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0 引 言1998年3月至1999年8月,我院采用ZD立体定向仪及配套射频仪,行CT直接定位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 81例,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震颤及肌强直,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本文总结81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81例患者中,男50例,女31例,年龄为36~72岁.临床表现以震颤为主,伴有肢体僵直和(或)运动不能.64例患者生活上需依赖他人照顾,17例正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78例行一侧毁损术,3例行双侧毁损术.术后震颤消失达100%,肌强直完全改善,所有患者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并发症:穿刺部位皮质小血肿1例,肢体无力3…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特别是部位较深的丘脑、基底节区(包括尾状核、豆状核等)血肿,手术创伤大,预后欠佳[1].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作者采用立体定向置管尿激酶注入溶解引流血肿方法治疗丘脑、基底节区脑出血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方法。方法:对5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行血肿内置管抽吸引流治疗。结果:58例立体定向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术后存活49例(84.5%),经6~12个月随访,ADL评定I级4例,Ⅱ级17例,Ⅲ级19例,Ⅳ级5例,Ⅴ级4例。结论:立体定向手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是一种定位准确,安全可靠,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脑立体定向术磁共振靶点定位最佳方式。方法 对 68例帕金森病患者行磁共振结合微电极记录定位 ,立体定向脑核团 (Vim或 Gpi)毁损术。随机分为两组 ,靶点分别采用中反转恢复序列 (IR)扫描直视定位和常规自旋回波 (SE)序列扫描解剖间接定位。以术中微电极记录和射频刺激验证确定的毁损靶点为标准 ,观察毁损靶点与影像定位靶点坐标的一致性 ,统计两种 MRI定位方式下预定靶点与毁损靶点坐标符合率 ,结合疗效分析评价两种定位法。结果 32例行 IR扫描直视定位 ,36例行 SE扫描间接定位。术中靶点符合率前者均为 87.5% (Vim和 Gpi) ;后者为 33.33% (Vim)和 37.93% (Gpi)。两种定位法靶点符合率存在显著差异 (P<0 .0 5)。MRI直视定位较解剖间接定位电生理靶点符合率高。结论 IR序列是 MRI帕金森病立体定向靶点定位的优选扫描方式。其个体化直视定位靶点对提高疗效、减少手术损伤、避免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推导并验证适合CRW定向系统靶点计算的计算机应用程序。方法 根据CRW定向仪的定位原理,将靶点与定位架中点坐标的换算关系编制成计算机应用程序,应用计算机程序代替屏幕测量法计算靶点坐标,并将计算结果与屏幕测量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判定计算机辅助算法的准确性。结果 与屏幕测量法经统计学对比分析,说明改进算法计算靶点坐标准确,且节省时间;分析得出计算机辅助算法较屏幕测量法计算误差更小。结论 屏幕测量法坐标计算过程繁琐,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误差加大,且耗时较长;计算机辅助算法简便实用、计算准确。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置管抽吸治疗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BGH)的适应证、方法、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立体定向置管加尿激酶治疗23例TBGH.的临床资料,并按ADL法判断临床预后.结果以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1 9例,占39.13%;ADL2 5例,占21.74%;ADL3 4例,17.40%;ADL4 2例,占8.70%;ADL5 3例,占13.04%.结论血肿在15~60ml、GCS≥9分TBGH患者,采用立体定向置管抽吸、尿激酶溶解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单靶点置管抽吸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23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单靶点术治疗术后辅以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对其手术时机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23例均为出血6小时以后手术.本组治愈或好转21例,死亡2例,随访3-6个月,存活者中,AP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一级3例,二级11例,三级7例,四级2例.结论 立体定向单靶点置管抽取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创伤极小,可兼顾引流丘脑及脑室内血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高龄,身体条件差病人也能耐受手术. 相似文献
11.
