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D95和JUK因子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95、JNK1、JNK2和c-Jun蛋白在58例肝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合肝癌临床病理指标分析相关性。结果 CD95、JNK1、JNK2和c-Jun蛋白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1%(43/58)、72.4%(42/58)、67.2%(39/58)、79.3%(46/58),高于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5.9%(15/58)、27.6%(16/58)、32.8%(19/58)20.7%(12/5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95蛋白的表达与JNK1(r=0.693,P=0.013)、JNK2(r=0.357,P=0.007)和c-Jun(r=0.670,P=0.02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CD95、JNK1、JNK2和c-Jun蛋白表达水平和肝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别为r=-0.516,P=0.003;r=-0.364,P=0.006;r=-0.383,P=0.004;r=-0.508,P=0.003)。与性别、年龄、结节数目和有无肝硬化无关(P0.05)。结论 CD95蛋白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通过下游重要信号传导分子JNK1、JNK2和c-Jun的表达,导致肝癌细胞增殖和免疫逃逸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脯氨酸羟化酶2(PHD2)蛋白在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PHD2表达,结合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和MVD资料加以分析。(2)以不同浓度二氯化钴(CoCl2)诱导体外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缺氧。Western-blot方法检测PHD2、HIF-1α、VEGF蛋白表达水平,基质胶内皮细胞二维成管实验检测HMEC-1细胞的成管能力。结果 PHD2在72例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2.2%(16/72),低于在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68.1%(49/72)。HCC组织中PHD2高表达组MVD计数(52.1±4.3)显著性低于PHD2低表达组(69.2±5.5)。CoCl2处理后HMEC-1细胞PHD2蛋白表达下调,HIF-1α蛋白降解减少,VEGF表达上调,HMEC-1细胞成管能力下降,与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微环境下,PHD2表达水平下调,内皮细胞增殖,但细胞成管能力下降,是导致HCC瘤体血管成熟度下降,促进HCC侵袭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Fas、FasL和Bcl-2在膀胱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Fas蛋白 (CD95 /Apol 1,Fas)、Fas配体 (Fasligand ,FasL)及Bcl 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 5 0例膀胱癌组织及 6例正常膀胱黏膜中Fas、FasL和Bcl 2的表达。结果 Fas、FasL及Bcl 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0 %、38%、4 2 %。膀胱癌组织FasL和Bcl 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5 ) ,Fas明显低于正常组织 (P <0 .0 5 )。Fas的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复发有关 (P <0 .0 5 ) ;FasL、Bcl 2表达与各项病理指标均无关 (P >0 .0 5 )。结论 Fas的表达降低与膀胱肿瘤的恶性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血坏死表型肝细胞癌(HN-HCC)瘤内微血管(MV)特征。方法:收集104例HCC样本,其中HN-HCC 72例,非HN-HCC(NHN-HCC)32例。将每例HCC样本均划分为癌组织中央区、肿瘤中心到肿瘤边缘中间区、肿瘤边缘区3个区域,分别比较两种类型HCC样本对应区域间MV形态特征以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BTB/POZ结构域蛋白7(BTBD7)、缺氧诱生因子1α(HIF-1α)、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m RNA表达的差异。结果:HCC瘤内MV形态分为肿瘤细胞簇包绕型血管(VETC)、毛细管状血管(CV)和两者混合型(VETC+CV)。两者相应区域间比较,HN-HCC各区域VETC阳性率均高于NHN-HCC(65%vs.29%、76%vs.9%、70%vs.16%),CV阳性率均低于NHN-HCC组(23%vs.55%、3%vs.72%、11%vs.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VETC+CV阳性率均无差异(均P0.05);HN-HCC各区域BTBD7,HIF-1α,Ang-2 m 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NHN-HCC(均P0.05)。结论:HN-HCC瘤内MV形态构筑紊乱且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肿瘤局部缺血缺氧及侵袭转移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肝癌细胞容易侵犯肝内的脉管系统尤其是门静脉系统,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一旦出现PVTT,病情发展迅速,提示预后不良。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国内学者对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研究结果,全国肝癌合并癌栓诊治研究协作组制定了《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笔者从PVTT分型及不同类型癌栓治疗方式选择等角度对共识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microRNA(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通过与靶mRNA完全或部分互补结合,导致其裂解或转录后翻译抑制,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个重要生物学过程,同时具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和诊治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就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甲胎蛋白(AFP)是临床上诊断肝细胞癌几乎惟一可用的血清标志物,其诊断准确率并不理想;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是当前被认为是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一个新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笔者就GP73及AFP两种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的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介入手术后胆汁瘤发病因素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500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手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后胆汁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结果:500例患者中45例(9.0%)术后发生胆汁瘤。