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丹参滴注液是否具有肝毒性,为药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人张氏肝细胞加样培养,然后收集24、36、48 h细胞上清液,分别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将所得的各种酶活力与中国药典规定的酶活力范围进行比较,若在范围之内表示无毒性或毒性较小;若超过范围,则表示毒性较大.结果 3种细胞株的ALT、AST、LDH检测结果均在中国药典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结论 临床用量50倍以内的丹参滴注液的肝毒性较小,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具体因素有待后期实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夏蕴琼 《安徽医药》2014,(9):1650-1653
目的建立丹参滴注液清洁方法,对清洁残留检验方法进行验证确认。方法丹参滴注液生产结束后清洁剂为1%氢氧化钠溶液、1%枸橼酸溶液和注射用水,清洁后残留物限度≤10mg·L^-1,棉签擦拭取样,采用HPLC测定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的残留量,色谱柱为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溶液(5:95),流速1.0mL·min^-1。结果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在下述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I)5.456~27.898mg·L^-1(r=0.9999)、(Ⅱ)0.530~2.684mg·L^-1(r=0.9999)。精密度和准确度在设定范围。结论丹参滴注液清洁方式可行,清洁效果确切,残留活性成分检测准确、灵敏,通过确认证明该检验方法可用于丹参滴注液清洁验证残留活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魏彬 《西北药学杂志》2007,22(4):170-170
患女,48岁,因冠心病入院。给予丹参滴注液250mL(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42201)静脉滴注,15min左右患者突然晕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丧失意识。该患者无癫痫过敏史,无家族史和药物过敏史。立即停药,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肌肉注射安定注射液10mg,吸氧,30  相似文献   

4.
丹参滴注液制备工艺中的碱处理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保证丹参滴注液质量标准对原有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等指标含量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丹酚酸B新增指标的含量.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碱处理工艺的相关参数.结果:最佳碱处理条件为A2B2,即pH 7.0 ~ 7.5,煮沸30 min.结论:最佳 A2B2条件能够减少丹酚酸B的过度降解,使丹酚酸B在丹参滴注液中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与丹参滴注液分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进一步探讨两药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以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2例,2组患者均根据具体临床情况给予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和血糖等对症治疗,并给予脑保护剂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川芎嗪注射液1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日1次;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滴注液250 ml静脉滴注,1日1次,2组患者均治疗14 d。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65/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48/6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安全、有效,且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临床疗效明显,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滴注液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曹冬  黄喜茹  王伟  刘伟娜 《中南药学》2006,4(2):121-12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丹参滴注液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含量的方法。方法利用RP-HPLC法,采用Diamon-silTM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乙腈-冰醋酸-水(10∶5∶0.25∶8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81 nm。结果用RP-HPLC法测定2个活性成分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分别在20.6~82.4μg.mL-1和7.8~56.0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0和0.999 6。平均回收率丹参素为99.46%(RSD=1.0%,n=3)、原儿茶醛为99.96%(RSD=0.97%,n=3)。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两峰分离良好,可用于丹参滴注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查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精密pH计和智能微粒检测仪,比较不同温度、不同输注速度下,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指纹图谱、pH值和不溶性微粒的影响。结果:丹参滴注液经过三种输液器后,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9以上,可认为输液器的材质和滤膜对丹参滴注液无影响和吸附;pH值基本不变,可认为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的pH无影响;不溶性微粒虽然都在《中国药典》规定的合格范围内,但≥4μm的微粒有显著性差异,可认为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中不溶性微粒有显著的影响。结论:模拟输液的结果发现,在不同温度、不同输注速度下,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的指纹图谱和pH值无显著性影响,但对不溶性微粒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测定丹参滴注液中糖类成分,建立丹参滴注液中糖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同时建立结合示差折光检测器的HPLC法(HPLC RID)法和蒽酮 硫酸比色法,测定3批丹参滴注液中糖类成分含量。结果HPLC法在葡萄糖浓度为2.31~17.84 mg• 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100.1%,RSD为1.69%。蒽酮 硫酸比色法在葡萄糖浓度0.019 5~0.097 5 mg• 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100.05%,RSD为1.16%。3批制剂中葡萄糖含量分别为11.99,12.68,11.97 g,总糖含量分别为13.96,14.61,13.73 g。结论HPLC法和UV法测定丹参滴注液中糖类成分均方便,灵敏,准确,二者结合能为丹参滴注液中糖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参滴注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静脉输液治疗妊娠期羊水过少的疗效.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妊娠期羊水过少的孕妇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低分子肝素钠静脉输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丹参滴注液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和羊水指数高于对照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丹参滴注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静脉输液治疗妊娠期羊水过少具有显著效果,可减少并发症,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黄连滴注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31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给予阿齐霉素静脉滴入,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双黄连滴注液,B组加用双黄连注射液,C组加用病毒唑注射液,疗程3-5天。结果:A组总有效率96.36%,B组总有效率94.23%,C组总有效率86.27%,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2.72%,B组10.58%,C组1.96%,A、B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黄连滴注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郎彤  戴晓莉  薛云 《药学研究》2018,37(4):201-202,233
