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松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
补中益气汤原出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设,李氏明确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不足,不足者补之";他又指出"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日:"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甘温除大热".李氏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重在脾胃,着眼于温补脾胃之气,本方剂的组成原则,就是"虚者补之","陷者举之","劳者温之",治疗脾气虚弱或清阳下陷,以及脾胃内伤的发热诸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补中益气汤临证治验4则案例,探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对于具有明显脾胃虚弱证的不同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中医"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补中益气汤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无论何病,但凡辨证为脾土不足,中气下陷之证,出现面色白,食欲不振,乏力,脉沉细无力之病症皆可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以调补后天之本,达异病同治,治病求本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4.
5.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李杲《脾胃论》,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亦是甘温除热的重要方剂。笔者在临床用以治疗气虚下陷而致的多种病证,每奏良效,兹介绍验案三则如下。例1无痛性血尿袁某,女,32岁。1992年5月初诊。主诉:2年来尿血时作时止,劳累后更易复发。曾经西医多次检查,未能明确病因。刻诊: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腰酸,小腹坠胀,脉虚软无力,舌质淡,苔薄。此乃脾虚气陷之尿血症,治当益气补中摄血法。拟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明克,炒白术15克,潞党参30克,炙甘草6克,炒陈皮1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 相似文献
6.
7.
8.
杜秋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7,(4):226-228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功能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之证。笔者根据中医辨证应用本方加减治疗了多种疾病,屡用屡验,现摘录4则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补中益气汤源自金元补土派李东垣《脾胃论》,该方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等药物组成。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发热、饮食无味、少气懒言、体倦肢软及内脏下垂、久泻久痢等证,临床运用确有良效。现将临床运用该方治验的病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代表方之一 ,由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甘草组成 ,具有调补脾胃 ,升阳益气之功。笔者临床加减治疗尿潴留、尿失禁疗效颇佳 ,现举验案如下。例 1:冯某 ,女 ,34岁 ,1999年 5月 3日初诊。因憋尿致小便不利 1年 ,点滴短少 ,每次登厕需半小时方解 ,劳累后症状尤为明显 ,每当咳嗽、喷嚏即有漏尿现象。刻诊 :面色少华 ,痛苦表情 ,倦怠乏力 ,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 ,脉沉弱。证属劳伤脾气 ,中气虚弱 ,无力固摄。治予调补脾胃 ,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 :黄芪 15 g,党参 10g,白术、当归各 9g,茯苓…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本文通过对补中益气汤治疗痤疮、慢性前列腺炎、痔疮三则验案的理、法、方、药分析,阐述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开拓了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著名方剂,东垣创立脾胃学说,强调脾胃不足、胃气升发失常而致病,因而在治疗上重视甘温补益、升阳益气药物如升麻、柴胡、黄芪等在方剂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补中益气的治疗思想.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虚气陷、气虚发热、气虚失固之证,是治疗脾胃气虚的主方,此方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笔者在临床中凡辨证有脾虚之证,均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运用,治疗多种病证,疗效卓著,现择典型病案5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方,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养胃之效。传统用于气短倦怠、少气懒言、易汗出、少食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病症。近年用于下列疾病亦取得良好效果。乳糜尿可见于多种疾病不同时期,如肾盂肾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后、先天性淋巴管畸形等病症。据报道,可以本方加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