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误诊为肝脓肿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 ,48岁 ,因右上腹胀痛不适 5个月 ,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入院。入院 5个月前 ,患者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 ,疼痛无明确规律 ,向右肩背部以及双侧腰肋部放射 ,不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 ,发作频繁 ,每次发作可持续 10~ 2 0min ,并出现傍晚时发热 ,体温 3 8℃左右 ,皮肤、巩膜逐渐出现黄染。入院前 5d到当地医院行CT检查 ,见肝内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圆形占位 ,中心密度较周边低 ,提示肝脏弥漫性占位、胰腺囊肿、肝硬变伴少量腹水。发病以来体重下降 12kg ,无呕血及柏油样黑大便史 ,即往无病毒性肝炎及血吸…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 :病人男性 ,75岁。因间断性畏寒发热 3年 ,加重伴纳差月余入院。无腹痛、无柏油样便 ,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无咳嗽 ,咳痰等。曾先后 5次住院 ,以“发热原因待查”,“病毒性感染”行抗炎及对症治疗 ,体温下降 ,一般情况改善。出院后上述症状反复多次发作 ,经治疗后均缓解。体检 :T 39.5℃ ,P 90次 /分 ,BP 80 / 4 0 m m Hg,皮肤粘膜干燥 ,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平软 ,右季肋部轻度叩痛 ,肝脾肋缘下未触及 ,肠鸣音正常。腹部 CT平扫 +强化扫描提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胆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收治的10例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中4例在外院诊断为肝癌,6例误诊为肝脓肿,予以抗感染治疗较长时间。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支持治疗,并良好控制体温,6例行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2周死亡。9例随访结果提示总体预后不佳,均于治疗后2个月至1年内死亡。结论: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肝癌应与肝脓肿相鉴别。对于此类患者,首选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肝癌误诊肝脓肿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伟青 《腹部外科》2000,13(1):56-57
我院近年来,将肝癌误诊为肝脓肿者共15例,占肝癌总住院人数7.21%(15例/208例),现分析原因如下:临床资料一、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在43~62岁之间,平均年龄57岁。二、起病时间从半月到3月不等,平均2月。症状均表现为右上腹或剑突下隐痛不适,无剧痛史。伴高热者(>38.5℃)4例,中低热(37.5℃~32.5℃)9例,除2例有轻度巩膜黄染外,其余均无黄疸病史。三、15例中有13例伴有胆石症病史,病史3~20年不等,其中单纯胆囊结石1例,单纯胆囊结石切除术后1例,肝总管结石1例,胆石症术后残石2例。左肝管结石3例,右肝管结石1例,胆总管合并左肝管结石3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脓肿和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4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4例肝胆管结石并肝脓肿和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组肝胆管结石并肝脓肿和胆管癌的发生率为0.58%(14/2 432),术前确诊5例(5/14,35.7%);另术中快速病检发现7例,术后病检发现2例。肿瘤切除7例(7/14,50.0%)。随访的5例行肿瘤切除者生存期均超过1年,其中1例存活5年3个月;4例非切除性姑息性手术分别存活1,6,7,13个月。
结论:有多年肝胆管结石病史患者合并肝脓肿时要考虑胆管癌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早行肿瘤根治切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38例)与精准肝切除(21例)治疗肝癌,比较两种术式围手术期和随访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AST水平、标本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等进行数据分析,对随访1~2年的临床资料亦进行分析。
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非规则组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650±610)mL vs.(1050±910)mL,t=1.628,P>0.05];精准组术中输血量较非规则组少[(350±250)mL vs.(750±500)mL,t=2.520,P<0.05];精准组术后AST上升幅度较非规则组小[(169±131) U/L vs.(350±293)U/L,t=2.455, 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8%(1/21)和21.1%(8/38)(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33.3%(7/21)vs. 71.1%(27/38),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23.8%(5/21)vs.44.7%(17/38)];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85.7%(18/21)和78.9%(30/38),P>0.05]。
结论:精准肝切除较之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肝血吸虫肉芽肿结节误诊为肝癌2例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重庆,630038)马宽生,何振平,杨占宇例1.病人男性,58岁。以上腹隐痛3个月,CT发现“右肝占位病变”20天于1991年11月20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病人不明原因出现上腹部隐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肝切除输血的预测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肝癌肝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癌肝切除输血的临床因素。
