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肠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对预防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 发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灌肠方法要达到右半结肠清 洁不仅灌肠次数多、患者耐受性差,且清洁效果不好,同时多 次反复灌肠可造成患者大肠猫膜水肿并有导致癌细胞扩散 的危险[l]。为了提高灌肠效果,减轻灌肠次数和患者的  相似文献   

2.
改进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灌肠的效果和效率,改善患者主观感受,减少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2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进方法,评价灌肠效果(术中肠道清洁度),记录灌肠效率(灌肠所用时间、术中肠壁水肿、灌肠总次数)及患者主观感受与不良反应(腹部疼痛、心慌气短、睡眠障碍、肛门坠迫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肠道清洁度明显提高(χ2=6.249,P<0.05),灌肠所用时间减少(χ2=9.405,P<0.01),术中肠壁水肿减轻(χ2=11.737,P<0.01),灌肠总次数减少(χ2=9.859,P<0.01);在患者主观感受与不良反应方面,腹部胀痛无明显差异(χ2=2.188,P>0.05),心慌气短、睡眠障碍和肛门坠迫感减轻(χ2=6.567,6.182,8.895,P均<0.05)。结论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方法效果较好,适用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3.
张玉 《当代护士》2009,(8):71-72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的方法,探讨其对结肠癌患者术前清洁肠道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方法采用单盲法将6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法,实验组采用改进方法,评价2组灌肠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有效灌肠量增加,无效灌肠量减少,灌肠后保留时间较长,灌肠总次数减少四项指标,2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方法效果较好,适用于结肠癌患者的术前肠道准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刘娜  牟扬  何燕  梁德森  赵立梅 《护理研究》2013,(26):2868-2869
[目的]观察膝胸位清洁灌肠在结肠癌病人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60例结肠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左侧卧位灌肠,观察组采用膝胸位灌肠,观察两组病人灌肠次数、不适感、肠壁清洁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灌肠次数(3.68次±0.5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6.16次±0.97次);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明显不适感觉;观察组1例肠壁不清洁,对照组有6例肠壁不清洁;观察组病人30例肠壁均无水肿,对照组4例肠壁有轻度水肿;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胸位灌肠安全有效,可在严格选择病例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6.
肛肠病病人术前清洁灌肠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效的清洁灌肠方法.[方法]将60例术前清洁灌肠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2次生理盐水1 000 mL大量不保留灌肠后不能解出大便或只能解出少许大便后,继续用生理盐水1 000 mL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每次灌肠后均保留10 min后排便.实验组在2次大量不保留灌肠无效后用开塞露40 mL塞肛,保留10 min后排便.[结果]实验组病人灌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2次大量不保留灌肠后加用开塞露塞肛清洁肠道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是否清洁灌肠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结肠癌患者100例,术前均饮食控制,术前1d上午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恒康正清),实验组患者(n=50)当晚不清洁灌肠,对照组患者(n=50)当晚清洁灌肠,比较两组术后发热天数、伤口愈合级别、使用抗生素天数、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拆线天数、伤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发热天数、使用抗生素天数、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清洁灌肠的结肠癌患者较未灌肠者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清洁灌肠方法的改进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 ,以减少不良反应、改善灌肠效果。方法将 12 0例需清洁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 ,灌肠时间平均约为 5min ,实验组采用密闭式输液装置连接 16号导尿管 ,插入肛门深度增加为 17~ 2 0cm ,灌肠时间延长为平均约 3 0min。观察灌肠效果及灌肠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灌肠液量多 (P <0 .0 1)、灌肠液保留时间长 (P <0 .0 1) ,灌肠效果优良率高(P <0 0 1) ,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方法改善了清洁灌肠的效果 ,并减少了清洁灌肠过程中病人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清洁灌肠方法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 将90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改良清洁灌肠法,患者取膝胸卧位,肛管插入5 cm后边灌入灌肠液边继续插入肛管至20~25 cm;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两组肠道清洁效果根据医生手术时乙状结肠、直肠的充盈度及有无肛门排液、排粪评定.结果 观察组灌肠液量较对照组多,外溢少,肠道清洁效果较对照组好,两组差异行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方法可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肛肠手术术前清洁灌肠方法的改进及效果观察.方法 将2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法.对比2组在操作流程满意度,肠道清洁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操作流程满意度,肠道清洁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改良清洁灌肠法,灌肠效果满意,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规定:对青霉素过敏者应根据患者情况充分权衡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过敏者禁用.本文对326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拟用药物过敏试验,同时在对侧手前臂做青霉素G对照过敏试验观察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存在部分交叉过敏反应.使用拟用药物进行过敏试验,是安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必要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同配制方法对皮试液浓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配制皮试液,国内外有许多报道,但所指的皮试液浓度都是通过计算而得的理论上的浓度,未见有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后的皮试液浓度的报道。在临床上的皮试液配制过程中,由于配制针筒乳头和针头内的容量存在,配制次数及顺序,原液稀释浓度等因素,使得每次配制皮试液浓度,是否已达到理论上的正确浓度,不得而知。本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头孢唑啉钠为例,正确测量不同方法配制的皮试液的浓度,与理论上的浓度相对比,以期找出能达到理论上要求的正确浓度的配制方法,确保病人用药安全。现报道如下。1仪器与药品紫外分光光度计:GENESTM10UV(美国Th…  相似文献   

13.
