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Ⅳ-亚硝基吗啉(N-nitrosomorpholine,NMOR)诱导SD大鼠的肝癌模型并初步动态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变化及肝癌肺转移。方法按100mS/kg体重腹腔注射一次DEN,第二天开始给予含100ppmNMOR饮水供鼠自由饮用的方法诱导SD大鼠肝癌模型,病理常规HE染色动态观察。结果病理学检查证实DEN+NMOR成功诱导出具有转移能力的肝癌模型,20周时肝癌发生率为87.5%(21/24),肺转移发生率为47.6%(10/21)。病理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肝细胞癌变和肺转移发生等时期。结论该肝癌模型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吴荣敏  方晓燕  凌雁武  黎飚  黄炳臣 《骨科》2015,34(4):463-466
目的研究牵牛子在二乙基亚硝胺(NDEA)诱发大鼠肝癌中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牵牛子组,采用0.01% NDEA诱发模型对照组和牵牛子组大鼠肝癌90 d,牵牛子组在诱发癌的同时,用含6%牵牛子饲料按40 g·kg-1·d-1剂量喂养。停止诱发,继续喂养30 d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肝质量、肝/体质量比以及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为(0.0±0.0)个,肝质量为(9.87±1.30) g,肝/体质量比为(2.62±0.24)%,血清ALT为(64.10±12.71) U·L-1,γ-GT为(0.80± 0.42) U·L-1,ALP为(121.20±37.57) U·L-1。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为(27.4±9.5)个,肝质量为(21.38±7.29) g,肝/体质量比为(5.82±2.31)%,血清ALT为(175.70±48.75) U·L-1,γ-GT为(41.80±15.38) U·L-1,ALP为(200.50±35.78) U·L-1。牵牛子组大鼠肝表面癌结节数为(8.6±5.3)个,肝质量为(13.91±3.55)g,肝/体质量比为(3.86±0.76)%,血清ALT为(113.10±45.35) U·L-1,γ-GT为(13.40± 6.15) U·L-1,ALP为(155.80±30.26) U·L-1。结果显示,牵牛子组各项指标高于正常对照组,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牵牛子能减轻NDEA对肝细胞的损伤, 抑制NDEA诱发大鼠肝癌的过度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体重监测下渐进性口服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诱导大鼠肝硬变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50只6周龄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 正常对照组(n=10)、普通DENA诱导组(n=20)和渐进DENA诱导组(n=20),观察诱导4周和8周后大鼠体重、死亡率、肝硬变形成程度等指标.结果 肝硬变诱导4周后,普通DENA诱导组的体重为(234.9±27.1) g,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64.8±33.7) g (P<0.05);肝硬变诱导8周后普通DENA诱导组的体重为(251.5±34.3) g,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03.2±49.4) g (P<0.01)和渐进DENA诱导组的(277.5±27.6) g (P<0.05);正常对照组和渐进DENA诱导组体重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和渐进DENA诱导组大鼠均无死亡,与普通DENA诱导组(死亡率为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DENA诱导组和渐进DENA诱导组的肝硬变形成率均为100%.结论 口服DENA诱导肝硬变是一个简单、可复制和仿真性强的模型制作方法,体重监测下渐进性口服DENA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大鼠肝硬变诱导过程的安全性,减少大鼠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作用。方法 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癌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应用明胶酶谱法测定诱癌过程中癌变发生的三个阶段6个时相肝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及活性。结果 肝癌发生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呈持续升高的趋势,至早期癌变期及肿瘤演进期(16-24周)MMP-2,MMP-9的表达呈一个较高的平台,且发现MMP-2的活性形式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MMPs的表达不同与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肝细胞癌形成有关。而与肿瘤的结节数及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联合肝左、中叶胆管结扎方法,制作可供研究、重复性高、模拟人胆管癌发生过程的小鼠模型。 方法将120只6~7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制作成动物实验模型:DLD组(n=30,DEN+胆管结扎)、BLANK组(n=20,空白对照)、DEN组(n=20,仅DEN处理)、LMBDL组(n=30,胆管结扎)、DSO组(n=20,DEN+假手术)。分别于造模后0、2、4、8、12、16、20、24周时,记录和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肝脏外观差异、存活率、成瘤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成瘤结节或未成瘤小鼠肝脏组织中胆管上皮标志物AQP-1、CK19的表达,明确成瘤结节的细胞来源。 结果(1)BLANK组与LMBDL组小鼠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2,P=0.611),DEN组体质量显著低于BLANK组(t=3.382,P=0.002),DLD组体质量均低于DEN组及DSO组(t=2.022、2.331,P=0.019、0.021),单纯胆管结扎对小鼠体质量变化无显著影响,而DEN给药以及联合部分胆管结扎均对小鼠体质量产生影响。