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免疫反应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5 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 4组 :心肌梗塞 (AMI)组15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10例 ,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 11例及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 2 2例。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 、C4的水平。结果 :AMI组的IgG、IgA、补体C3 、C4的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UAP组的IgG和C3 水平也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5 ) ;SAP组与对照组之间IgG、IgA、补体C3 、C4的水平及各组间IgM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gG、IgA、C3 、C4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免疫反应可能是促发冠心病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炎症反应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2例冠心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健康成人 (NCHD)血清的C 反应蛋白 (CRP)。冠心病患者又分为 3组 ,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1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12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13例。比较SAP组与NCHD组之间 ,UAP组、AMI组与NCHD组之间CRP的差异。结果UAP组、AMI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NCHD组 (分别为 :P <0 0 0 5、P <0 0 0 0 1) ,但SAP组与NCHD组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均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提示急性炎症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C反应蛋白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海南医学》2005,16(3):17-18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定在冠心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冠心病组(96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比较冠心病组各组间及与对照组(30例)之间CRP、白细胞(WBC)水平差异。结果 SA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P水平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AMI组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WB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SAP组和UAP组WBC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未高于正常上限。结论 CR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升高提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血纤蛋白原联合检测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将3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三组,其中SAP患者123例,UAP患者128例,AMI患者65例,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四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血纤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清CRP、FIB较对照组均升高,尤其是UAP组和AMI组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FIB联合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欣  刘颖  李志刚 《华夏医学》2003,16(4):458-460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 (CRP)测定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 1 0 6例冠心病患者和 1 0 6例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 CRP、白细胞 (WBC)、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脂水平 ,记录吸烟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 ,并计算体重指数 (BMI)。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 3组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2 6例 ,不稳定心绞痛 (UAP)组 4 1例 ,SAP(稳定性心绞痛 )组 39例。比较冠心病组各组间及与对照组之间 CRP等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 CRP和 WBC水平高于对照组 (P分别为 0 .0 0 9和 0 .0 1 7) ,经调整性别、年龄、 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血脂指标后 ,CRP和WBC水平仍与冠心病患病率显著相关 ,OR分别为 1 .72 6和 1 .4 70 (P分别为 0 .0 4 8和 0 .0 36 )。 AMI组及 UAP组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 34,P<0 .0 0 1 ) ;U AP组与 SAP组相比 ,CRP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1 ) ;而 SAP组与对照组相比 CRP水平则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CRP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CRP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水平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疾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94例PNS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行常规体检的9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及补体C3水平,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统计PNS患儿疾病复发情况,并比较疾病复发患儿与未复发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水平,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水平与PNS患儿疾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gE、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gA、IgG、补体C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例患儿中,PNS复发53例,未复发41例;疾病复发患儿血清IgE、IgM水平均高于未复发患儿,IgA、IgG及补体C3水平均低于未复发患儿,且血清IgE、IgM水平与PNS复发呈正相关,IgA、IgG及补体C3水平与PNS复发呈负相关(P<0.05)。结论:PNS患儿血清IgE、IgM水平升高,IgA、IgG及补体C3水平降低,且血清IgE、IgM水平与PNS复发呈正相关,IgA、IgG及补体C3水平与PNS复发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 (SCRP)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验证用SCRP评价冠心病的可行性。 [方法 ]用BN - 1 0 0测定 4 2例冠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 30例正常对照者及 31例病例对照者的血清SCRP水平。CHD患者又分为心肌梗死组 (AMI ,1 3人 ) ,不稳定心绞痛组 (UAP ,1 2人 ) ,稳定心绞痛组 (SAP ,1 7人 )。分析治疗前后SCRP水平的差异。 [结果 ]CHD患者的血清SCRP水平 (4 .4± 0 .5 5 )较正常对照组 (2 .9± 0 .5 0 )显著增高 (P <0 .0 5 ) ;AMI组 (4 .7± 0 .2 8)和UAP组 (4 .6± 0 .4 1 )的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 (3.9± 0 .35 ) (P <0 .0 1 ) ,但AMI组与UAP组的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CHD各组的SCRP水平在治疗前后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结论 ]SCRP水平的增高与CHD的发生和发展显著相关 ,SCRP可作为诊断CHD与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对 67例各种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 及ENA多肽抗体进行同步检测 ,并以 5 0例正常人血清IgG、IgA、IgM、补体C3 作对照 ,结果表明 :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gG、IgA、IgM均较对照组升高 ,而补体C3 则下降 ,尤以IgG升高 ,C3 下降最为明显 (P <0 .0 1) ;而非活动期仅见IgG略为升高。抗 μ1RNP抗体在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中检出率为 88.9% ,阳性率较高。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 (DM /PM )组抗Jo -1抗体阳性率为 5 0 .0 % ;该组免疫球蛋白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系统性硬皮病 (SS)组IgM升高 ,C3 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其特异性抗体SCl-70阳性率为 3 3 .3 %。认为ENA多肽抗体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 联合检测 ,对提高结缔组织病的诊断以及病情监测与疗效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Cys C)及血清同型半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32例冠心病(CHD)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又随机将232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7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8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72例。另外,选择71例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CRP、Cys C及血清Hcy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CHD患者的CRP、Cys C及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HD患者组间比较,SAP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清Hcy、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显著高于AMI组;SAP组血清Hcy、CRP、Cys C水平均显著低于UAP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AP组、UAP组患者血清Hcy、CRP、Cys C两两之间均呈正性显著相关(P<0.05),AMI组患者血清Hcy与CRP呈正性显著相关(P<0.05)。