结果: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肝硬化程度,肿瘤直径,大血管侵犯,切肝段数,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红蛋白水平这8个变量为输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并依次建立了Logistic回归预测输血的方程式。
结论:通过对肝癌病人术前输血影响因素的分析,预测输血的概率,从而对高输血概率的肝癌病人选择实施自体输血,可以有效减少异体输血导致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67岁.因寒战、高热并右上腹痛2d入院.2d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38.9℃,伴恶心、呕吐多次,为胃内容物,右上腹疼痛,无放射性,感轻微腹胀,无腹泻.既往体健.体检:急性病容,腹平,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区叩痛,肠鸣音正常.白细胞17×109/L,中性分类0.89,谷丙转氨酶66.10 U/L,谷草转氨酶36.70 U/L,血糖5.37 mmol/L.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SRHCC)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半间手术治疗SRHCC 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急诊一期切除与二期切除两种手术治疗,观察各手术的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及远期疗效。
结果: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者(A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B组)比较,前者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别。二期肝癌切除术者(C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D组)比较,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相近,远期疗效差。A组与C组比较,A组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优于C组。
结论:SRHCC治疗方法的选择,仍需强调个体化;在经过临床选择的患者中,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治疗SRHCC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HCC)的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531例HCC中20例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误诊率为38%(20/531)。HCC自发性破裂误诊为其他腹内出血者8例;HCC并胆总管癌栓误诊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者3例;HCC误诊为肝血管瘤5例,误诊为肝脓肿4例。结论 HCC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于误诊,因其发展迅速,常可因误诊而延误甚至失去手术治疗时机,应予高度注意。诊断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硬化巨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和2015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ALPPS治疗的2例合并肝硬化的右肝巨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围手术期指标和术后随访资料评价疗效。结果:2例患者第一步手术行门静脉右支结扎和左右半肝原位劈离,第一步手术后2例患者的剩余肝体积均迅速增大,患者1术后6 d,剩余肝体积达到704.8 m L,占标准肝体积的60.3%;患者2术后11 d,剩余肝体积达到771.3 m L,占标准肝体积的63.6%。2例患者第二步手术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第一步手术时间分别为240 min和210 min,术中出血均为600 m L;第二步手术时间为300 min和325 min,术中出血为1000 m L和800 m L。围手术期无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新发肝内外转移。结论:ALPPS治疗肝硬化巨大肝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肝良性占位病变误诊为肝癌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生  钟晓刚  宋彬  彭玉兰 《腹部外科》2004,17(4):222-223
目的 探讨易误诊为肝癌的肝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对被误诊为肝癌及难与肝癌相鉴别的 33例肝良性占位病变的回顾性研究 ,探讨其误诊原因。结果 误诊原因为病史的疏漏与误导、临床表现缺乏特征以及影像学检查没有特征性表现。结论 提高肝良性占位病变鉴别诊断水平的途径在于纠正“肝占位即癌”的错误思维模式 ,切勿疏漏病史 ,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检 ,以及综合分析检验资料 ,尤其是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及应用肝细针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动脉变异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收治的4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4例肝动脉变异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肝动脉变异患者中,1例副肝左动脉起胃左动脉,1例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2例肝固有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4例患者中3例完整保留变异肝动脉,其中包含2例贯穿胰腺实质的变异肝固有动脉;1例变异副肝左动脉直接切断结扎后无严重不良后果。结论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和手术中的细致探查能够及时、准确了解肝动脉变异情况,合理手术操作可妥善处理各种肝动脉变异,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6.
