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0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165例GIST,对其中20例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CD117、DOG1等染色.结果 GIST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占所有收集GIST病例的12.1%.20例患者中16例男性、4例女性(P<0.05),年龄44~79岁,平均64.3岁(P<0.05).19例GIST发生于胃(95.0%),1例发生于食管(5.0%),其中3例为消化道癌根治术中探查发现,其余均为术后病检偶然发现,直径0.4~4.5 cm,平均1.0 cm(P<0.01).肿瘤细胞均为梭形细胞型,生物学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险度18例(90.0%)和低危险度2例(10.0%),免疫标记肿瘤细胞CD117阳性16例(80.0%),DOG1阳性19例(95.0%),其中DOG1阳性、CD117阴性4例(20.0%),CD117阳性、DOG1阴性1例(5.0%).合并发生的消化道癌中胃腺癌10例(50.0%),食管鳞癌9例(45.0%),1例为直肠腺癌(5.0%),肿瘤TNM分期0期1例(5.0%),Ⅰ期3例(15.0%),Ⅱ期7例(35.0%),Ⅲ期9例(45.0%).结论 GIST合并消化道癌并不少见.本病好发于老年男性,其中GIST多发生于胃且生物学危险度低,合并的消化道癌多为胃癌和食管癌.组织学主要为梭形细胞型,危险度分级较低.临床和病理均应重视本病的诊断,特别是在术中探查及术后随访过程中应注意与消化道癌的转移性癌结节鉴别.DOG1能帮助鉴别诊断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散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具有c-kit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的突变,最常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肛门直肠等。通常单发,偶见多发。部分多发性GIST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有关。NF1可伴发多种病变,GIST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与NF1相关的胃肠道肿瘤,NF1患者发生GIST的危险性明显提高,多项研究证实:NF1伴发的GIST与散发性GIST在临床病理、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状态等方面均有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肿瘤,表现为多中心发生、好发于小肠,瘤细胞呈梭形,缺乏KIT及PDGFRA突变,不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产生应答,大多数临床经过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美克尔憩室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成人美克尔憩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46例美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下消化道出血19例(41%),急性憩室炎12例(28%),肠梗阻9例(20%),慢性腹痛4例(10%),无临床症状2例(5%).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憩室切除加小肠部分切除29例,憩室切除加小肠楔形切除11例.腹腔镜辅助下包括美克尔憩室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6例.病理检查表明21例(46%)美克尔憩室内有异位胃组织,2例(4%)有异位胰腺组织,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1年~10年,临床症状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美克尔憩室常表现为下消化道出血、急性阑尾炎或粘连性肠梗阻;无论有无临床症状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腹腔镜可作为诊断和治疗美克尔氏憩室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免疫组化表达谱的一般规律及变异。方法 用CD117、CD34、α-SMA、S 100蛋白等抗体对205例GIST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D117在原发性GIST中总阳性率为96 6%,阳性表达与部位无关,CD34在消化道不同部位GIST阳性率分别为食管(3 /3)、胃88 5% (108 /122)、小肠42 .9% (21 /49)、结肠66 7% (2 /3)、直肠100% (28 /28),小肠GISTCD34阳性率最低,与其它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52 50,P<0 001)。α-SMA、MSA在不同部位GIST中的表达呈现与CD34相反的规律,小肠阳性率最高,分别为40. 8% ( 20 /49 ) (χ2 =11 47,P<0 01)和26 5% (13 /49),GIST中desmin偶尔局灶阳性(2 2% ),S 100蛋白、PGP9 5总阳性率为17. 0%和12. 5%,均以小肠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4. 5%和22. 4%。结论 CD34、αSMA、MSA以及S 100蛋白、PGP9 5在GIST中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有关,了解此规律对避免将表达αSMA、MSA的小肠GIST诊断为平滑肌肿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组抗原谱在GIST的变化规律可能与消化道不同部位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的内在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5.
小肠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21例(46.6%),以良性肿瘤多见;炎性疾病7例(15.5%);憩室9例(20.0%);血管畸形6例(13.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4.4%)。各种检查的阳性率:核素扫描23.0%,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64.3%,小肠气钡双重造影31.8%。术后再出血3例,短肠综合征1例。结论小肠出血以肿瘤最常见,憩室也是常见的发病因素;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及富含血管的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核素扫描对有明显出血但循环平稳的病人是理想的诊断方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实质性病变及憩室的诊断率较高;包括病变在内的小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小肠出血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由Meckel憩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较少见,临床确诊不易。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男,27岁。因排鲜血便(约600ml)10分钟急诊入院。不含粘液,伴有头晕、乏力、心慌等.无腹痛、腹胀。查体:BP11/7kPa,轻度贫血貌,腹软,无压痛,肠呜音亢进。血常规:Hb100g/L,WBC:10.2×10~9/L。患者既往有3次类似排血便史,每次量约400~800ml,间隔时间3个月~5年不等。均发生于患者精神极度紧张或劳累之后。曾于外院行全消化道钡餐、纤维胃镜、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给以输血、止血、输液、抗炎等治疗。入院30分钟后再次排血便约200ml,决定剖腹探查,诊断为Meckel憩室并出血。切除憩室病理报告为Meckel憩室,可见胃粘膜组织。随访3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7.
