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折术后的患者常会出现盗汗.盗汗是指入睡后汗自出,醒来后汗即止的表现.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根据病机,将其归为四个证型,即气血亏虚证、阴虚火旺证、肝气郁结证和气滞血瘀证进行治疗,获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减,临证治疗三则:阴虚盗汗,证属更年期阴虚盗汗,治宜滋补肾阴、敛阴止汗;不寐,证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宜滋阴降火,清心安神;耳鸣、耳聋,证属肾精亏虚,虚火上浮,治宜滋肾降火,收摄精气。  相似文献   

3.
自汗、盗汗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称为盗汗。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盗汗是临床常见病证,以阴虚火旺证多见,在中老年患者中,兼见心虚不固者亦不少,治疗中,降火有耗气之弊,补气有助火之虑,  相似文献   

4.
证属新产伤血,阴虚阳越。治宜养血滋阴,固表止汗。方用圣愈汤加减;伤湿自汗,治宜通阳利尿、除湿止汗。方用五苓散加减;阴虚火旺盗汗,治宜养阴清热而以清热为主,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中老年阴虚火旺型汗证疗效及对自汗、盗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9月收治的中老年阴虚火旺型汗证患者76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予以玉屏风颗粒治疗,治疗组予以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对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整体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烦易怒、精疲乏累、五心烦热、汗出等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对照组均显著高于治疗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中老年阴虚火旺型汗证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和缓解盗汗、自汗症状,值得临床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浅析阳虚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汗是指寐则汗出 ,醒则汗止 ,自不知觉的一种病证。医学界向来认为盗汗是由于阴血亏虚 ,虚火内扰 ,或阴亏不能制阳 ,虚火内动逼津外泄所致 ,或由于湿热内扰 ,浸淫肌肤而盗汗。如《丹溪篡要》 :“自汗属气虚 ,属湿与热 ,盗汗属血虚、阴虚。”《医学正传·汗证篇》亦云 :“盗汗者 ,寐中而通身如浴 ,觉来方知 ,属阴血、荣血之所主也。”均明确提出了盗汗一证乃营血不足、阴虚火旺所引起。笔者数年临床中 ,根据先哲阴虚盗汗的理论用于指导盗汗证的治疗 ,屡获显效 ,获益良多 ,但依据该理论投之临床罔效者亦不乏其例。 1993年经治一盗汗患者 ,先…  相似文献   

7.
老年汗证辨证施治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自汗多因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笔者临床观察,老年汗证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现举临床辨证施治验案3则介绍如下。1阴虚火旺江某,男,81岁,2008年6月23日初诊。汗出伴低热半年余。汗出午后明显,低热,面赤心烦,口干,便结溲黄,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蒸津外  相似文献   

8.
探讨属于郁证范畴自汗、盗汗的病脉证治。自汗病机除表卫不固、肺脾气虚外,亦可由郁证引起,举凡惊恐、嗔怒、胆怯、忧思、抑郁皆可致使心神失守而发为自汗。盗汗病机除阴虚火旺、心血不足外,亦可由郁证引起,举凡喜怒惊恐、忧思过度等皆可致七情耗伤阴血而发为盗汗。剖析并论证阴虚火旺、心血不足盗汗的常见证治本身就可以是郁证的证治范畴。在临床上,自汗、盗汗有可能是披着汗证外衣的"披衣郁证",伴随广泛而多样的临床表现,呈现出隐性郁证和(或)广义郁证的形态特征。治疗郁证性自汗、盗汗应从郁论治,包括疏肝理气解郁、滋阴清热泻火、益气补血养心、镇静安神定志以及交通心肾、补肝养心、疏肝健脾、健脾补心等多种治疗方法。现代医学证实,郁证性自汗、盗汗因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多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相似文献   

9.
(蔄)婷婷  张娟 《河南中医》2012,32(10):1393-1394
糖尿病多汗症是由阴阳、气血、津液以及脏腑功能失调,腠理开合失司导致津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当归六黄汤历来被认为是治疗阴虚火旺型盗汗证的经典方剂,其治疗其他证型的消渴病汗出异常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汗证治验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异林 《广西中医药》1995,18(5):31-31,30
汗证治验三则邹异林广西博白县中医院537600博白县城关镇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多见于营卫不和、肺气不足或阴虚火旺者,亦可见于阴阳失调、邪热郁蒸者。兹举3例异于常法之汗证验案,以就教于同道。例1盗汗梁某,男,56岁,1991年5月10日初诊。盗...  相似文献   

