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ET、NO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验证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与血浆ET(内皮素)、NO(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选典型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6例称CSA组,其中20例合并神经根型称CSAN组,同时设立神经根型组20例称N组,正常对照组46例,分别检测各组样本血浆ET、NO水平,同时对4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8例发作期作血浆ET、NO检测.结果显示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发作期血浆ET、NO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各组(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组稳定期ET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NO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神经根型组血浆ET高于纯神经根型组(P<0.05),NO水平低于纯神经根组;纯神经根型组血浆ET、N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血浆ET、NO明显相关性,推测血浆ET与NO可能参与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康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1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配合康复推拿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疗程及相关指标的评分进行严密观察,并记录数据。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相比对照组的72.5%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灸配合康复推拿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颈椎容易因各种动力及静力因素刺激而受到损伤,针灸疗法创伤小,安全系数高,故探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脱落4例,两组实际纳入研究对象均为46例,对照组行针刺治疗,观察组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颈椎病临床客观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CASCS)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差异。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包分析,计量数据均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均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ESCV总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SCV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CASCS总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SCS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VD、VS、VM、RI、PI等血流指标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D、VS、VM等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RI、PI等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针刺疗法,针灸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仅临床效果更显著,且未明显增加治疗成本及治疗风险,是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阳通督理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温阳通督组)与治疗组(普通针刺组)各60例,治疗结束后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但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张沛霖主任的温阳通督针灸理论指导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传统针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并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为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致孔透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临床症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阳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阳虚水泛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温阳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均正常。结论:温阳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阳虚水泛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从肝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肝辨证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血虚证及风痰上扰证5个证型,各证型选取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静脉滴入长春西汀注射液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每个证型设置对照组,以静脉滴入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并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结果:经治疗,各证型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肝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辨证分型合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赵淑静 《陕西中医》2013,34(6):724-725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治疗组40例和单纯颈椎牵引对照组40例,治疗14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7.5%,对照组显效率为7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分别采用针刺治疗与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血流速度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可观,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给予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椎动脉平均流速(Vm)、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效果评价,统计其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ESCV评分、CASCS评分、椎动脉Vm情况、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54%,7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针八宫穴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平均流速及中医症候,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孙氏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40例随机分为3组各80例,A组用孙氏手法及中药治疗,B组单用孙氏手法治疗,C组单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3组ESCV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孙氏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后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受试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后溪、风池、完骨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的差异。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的患者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后溪、风池、完骨配合口服天麻钩藤饮加减汤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心理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满意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配合心理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中医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刺血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增效作用及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选用刺血疗法+普通针刺+拔罐治疗,对照组选用普通针刺+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左右侧椎动脉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针刺结合拔罐基础上加上刺血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增效作用;针刺加拔罐能增加患者双侧椎动脉的供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1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观察组(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组)和对照组(颈椎牵引并超短波治疗组),分别治疗两个疗程后,将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桂枝汤化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头痛头昏临床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70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35例患者,观察组135例患者给予常规方法联合中药进行治疗,对照组135例患者仅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头痛、头晕的治疗效果以及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头痛头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血流平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汤加减化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头痛头昏临床症状和颈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卧位颈椎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供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卧位颈椎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供血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卧位颈椎牵引,对照组采用传统坐位颈椎牵引,持续牵引2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以经颅多普勒(TCD)所检测的数据为指标,观察卧位颈椎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动脉系统供血的影响。结果:卧位颈椎牵引治疗后异常血管数量明显减少,与坐位颈椎牵引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卧位颈椎牵引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动脉系统供血情况,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一指禅推风池联合颈夹脊电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位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一指禅推风池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椎动脉血流及颈椎病临床评价分数进行分析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收缩期最高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均升高,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降低,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指禅推风池联合颈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椎动脉血流,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活动度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旋提手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3个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颈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颈椎活动度的程度比较,第3次访视起,试验组颈椎活动度计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颈椎活动度的数值比较,前屈活动度改善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后伸活动度从第1个月随访起,左右侧屈活动度从第3次访视起,左右侧旋活动度从第7次访视起,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及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试验组、对照组的颈椎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有效,颈椎活动度程度、数值是量化颈椎功能和评价手法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