皮试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各种新药的不断面市,抗菌药物种类的增加,皮试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皮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增多。2004~2008年我院发生与皮试相关的差错及纠纷共12例,带来不良影响,一方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另一方面影响了医院的社会效益。为确保用药安全,对皮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头孢菌素类属β-内酰胺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同样可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我们自2002年1月起对使用头孢类药物者选择拟用药物进行皮试[1],以确保医疗护理安全。为探讨头孢类药物皮试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我们对2002年12月-2004年11月接受头孢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皮试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2年12月-2004年11月本所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657例,计937例次,其中头孢曲松钠475例次,头孢拉啶219例次,头孢哌酮钠191例次,头孢他啶52例次;既往用药史:头孢菌素类167例次,青霉素类293例次,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我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统一配制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的管理与实践经验.方法 通过团队合作,确定作业流程,对头孢硫醚、头孢唑啉、头孢米诺、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地嗪、头孢美唑、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唑肟10种常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经半年的实践和流程完善,制订标准配制规范.结果 10种常见头孢菌素类皮试液在2~8℃储存条件下24h内稳定.流程运行两年,共配制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近2万份,无不良事件发生,临床护理人员满意度达95.7%,年结余耗材1.8万元.结论 集中配制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液标准统一、方法简单,既可提高用药安全,又节省了人力和耗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适宜的3%泛影葡胺皮试判断标准。方法:对10 000例使用碘造影剂患者用3%泛影葡胺皮试液进行皮内过敏试验,20 min后记录皮试表现情况并静脉注射30%泛影葡胺皮试液0.9 ml,20 min后记录静脉试验结果(阴性或阳性)。将两种结果进行配对对比分析。结果:3%泛影葡胺皮试结果判断标准为:阴性,无皮丘,局部皮肤无变化,无自觉症状;阳性,局部皮丘突起、质硬,局部痒感,局部红肿、红晕,直径≤1.5 cm,有时伴有伪足;强阳性,局部红肿、硬块,直径>1.5 cm,并伴有伪足及局部痒感,和(或)全身反应。依此判断的3%泛影葡胺皮试结果的阳性率与静脉注射碘试验液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3%泛影葡胺皮内试验判断标准准确、科学,可以作为判断泛影葡胺过敏试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头孢菌素过敏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探讨进行皮肤敏感性试验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7871份住院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药物过敏史。结果59.9%的住院患者使用了头孢菌素,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4%。结论在使用头孢菌素前用拟用药物进行头孢菌素皮肤敏感性试验,可防治药物过敏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内窥镜手术前局部小范围备皮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神经内窥镜手术患者 8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各 4 0例 ,A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的备皮方法 ;B组采用术日麻醉后剃除切口周围约 3cm范围的头发 ,在局部小范围内备皮。比较两组术后的体温、切口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在术后体温、切口感染率、颅内感染率上两种备皮方法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术日麻醉后局部小范围术前备皮可作为神经内窥镜手术的常规备皮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于锁骨骨折的处理,以往常常采用复位绷带外固定就可以。随着医学的发展,钛金内固定物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同要求,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已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同时就其麻醉的有关理论也逐步发展起来。本院收集了自2003年以来84例锁骨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麻醉资料,就其麻醉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男性护生护理教学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费素定 《护理与康复》2005,4(2):150-151
本校是一所有50年办学历史的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培养女性护士。随着社会老龄化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男护士今后的需求会增加。本校看准社会对男护士需求这一潜在市场,于2001年首次招收了18名中专男护生,针对其特点进行教学,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