11.
<正> 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传统认为,“(?)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究其病因,大都以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而立论,治疗多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为法。笔者认为此指汗证发病的一般规律,其临床指导意义无可非议,但在一些病证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辨别,方能奏效。汗证以痰立论者实为罕见,古人似有这方面的认识,但很笼统。如《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汗证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当然,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痰是由于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受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影响了津液的正常敷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且由于三焦“经历于五脏六腑”,故痰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  相似文献   

12.
当归六黄汤出自金·李东垣《兰室秘藏》。谓 :“盗汗 ,烦热伴渴 ,用当归六黄汤” ,“口干发热 ,小便频浊 ,大便秘结 ,盗汗 ,梦遗 ,遂致废寝 ,用当归六黄汤” ,“有因水亏火旺者 ,治宜滋阴降火 ,可用当归六黄汤” ,“血虚有热者 ,用当归六黄汤 ,阴虚盗汗 ,午后潮热 ,口干唇燥 ,舌质红脉细数 ,用当归六黄汤” ,可见此方主要用于“阴虚火旺”证。临床上证属“阴虚火旺”的疾病非常多见 ,我们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汗证及失眠等病症 ,效果显著。汗 证 患者崔某某 ,女 ,4 9岁 ,因胸闷 ,气短 ,发热加重 3天入院。患者胸闷 …  相似文献   

13.
<正>汗证是指出汗过度。动辄汗出称为自汗,寐中出汗称为盗汗。内科书中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心血不足等五种类型来辨证施治,张铎老中医则认为该种分类方法繁杂无序、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掌握汗证的要领。张铎老中医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异常,一定是阴阳失和,因此任何导致阴阳不和的原因都会导致多汗,并把阴阳失和的原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不外气、血、阴、阳之虚,实证有风热、暑热、湿热、热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有年轻化倾向,汗证是其常见兼证之一.高血压病兼汗证的中医分型包括:阴虚火旺型,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等,临床上以阴虚火旺型最为多见.笔者自拟宁心止汗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病兼汗证属阴虚火旺型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汗证汗证是汗液异常外泄的一种证候,一般常出现在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亦可单独出现。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病因病机]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5个方面。1.营卫不和。体弱病后,营卫不和,卫外不固,营阴外泄则出现自汗;2.里热炽盛。感受阳热病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炙煿,肺胃里热炽盛,蒸发津液外泄引起汗出。或湿热熏蒸而汗。3.阴虚火旺。热病伤阴,或久病阴亏,虚火内生,阴精被扰,外泄作汗,多为盗汗。4.阳气式微。素体阳虚,或病后阳衰,阴失阳固,汗液妄泄,甚则可成为绝汗。5.正邪交争。热病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聂娅 《中医研究》2008,21(2):55-56
介绍熊继柏教授辨治汗证的经验,总结了对自汗、盗汗、阴汗、手足心汗、黑汗及红汗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并附验案。  相似文献   

17.
毛燕 《世界中医药》2012,7(6):503-504
汗证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有自汗、盗汗、战汗、黄汗、但头汗出、半身汗出等,临床比较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对于自汗、盗汗的命名,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自汗证治》中认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浸汗。"即无论白天或睡梦中,凡汗出者,皆可称自汗,而睡着汗出,称为盗汗。从其文意中推断,陈无择  相似文献   

18.
介绍建伟教授治疗汗证五则:虚劳汗出、肥人多汗、产后盗汗、气虚自汗、红汗案。指出:宜不被常法所左右,善于辨证。  相似文献   

19.
盗汗又称寝汗,属于汗证中的一种,常常表现为寐中汗出、醒来即止。中医认为盗汗多属阴虚,治疗常从滋阴敛汗入手。然孙丽霞教授强调盗汗非独阴虚,临床上因气阴两虚、邪伏阴分、肝胆湿热等所导致的盗汗并不少见;临证需注意"汗证不独究于心",汗出部位不同病机亦有所不同。故列举其临床辨治盗汗验案三则,并介绍其论治盗汗的特点及经验。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汗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明武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38-53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汗的辨证论治颇为重视,关于汗证的条文有140条之多,广泛涉及表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药后汗出等多种病因。本文探析的则是自汗、盗汗、头汗、战汗、手足汗、黄汗、红汗、脱汗、厥汗、狂汗十种特殊汗型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