统计分析显示,存在胆道扩张、TACE术前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使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是患者介入手术后发生胆汁瘤的危险因素(均P0.05)。45例胆汁瘤患者中10例为有症状胆汁瘤患者,主要为黄疸和发热,且胆汁瘤直径明显高于无症状患者(8.12 mm vs.21.84 mm,P0.05),穿刺引流治疗后8例患者胆汁瘤缩小,2例消失;35例无症状组患者定期影像学随访。结论:对于有危险因素的肝细胞癌患者,应积极做术前好评估和预防工作。有症状的胆汁瘤患者应当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无症状的胆汁瘤患者应当进行影像学随访,若胆汁瘤增大需要进行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表达的情况及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MaxvisionTM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HCC组织及其中52例癌旁组织VEGF,突变型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的表达,观察相应的临床病理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1例肝癌标本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37/61),39.3%(24/61),21.3%(13/61)和39.3%(24/61);52例癌旁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38.5%(20/52),0%(0/52),5.8%(3/52)和59.6%(31/52)。两种组织中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癌组织中VEGF,p53蛋白表达与肿瘤门静脉癌栓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VEGF,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肿瘤术后复发时间明显早于阴性表达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分化、癌栓形成、VEGF及p53蛋白表达是HCC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
结论:肝癌组织中VEGF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目前,免疫疗法已成为继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之后的第4种治疗HCC的手段。许多研究证明,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减少HCC的复发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C抗肿瘤疫苗、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细胞疗法、DC免疫治疗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光动力疗法等以DC为基础的方式已成为HCC免疫治疗研究中的热点,并展现出良好的前景。笔者将对近几年基于树突状细胞的HCC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肝脏外科的进展是精准、微创和有效,肝切除作为肝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业已进入精准肝切除时代,但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关键技术目前尚不明确。笔者在系统临床探索的基础上,提出其关键技术包括4个方面:精确评估规划技术、精准肝门解剖技术、精细肝实质离断技术与精良术后管理技术。临床迫切需要对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估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性和手术安全性,将精准肝切除作为一门适宜技术在国内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肿瘤标志物研究的深入,对肝细胞癌诊断和复发监测指标也有了新的认识。笔者就近几年来发现和检测到的肿瘤标志物在肝癌中的差异表达及其在肝细胞癌诊治中的应用和研究从多方位做一综述,企能对肝癌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指导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CAP-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AP2在正常肝脏、肝硬化、早期HCC及进展期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及Western blot显示,HCC组织中CAP2的表达明显升高,且进展期HCC较早期HCC升高的更为明显,而在正常肝及肝硬化组织中CAP2几乎不表达或仅有微弱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与此相同,并且中低分化HCC的CAP2表达较高分化的HCC强.结论 CAP2在HCC中是一个上调表达的基因,可能参与了HCC的多步骤发展过程,有望成为今后HCC诊断的一个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I结合蛋白(AIBP)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RT-PCR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正常肝细胞株L02,AFP阳性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及AFP阴性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AIBP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构建AFP启动子驱动的双自杀基因(CD,TK)+AIBP基因过表达载体pcDNA3.1-AFP-AIBP-yCD/TK,并转染Hep3B和SMMC7721细胞,用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AIB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2(VEGFR-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AIBP mRNA和蛋白在正常肝细胞中高表达,而在各肝癌细胞系中均表达下调,且Hep3B和SMMC7721细胞中下调明显。成功构建pcDNA3.1-AFP-AIBP-yCD/TK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入Hep3B和SMMC7721细胞。转染后AFP阳性Hep3B细胞生长到明显抑制,但AFP阴性SMMC7721细胞增殖不受影响;两种细胞的AIBP基因与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而VEGFR-2,VEGF和MMP-9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表达下调。定量指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IBP在肝癌细胞中表达下调,AIBP与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有关,而与细胞增殖能力无关;成功构建了联合基因载体pcDNA3.1-AFP-AIBP-yCD/TK。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显示,Bcl-2转录抑制因子1(Bit1)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it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值得探讨。