阑尾手术同时切除Meckel憩室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本组病例报告,阐述阑尾手术同时切除Meckel憩室的意义及方法。方法 急性阑尾炎800例,术中探查发现Meckel憩室10例。8例行肠楔行切除术,2例行肠段切除吻合术,结果 术后恢复顺利。9例为9-14d出院,切口感染1例,无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及肠瘘发生。结论 阑尾手术同时切除Meckel憩室可避免因Meckel憩室的并发症而再次手术。同时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行CT平扫者4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者20例.结果 24例GIST中,发生于胃13例,小肠8例,大肠2例,网膜1例,良性11例,恶性13例.肿瘤生长方式有外生性生长和内外混合性生长,类圆形或椭圆形20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良性肿瘤以小于5cm为主(10/11),恶性肿瘤多超过或等于5cm(13/13).良性肿瘤以均匀强化为主(8/11),恶性肿瘤以不均匀强化为主(11/13).结论 MS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OG1和WISP-1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诊断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124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GIST,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了DOG1和WISP-1蛋白在124例GIST中的表达情况,并与非GIST进行对照研究;应用χ2检验及Spearmen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4例GIST中DOG1的阳性表达率为96%(119/124),CD117的阳性变表达率为91.0%(111/124),两者在GIST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与非GIST中DOG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组病例中WISP-1阳性率为80.6%(100/124),其中极低风险性、低风险性、中风险性和高风险性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9)、66.7%(26/39)、86.9%(17/20)和95.0%(38/40),其阳性表达率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风险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0.001);GIST与非GIST 中WISP-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OG1是GIST中一个敏感又特异的标记物,与CD117联用能提高GIST的诊断准确率,临床上可将其作为鉴别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一线抗体;WISP-1的表达可能和GIST恶性进程有关,有可能作为评估GIST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分析了6例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6例恶性GIST均无消化道梗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广泛分布于胃(60%), 小肠(30%)和其它部位(10%),10%~30%GIST是恶性的,表现为腹腔内的扩散或肝转移; 常规病理学检查,GIST与平滑肌瘤/肉瘤等其它类型的梭形细胞肿瘤不易区别,确诊需要免疫组化或/和电镜检查;免疫组化CD34(+),Vimenti(+),Desmin(-),Actin (-) , S-100(-);恶性GIST应行根治性手术,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结论 GIST具有独特免疫组化表型,是有别于平滑肌肿瘤的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9例上皮样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病理科2009年月3月至2016年8月321例完整切除GIST标本,经筛查并重新阅片诊断上皮样GIST 29例.结果:29例上皮样GIST,发生胃部15例,小肠2例,肠系膜3例,直肠4例,腹腔3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恶性GIST 25例,良性4例.瘤细胞丰富,胞质嗜酸或透明,部分瘤细胞核质比高,核大小不等具有多形性,核分裂较多,可伴有多灶凝固性坏死,间质多数伴有黏液样变性.组织结构形成器官样、片状、巢状及腺泡状等.免疫组织化学CD34,DOG-1在上皮样GIST均弥漫阳性(阳性率100%),CD117阳性率(86%).结论:上皮样GIST发生部位广泛,形态多变,易误诊其他上皮样分化的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34,DOG-1,CD117在上皮样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如肿物较大、细胞丰富、核分裂多、间质黏液样变性;绝大多数要考虑恶性GIS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GIST患者CT及MRI扫描的不同表现。结果:胃部14例(高危4例,28.6%),十二指肠及小肠10例(高危3例,30%),肠外2例(高危1例,50%),肿瘤的发生部位、强化程度及MRI信号特点在GIST的风险评估上无特异性。病灶的危险分级与肿瘤大小[平均直径:低危组(3.37±1.27)cm,中危组(7.60±3.71)cm,高危组(11.15±3.88)cm]、瘤内坏死(低危0/10例,中危5/8例,高危7/8例)及表观弥散系数值[低危组(1.78±0.24)×10~(-3)mm~2/s,中危组(1.72±0.23)×10~(-3)mm~2/s,高危组(1.24±0.11)×10~(-3)mm~2/s]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及MRI检查有助于GIST的诊断及良恶性判断,可为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上皮样细胞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上皮样GIST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上皮样GIST男女之比为2∶1,平均年龄53.5岁。发生部位包括胃3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网膜3例,腹膜后GIST侵犯肾脏1例。除3例活检小标本外,其余9例肿瘤均完整切除。上皮样GIST镜下形态以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上皮样细胞为主,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略嗜酸,细颗粒状。核圆或卵圆形,多为单核,偶见多核细胞。多数病例还可见多少不等的空泡样细胞或核偏位呈印戒样细胞。肿瘤细胞呈器官样构型(4例)、大的片块状构型(3例)、富细胞性构型(4例)及假乳头状构型(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绝大多数上皮样GIST表达CD117、CD34或Dog-1,而不表达CK、Syn、Melan-A等。结论上皮样GIST因其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上皮性肿瘤的特点而可能与之混淆,CD117和CK免疫标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憩想是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难于首诊.1987年1月~1998年1月钡餐检查,上消化道憩室96例,分析其临床X线表现.1 资料与方法男性51例,女性45例,16~78岁.平均40岁.食道(胸段)憩室11例(11.5%),胃憩室8例(胃底6例,胃体2例)(8%),十二指肠憩室72例(降段内侧66例,升段6例)(75%),空肠憩室5例(5%).