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部位与血糖水平的关系及其治疗方案。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患者99例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分为髂股动脉硬化和股动脉硬化。明确患者糖尿病史 ,检测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 女性股动脉硬化发生率 (82 .6 % )较男性 (5 1.3% )高 (P <0 .0 5 ) ;股动脉硬化患者中糖尿病和血糖升高比率 (5 4 .0 % )较髂股动脉硬化患者 (19.4 % )高 (P <0 .0 5 ) ;下肢动脉硬化部位与血脂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股动脉硬化的女性发生率高 ,股动脉硬化患者中糖尿病和血糖升高的发生率高。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应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7例高血压病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总动脉病变情况分为3组:颈总动脉正常组(n=57例)、颈总动脉硬化组(n=38例)及颈总动脉斑块组(n=22例)。3组患者分别检测、观察血清hs-CRP、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结果颈总动脉硬化组及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TG、TC、LDL-C均显著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HDL-C显著低于颈总动脉正常组(均P<0.05);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TG、TC、LDL-C均显著高于颈总动脉硬化组,HDL-C显著低于颈总动脉硬化组(均P<0.05)。颈总动脉正常组血清hs-CRP水平为(1.25±0.43)mg·L-1,颈总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为(1.33±0.47)mg·L-1,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为(1.87±0.51)mg·L-1。颈总动脉硬化组及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总动脉硬化组(均P<0.05)。血清hs-CRP与TC、TG、LDL-C呈正相关(r=0.81、0.65、0.67,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66,P<0.05)。结论血清hs-CRP、TC、TG、LDL-C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相关,均是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尿酸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高基础水平血尿酸对动脉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健康体检的人群207例次,同一人至少行2次体检,两次体检间隔4~5年,第一次体检定义为基础数据组(207例),第二次体检定义为随访数据组(207例),采集两组人群既往病史、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等信息。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动脉硬化组(baPWV≥14 m/s)和非动脉硬化组(baPWV<14 m/s)的血尿酸水平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基础数据的血尿酸对随访数据组动脉硬化的预测作用。结果基础数据组中,动脉硬化组血尿酸水平(356.29±81.14μmol/L)和非动脉硬化组的血尿酸水平(329.78±74.04μmol/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5,P=0.016)。随访数据组中,动脉硬化组血尿酸水平(371.29±91.33μmol/L)和非动脉硬化组血尿酸水平(340.30±79.03μmol/L)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7,P=0.010);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多种因素后,基础数据组血尿酸水平是随访数据组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β=0.427,P=0.048)。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基础水平的血尿酸是动脉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25-4526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与动脉硬化发生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CRF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比较HCY及SAA水平与动脉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本组研究的50例患者中,动脉硬化者26例,非动脉硬化者24例;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30.10±17.98)μmol/L,血清淀粉样蛋白A平均水平(136.89±78.22)mg/L,动脉粥样硬化指数(3.51±1.60)。动脉硬化组患者HCY与SAA水平及AS指数皆明显高于非动脉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F患者的AS指数与HCY水平呈正相关(r=0.917,P0.01),与SAA水平呈正相关(r=0.953,P0.01)。结论随着HCY与SAA水平的增加,CRF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随之加重,在临床上应当积极的控制诱发因素,降低HCY与SAA水平,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5月在我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98例,超声检测肝脏及双侧颈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IMT≥1.0mm定义为动脉硬化。比较合并或不合并NAFLD两组患者代谢指标、动脉硬化患病率的差异,评估影响动脉硬化的因素。结果 (1)研究人群NAFLD患病率为32.66%。与未合并NAFLD组相比,合并NAFLD组患者BMI、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更高。(2)合并NAFLD组患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未合并NAFLD组。(3)NAFLD增加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及LDL-C与颈动脉IMT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NAFLD增加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和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方法48例血液透析患者分成非动脉硬化组和动脉硬化组及3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扩张值(FMD)及血流量变化率(△Q%),并测定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透析患者非动脉硬化组和动脉硬化组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增高,FMD及△Q%明显减低。结论透析患者早期即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超声评价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老年男性动脉弹性与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男性体检者279例,进行体格、生化及动脉弹性检查,根据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测定分为动脉硬化组138例,非动脉硬化组141例,分析动脉弹性与血清尿酸、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动脉硬化对照组比较,动脉硬化组血清尿酸[(409.38±92.78)mmol/L比(433.84±93.43)mmol/L]、三酰甘油(TG)[(1.64±0.83)mmol/L比(2.26±1.37)m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总胆固醇(TC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腰围、TG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169~0.439,P0.05或P0.01)。结论 TG水平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同时高尿酸血症、肥胖、高血压及血糖异常是中老年男性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1883年,Lobstein把动脉硬化、肥厚病变称为动脉硬化。对于该病变的生成机制人们先后提出过血浆成分浸润学说、过滤学说、血栓学说、动脉壁代谢异常学说、动脉壁缺氧学说及内膜出血学说等。由于人类的动脉硬化与脂类代谢有关,故常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基于脂溶性维生素E(VE)具有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抑制血小板凝集及预防动脉壁缺氧等作用,并与人体老化及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本文将详细讨论VE与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下肢动脉硬化将其分为研究组(合并下肢动脉硬化)和对照组(未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肝功能及血脂指标。结果研究组的SBP、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TC、TG、LDL-C水平及AI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脂异常情况,临床应及早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1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血脂、高血压等与另一危险因素: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26例脑梗塞患者的ACE基因型,同时检测其血脂。