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济泳 《中外医疗》2013,(12):76-77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监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监护,观察组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患者进行监护。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SDP、SBP、HR比对照组更平稳,效果主要体现在气腹建立5min、15min,术毕3个监测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拔管时间提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电双频指数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监护,可有效提高麻醉质量,保证麻醉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手术中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实用性.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记录术中两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T2、T3时点MAP与T0相比P<0.05,BIS组麻醉用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而且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起到指导麻醉用药,有助于判断麻醉的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刘志慧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903-190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实行心脏手术92例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协助医师相应改变心脏麻醉药量,指导心脏麻醉实施快通道技术。即术毕1~6h拔出病人气管导管,恢复自主呼吸,减少机械通气引起的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结果46例实验组病人,心脏麻醉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病人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平均(5.52±3.06)h,和对照组比有差异显著性(P<0.01)。无并发症出现,符合快通道心脏麻醉要求。芬太尼用量(12.79±5.79)ug/kg;病人住院费用(3.0122±1.3763)万元。由于镇静药减少,呼吸机带管时间缩短,相应减少住院费用。结论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指导下实现快通道心脏麻醉安全可行,实施快通道麻醉在心脏病的治疗中达到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胃癌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择期行胃癌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BIS监测下丙泊酚静脉麻醉组(Ⅰ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Ⅱ组)。比较二组术中丙泊酚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气变化、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率。结果Ⅰ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在插管时低于Ⅱ组(P〈0.05),余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气变化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Ⅱ组(P〈0.05),二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BIS监测麻醉可以更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患者的苏醒和恢复时间、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7):664-666
目的比较麻醉趋势指数(narcotrend index,NT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熵指数(Entropy index)三种麻醉深度指数在学龄前儿童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28例腹腔镜择期手术的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麻醉趋势指数组(N组)、脑电双频指数组(B组)与熵指数组(E组),每组患者32例。采用相应的麻醉方法麻醉后对比四组间不同阶段的MAP、HR、NTI值、BIS值、熵指数值以及手术时长、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中七氟烷用量。结果 N组T3比T2时刻的麻醉趋势指数有所升高(P<0.05),T4、T8时刻较T2时刻明显升高;B组T4比T2时刻的脑电频指数有所升高(P<0.05),T5、T8时刻较T2时刻明显升高;E组T5比T2时刻的熵指数有所升高(P<0.05),T8时刻较T2时刻明显升高。N组的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中七氟烷用量均显著低于B组、E组和D组。结论在学龄前儿童腹腔镜手术麻醉诱导中,麻醉趋势指数的麻醉深度敏感性略优于脑电双频与熵指数,可稳定患者血流波动,缩短苏醒时间和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7.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丙泊酚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丙泊酚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择期在丙泊酚一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宫腔镜手术的门诊或住院病人,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反馈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观察记录注药前(T0)、意识消失时(T1)、扩张宫颈时(T2)、术毕清醒时(L)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BIS值变化情况,并记录丙泊酚使用总量、患者苏醒时间、手术时间、追加丙泊酚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注药前(T0)相比,两组患者在T1、T2时点MAP值均显著下降(P〈0.05),但A组MAP下降幅度小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T1、T2时点BIS值均显著下降(P〈0.01),但B组下降幅度比A组大(P〈0.05)。A组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明显小于B组(P〈0.01)。结论: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调控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可在保证适当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效减小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明显提高宫腔镜手术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麻醉诱导前连接BIS监测仪,术中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深度指导用药;对照组术中根据血压、心率(HR)、手术情况及操作者临床经验调整麻醉药用量.记录患者T0~T6平均动脉压(MAP)、HR、酸碱度(pH)、剩余碱(BE)、乳酸(Lac)、血糖(Glu)及皮质醇(Cor)值,记录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情况.结果 两组T0~T6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BE、Lac、Glu和Co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异丙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患者睁眼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IS指数合并血流动力学指标可指导麻醉用药、调控麻醉深度、可控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以BIS值判断麻醉深度并指导用药,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B组凭借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大小、气道压力等判断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用量,使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波动在基础值±20%范围内。常规监测无创血压、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计算用药总量、苏醒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两组血压、心率波动、PET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毕苏醒时间短,用药量少(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BIS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有助于临床判断全身麻醉镇静深度,做到患者个体化用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改善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0.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婷  方才 《安徽医学》2003,24(3):67-7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普及和脑电分析技术发展,无创性脑电监测技术在临床麻醉中倍受青睐.由脑电分析技术所衍生出的各种脑电参数如脑电双频指数、边缘频率、中间频率等[1~2],尤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能便捷、客观、及时地反映大脑生理功能变化,据此监测或判定麻醉深度和镇静程度,并得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结合近期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乐毅  钟泰迪 《浙江医学》2017,39(5):382-38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开腹肝切除患者复苏中的应用价值,观察患者复苏情况并研究BIS预测患者复苏期各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择期行开腹肝切除患者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中七氟醚吸入复合硬膜外0.25%罗哌卡因8~10ml/h持续输注,维持BIS值在40~60。