(2)DEN、DLD、DSO、LMBDL组的存活率与BLANK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013、0.025、0.692),胆管结扎手术与DEN不会增加小鼠死亡率。(3)BLANK、DEN、LMBDL组小鼠均未成瘤,DSO、DLD组的成瘤率分别为8.3%(1/12)和47.1%(9/17),DLD组的成瘤率高于其他四组(均P<0.01),各组均未见远处转移瘤,胆管结扎联合DEN可提高小鼠成瘤率。(4)CK19及AQP-1在DLD组小鼠成瘤结节中表达均为强阳性,结节为胆管细胞来源。 结论低剂量DEN联合肝左、中叶胆管结扎可成功构建胆管癌模型,该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成瘤率及存活率高、符合人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TCH和SMO两种基因在大鼠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SD大鼠肝癌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良性组织中PTCH mRNA和SMO mRNA的表达。
结果:13例肝癌癌组织中与其旁良性组织PTCH mRNA表达量为6.33±0.62与7.18±0.99,而SMO mRNA表达量为7.93±1.00与8.76±0.83,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TCH和SMO是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激活的重要因子;SHH通路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成功率高、符合人腹主动脉瘤(AAA)病理生理特点的大鼠AAA模型。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通过左髂总动脉插管,行肾下腹主动脉节段猪胰弹力蛋白酶加压灌注(期间行一系列方法上的改进),对照组以同样的方式接受生理盐水灌注。于术前、术后7,14 d通过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灌注段腹主动脉尺寸,并于术后14 d取灌注段腹主动脉标本行弹力纤维染色。结果:术后7,14 d超声检测显示,对照组灌注段腹主动脉大小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模型组灌注段腹主动脉明显增大,模型成功率100%;术后14 d,模型组大鼠灌注段腹主动脉横截面积为术前的(5.17±0.61)倍,而对照组为(1.03±0.09)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弹力纤维染色显示,模型组血管中层弹力组织明显破坏,动脉壁弹性纤维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通过改进方法,建立了成功率高,病理特征典型的大鼠AAA模型,为开展AAA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稳定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联合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大鼠Crohn病(CD)肠纤维化模型的效果。 方法: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模型组大鼠予距肛门8 cm处注入1 mL含有TNBS及99%乙醇,24 h后于距肛门4 cm处灌入500 μL含携带TGF-β1的腺病毒载体(1×109 pfu/mL滴度)的PBS;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观察大鼠造模后的一般情况、行活动度评分(DAI),造模后12 d处死大鼠,取大鼠结肠组织,行大体病理与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评分。 结果:模型组大鼠于造模后第2天,出现腹泻、血便、脓血便等症状,第4天达到高峰,然后渐渐好转,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进食及活动如常;模型组第4、8、12天的DA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在诱导后第4~5天明显下降,此后体质量缓慢增加,对照组大鼠的体质量则持续增加,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结肠明显充血水肿、溃疡形成,镜下可见明显的纤维化病变,对照组结肠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的大体病理评分及组织病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TGF-β1联合TNBS制作大鼠CD肠纤维化模型,方法简单、重复性好、模拟效果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SRHCC)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半间手术治疗SRHCC 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急诊一期切除与二期切除两种手术治疗,观察各手术的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及远期疗效。
结果: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者(A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B组)比较,前者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别。二期肝癌切除术者(C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D组)比较,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相近,远期疗效差。A组与C组比较,A组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优于C组。
