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资料患者,女,94岁。右面部疣状赘生物6年余,伴轻度疼痛1年。患者6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颊部米粒大新生物,无瘙痒、疼痛不适,当时未予重视及治疗。多年来新生物渐增大,无疼痛。1年前无明显诱因新生物出现间断性针刺样疼痛,其表面有破溃,多次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明,外用百多邦软膏无明显效果,皮损渐增大。无特殊家族病史,发现高血压病10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个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日光角化病继发鳞癌。患者男,82岁。四肢灰褐色角化性丘疹2年,右小腿皮损明显增生为痛性结节伴溃疡20天。左小腿组织病理同时具有日光角化病和鳞癌特点表皮角化过度柱和角化不全柱交替出现,颗粒层灶性增厚,棘层肥厚,棘细胞排列紊乱,胞核有间变,表皮突的芽蕾突向真皮浅层,真皮浅层见大小不等的鳞状细胞团和角珠,细胞呈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真皮浅层炎细胞浸润。提示日光角化病和鳞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免疫抑制等有关, 其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结构异常和角质形成细胞发育不良,其他非侵入性的成像方法对诊断该病也有重要意义。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光动力、冷冻、激光等。本文对日光性角化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和组织学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日光性角化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光性角化病又称光线性角化病、老年性角化病,是日光长期曝晒损伤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癌前期损害。简述近年来国内外治疗日光性角化病的一些新的方法,包括外用咪喹莫特、秋水仙碱、含有双氯芬酸的透明质酸凝胶以及化学剥脱法、光动力疗法等。这些方法目前还没有常规应用,但其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为临床医师在治疗该病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6.
日光角化病     
1.日光角化病(AK)的发生率:从1956~1960年间由三木等报告了41个大学医院的皮肤科初诊患者总数的851 685例中有48例,约占0.006%,其发生率甚低.为了研究AK确切的发生率,作者于1985年、1986年对长崎县某渔业街50岁以上的居民作为对象进行实际调查.多数居民受到相当强的紫外线照射.结果:50岁以上的受检者99名,视诊为AK病例者24例,病理组织学确诊者11例,约占11%.在长崎大学皮肤科,50岁以上的初诊患者总数为1220例.有AK9例约占0.7%,全岛居民数5090人,AK的发生率最低限度也有0.2%,与三木报告的0.006%相比高30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1 病例介绍1.1一般资料患者女,76岁,农民.因鼻背、右嘴角斑块、溃疡及结痂3年于2020年12月22日就诊.患者三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嘴角褐色丘疹,局部无破溃、瘙痒等不适,未诊治.近期颜面部出现多发斑块,嘴角及鼻背处出现破溃,遂来就诊.既往体健,否认家族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面部多发褐...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49岁。因左侧面部红斑、鳞屑5年余、鼻部红斑、鳞屑2年余不伴痛痒就诊。患者于5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左面部出现红疹,不伴痒痛,未予诊疗,皮疹非常缓慢地增大,2年多前,鼻部出现类似红疹。1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盘状红斑狼疮",给予口服硫酸羟氯喹,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用药半个月后,因自觉无明显疗效而停用。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精神、睡眠、食欲可,体重无明显减轻。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9.
日光性角化病与鳞状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光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前病变,部分病变可发展成鳞状细胞癌,而鳞状细胞癌是除恶性黑素瘤以外的最具侵袭性生长能力的皮肤恶性肿瘤。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甚为重要。综述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情况、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的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日光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前病变 ,部分病变可发展成鳞状细胞癌 ,而鳞状细胞癌是除恶性黑素瘤以外的最具侵袭性生长能力的皮肤恶性肿瘤。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甚为重要。综述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情况、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的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应用流式细胞免疫技术 ,对 2 7例日光性角化病 (SolarkeratosisSK)及 8例高分化皮肤鳞癌皮损细胞的P53蛋白进行了定量分析。SK的P53蛋白荧光指数 (FluerescenceIndexFI)高于正常皮肤 ,低于高分化鳞癌 ,P值均 <0 .0 5。SK及高分化鳞癌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 0 .74 %、87.50 % ,正常皮肤为阴性表达。提示SK皮损细胞中有P53蛋白的异常堆积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85岁。右前臂伸侧出现一花生米大暗红色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1)突起部分:表皮局部糜烂,真皮可见由基底细胞组成的巢状肿瘤团块,癌巢周边的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2)蒂部周围:棘层下方细胞排列紊乱,有异型性,部分区域表皮全层异型,基底层非典型细胞呈芽蕾状增生,伸向真皮上部。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碱性变,并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3)外围黑褐色斑块皮损: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呈乳头瘤样增生,瘤边界平坦,下界与皮肤基底层相平。诊断:脂溢性角化病并发日光性角化病及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13.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主诉:鼻部发红1年,加重1月,伴瘙痒。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部发红,无自觉症状。院外未予特殊处理。既往史:既往健康。以往未见类似皮疹。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及其他遗传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鼻背部可见粉红色斑片,上附少许鳞屑及痂皮,稍有充血(图1),界限欠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广泛性角化过度伴境界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80岁。主因面部皮疹伴瘙痒5年,于2013年11月23日就诊。5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面部出现红斑,自觉瘙痒,曾按脂溢性皮炎给予蓝科肤宁湿敷,两周后鼻背部逐渐出现红斑、脱屑;之后又按脂溢性角化病、脂溢性皮炎等持续外用尿素软膏及硅霜,皮损时有反复,鼻背部皮损逐渐变硬、颜色变暗,瘙痒明显。系统查体无异常。皮肤科查体:鼻背及右颊部各见一3 cm×4 cm、5 cm×  相似文献   

15.