本研究通过检测Bi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探讨Bit1在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 RT-PCR、Westernblot检测34例HCC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Bit1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中90例HCC患者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Bit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q RT-PCR与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Bit1在HCC组织中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it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其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Bi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HCC患者肿瘤的复发及病理分级明显有关(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Bit1蛋白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低于Bit1蛋白低表达患者,但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547、0.414)。结论:Bit1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且Bit1表达与肿瘤的复发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提示Bit1可能是影响肿瘤进展的重要分子,其有望成为HCC患者个体化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survivin和cyclinD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在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相关性。笔者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5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HCC组)及20例正常肝组织(正常组)中survivi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示,HCC组中surviv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6.0%(33/50),显著高于正常组(均为阴性表达)(P<0.001);其阳性表达与肝癌的肝内转移和癌灶的多发性有关(P=0.019,P=0.030)。 cyclinD1蛋白在HCC组的阳性率为44.0%(22/50),显著高于正常组(均为阴性表达)(P<0.001);其阳性表达与肝癌的肝内转移和分化程度有关(P=0.035,P=0.036)。两种蛋白的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66,P<0.001)。两者的过表达均与患者术后<3年生存期有关(P=0.018,P=0.013)。提示survivin与cyclinD1在HCC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两者的联合检测对判定原发性HCC的预后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小RNA 22(miR-22)启动子区域的遗传变异与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收集1 020例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HCC患者(病例组)和1 046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静脉血标本。用TaqMan等位基因分型方法对miR-22启动子区域多态位点rs6502892(C→T)和rs721576(A→G)进行基因型检测,结合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HBV相关肝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rs6502892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而rs721576的基因型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s6502892野生型(CC)比较,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的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调整后OR=1.23,95% CI=1.02~1.47,P=0.029)。进一步的分层分析表明,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的危险效应在52岁以下年龄组、女性、吸烟者和饮酒者中更明显(均P<0.05);而rs721576突变基因型(AG/GG)在男性和非吸烟者中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降低(均P<0.05)。结论:miR-22 rs6502892突变基因型(CT/TT)增加中国人群HBV相关肝癌的发病风险,而rs721576突变基因型(AG/GG)降低男性和非吸烟者患HBV相关肝癌的风险。这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的关联研究以及功能学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19.
EphA2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EphA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phA2的mRNA及蛋白在40 例肝癌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半定量分析显示EphA2 mRNA的表达在肝癌组织(0.836 8±0.205 7)、癌旁肝组织 (0.768 9±0.118 0)和正常肝组织(0.720 8±0.091 0)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组织、癌旁肝组织到肝癌组织,EphA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57.5%和87.5%。呈递增趋势(X~2=20.21,P<0.01);EphA2蛋白的过表达与肝癌患者的门脉癌栓、卫星灶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P<0.05)。结论EphA2蛋白的过表达与肝癌的淋巴结转移、卫星灶的形成和门脉癌栓有密切的联系,提示其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分化中的意义。
方法:将4种细胞株进行贴壁培养传代。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β-catenin在人肝细胞株(L-02),人肝干细胞株(WB),肝癌细胞株(HepG2,SMCC-7721)中表达的特征。
结果:在L-02细胞株中,β-catenin几乎全部分布于细胞膜,而细胞质和细胞核几乎无表达;在WB细胞株中,β-catenin主要分布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有较少表达;在HepG2和SMCC-7721细胞株中,β-catenin几乎全部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并且有较高表达,在SMCC-7721中的表达多于HepG2细胞株。
结论:β-catenin由细胞膜逐渐向细胞质和细胞核异位表达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分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