结论:SRHCC治疗方法的选择,仍需强调个体化;在经过临床选择的患者中,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治疗SRHCC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1年间东方肝胆外科医院97例合并腹腔淋巴转移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淋巴转移情况的不同,采取原发癌切除后,淋巴结清扫(清扫组)、单纯放疗(放疗组)、清扫+放疗(清扫+放疗组)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对术后1年及3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清扫组、放疗组、清扫+放疗组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2.1%,68.6%,88.9%和50.0%,23.5%,61.1%,清扫+放疗组明显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对转移淋巴结采取清扫、放疗等积极治疗,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癌动物模型 ,为深入进行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 取 90只 12 9/Sv小鼠 ,采用四氯化碳 /乙醇诱导 2 0周 ,观察其肝癌发生的情况。另取 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90只 12 9/Sv小鼠共死亡 4 7只 ,最后剩余的 4 3只小鼠中有 16只发生肝癌。而常对照组 10只小鼠 ,其肝脏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诱导组小鼠的肝细胞癌类型以中、高分化为主。结论 采用四氯化碳 /乙醇诱发的 12 9/Sv小鼠肝癌 ,模型稳定 ,癌变率高 ,经历了肝炎、肝硬化阶段 ,与人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非常相似。因此 ,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癌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小鼠皮下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热消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建立适合微波消融研究的肝癌小鼠模型。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皮下注射不同数量(5×105,1×106,2×106,5×106)的Hepa1-6细胞,比较各组成瘤率;选择成瘤率理想的细胞数再次造模,待瘤体长径达8~10 mm时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对瘤体行微波热消融处理,瘤体边缘温度分别控制在60℃,55℃,50℃和45℃,消融时间为3 min,比较各组完全消融率及消融前后的瘤体病理变化。结果:2×106的Hepa1-6细胞皮下注射组成瘤率高且适合消融操作;60℃消融组出现组织碳化,其余各组比较,55℃消融组完全消融率最高,复发率最低(P<0.01)。结论:对小鼠Hepa1-6细胞皮下移植性肝癌模型行55℃×3 min的微波热消融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采用四氯化碳(CCl4),硫代乙酰胺(TAA)及猪血清诱导3种方式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效果和特点。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CCl4组,TAA组,猪血清组及对照组,分别每周2次皮下注射40% CCl4(0.5 mL/100 g),0.03% TAA(200 mg/kg),猪血清(0.5 mL/只)和生理盐水(0.1 mL/kg)。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在造模第3,6,9周末,测定大鼠血清中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二醛(MDA),透明质酸(HA)水平;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变化,并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评分。结果:CCl4,TAA组大鼠体重增加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猪血清组与对照组间体重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A组3个时间点ALT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而CCl4组和猪血清组ALT无明显升高。CCl4组AST浓度在第3周明显升高(P<0.05),但在第6,9周有所下降,TAA组3个时间点AST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猪血清组AST浓度无明显升高。3个实验组MDA和HA浓度在3个时点间均有所升高(均P<0.05),两者均在TAA组升高最明显;3个实验组第9周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肝细胞颗粒样变,汇管区纤维组织异常增生;与对照组比较,3个实验组的肝纤维化分级和SSS计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9周时,TAA组的SSS计分高于CCl4组(P<0.05),而CCl4组的SSS评分高于猪血清组(P<0.05)。结论:3种方法均可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TAA效果略优于CCl4。猪血清法造模对动物整体损伤较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成功率高的兔腹主动脉瘤(AAA)模型建立的方法。
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应用CaCl2浸润法建模,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浸润法。6周后观察两组动物腹主动脉扩张率、大体形态学及显微病理改变。
结果:实验组兔腹主动脉直径扩张至(124.12±8.1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腹主动脉的病理改变为中膜弹性纤维组织严重破坏,平滑肌细胞减少。
