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采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45),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溶栓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再通率为82.2%,对照组患者的再通率为31.1%,实验组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再通率高,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5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36例,均给予尿激酶(UK)100万-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30分钟滴完。结果:本组36例无1例死亡,均好转出院。其中21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58.3%,胸痛迅速缓解消失2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1例,仅l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瘀斑,无牙齿出血、消化道出血厦出血性脑卒中。结论:静脉溶栓疗法可降低AMI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并显著改变AMI病程,疗效快、效果好,适宜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4.
庄小静  曾艳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27-1627,1661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溶栓及院内静脉溶栓效果。方法将35例AMI患者按发生来源分为急诊组和院内组,均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6±1.9hVS.2.9±2.1h,P〉0.05)。而急诊组患者就诊到溶栓时间为0.9±0.6h,院内组为2.0±1.4h,P〉0.05。急诊组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为3.34-1.3h,院内组为5.1±2.1h,P〈0.05。急诊组ck、ck—MB、冠脉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EF)、住院天数及死亡率各项指标与院内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早期溶栓可提高再通率,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36例急诊AMI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36例AMI患者中获得冠脉再通23例,再通率为63.9%;其中发病≤6h溶栓再通率21/27(77.8%),发病〉6h溶栓再通率2/9(2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方法,使更多的AMI病人及早赢得时间,得到有效治疗,挽救更多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的LVEF值和LVEDD值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LVEF值和LVEDD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溶栓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发生不良反应比率较低,有助于加快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在医学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临床情况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治疗组,观察组患者为静脉溶栓治疗组,比较、分析和统计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统计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再通率(75.47%)、临床症状缓解率(83.02%)以及治疗总有效(94.34%)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62.26%、67.92%、88.68%),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理想、安全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其斌  赵晓琴  刘唐威 《广西医学》2002,24(12):1966-1969
急性心肌梗死 (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危重急症 ,近年来 ,在治疗 AMI中 ,溶栓治疗 ( thrombolytic therapy)已获得了大量成功的病例 ( 1) 。已成为 AMI救治的首选疗法。急诊溶栓 ( Emergency thrombolytic therapy,ETT)即指急诊科医生在急诊室内对急诊急性血管栓塞性疾病 (如 AMI、脑梗死等 )的病人紧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现就综述如下。1  AMI急诊溶栓治疗 ( ETT)的提倡和意义   Reimer等 ( 2 ) 证实 ,动物模型的冠状动脉闭塞导致 AMI,2 0 min内开始由心内膜到心外膜下呈“波前状 ( wavefro…  相似文献   

9.
自 1994年 6月至 2 0 0 0年 1月 ,本院急诊科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10 0例 ,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10 0例AMI病人中男 70例、女 30例 ,年龄 33~ 87岁 ,平均 6 3岁 ,均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及再通标准 ,年龄无上限及发病≤ 12小时 (但心电图ST段抬高明显并伴胸疼者虽 >12小时也进行了溶栓 ) ,均参见 1996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推荐方案。1 2 治疗方案 选用国产尿激酶 15 0万u 溶于生理盐水10 0ml,30min内静点 ,辅以皮下肝素 ,口服阿司匹林及其他常规治疗。1 3 统…  相似文献   

10.
11.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召伍  占师  陈泽江 《河北医学》2009,15(10):1176-117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给予UK溶栓治疗。结果:本组54AMI患者接受UK溶栓治疗,总的再通率62.96%,无死亡病例。其中〈4h溶栓者再通率为91.67%,而4~8h者为65.38%,8~12h者为37.5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溶栓后2h内出现心律失常12例(22.22%),溶栓24h有出血者2例(3.70%),其中显微镜下血尿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低血压1例,经对症治疗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UK溶栓治疗AMI患者能有效地挽救濒死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积极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发病12小时之内行溶栓治疗成功的AMI患者180例,根据溶栓12小时后ST段是否再抬高分为A、B两组,监测CPK、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记录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1周、1月、3月及6月各随访1次,复查心脏超声。结果:A组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者以及CPK、CK-MB峰值显著高于B组,CPK、CK-MB峰值时间较B组提前程度小,心力哀竭、室壁瘤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B组(P均〈O.05)。结论:AMI溶栓成功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者心力衰竭、室壁瘤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方法62例无溶栓禁忌症患者均给经鼻导管吸氧,肠溶阿司匹林300 mg嚼服,0.9%NS 20 ml 尿激酶50万U静脉注射,继以尿激酶100万U加入80 ml生理盐水经输液泵静脉输注溶栓治疗。计算发病30 min溶栓,30 min~2 h、2~4 h、4~6 h及6~8 h内溶栓再通率,并把4 h内溶栓病例与4~8 h溶栓病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4 h内溶栓再通率75%,4~8 h溶栓再通率4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早溶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5例发病≤12h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年龄≥70岁34例为高龄组,〈70岁为低龄组,均符合溶栓条件,入院后给UK或rSK静脉溶栓,120min内观察再通指标;记录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出血并发症。结果:高龄组与低龄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脏事件中高龄组发生率高龄组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王纬 《中外医疗》2014,(25):21-22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尿激酶和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再通率、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再通率(82.5%)明显优于对照组(67.5%,P〈0.01),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5.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明显少于对照组(17.5%,P〈0.01),死亡率均为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博7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死亡6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抢救对策,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云阳县人民医院确诊的3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紧急予以吸氧、监护、输液、扩张冠状动脉、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溶栓等抢救。结果 38例AMI患者经急诊抢救病情稳定,2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再通26例(100%),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识别,积极抢救,早期溶栓,合理用药及电除颤,可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心内科在2012年1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发病时间、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分析。观察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和注意事项。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24例冠脉再通,再通率为66.7%。冠脉再通率与发病时间成反比,发病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2 h以内再通率最高,为77.3%。溶栓治疗后胸痛症状有效改善的有31例,总有效率为86.1%,心电图有效改善的有25例,总有效率为69.4%。经溶栓治疗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有1例,出现齿龈出血的有3例,出现皮下出血的有1例,经相应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在短期内消失。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再灌注,改善心功能及减少急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溶栓治疗尽量要在冠脉闭塞后3h内进行,尿激酶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严格检测治疗过程凝血指标的前提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系数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院前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9例,观察组45例,采用院前溶栓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院后溶栓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冠脉再通率、NT-proBNP和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T-proBNP、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呈下降倾向,其中观察组NT-proBNP、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绞痛再发、AMI再发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院前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其可能与院前溶栓显著抑制NT-proBNP、hs-CR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