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尿毒清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方法:入选5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及治疗组29例,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4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培哚普利4mg每日1次口服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每日4次,其中6,12,18时各服1袋(5g),22时(睡前)服2袋。用药间隔不超过8h。2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结果:2组UAER水平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不断降低,治疗后12周为最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PG、TC、TG、Cys-C水平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DN可以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改善血糖、血脂水平,降低胱抑素-C水平。二者联用具有协同保护肾脏、辅助降糖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和阿托伐他汀对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点生理盐水250ml+丹红注射液40ml/d,晚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检测血脂、hs-CRP、FIB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脂、hs-CRP、FIB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治疗组血脂、hs-CRP、FIB水平明显下降。结论丹红注射液和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hs-CRP、FIB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EH)患者用培哚普利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的变化。方法 30例EH患者用培哚普利治疗4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ET,ANP的浓度。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 EH患者用培哚普利因浆ET、A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经培哚普利治疗后,ET、ANP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 培哚普利可降低EH患者血浆ET、ANP水平,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氯沙坦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的干预作用。方法 EH伴有LVH患者90例随机分成A组(培哚普利4mg/d,30例),B组(氟沙坦50mg/d,30例)和C组(培哚普利4mg/d加氯沙坦50mg/d,30例)。治疗4周时若血压〉160/100mmHg(1mmHg=0.133kPa),则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剂量分别增加至8mg/d和100mg/d。总疗程共24周,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数据,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1、3组治疗前后比较均能显著降低LVMI(P〈0.01)。其中A组和B组LVMI的降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C组LVMI降低较A组、B组两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分别比较3组治疗前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后3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培哚普利、氧沙坦均能逆转EH患者LVH,培哚普利和氯沙坦联合用药能使这一作用更为显著,且这种协同作用与降压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炎性因子、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培哚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酯治疗,比较二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浆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C)和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3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0%,对照组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及FIB-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及FIB-C水平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ET-1及NO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ET-1水平下降、NO水平上升(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培哚普利可以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抑制患者血管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培哚普利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冠心病心绞痛80例按入院登记顺序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给予培哚普利联合常规药物治疗,B组4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治疗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增高,内皮素-1豆著降低(P〈0.01),B组治疗前、后变化不大。结论培哚普利可较好地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可将其纳入冠心病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李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22):3187-3188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6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进行常规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培哚普利进行治疗,通过1个月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脂改变情况以及血清hs‐CRP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总胆固醇(T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培哚普利进行治疗,能起到一定的抗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斑块起到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及血清脂联素(APN)、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19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按照类型不同再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给予辛伐他汀片20 mg 口服;治疗8周后比较各组患者的左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ELISA法检测血清中 APN 和 hs-CRP 含量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左心功能指标和血清指标含量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 < 0.05)。SAP、UAP、AMI 三组患者的 LVEDV、LVESV减小,LVEF增大,血清中 APN含量增加、hs-CRP含量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 UAP组的LVEDV、hs-CRP减少值优于SAP组,AMI组的LVESV、hs-CRP减少值和APN增加值优于SAP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改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血清 APN和 hs-CR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服用尼群地平片,治疗组服用培哚普利,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比较,血清TNF-α、IL-6 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TNF-α和IL-6水平均下降(均P < 0.01),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NF-α和IL-6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培哚普利能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时培哚普利能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有益于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3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清hs-CRP及IL-6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16例,不稳定心绞痛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9例,并与4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后冠心病3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和IL-6水平对冠心病患者治疗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心绞痛(UAP)与血清C - 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cTnT)的关系,并观察普伐他汀对两者的影响。方法 测定42 例UAP 患者(UAP 组)、40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 组)和对照组血清CRP、cTnT 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测定比较UAP组、SAP组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前后的CRP、cTnT水平。结果 UAP组患者血清CRP、cTnT 浓度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P<0.01); UAP组应用普伐他汀治疗后,CRP、cTnT水平显著下降(P< 0. 01),而SAP组下降不明显(P> 0. 05)。结论 测定CRP和cTnT可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稳定程度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度,普伐他汀能有效地降低UAP患者的CRP、cTnT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冠心病(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临床检查及冠脉造影情况,将15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3个组。分别测定15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与50例健康人做对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D组血清Hs—cRP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患者血清的Hs—CRP浓度明显高于UAP组(P〈0.01);UAP组患者血清的hs—cRP浓度明显高于SAP组(P〈0.01),且AMI组治疗后Hs—CRP浓度显著下降;冠心痛阳性检出率HS—CRP(90.7)〉CK(41.3%j〉CK—MB(34.6%)。结论血清HS—CRP水平高低与CHD病情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东 《临床医学》2009,29(8):9-11
目的观察通心络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d,口服。对照组则给予肌苷0.2g,3彬d,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用药前后患者症状、心电图的改变,检测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服用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硝酸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丹参酮联合硝酸酯组、丹参酮组和硝酸酯组,丹参酮联合硝酸酯组在硝酸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IIA磺酸钠12mL溶入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比较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心电图的改变、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改变及血清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丹参酮联合硝酸酯组较丹参酮组及硝酸酯组在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表现及CHO,LDL—C指标改善上更有优势(P〈0.05)。结论:丹参酮联合硝酸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极易发生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1]。因此如何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其死亡率一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我院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UAP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住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d,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结论:辛伐他汀辅助治疗UAP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冠心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126例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0例,对照组40例。又将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分为单支血管病变(SVL)组46例和多支血管病变(MVL)组40例。结果:冠心病各亚组血清CRP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其中UAP组和AMI组CRP升高明显(P0.01);UAP组血清CRP浓度高于SAP组(P0.01);AMI组血清CRP浓度高于SAP组(P0.01)和UAP组(P0.01)。MVL组血清CRP浓度高于SVL组(P0.01)。结论:CRP在冠心病患者中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上检测外周血CRP浓度,在诊断冠心病和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UAP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2次/d,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治疗前后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sT段变化,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控制心绞痛的发作次数(P〈0.05),但治疗组更能显著降低心绞痛的发作(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对心绞痛、心电图的疗效分别为90.9%、81.8%,而对照组分别为60.6%、51.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血小板、PT、APTT无显著变化。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是治疗UA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红素氧合酶 1(HO 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将经冠脉造影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5 2例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 ,选择冠脉造影确诊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5 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blot检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O 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O 1表达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P <0 0 1)。结论 HO 1的表达水平与心绞痛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