结论:CaCl2溶液浸润法制作兔AAA模型简单可行,为AAA的实验性治疗研究提供一种合适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解剖性右肝三段切除治疗右肝巨大或多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12例右肝巨大或多发性肝癌患者术前CT肝脏体积测定显示,若行右半肝切除则预留肝脏体积百分率(%FLRV)不足,若行右肝三段切除则%FLRV平均增加14.3%,故行保留V段或VIII段的右肝三段切除术。术中通过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的方法确定出V段或VIII段的位置,从而在肝表面标记出一条“┏┛”或“┕┓”形的切除线;在切割横断肝实质时根据不同的切除平面采取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或全肝的入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解剖性右肝三段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85 min,平均失血量为720 mL。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V段或VIII段的出入肝血流均完整保留,无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AFP均于 2个月内降至正常范围。术后全组12例患者至今10例仍存活,最长1例患者已无瘤生存3年;1例死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死于肝脏多发转移肝功能衰竭,另外1例发现肝左内叶复发、2例发现肺部转移患者经综合治疗带瘤生存,其他患者无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肝功能和AFP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解剖性右肝三段切除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无瘤肝组织,可作为V段或VIII段未受累的右肝巨大或多发性肝癌一种常规手术方法,从而提高肝癌的整体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目前,免疫疗法已成为继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后的第4种治疗HCC的手段。许多研究证明,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减少HCC的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C抗肿瘤疫苗、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细胞疗法、DC免疫治疗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光动力疗法等以DC为基础的方式已成为HCC免疫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并展现出良好的前景。笔者将对近几年基于树突状细胞的HCC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PVL)二步肝切除术(ALPPS)大鼠模型。方法:将健康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PVL组、ALPPS组、假手术组。PVL组行肝左外叶、左中叶、右叶门静脉分支结扎及尾状叶切除,保留肝右中叶分支;ALPPS组在PVL组手术的基础上,将肝左中叶与右中叶在缺血带处离断;假手术组仅游离出门静脉各分支,不结扎。检测大鼠术后肝再生率(HRR)、肝功能情况,以及肝左中叶病理损伤程度与肝右中叶Ki-67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ALPPS组、PVL组术后各时间点肝右中叶HRR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第4、7天ALPPS组肝右中叶HRR明显高于PVL组(155.96%vs.118.15%;174.86%vs.133.55%,均P0.05)。PVL组术后早期肝功能指标好于ALPPS组(均P0.05),但后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LPPS组术后第1天肝左中叶坏死明显多于PVL组;ALPPS组肝右中叶Ki-67表达第2、4天明显高于PVL组(85.36%vs.61.84%;43.40%vs.29.06%,均P0.05)。结论:ALPPS与PVL均能促进肝再生,并且ALPPS比PVL能更快的促进肝再生;成功建立大鼠ALPPS模型,为研究ALPPS肝再生机制及相关并发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c-met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64例肝癌半肝切除患者(手术组)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以及30例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E)肝癌患者(TAE组)肝穿刺标本c-met蛋白水平。比较手术组中1年以内复发患者与1年以上复发患者c-met水平;根据所有患者肝穿刺标本获得的c-met平均值,将手术组与TAE组患者分别分为c-met低值(≤均值)与高值(>均值)亚组,比较手术组中2个亚组1年复发率、复发时间和病理癌栓发生率;比较手术组与TAE组中4个亚组间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中,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的c-met检测值一致;1年以内复发患者c-met表达值高于1年以上复发患者;高值亚组比低值亚组1年复发率高、复发时间短、癌栓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c-met低值亚组术后生存优于其c-met高值亚组、TEA组中c-met高值与低值亚组(均P<0.05),而后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met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术后复发、生存时间关系密切,表达水平低的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示c-met检测可作为肝癌术后预后指标,术前肝穿刺是可行的取样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uPA及vimentin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及其癌旁组织(88例)与正常肝组织(8例)中uPA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HCC组织中uPA及viment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56/88)和72.7%(64/88),两者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7.3%和15.9%)和正常肝组织(12.5%和12.5%)(均P<0.0125);uPA和vimentin在HCC中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及肝被膜浸润有关(P<0.05),且两者在HCC中的表达互呈正相关(r=0.227,P=0.034)。结论:在HCC中,uPA和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两者的阳性表达与患者不良临床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