儿童基底节和丘脑生殖细胞瘤的CT及MR影像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基底节及丘脑生殖细胞瘤的CT、MR影像表现,并与其他部位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1例基底节及丘脑生殖细胞瘤CT、MR影像资料,并与其他部位86例生殖细胞瘤进行对照分析。11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 ̄15岁,平均10.6岁。11例患我各9例经MR检查,其中5例在MR检查前作了CT检查;2例仅作了CT扫描。结果 11例中9例位于基底节,2例位于丘脑;6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引导下的立体定向基底节区血肿纵向抽吸引流术的优越性和体会。方法:3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患者头部安装Leksell立体定向框架,经MRI扫描定位制定手术计划。经枕外侧人路,应用Backblund抽吸器沿血肿纵向抽吸血肿,外引流经尿激酶(Urokinase,UK)溶解的残余血凝块。结果:本组病例中,术中仅抽吸血肿量的70%~80%,血肿消失的平均时间为3.5天,2例术后3~4天分别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栓塞,其余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MRI能显示出受血肿挤压、移位的外侧裂血管,提供了更为全面清晰的三维结构影像信息。经枕外侧人路MRI引导的立体定向血肿纵向抽吸引流术,有利于血肿的清除和避免损伤外侧裂血管,最大限度减少了手术损伤和病人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外侧核(VL)、内侧苍白球(GPi)和丘脑底核(STN)神经元电活动特点与帕金森症状的关系.方法 27例帕金森病患者 (男17例,女10例) 接受了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手术靶点分别为:VL (10例)、GPi (10例) 和STN (7例).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 (EMG)记录技术同时记录神经元电活动和手术对侧肢体EMG.术前和术后采用帕金森综合评分表(UPDRS) 对患者"关"状态的运动功能进行比较.通过单细胞分析方法甄别细胞电活动特点,相关性检验探讨细胞电活动与肢体EMG的关系,同时运用方差分析比较3个核团不同放电模式神经元的数量和帕金森病三大主症的改善.结果从27个针道中甄别出361个神经元,其主要放电模式是:与震颤相关的放电活动 (159个)、高频紧张性放电活动 (134个) 和不规则放电活动 (68个).其中与震颤相关的簇状放电节律和肢体震颤有相关性(P〈0.01).方差分析显示VL中与震颤相关的细胞数量与其他两个核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VL:9.0个/针道、GPi:4.9个/针道和STN:3.0个/针道) (均P〈0.05),STN中不规则放电神经元的数量与其他两个核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VL:1.4个/针道、GPi:2.8个/针道和STN:3.7个/针道)(均P〈0.05),而紧张性放电神经元的数量 (VL:4.2个/针道、GPi:6.2个/针道和STN:4.3个/针道)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手术对侧肢体的UPDRS评分显示VL、GPi和STN对震颤的改善率分别为91.7%、84.8%和62.7%,对行动迟缓的改善率为36.9%、62.3%和70.8%,对僵直的改善率为56.2%、71.3%和68.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震颤和行动迟缓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VL对震颤的改善效果最好,而STN对行动迟缓的改善最明显;但是3个核团对僵直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L、GPi和STN中不同的神经元放电模式可能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有内在联系,这为不同症状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选择最佳手术靶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丘脑、基底核单灶卒中后的空间结构功能损害特点。方法选择具有单一卒中病灶的丘脑、基底核损害患者88例与健康对照者34例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画钟试验、Rey- Osterrieth复杂图形测验等神经心理测验评估其空间结构功能。结果皮质下单灶卒中患者的空间结构有明显损害,CFT模仿分析总分、CFT回忆总分和画钟试验(CDT):4个卒中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1);CFT模仿消耗的时间:左丘脑卒中组明显长于左基底核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结论丘脑或基底核受损后空间结构功能广泛受损,项目工作耗时延长,以左丘脑受损后空间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行脑内核团毁损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1999~2004年期间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510例和DBS治疗帕金森病62例,其中脑核团毁损术组中行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385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91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2例,进行同期双侧PVP 8例,分期双侧PVP 10例,分期双侧PVP Vim术4例.DBS组中,刺激靶点为丘脑底核(STN)61例和Vim 1例,其中单侧31例,双侧31例.结果:脑核团毁损组于术后进行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47.3%;在"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为23.4%.开-关症状和异动症均消失.220例平均随访11.6个月,其中显效130例(59.9%),改善75例(34%),无效15例(6.8%).DBS组术后UPDRS运动评分,在"关"状态下改善率为45.2%,在"开"状态下改善率为25.7%,平均随访11.8个月,其中40例于1个月内调整参数后再无调整,12例术后需再次调整参数.结论:根据患者的症状合理选择不同的脑核团毁损靶点,可明显控制患者症状.DBS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改良立体定向经额部软通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改良立体定向经额部软通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关于SSS和GCS评分,治疗前,对照组分别为(10.45±6.22)、(12.44±4.13),与观察组的(11.49±6.17)、(12.56±3.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79,t2=1.118,P>0.05).治疗后,观察组SSS和GCS评分分别为(14.09±3.22)、(46.78±3.0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22±2.19)、(38.23±3.19)(t1=7.183,t2=8.073,P<0.05).与对照组的66.67%相比,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93.3%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82,P<0.05).结论 临床上给予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改良立体定向经额部软通道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对脑出血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方法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脑出血两种治疗方法后3月、6月时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分值.结果 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组患者3月和6月时NFI评分[分别为(16.3±3.1)分,(15.7±3.5)分]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分别为(18.7±3.3)分,(17.9±3.4)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1);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组患者3月和6月时的生活质量包括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生理功能、运动与感官功能、认知功能、业余生活、工作等方面均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 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较常规药物治疗更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中、远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5):108-11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在颅脑创伤基底节血肿清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颅脑创伤后基底节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治疗为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复发率;比较两组治疗后1、3个月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GOS评价。结果 (1)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1例血肿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秩和检验显示,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GOS评价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软通道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基底节血肿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