B组窦房结功能不良组89例,分析判断比较2组患者DDD起搏器的DCG表现、主要工作模式、感知起搏功能异常、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及自身心律失常;计算起搏心博数/总心搏数.结果 (1)2组患者起搏比例≥60%的检出率均明显多于起搏比例〈60%的人数,P〈0.05;(2)DDD主要起搏类型:A组工作模式以VDD/VAT为主,其次为DDI,B组工作模式以DDI为主,其次为AAI,VDD/VAT发生最少.VDD/VAT工作模式A组高于B组,而AAI工作模式仅发生在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57例共检出感知异常47例(29.94%),起搏异常5例(3.18%);(4)心室安全起搏检出率B组(22.47%)高于A组(10.29%),P〈0.05;(5)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PMT)、感知房性心动过速(AT)触发快速心室起搏B组(12.36%、21.35%)高于A组(2.94%、17.56%),P〈0.05;(6)频发房性早搏及AT的发生率B组(22.47%、38.21%)高于A组(2.94%、17.64%),P〈0.01,0.05.结论 DCG的各种表现可识别不同患者DDD起搏器植入后相应的主要工作模式,全面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为起搏器的合理程控及自身心律失常的治疗等提供重要且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