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①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小鼠脾细胞DNA修复能力的影响,以探讨牛磺酸抗衰老的机制。②方法以不同鼠龄小白鼠脾细胞悬液进行培养,实验组培养液中加入牛磺酸(30μg/ml),以10mmol/L羟基脲抑制DNA复制,经紫外线照射后,以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测定DNA损伤后修复能力。③结果鼠龄110d,150d和180d3组小鼠中,DNA修复能力均随鼠龄增加而降低,但在不同鼠龄阶段,牛磺酸组DNA修复能力均高于对照组,牛磺酸组的闪烁值分别为8.0±0.6Hz,5.3±0.5Hz和4.1±0.4Hz,而对照组则分别为6.3±0.7Hz,4.7±0.5Hz和3.2±0.2Hz(t=7.50,2.87,33.80,P均<0.01)。④结论牛磺酸具有增强小鼠脾细胞DNA的修复能力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霉胺和硫酸锌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探讨青霉胺和硫酸锌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2.方法 采用染色体分析技术,分别对对照组、青霉胺组(0.01μg/L)、硫酸锌组(0.02μg/L)和青霉胺+硫酸锌组(青霉胺0.01μg/L,硫酸锌0.02μg/L)体外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进行了观察。3.结果 对照组、青霉胺组、硫酸锌组和青霉胺+硫酸锌组的SCE计发别为5.43±0.53,8.15±中.36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霉胺和硫酸锌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②方法采用染色体分析技术,分别对对照组、青霉胺组(0.01μg/L)、硫酸锌组(0.02μg/L)和青霉胺+硫酸锌组(青霉胺0.01μg/L,硫酸锌0.02μg/L)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进行了观察。③结果对照组、青霉胺组、硫酸锌组和青霉胺+硫酸锌组的SCE计数平均值分别为5.43±0.53,8.15±1.36,5.66±0.59和6.71±0.74,除对照组与硫酸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t=1.264,P>0.05)外,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4.054~8.120,P<0.001)。④结论硫酸锌对染色体稳定性无影响,青霉胺对DNA损伤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度肥胖病人的淋巴细胞线粒体呼吸链中复合酶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度肥胖病人淋巴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的功能。方法:测定59例重度肥胖女性(肥胖组,体重指数为49.6±1.7,年龄为41.1±1.1岁)与60例正常体重女性(对照组,体重指数为22.5±0.6,年龄为44.1±1.6岁)的淋巴细胞线粒体呼吸链中第三对复合酶体-辅酶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CⅢ)的活性及酶动力学分析。结果:肥胖组CⅢ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Michaelis-Menton酶动力学方法分折,肥胖组CⅢ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及米氏常数(K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肥胖病人淋巴细胞线粒体呼吸链中电子流量增加伴复合酶体的效率下降,可能导致线粒体中自由基产生的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对30例绒毛膜癌患者及30例正常妇女进行自发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及丝裂霉素C(MMC)诱发SCE率的研究,分析了绒毛膜癌患者及正常人不同年龄组淋巴细胞SCE率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年龄组自发及MMC诱发SCE率无明显差异,SCE率的变化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②绒毛膜癌患者自发及诱发SCE率明显增高,自发SCE率为(7.28±0.34);诱发SCE率为(13.96±0.26),SCE未回复率是正常对照组的2.0倍。SCE未回复率越高,DNA损伤后修复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居民厨房内烹调烟雾冷凝物的DNA损伤作用,为全面评价烹调烟雾的遗传毒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非程序DNA合成方法,检测菜油、豆油的烹调烟雾冷凝物对细胞的DNA损伤作用。结果:菜油烹调烟雾冷凝物在加S9、检测浓度为0.125mg·ml1及不加S9、检测浓度为0.250mg·ml1时,其cpm值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豆油烹调烟雾冷凝物在加S9和不加S9两种情况下、检测浓度为0.250mg·ml1时,其cpm值与阴性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两种食用油烹调烟雾冷凝物的DNA放射比活性值均随测试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菜油和豆油的烹调烟雾冷凝物具有DNA损伤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11例正常人及14例严重脑外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及血浆皮质醇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糖皮质激素受体(GCR)为6561±1660位点/细胞,皮质醇(8Am)为208.9±54.7ng/ml;高受体组患者GCR为5259±1686.3位点/细胞,皮质醇(8Am)为880.4±469,3ng/ml;低受体组患者GCR为3004±1005.6位点/细胞,皮质醇为1565.1±631.8ng/ml。高受体组患者4例均痊愈,低受体组患者10例中死亡8例,两组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GCR与脑外伤患者临床应激状态及糖皮质激素的疗效,预后密切相关。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代替脑组织活检用于GCR检测具有取材方便、可反复观察、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可反映脑组织GCR的变化趋势,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应用APAAP桥联酶标法检测肺癌22例,肺结核30例和正常人16例的T淋巴细胞亚亚群。结果;肺癌组CD^+3为(49.9±13.3)%,CD^+4为(22.4±6.3%),CD^=8为(27.2±8.0)%,CD^+4/CD^+8为0.99±0.2。  相似文献   

