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SRHCC)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半间手术治疗SRHCC 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急诊一期切除与二期切除两种手术治疗,观察各手术的并发症、围手术期病死率及远期疗效。
结果: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者(A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B组)比较,前者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别。二期肝癌切除术者(C组)与我院非破裂出血的行择期性手术的肝癌配对患者(D组)比较,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相近,远期疗效差。A组与C组比较,A组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远期疗效优于C组。
结论:SRHCC治疗方法的选择,仍需强调个体化;在经过临床选择的患者中,急诊一期肝癌切除术治疗SRHCC是安全可行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糖的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
方法:对98例合并高血糖的肝癌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均控制在6.1~11.1 μmol/L,尿酮体(-);术中血糖控制在6.8~11.2 μmol/L;术后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98例均顺利施行了手术。手术恢复良好,仅发生切口感染7例(7.14%),肺部感染3例(3.06%),泌尿系感染3例(3.06%),腹腔脓肿1例(1.02%),肺部感染病例中1例(1.02%)合并酮症酸中毒。
结论:肝癌患者肝功异常可能诱发高血糖或加重原有糖尿病。对合并高血糖的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营养支持,积极处理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是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在SAP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治疗的48例SAP的临床资料,比较早期手术者和延期手术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早期手术者手术病死率为19.35%(6/31),延期手术者手术病死率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26%(10/31),延期手术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2.94%(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AP早期手术的死亡,最主要的是来自于急性应激期的多器官功能损伤,而非手术本身的打击。外科手术虽是SAP综合治疗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但完善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手术中的正确操作和有效引流、手术后重要脏器系统的维护等是SAP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POSSUM评分系统评估高龄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风险的可靠性。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收治的80例行PD患者按照年龄进行分为两组,其中38例≥80岁者为研究组,42例<80岁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两组POSSUM评分及POSSUM评分系统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POSSU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OSSUM评分(P<0.05);研究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与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实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预测值(P<0.05)。结论:采用POSSUM评分系统能够较准确评估高龄患者行PD的手术风险,故对患者围术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的表达量与肝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并评估PIGF表达量对肝癌切除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随机收集2006年5月—2008年8月行肝癌切除患者的肿瘤标本63例。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VEGF-A,VEGF-C和PIGF的表达量;采用ELISA检测各个标本PIGF蛋白的浓度。以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肝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分析上述3个血管生成因子与肝癌临床病理的关系,以及与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并观察PIGF含量与肝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结果:VEGF-A,VEGF-C和PIGF在肝癌早期转移病例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2.5%(10/16),68.8%(11/16)和87.5%(14/16),PIGF基因在早期转移病例中的高表达率高于前两者(P<0.05);VEGF-C和PIGF表达量与AFP浓度相关,AFP浓度>245 ng/dL时,VEGF-C和PIGF的高表达率明显增加(P<0.05);肝癌处于II期或III期时,PIGF蛋白含量越高,早期复发的可能性越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II+III期患者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I期患者的微血管密度(P<0.05),肿瘤直径大于5 cm患者的微血管密度与PIGF表达量呈正相关(r=0.58,P=0.025)。
结论:PI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肝癌切除后复发有关,尤其在肝癌的II,III期存在相关性。PIGF可以作为晚期肝癌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38例)与精准肝切除(21例)治疗肝癌,比较两种术式围手术期和随访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AST水平、标本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等进行数据分析,对随访1~2年的临床资料亦进行分析。
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非规则组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650±610)mL vs.(1050±910)mL,t=1.628,P>0.05];精准组术中输血量较非规则组少[(350±250)mL vs.(750±500)mL,t=2.520,P<0.05];精准组术后AST上升幅度较非规则组小[(169±131) U/L vs.(350±293)U/L,t=2.455, 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8%(1/21)和21.1%(8/38)(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33.3%(7/21)vs. 71.1%(27/38),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精准组较非规则组低[23.8%(5/21)vs.44.7%(17/38)];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85.7%(18/21)和78.9%(30/38),P>0.05]。
结论:精准肝切除较之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2010年6月间肝叶切除治疗83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石分布在左肝42例(50.6%),右肝18例(21.7%),分布于全肝的有23例(27.3%);合并胆总管结石28例(33.7%),合并胆管狭窄15例(18.0%),合并左肝内胆管癌2例(2.4%)。入院时肝功能Child分级A级46例(55.4%),B级30例(36.1%),C级7例(8.5%)。统计术式选择、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
结果:全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12.0%),死亡1例(1.2%)。83例中71例(85.5%)无结石残留;12例(14.5%)提示肝内胆管残石,其中胆道镜取净结石7例(7/12,58.3%),未取尽结石5例(5/12,41.7%);5例未取尽结石中3例患者放弃进一步治疗并失去联系,2例在1年后出现症状入院再次手术取除结石(再次手术率2.4%)。全组随访2个月至3年,除上述3例失访外,其他80例(96.4%)获随访,均未发现复发。
结论: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结石取尽率高、病死率低,结合术后胆道镜再次手术率低,是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发性小肝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第1次手术后复发的小肝癌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再次手术组和消融栓塞组,比较两组术后3年生存及复发情况。
结果:再次手术组24例,均行局部切除加肝动脉化疗泵植入行化疗栓塞。消融栓塞组23例,均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加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再次手术组3年无瘤存活率(66.7%,16/24)高于消融栓塞者(47.8%,11/23)(P<0.05),手术切除肿瘤局部复发率(25.0%,6/24)低于消融栓塞(34.8%,8/23)(P<0.05)。直径<3 cm的肿瘤,采用手术或消融栓塞治疗者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5 cm肿瘤采用手术治疗者3年生存率高于消融栓塞治疗,复发率低于消融栓塞治疗(均P<0.05)。
结论:临床医生在为复发性小肝癌患(<3 mm)者提供治疗方案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充分考虑患者意愿。对肿瘤为3~5 mm者则以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9年6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4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经腹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胆囊切开取石造瘘术、经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胆囊切除+脾切除术、一期和二期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肝左外叶切除+胆道手术。治愈率84.1%(37/44),并发症发生率22.7%(10/44),无死亡病例。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9例,采用内窥镜治疗5例,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率11.1%(1/9),并发症发生率55.6%(5/9),病死率为22.2%(2/9),死亡原因为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术前应综合评估,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应采取尽可能创伤小的手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病死率,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应视为手术禁忌,采取内窥镜或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10.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癌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肝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处理中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4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FT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FTS组采用FTS理念指导下优化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和第5天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FTS组术后应激水平显著降低,排气排便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FTS理念应用于肝癌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是安全、有效的,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 116例中,有诸多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患侧叶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叶切除术等,术后复发或转移与手术的范围密切相关。本组4例术后复发转移者均为患侧叶部分切除者,占该术式的44.4%;其他术式术后无复发转移者。结论应依据患者病变的不同部位及数目(单发/多发)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推荐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或甲状腺次全/近全切除或加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的术式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13余年收治且行囊肿内引流治疗的胰腺假性囊肿62例的临床资料,着重探讨手术方法以及效果。
结果:全组均经B超或/和CT以及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行囊肿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的31例,术后囊肿感染发生率为9.7%(3/31),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2%(1/31),无死亡病例。行囊肿胃吻合术的16例,术后囊肿感染发生率为12.5%(2/16),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7.5%(6/16),病死率为6.25%(1/16)。行序贯式囊肿外、内引流术的15例,术后囊肿感染发生率为6.7%(1/1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3.3%(2/15),无死亡者。
结论:囊肿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式;对适宜行囊肿胃吻合术的囊肿,建议行序贯式囊肿外、内引流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及重建术式的临床效果与术后生存情况。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82例行近端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重建(食管胃吻合组),40例行全胃切除术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重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2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重建(空肠间置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以及术后生存率。结果:食管胃吻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另两组(均P<0.05);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另两组,但营养指标方面不如另两组(均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腹泻、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患者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1,P=0.554;χ2=0.419,P=0.831)。结论:三种近端胃癌手术生存率相似,近端胃切除术加食管残胃吻合创伤性小,近端胃切除术加功能性空肠间置术后生活质量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4.