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CRP、Cys C及血清Hcy水平变化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正芳  刘永铭  严祥 《医学争鸣》2007,28(14):1305-130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和补体C3水平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3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 SAP )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19例;年龄、性别、体质量与其匹配的健康对照24例.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脂联素的浓度,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浓度,并分析两者浓度在冠心病中的变化及其关系.结果:UAP组血清补体C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59±0.42)g/L vs (1.27±0.25)g/L,P<0.05],SAP组和UAP组脂联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6.62(1.19~15.50),4.97(1.07~14.80) mg/L vs 10.25(4.51~28.23)mg/L,P<0.05];血浆脂联素与补体C3、三酰甘油、体质量、腰围、腰臀比值呈负相关(P均<0.05);补体C3与三酰甘油正相关(P=0.000),与脂联素负相关(P=0.041).结论:脂联素水平降低和补体C3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补体C3的改变与脂联素水平负相关,提示脂联素的代谢可能影响补体C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程昌霞  周建华 《医学综述》2012,18(15):2510-2511
目的探讨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例CHD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1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12例,以及对照组20例。测定Hcy和hs-CRP含量。结果CHD各组Hcy、hs-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cy、hs-CRP含量以AMI组为最高,显著高于UAP、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和hs-CRP与ACS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对CHD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关系。方法:选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CHD患者76例为病例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4l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10例]和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以免疫比浊法测定其hs-CRP值,并统计分析。结果:CHD组hs-CR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和AMI组hs-CRP值均高于SAP组,而AMI组hs-CRP值又高于U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者依病情发展情况的不同,hs-CRP的增高程度亦不同,提示hs-CRP与CHD患者病情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为CHD患者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CHD(组71例)和对照组(23例);CHD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9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3个亚组;并根据Gensini积分,将CHD组分为轻度病变组18例,中度病变组24例,重度病变组29例;将AMI亚组分为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组19例和AMI后无并发心力衰竭组13例。应用ELISA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结果:CHD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和肽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P0.01);CHD重度病变组血清和肽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CHD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P0.01);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组的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AMI后无并发心力衰竭组(P0.01)。结论:和肽素参与冠心病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反映冠心病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和肽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相关,对于冠脉事件的发生具有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郭晓斌  刘海燕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6):2498-2499,2502
目的探讨脉压(PP)与老年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量72例行冠脉造影(CAG)检查的老年患者的脉压,并按临床表现和CAG的结果分为CHD组[包括3亚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非冠心病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HD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脉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和UAP组脉压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但在AMI组和UAP组、SAP组和对照组之间却无明显差异;在CHD组中,冠脉病变者脉压水平高于无病变者。结论脉压的增高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密切相关;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血清尿酸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老年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3例行冠脉造影检查(CAG)的老年患者血清UA、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按临床表现和CAG结果分为CHD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对照组.结果:CHD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血清UA、CRP的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血清CR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及UAP组,但在CHD的三个亚组中血清U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在冠心病患者中,冠脉三支病变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者,血清UA的水平无差异.结论:血清UA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变化.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其中24例行PCI术.另选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冠心病各亚组与对照组及PCI术后血清PAPP-A、IGF-1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患者血清PAPP-A、IGF-1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患者血清PAPP-A、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患者血清PAPP-A、IGF-1水平高于术前(P<0.01);AMI组、UAP组患者血清PAPP-A与IGF-1水平呈正相关(r=0.48,P<0.01).结论:PAPP-A、IGF-1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可能与PCI术后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临床确诊的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和正常健康人1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F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中TF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浆TF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SAP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TF触发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脉内血栓形成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抑素(ENS)水平的变化及其在CHD中的意义。方法将130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4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40例),另设对照组(3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所有入选对象血清VEGF和ENS水平。结果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AMI组和UAP组VEGF、ENS水平明显增高(P〈0.05);AMI组VEGF、ENS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SAP组VEGF、ENS水平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AMI患者在第1、7和28天血清VEGF、EN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7天和28天血清VEGF、ENS水平明显高于第1天(P〈0.01)。结论CHD患者心肌缺血越严重,血清VEGF与ENS水平越高,两种因子在CHD发展过程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每组15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VEGF和hs-CRP水平。结果CHD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SAP、UAP、AMI和OMI4组患者之间两两比较,hs-CRP水平在SAP组与OMI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VEGF水平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D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水平升高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HD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联合检测对预测CHD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