分别记录呼之睁眼、意识恢复、拔管以及定向力恢复时的时间及BIS值、MAP、SpO2。结果全吸入复合硬膜外麻醉行开腹肝切除患者呼之睁眼、意识恢复、拔管以及定向力恢复的时间分别为(11.13±3.81)、(16.87±6.32)、(19.53±7.3)、(26.87±7.47)min。BIS预测肝切除患者呼之睁眼、意识恢复、拔管和定向力恢复的概率分别为0.871、0.873、0.871、0.876。4者的预测概率和BIS的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PK=-19.49+0.25logX,PK=-20.08+0.25logX,PK=-16.93+0.20logX,PK=-51.49+0.58logX。由方程计算5%、50%、95%开腹肝切除患者呼之睁眼、意识恢复、拔管和定向力恢复的BIS值分别为71.10、73.50、75.17、86.41,77.65、80.06、83.26、89.26,84.21、86.82、91.36、92.11。结论BIS能够加快肝切除患者术后复苏并能预测患者麻醉复苏期呼之睁眼,意识恢复,拔管和定向力恢复的情况。对肝切除患者麻醉复苏期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6例。观察患者在不同丙泊酚靶控浓度时反应熵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情况及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存在负相关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插管时、停药时、拔管时患者的血压变化分别为(23±6.4)mmHg、(25±6.9)mmHg、(15±7.2)mmHg,血压变化波动较小,患者的血压在麻醉中保持平稳。结论脑电双频指数麻醉监测方式与丙泊酚靶控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患者的麻醉深度,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正斌 《中外医疗》2014,33(1):55-55,57
目的探讨考察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临床腹部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现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76例胸腹外科手术患者,对其手术过程中应用BIS进行麻醉深度监测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诱导时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及BIS值均有明显下降;插管时两组心率、血压均有明显上升;切皮与缝皮时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均无明显变化.BIS明显下降。切皮时丙泊酚组患者的平均脉动压明显高于七氟醚组。当BIS在(50±5)范围内时,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都较为平稳。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能够提供数字化的麻醉深度监测,较传统的心率,血压等生命征监测更直观,作为成人腹部外科手术中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美华  张和平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070-107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腹股沟区手术小儿40例,ASA I级,分为BI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BIS组:在BIS监测下指导术中七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在45~65。对照组:吸入七氟醚诱导,小儿睫毛反射消失后依临床经验来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两组小儿均于麻醉诱导完成后进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INB)。结果BIS组七氟醚用量少于对照组(〈0.05),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也少于对照组(〈0.05)。BIS组麻醉维持期间以及麻醉结束时BIS比对照组高、呼气末稳态(Etsevo)比对照组低(〈0.05)。结论BIS监测有助于减少小儿七氟醚吸入量,有利于小儿术后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判断全身麻醉深度时的准确性及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的可操作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反馈组,对照组按常规速度给予麻醉药;反馈组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节麻醉药物用量,观察麻醉药物用量盼变化及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反馈组的全麻用药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反馈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可有效反馈调控输注全麻药物、减少全身麻醉用药,缩短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6.
脑电双频指数(BIS)可反映镇静催眠程度,指导麻醉用药。七氟烷是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诱导迅速、患者苏醒快、对循环抑制轻等优点。本文观察了腹腔镜手术中用BIS指导七氟烷吸入麻醉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以期为临床使用七氟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苏春蕾  吴文冬  赵辉 《海南医学》2010,21(18):28-29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维持期镇静深度调控的有效性。方法择期老年上腹部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异丙酚静脉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B组为异丙酚静脉全麻,两组均行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使BIS值维持在50-60之间。记录麻醉诱导前(T1)、切皮时(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15min(T5)的循环指标,麻醉药用量、平均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前和拔管后15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切皮、术中探查时和手术结束时的SDP、DBP和HR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用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拔管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通过脑电双频指数的指导,可以预防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用量,从而提早苏醒时间,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治疗的患者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丙泊酚TCI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160例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丙泊酚TCI联合瑞芬太尼药物麻醉,试验组给予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行丙泊酚TCI联合瑞芬太尼药物麻醉,对比分析麻醉后患者的恢复时间情况。结果:试验组研究对象的瑞芬太尼用药剂量(0.102±0.004)μg/(kg·min)及喉罩拔出的时间(8.4±1.3)min、睁眼的时间(7.6±2.1)min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瑞芬太尼用药剂量(0.598±0.007)μg/(kg·min)及喉罩拔出的时间(12.2±1.5)min、睁眼的时间(13.3±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下丙泊酚TCI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在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30例,BIS组连接麻醉深度监护仪在麻醉手术期间通过连续监测BIS、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调节给药剂量调控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麻醉期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毕拔管时间、术后1、2 h麻醉恢复和简易智能评分.结果 麻醉诱导期BIS组丙泊酚用量、血压下降的程度、术中低血压发生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S组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后1、2 h简易智能状态(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丙泊酚总用量BIS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控麻醉用药,可预防麻醉过深.  相似文献   

20.
杨晓辉 《现代医学》2014,(11):1336-133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间于我院接受全麻腹部手术的91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用BIS监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50),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后,手术结束时,清醒拔管前、后5个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随访术中知晓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情况。结果:两组间性别比、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及两组间各时间点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各时间点间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与全身麻醉诱导前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全身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术中知晓情况以及术后认知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监测技术应用于指导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促进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