90例确诊日光性角化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8年12月间病理确诊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数据采用Excel整理与分析,用SPSS10.0统计结果。结果1997~2008年共有790851人次的门诊量,取组织病理检查14550例,其中确诊日光性角化病90例,构成比为1.13/万,平均年患病构成比为9.4/十万,以1997至2002年及2003年至2008年前后6年来划分,两阶段确诊病例与确诊未患病例数(χ2=3.934,P〈0.05)、与门诊量之比(χ2=23.751,P〈.001)差异有显著性。男女性别比为1:1.5,发病以农民为多见,发生于50岁以上者占92.12%,平均患病年龄65.94±10.46岁,病程平均2.6年,发生于面部占93.3%,进展成鳞状细胞癌者2例占2.22%。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42.2%,最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色素痣及Bowen病等。结论日光性角化病确诊病例在该院有增加趋势,发病女性高于男性,面部高发,临床易误诊,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6.
口光性角化病是日光长期曝晒损伤皮肤所致的,种癌前病变,临床上又称光线性角化病或老年性角化病一部分病变可发展成鳞状细胞痛(简称鳞癌),我科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71岁,农民。因“面、手部皮肤起丘疹7年余,右耳垂下部一颗结节增大破溃8个月”就诊。患行7年前面部两侧不明诱因发和针头至米粒大淡红色斑疹,十数枚,有的皮疹扁平,  相似文献   

17.
日光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曝光部位的癌前病变。目前常采用手术切除、冷冻及激光等治疗,但对于多发性皮损,上述治疗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采用阿维A口服治疗多发性日光性角化病患者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58岁。有雄激素性秃发病史40余年。患者为瓦工,长期在室外工作。15年前发现头顶脱发区出现小片角化性斑片,约绿豆至甲盖大,逐渐增多,表面角化物可剥除,但不久又会出现。10年前开始波及双面颊及双手背,伴有轻度疼痛。于2005年4月至我院就诊。患者20年前患食管癌,已手术切除。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脂溢性角化病(SK)与日光性角化病(AK)的临床及病理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门诊2006年1月-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的96例SK和28例AK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数据用Excel整理与分析。结果①SK好发于中老年人,而AK好发于老年人;②SK皮损好发于头面、躯干及四肢,而AK好发于头、面和颈等光暴露部位;③组织病理:SK以角化型和棘层肥厚型为主,而AK以原位癌型和萎缩型为主;④SK临床与组织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70.83%,而AK临床与组织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仅为46.43%,临床上易将AK误诊为SK。结论 AK发病晚于SK,临床上AK误诊率高于SK,两者鉴别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门诊患者中病历资料保存完整,经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日光性角化病患者90例,对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组织病理特征.结果:90例患者平均患病年龄(65.94±10.46)岁,病程(26.63±27.50)个月,男:女为1:1.5,皮损发生于面部占92.2%.临床表现为红褐色斑片46例(51.1%),黑褐色斑片23例(25.6%),黑色丘疹8例(8.9%),皮角7例(7.8%),糜烂性斑片4例(4.4%),并发溃疡2例(2.2%).组织病理上可见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病理分型为肥厚型36例(40%).萎缩型22例(24.4%),鲍恩样型15例(16.7%),棘层松解型5例(5.6%),苔藓样型6例(6.7%),色素型6例(6.7%).进展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2例(2.2%).18例(20%)伴有毛囊受累,11例(12.2%)伴有汗腺导管受累.复发2例(2.2%).84例(93.3%)有真皮日光弹性纤维变性,其中Ⅰ级39例(43.3%),Ⅱ级18例(20%),Ⅲ级27例(30%);6例(6.7%)未见明显日光弹性纤维变性.结论: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老年人,面颊部最多发;组织病理示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排列紊乱,以肥厚型、萎缩型、鲍恩样型常见.该病临床易误诊,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80岁,全身皮肤出现白斑30年,面部、颈部、手部丘疹伴瘙痒半年,于2006年11月来本科就诊。患者1975年行胆囊切除术后约1个月,腹部切口瘢痕周围出现条索状不规则色素减退斑,无自觉症状。遂后相继在额部、面部出现色素减退斑.约在5年时间内色素减退斑蔓延至全身,相互融合,毛发皆脱色:否认家族中有同类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