载脂蛋白、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状况,并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引起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的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均<0.05),而两组的ACE基因多态性、性别、血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是引起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胆固醇是引起颈动脉硬化导致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脑梗塞的其它危险因素:ACE基因多态性、高血压等并不通过引起颈动脉硬化来影响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床实验室常规体检指标在早期动脉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上臂-脚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程度,利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动脉硬化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脂、尿酸(UA)等.结果 动脉硬化组中血脂、WBC以及体质量指数(B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R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WBC及BMI在动脉硬化早期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1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血脂、高血压等与另一危险因素: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26例脑梗塞患者的ACE基因型,同时检测其血脂.载脂蛋白、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状况,并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引起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的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均<0.05),而两组的ACE基因多态性、性别、血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对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是引起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胆固醇是引起颈动脉硬化导致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脑梗塞的其它危险因素:ACE基因多态性、高血压等并不通过引起颈动脉硬化来影响脑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154例,同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正常组(69例)及颈动脉硬化组(85例),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BPV组(77例)和高BPV组(77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较颈动脉IMT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IMT均显著增高(P0.05);相对于低BPV组患者,高BPV组患者有更高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P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与颈动脉IMT(r=0.6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血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动脉硬化检测,探讨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符合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272例,进行动脉硬化检,测量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 V)和踝臂指数(ABI)并收集相关资料。根据动脉硬化程度分3组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饮食、运动及精神因素与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与动脉硬化无相关性,适度运动与动脉硬化呈负相关,年龄、吸烟、过量饮酒、高脂饮食、精神压力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应该戒烟、适量饮酒、低脂膳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动脉硬化症的可能关系及BPH的可能病因.[方法]统计分析200例良性前列腺肥大(BPE)患者中动脉硬化症发生的比例,并以使用过药物治疗动脉硬化症且未使用过治疗前列腺药物者为观察组;与未使用过药物治疗动脉硬化症且未使用过治疗前列腺的药物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需药物或手术治疗的BPH例数有无差异.[结果]200例BPE患者中,伴有动脉硬化症的196例(98%);观察组中需药物或手术治疗BPH患者31例(15.5%)较对照组中42例(21.0%)明显减少(P=0.003).[结论]BPH的发生发展与动脉硬化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动脉硬化症可能是BPH的一个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健康人和轻、重型脑动脉硬化患者颅内主要动脉的时相(S_1、S_2峰α角),搏动指数(PⅠ).并与临床特点和眼底动脉硬化改变作对比研究。发现脑动脉硬化组同期TCD各项观察指标与健康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重型与轻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老年期与老年前期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伴有高血压者主要为PⅠ增大与眼底动脉硬化,而不伴高血压者主要为S_1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3月收集的60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就诊的5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TOSHIBA(东芝)Nemio 20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10例患者的颈动脉管径、内壁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测定,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为86.7%,远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14.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4,P<0.01)。(2)脑梗死多病灶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远高于单一病灶组(χ2=11.365,P<0.01)。(3)复发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远高于首发组(χ2=15.772,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有一定相关性,尤其与脑梗死病灶数量、发生次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和对照组健康成人50例,二维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检测受检者颈总动脉僵硬度、压力应变系数、顺应性、增大指数、单点脉搏传播速度等弹性功能参数,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IMT≥1.0mm者为颈动脉硬化组,1.0mm者为无颈动脉硬化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分析AASI与颈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对照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分别为0.56±0.14和0.41±0.12(P0.01);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硬化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分别为0.59±0.12和0.50±0.11(P0.05);AASI与颈动脉僵硬度、压力应变系数、膨大指数、单点脉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336、0.269、0.274、0.356,均P0.05),与顺应性呈负相关(r=-0.282,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颈动脉僵硬度指数、压力应变系数、膨大指数、单点脉搏传导速度增大,顺应性降低(P0.05)。结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以反映颈动脉硬化及弹性功能改变。原发性高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大内皮素-1(bigET-1)及尿酸水平的变化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下肢动脉硬化症的关系。方法老年单纯高血压病组、高血压并下肢动脉硬化组及对照组各35例,分别测定hs-CRP、bigET-1及尿酸在各组血清中的浓度变化,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并下肢动脉硬化组hs-CRP、bigET-1及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病组及对照组,3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并下肢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与bigET-1(r=0.876,P<0.01)、尿酸与bigET-1(r=0.569,P<0.01)及hs-CRP与尿酸(r=0.439,P<0.01)均呈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bigET-1为高血压病并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hs-CRP、bigET-1及尿酸水平的升高,是预测老年高血压发生外周血管病变危险较敏感的指标,hs-CRP、bigET-1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动脉硬化病例124例,并于同期体检人群选取非动脉硬化病例75例,提取其体格检查、生化检测、动脉硬化检查等指标。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以明确GGT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硬化组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重度动脉硬化组血清GGT水平又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和血清GGT水平是动脉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应B、P值分别为-0.669、0.002,1.716、0.002,0.966、0.006,0.622、0.000)。结论动脉硬化患者血清GGT水平高于正常人群,GGT对动脉硬化有预测作用,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