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和核仁磷酸蛋白1(NPM1)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并进一步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临床初诊为AML的成人患者骨髓标本,通过基因组DNA-PCR技术对FLT3-ITD和NPM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44例患者共检测到FLT3-ITD突变10例,检出率22.7%。FLT3-ITD突变阳性的10例患者和无突变者初诊WBC中位数分别为(98.5±22.5)×109/L和(42.9±12.4)×109/L,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4例患者共检测到NPM1突变14例,检出率31.8%。大部分突变患者,染色体核型正常。结论FLT3-ITD和NPM1基因突变是AML患者中常见的分子生物学异常,对患者的临床和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人核仁磷酸蛋白1(NPM1)、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并探讨基因突变伴随的临床特征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94例初治的正常核型AML病人(M3除外),行NPM1、FLT3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94例正常核型AML病人,NPM1基因突变阳性率为40.43%;FLT3内部串联重复突变(FLT3-ITD)阳性率为28.72%;NPM1并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率为14.89%;FLT3点突变(FLT3-TKD)阳性率为7.45%。与无突变组相比,NPM1+/FLT3-组发病年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t=2.048~2.072,P<0.05)。NPM1-/FLT3-ITD+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较无突变组高(t=2.549、2.784,P<0.05)。NPM1+/FLT3-组1疗程化疗诱导完全缓解率为87.50%,高于无突变组的63.89%(χ2=4.205,P<0.05);NPM1-/FLT3-ITD+组完全缓解率为53.85%,与无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M1、FLT3基因突变是正常核型AML病人中常见的分子学异常,此两种基因突变检测对AML病人的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分化抗原CD133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9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30例,对所有的患者骨髓进行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分型及检测CD133的表达,同时采用高分辨溶解曲线技术(HRM)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检测AML患者的FLT3-ITD和NPM1基因突变,所有患者常规进行外周血WBC、Hb和PLT,以及骨髓象的检测,分析AML和ALL的临床特征以及常见的预后指标与CD133表达关系,以及AML患者CD133的表达与FLT3-ITD与NPM1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AML患者CD133阳性率60%,ALL患者CD133阳性率为40%。CD133阳性表达者,肝脏、脾脏肿大的发生率两组急性白血病均高于阴性表达(P<0.05);而在AML患者,骨痛发生率阳性表达CD133者为77.8%,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在AML组患者中,CD133表达与WBC计数呈现正相关(P<0.01)。AML患者NPM1突变型占35%,FLT3-ITD突变型占30%,FLT3-ITD突变组CD133阳性表达率高于FLT3-ITD野生型组(P<0.05);而NPM1基因突变组与野生型组CD133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CD133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常见预后指标、以及FLT3-ITD突变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急性白血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FLT3-ITD基因突变与细胞遗传学关系.方法采用PCR-DHPLC方法检测60例初治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ITD突变;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60例初发AML中,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1.67%(13/60);10例对照组均未检测到该突变;不同预后核型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不同,预后中等核型组突变率较高40.0%(6/15),预后中等核型组FLT3-ITD突变阳性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高于预后好核型组及预后差核型组(P〈0.01).结论 FLT3-ITD突变在AML中多发生于预后中等核型组,而且与预后不良相关;预后中等核型组FLT3-ITD突变阳性者具有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高的临床特点.FLT3-ITD突变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细胞遗传学的不足,有可能成为AML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王楠  冯砚平 《黑龙江医学》2021,45(13):1418-1420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前后FLT3-ITD基因突变与临床缓解的相关性,探讨FLT3-ITD基因动态改变对评估AML患者临床疗效的意义.方法: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AML患者178例(除M3型),通过PCR扩增联合一代测序的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ITD突变情况,比较FLT3-ITD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临床特征和缓解率的差异.结果:AML初诊患者中FLT3-ITD阳性患者(33例)的中位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血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高于FLT3-ITD阴性患者(145例)(P<0.05);AML初诊FLT3-ITD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具有更低的完全缓解率(42.4%vs58.6%,P<0.05);而在FLT3-ITD初诊阳性患者(33例)中,化疗后持续阳性患者(5例)的完全缓解率显著低于化疗后阴性的患者(28例)(0.0%vs 50.0%,P<0.05).结论:AML初诊FLT3-ITD阳性患者化疗效果欠佳,化疗后FLT3-ITD持续阳性与AML难以缓解相关,提示连续监测FLT3-ITD突变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评估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FLT3-ITD、NPMI、C—kit基因突变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50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FLT3-ITD、NPM1、C—kit表达,比较分析FLT3-ITD、NPMI、C—kit突变与临床资料、细胞遗传学的关系及预后影响。结果5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NPM1突变检出率占38%,在正常核型占61.9%,显著高于在异常核型(P〈0.05);FLT3-ITD突变检出率32%,正常核型占38.1%,与在异常核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kit突变检出率10%,核型为t(8;21)占80%、,FLT3-ITD、NPM1突变初诊时WBC、LDH、α-HBDH显著高于无突变患者(P〈0.05);在NPM1突变患者中伴FLT3"ITD突变占68.42%,显著高于在无NPM1突变患者中伴FLT3-ITD突变占的9.68%(P〈0.05);单纯NPMI突变CR率i00%,显著高于无三基因突变的患者54.16%(P〈0.05),FLT3-ITD、NPMI突变CR率46.15%,显著低于单纯NPM1突变CR率100%(P〈0.05)。CR的患者FLT3-ITD、NPM1、C—kit突变均转阴,复发患者再次检出突变早于骨髓复发。结论FLT3-ITD、NPMI及C—kit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上有特殊的分布,并且与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小板数、LDH、α-HBDH密切相关,三基因突变可作为判断预后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LT3及C-kit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初诊AML患者的临床资料,PCR分析FLT3及C-kit基因突变情况。