患者 女 ,5 6岁。右上腹部胀痛伴间歇发热 1个月余入院 ,无黄疸。半年前曾以相同症状在外院诊断为“右肝脓肿”保守治疗 2个月 ,出院复查CT脓肿消失。有“结石性胆囊炎”病史 3年。体查 :体温38 1℃ ,血压 110 6 0mmHg。右上腹肋缘下可扪及一约 6cm× 8cm包块 ,质硬 ,压痛 ,肝区叩痛 ( ) ,移动性浊音 (- )。白细胞 12 6×10 9 L ,中性粒细胞 0 82。B超示胆   收稿日期 :2 0 0 0 10 2 9。   作者简介 :付强 ( 1966 ) ,男 ,山东平度人 ,贵州省水城矿务局总医院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肝胆外科工作。囊 5cm× 2 5cm大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门阻断联合逆行肝切除治疗巨大肝癌对健侧肝组织再灌注损伤、余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45例巨大肝癌(直径≥10 cm)患者按照Zelen设计的临床分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完全阻断第一肝门的顺行肝癌切除,观察组行选择性阻断第一肝门的逆行肝癌切除,两组均于肿瘤切除后留取少许健侧肝组织。检测两组患者术后1周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水平及健侧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周的ALT明显降低、PA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肝组织肝细胞凋亡水平、[Ca2+]i、MDA含量均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增高(P<0.05)。 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选择性第一肝门阻断逆行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癌更有利于减少健侧肝组织的再灌注损伤和保护余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解剖性右肝三段切除治疗右肝巨大或多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12例右肝巨大或多发性肝癌患者术前CT肝脏体积测定显示,若行右半肝切除则预留肝脏体积百分率(%FLRV)不足,若行右肝三段切除则%FLRV平均增加14.3%,故行保留V段或VIII段的右肝三段切除术。术中通过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的方法确定出V段或VIII段的位置,从而在肝表面标记出一条“┏┛”或“┕┓”形的切除线;在切割横断肝实质时根据不同的切除平面采取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或全肝的入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解剖性右肝三段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85 min,平均失血量为720 mL。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V段或VIII段的出入肝血流均完整保留,无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AFP均于 2个月内降至正常范围。术后全组12例患者至今10例仍存活,最长1例患者已无瘤生存3年;1例死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死于肝脏多发转移肝功能衰竭,另外1例发现肝左内叶复发、2例发现肺部转移患者经综合治疗带瘤生存,其他患者无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肝功能和AFP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解剖性右肝三段切除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无瘤肝组织,可作为V段或VIII段未受累的右肝巨大或多发性肝癌一种常规手术方法,从而提高肝癌的整体切除率。

  相似文献   

19.
肝脓肿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大亮 《腹部外科》2002,15(4):247-247
本文收集我院 1988年~ 2 0 0 0年底收治的 91例肝脓肿 ,误诊 14例 ,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肝脓肿 91例 ,误诊 14例 (占15 .3%) ,其中男 9例 ,女 5例。年龄除 1例为 6 5岁男性外 ,其余均在 2 2~ 4 1岁之间。2 .主要症状和体征 :以潮热、盗汗伴右侧胸痛为主者 3例 (2 2 %) ;畏寒、发热及上腹部隐痛为主者 4例 (2 8.5 %) ;以右上腹部疼痛伴黄疸为主者 3例(2 2 %) ;不规则发热、黄疸为主者 2例 (14.2 %) ;腹痛伴恶心呕吐者 2例 (14.2 %)。3.其它资料 :14例误诊中 ,X线摄片提示为肺结核 1例 ,右侧大叶性肺炎 1例 ,胸膜炎 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的表达量与肝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并评估PIGF表达量对肝癌切除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随机收集2006年5月—2008年8月行肝癌切除患者的肿瘤标本63例。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VEGF-A,VEGF-C和PIGF的表达量;采用ELISA检测各个标本PIGF蛋白的浓度。以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肝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分析上述3个血管生成因子与肝癌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与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并观察PIGF含量与肝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结果:VEGF-A,VEGF-C和PIGF在肝癌早期转移病例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2.5%(10/16),68.8%(11/16)和87.5%(14/16),PIGF基因在早期转移病例中的高表达率高于前两者(P<0.05);VEGF-C和PIGF表达量与AFP浓度相关,AFP浓度>245 ng/dL时,VEGF-C和PIGF的高表达率明显增加(P<0.05);肝癌处于II期或III期时,PIGF蛋白含量越高,早期复发的可能性越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II+III期患者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I期患者的微血管密度(P<0.05),肿瘤直径大于5 cm患者的微血管密度与PIGF表达量呈正相关(r=0.58,P=0.025)。
结论:PI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肝癌切除后复发有关,尤其在肝癌的II,III期存在相关性。PIGF可以作为晚期肝癌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