9.
从细胞遗传学的角度对胃癌患者的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胃癌SCE频率分别为4.718±1.941,7.788±2.513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表明:SCE能敏感地反映DNA的损伤情况,故此SCE检测被用作快速检测环境中诱变、致癌因素的灵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血CD5+B淋巴细胞水平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活动因素。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8例(高度活动组28例,低活动组10例)和健康对照组35例外周血CD5+B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5+B淋巴细胞水平(4.68%±2.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D5+B淋巴细胞水平(1.47%±0.6%)(P<0.01)。高度活动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5+B淋巴细胞水平(5.9%±1.8%)显著高于低度活动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5+B淋巴细胞水平(2.7%±1.1%)(P<0.01)。高度活动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经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5+B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增高,并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1.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微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 (LGL)及淋巴细胞微核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15例淋巴瘤患者及 2 0例输血人员外周血做血涂片 ,瑞氏染色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LGL百分率为 2 4.0 1%± 7.5 1% ,对照组LGL百分率为 5 .6 5 %± 2 .6 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微核率为 0 .87‰ ,对照组为 0 .6 5‰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LGL的变化对病人机体的免疫状态及预后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T细胞对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SIgE)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分离小鼠脾脏T、B细胞,分组进行细胞培养,观察哮喘鼠T细胞对B细胞分泌SIgE的影响,并以ELISA法检测不同组合细胞培养上清中SIgE。结果:在有或没有特异性抗原参与时,哮喘鼠B细胞分泌SI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B细胞(P<0.05);自身T细胞均可降低哮喘鼠B细胞分泌SIgE的水平(P<0.05);无论特异性抗原是否参与,从数值上看,哮喘鼠T细胞有使对照鼠B细胞SIgE分泌水平增加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T细胞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尤其是SIgE的产生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T细胞功能异常是哮喘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S-生物丙烯菊酯对正常人淋巴细胞的作用。方法 取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入S-生物丙烯菊酯刺激,分别进行光镜、流式细胞仪、电镜、DNA梯度和基因芯片检测,研究正常淋巴细胞在S-生物丙烯菊酯刺激后的变化。结果 正常淋巴细胞在S-生物丙烯菊酯刺激后发生凋亡,并有346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结论 辩生物丙烯菊酯可导致正常淋巴细胞凋亡和基因表达谱改变。  相似文献   

14.
CTL的免疫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识别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通过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最终由效应细胞和 /或效应分子 (Ab)清除病原体或“异己”物质。对特异性抗原的大量研究 ,并由此研制的疫苗在预防、控制多种传染性疾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 ,细胞毒性T细胞 (CTL)引起人们的重视 ,发现人类面临的多种难以攻克的疾病 ,如肿瘤、AIDs、乙型肝炎等 ,CTL扮演着关键角色。现就CTL免疫识别方面的问题作一综述。1 CTL免疫识别的结构基础  CTL仅能识别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 (APCs)表面并与MHCⅠ类分…  相似文献   

15.
大鼠小肠、大肠上皮及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分布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大鼠小肠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和大肠 (乙状结肠 )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固有层内淋巴细胞 (LPL)分布特点。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标记肠绒毛基底膜 ,区分出上皮和固有层 ,然后分别对IEL和LPL计数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鼠肠道各部分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乙状结肠 )IEL数量依次递减 ;与此相反 ,LPL数量依次递增。而且它们的T细胞亚群 (CD3、CD4、CD8、TCRαβ、TCRγδ)数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通过双重染色标记出基底膜来计数IEL、LPL的方法非常精确 ,肠道各段的IEL、LPL可能在黏膜免疫应答中起着不同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 根据小鼠神经元与T淋巴细胞具有共同抗原Thy-1的特点,利用鼠脑组织制备兔抗鼠T淋巴细胞血清。方法 提取鼠脑组织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制成油包水乳剂, 免疫2只家兔后,采血,分离血清,用鼠脾淋巴细胞做凝集试验及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确定其活性。结果 制备的抗血清可与鼠脾淋巴细胞发生反应,2只兔抗血清凝集试验的效价分别为1:640及1:1280。抗血清1:320倍稀释后与鼠脾淋巴细胞做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特异性细胞毒性均为32%。结论 用鼠脑组织制备抗鼠T淋巴细胞血清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注射及护理技术在治疗习惯性流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年龄24~40岁、原因不明性习惯性流产、封闭抗体阴性患者26例为试验组,选择同期就诊、年龄相当、原因不明性习惯性流产、封闭抗体阴性患者24例为对照组。对试验组进行淋巴细胞注射、心理治疗等护理技术及常规保胎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保胎治疗。结果:试验组妊娠成功率为73%,对照组为2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淋巴细胞注射及护理技术的应用在治疗原因不明性习惯性流产中疗效确切,具有操作有效、无不良反应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