结果248例初诊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率为16.9%,TKD突变率为3.2%,C-kit8号外显子突变率为1%,17号外显子突变率为5.2%;FLT3-ITD突变更倾向发生于正常染色体核型的AML患者;FLT3突变阳性组及C-kit突变阳性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于基因突变阴性组,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较阴性组缩短(P<0.05)。但是对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完全缓解率(CR率)并无影响(P>0.05)。结论 FLT3及C-kit突变的AML患者有较差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43例白血病(AML)患者FLT3基因和NPM1基因突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濮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3例成人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初诊时收集其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分别扩增其FLT3和NPM1基因,并用毛细管电泳方法分析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FLT3基因突变,观察患者基因突变特征并随访1 a了解其预后。结果 43例患者初诊AML患者中共检出FLT3+AML 30例(69.77%),其中正常核型AML 22例(81.48%)显著高于异常核型AML 8例(50.00%)(P<0.05);共检出NPM1+AML 28例(65.12%),其中正常核型AML 21例(77.78%)显著高于异常核型AML 7例(43.75%)(P<0.05)。FLT3+AML患者完全缓解率与无复发率显著高于FLT3-AML患者(P<0.05);NPM1+AML患者完全缓解率与总生存率显著高于NPM1-AML患者(P<0.05)。结论 AML患者FLT3和NPM1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是较为常见的子学异常,且NPM1和FLT3基因突变与临床特点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NPM1?CEBPA?FLT3-ITD及c-kit基因突变在正常染色体核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N-AML)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2例初诊AML患者骨髓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提取DNA?采用改良的热处理姬姆萨R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运用基因组PCR及测序进行NPM1?CEBPA?FLT3-ITD及c-kit基因突变检测?分析4种突变在CN-AML中的发生率,比较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临床特征?生存期及累积复发率的差异?Cox回归分析研究CN-AML患者各项临床特征及突变状态等因素在总生存期(OS)中的预后意义?结果:112例CN-AML患者中NPM1?CEBPA?FLT3-ITD及c-kit的突变率分别为21.4%?21.4%?13.4%和5.4%?NPM1突变型患者的白细胞(WBC)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FLT3-ITD及c-kit突变型患者的血小板(PLT)明显低于野生型患者,而外周血(PB)及骨髓(BM)的原始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排除放弃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后,孤立的NPM1突变患者的OS较野生型患者明显延长;孤立的CEBPA突变型患者的OS及无病生存期(DFS)均较野生型患者明显延长;孤立的CEBPA突变患者的累积复发率明显低于野生型患者?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BM原始细胞比例高是OS独立的预后指标,CEBPA突变状态与OS相关?结论:在CN-AML中存在一定比例的NPM1?CEBPA?FLT3-ITD及c-kit突变,其中NPM1与CEBPA突变率较高?FLT3-ITD及c-kit突变患者具有较低的PLT及较高的原始细胞比例?孤立的NPM1与CEBPA突变与良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患者行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确诊的AML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常规FAB分型及R显带核型分析,并抽取患者骨髓进行FLT3-ITD突变检测,根据其突变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接受诱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染色体核型、白细胞计数( WBC )、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一般临床参数和诱导治疗临床结局、患者生存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共检出FLT3-ITD突变阳性(阳性组)10例,阴性患者(阴性组)40例。两组患者间一般临床参数中除了WBC、骨髓原始细胞2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高于阳性组,复发率低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T3-ITD突变阳性AML患者CR率低,复发率高,预后差,早期检测FLT3-ITD突变发生情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与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不孕、流产中的作用及二者关系,进一步 揭示不孕、流产的病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345例不孕、流产妇女血清中的AsAb与 EMAb,按AsAb检测结果分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EMAb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 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16.67%和19.51%,而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43.64%和42.86%,显著高于 AsAb(-)组(P<0.01,P<0.05)。继发不孕妇女中AsAb(-)组EMAb阳性率为18.18%,AsAb(+)组EMAb阳性率 为32.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0.01>P>0.05)。结论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因个体免疫反应差异使某些 人易对体内、外物质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从而导致不孕或流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本题选择N,N′-二甲基亚硝基脲(DMNU),N,N′-二乙基亚硝基脲(DENU),及其类似物N,N′-二甲基亚硝基硫脲(DMNTU)、N,N′-二乙基亚硝基硫脲(DENTU)为代表,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水解反应速度、脂溶性(HPLC的logk′值)、水解产物和致突变能力。证明了硫脲的脂溶性大于脲的脂溶性。DMNTU对TA100菌株的致突变能力最强,其它较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黄疸及睡眠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顺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水疗联合抚触组)50例,对照组(单纯沫浴组)50例。①测定两组10日、28日的体重、身长、上臂围;②观察记录胎便转黄时间,测定皿清胆红素;③记录24h睡眠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10日、28日体重、身长、上臂同增长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5日时,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睡眠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水疗联合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能加速胎粪的早排出,减轻生理性黄疸程度,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论述足月妊娠分娩的发动和维持依靠气的推动、温煦、气化、固摄功能和血的营养、濡润功能。顺利分娩既要气血充足,还要气顺血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调补气血,是促进产程,预防难产的重要手段。实验研究结果阐明调补气血中药加强产力、促进产程主要是从改善产妇全身情况,提高机体抗应激、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即所谓使产妇气血充足调和,充分发挥气血在分娩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