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即临床一般因素和病理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其转移率、阴性淋巴结数、远处转移、TNM分期和脉管浸润。笔者就以上影响胃癌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腔内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展,一些既往为腔内治疗的“危险禁区”也被逐渐探索。笔者就目前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指证、新探索、新方法及疗效等方面进行总结与阐述。

  相似文献   

16.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中,合理处理腘动脉病变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笔者从腘动脉解剖特点、治疗方式选择、是否放置支架以及支架的选择等方面论述腘动脉硬化性病变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指出:避免于腘动脉段行支架治疗应是腔内治疗的首要原则;对于无法避免行支架治疗者,选择合适的支架及合理的支架治疗策略,减少支架植入后对腘动脉原有形态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焊接仪(HFWD)闭合动脉血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将6头西藏小型猪均随机分为HFWD组与超声刀组(HS组),全麻后分离裸化颈、股动脉,分别采用HFWD与HS闭合离断血管。比较两组血管闭合后的爆破压、闭合时间、闭合过程中的最高温度及闭合处病理热损伤。结果:不区分血管管径大小时,HFWD组平均爆破压高于HS组(489.64 mm Hg vs.439.88 mm Hg,P0.05),当血管直径≤3 mm时,HFWD组与HS组爆破压无明显差异(593.40 mm Hg vs.572.48 mm Hg,P0.05),对于直径3~5 mm、5~7 mm的血管,HFWD组爆破压均大于HS组(457.02 mm Hg vs.404.32 mm Hg;418.51 mm Hg vs.342.84 mm Hg,均P0.05);无论血管直径大小,HFWD组闭合血管所需时间均少于超声刀(均P0.05)。HFWD组闭合处的平均最高温度低于HS组(65.91℃vs.105.25℃,P0.05);HFWD组闭合处血管壁胶原变性及血管平滑肌损伤程度轻于HS组。结论:HFWD闭合动脉血管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全身治疗重要的部分,但在如何选择高效的化疗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将从新辅助化疗的意义和适应人群、病理完全缓解作为预后指标的标记物、药物和方案的选择、不同分子分型的新辅助化疗4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成果。笔者对近期相关临床对照试验中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等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60例嵌顿疝患者资料,其中32例行补片无张力修补术(观察组),28例行传统疝修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53.6 min vs.51.8 min)、术中出血量(10.3 m L vs.11.1 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9例(28.1%)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5例(17.9%),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无补片感染;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5.3 d vs.6.3 d,P0.05)。两组术后随访24~3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5例(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能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