十二指肠降段内侧为好发部位(69%).1.1 临床资料 间歇性上腹部痛50例(52%),反酸暖气30例(31%),大便潜血阳性3例(3%),纳呆厌食18例,(19%).完全无症状,经钡餐检查时发现30例(31%).临床无1例能于钡餐检查前拟诊,误诊为食道癌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29例,胆囊炎15例,胆石症12例.消化道穿孔2例,腹痛待查4例.1.2 X线表现 96例全部经钡餐检查发现.大部分有多角度,不同体位照片,部分病例作定期追踪钡餐检查.憩室最小0.5×0.5cm~,最大7~8cm,常见1~2×2~3Cm,常为单发,十二指肠二个憩室6例常为囊袋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指主要发生于胃肠道,KIT或PDGFRA阳性的间质肿瘤,特异性表达KIT。约60%发生于胃部,成人多见,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功能型KIT或PDGFRA突变,但在儿童或年轻人中,该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尚不明确。作者选取44例21岁以下胃部GIST病例,其中女性32例(8~2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6年3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9例GIST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中病变位于胃12例,小肠5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和消化道出血.均行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病历.术前3例病理确诊;19例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6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结论 GIST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治疗以手术为主,治愈率较其他方式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1日内镜活检确诊GIST病例, 复阅HE切片、整理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检测结果, 记录临床治疗经过。结果共计检索出GIST诊断记录4 095例, 其中内镜活检发现肿瘤组织67例, 占比1.6%。男性48例, 女性19例, 男女比2.5∶1.0;年龄31~90岁, 平均61岁;胃59例, 十二指肠8例。梭形细胞型47例, 上皮样型14例, 混合细胞型6例。免疫组织化学DOG1阳性100.0%(64/64), CD117阳性98.4%(62/63), CD34阳性87.5%(56/64), S-100蛋白阳性3.6%(2/56),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12.1%(7/58), 结蛋白阳性12.3%(7/57), 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4.0%(2/50)。依据形态学评估34例可归为恶性GIST。初诊考虑为低分化癌3例, 均为上皮样型GIST, 另有4例梭形细胞型GIST由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10年6月经手术证实的8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44例,小肠20例,肠系膜9例,结直肠6例,十二指肠3例,肝脏3例,盆腔2例,食管1例.完整切除80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局部切除或活检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62例获随访,13例术后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要措施,伊马替尼的靶向治疗可改变复发或转移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156例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的生物学行为,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对于GIST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同时检测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的突变,试图发现对GIST预后判断有意义的指标。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156例发生于胃与小肠的GIST,总结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计数、坏死、风险分级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套式PCR扩增c—kit基因11号外显子,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筛查,并进行DNA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结果胃GIST83例,平均年龄55.4岁,62例获得随访,17例复发或转移,5年生存率为66.5%±17.1%。小肠GIST73例,平均年龄50.6岁,43例获得随访,22例发生复发或转移,5年生存率为61.8%4-18.3%。对于胃GIST患者,年龄小于50岁(P=0.046),临床分期晚(P=0.0001),肿瘤直径大(P=0.0001),核分裂象计数多(P=0.0001),肿瘤组织出现坏死(P=0.0001)和风险分级高(P=0.004)提示生存率低。COX风险比例模型发现临床分期晚(P=0.001)、肿瘤直径大(P=0.001)、核分裂象计数多(P=0.002)、风险分级高(P=0.018)与患者预后差相关。在小肠GIST中,肿瘤组织坏死(P=0.036)、临床分期晚(P=0.010)与患者生存率低相关,其中临床分期为独立的预后提示因子。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检测发现共25例患者存在突变,胃GIST的突变率为32.0%,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患者,小肠GIST的突变率为22.5%,主要发生于40~49岁患者。结论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GIST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其中胃GIST患者可以根据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计数、风险分级来判断预后,小肠GIST患者可依据临床分期及肿瘤组织坏死来判断预后。小肠GIST比胃GIST更易复发或转移。胃与小肠GIST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0月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及随访。结果:GIST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17例GIST中,9例(52.9%)发生于胃,6例(35.3%)发生于小肠(其中1例伴肝脏转移),1例(5.9%)发生于直肠,1例(5.9%)发生于左半结肠系膜根部。 CT检查呈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完整。 GIST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117阳性者16例(94.1%),CD34阳性者15例(88.2%)。2例胃间质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远处转移,其余患者尚未发现明显远处转移及复发征象。结论:对于疑似GIST患者,可采用胃镜、超声胃镜、B超、CT等多种手段以明确诊断。对于确诊患者,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等采用适合手术治疗,以降低其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