目的 观察单次静脉和腹腔注射给予丹参注射液后对小鼠产生的毒性。方法 采用经典半数致死量(LD50)法进行小鼠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动物分组后以不同的剂量静脉或腹腔注射给药1次,药后观察小鼠反应,检测体重和死亡率,连续观察14 d后剖检,观察主要脏器的病变。结果 丹参注射液小鼠单次静脉和腹腔注射给药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2 g·kg-1和6.3 g·kg-1。死亡小鼠毒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俯卧不动、抽搐、呼吸困难,昏迷、尿失禁继而死亡。结论 丹参注射液大剂量腹腔和静脉注射可致小鼠全部死亡,但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临床用药剂量的65和129倍,安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复方丹参滴丸+针刺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西比灵,每次5~10 mg,每晚睡前顿服,其他3组均在此基础上加用别的治疗方案.针刺组加用针刺(主穴:双侧风池、完骨、天柱;配穴:颈夹脊、百会、天柱、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留针30 min,1次/d.复方丹参滴丸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复方丹参滴丸十针刺组在复方丹参滴丸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取穴及用药方法同前.4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4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针刺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复方丹参滴丸十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42%、80.95%、80.00%、90.91%,后3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复方丹参滴丸十针刺组优于针刺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显著增加颈总动脉血流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等数据库,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结果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 03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能显著减少DN的UAER[MD=-15.76,95%CI(-17.44,-14.08),P0.01]、24 h尿蛋白定量[MD=-0.11,95%CI(-0.12,-0.10)]、TC[MD=-0.80,95%CI(-1.42,-0.18),P=0.01]和TG[MD=-0.80,95%CI(-1.42,-0.18),P=0.01]水平。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减少DN的尿蛋白和血脂水平;但本研究纳入的研究数量偏少,且方法学上存在缺陷,证据强度不高,因此复方丹参滴丸治疗DN的疗效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姚琳  程维明 《上海医药》2011,32(8):413-415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丹参滴丸中的7种成分.方法:应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以乙腈-甲醇-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柱温35 ℃下使用205、270和285 nm三波长同时检测.结果:7种成分的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在94.3%~101.3%间,加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肌梗死大鼠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评价和研究。方法:使用冠脉结扎法造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提取给药组和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区组织的总RNA,用大鼠全基因组芯片分析其基因组表达谱变化。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表达量发生变化的基因(Ratio〉2或〈0.5)有49条,其中表达下调的有39条,主要有Ppp3r1、Rhoa和Nppa,表达上调的有10条,包括H2,T24、RT1-CE15、Ptprb和Hcst等。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通过调节Wnt信号通路等多个基因和信号途径来减小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缺血区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华法林在人体内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以及单独服用复方丹参滴丸4周后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双周期交叉、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12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6人/组),连续5周每日分别服用复方丹参滴丸(10片,每天3次)或安慰剂(10片,每天3次);d29口服单剂量华法林5 m g;第2周期2组交叉服用安慰剂或复方丹参滴丸,其余给药方案不变。按要求收集志愿者血样,分别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 PLC)测定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以及半自动血凝仪测定常见凝血指标。结果合用复方丹参滴丸后,华法林的药动学参数cmax、AUC0~144、AUC0~∞、t1/2显著增加(P<0.05),CL/F显著减小(P<0.05),tmax和V/F没有显著变化;华法林的药效学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单独服用复方丹参滴丸4周后,PT和APTT均发生显著变化。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影响华法林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单独服用复方丹参滴丸4周对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的单次给药毒性及遗传毒性,为评价其安全性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次性给予丹参注射液,观察ICR小鼠产生的毒性反应;用体外细菌回复突变(Ames)实验、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体外染色体畸变实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进行丹参注射液的遗传毒性研究。结果在单次给药毒性中,5个剂量组动物死亡数分别为9,7,4,3和0只;Ames实验中,丹参注射液剂量分别为5 000,2 000,500,50和5μg·皿-1,无论加或不加哺乳动物肝脏微粒体酶(S9),各剂量组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未出现剂量依赖性的增加,结果为阴性;在染色体畸变实验中,非活化条件或代谢活化条件下,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均未出现剂量依赖性增加;在微核实验中,与溶媒对照组比较,丹参注射液各剂量组中的微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次给药毒性研究中,丹参注射液小鼠静脉注射给药的LD50为68.72g·kg-1,95%可信限为66.92~70.58g·kg-1,其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可能靶器官组织为肺脏。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均为阴性,即中药制剂丹参注射液无潜在的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8 m L/次,稀释于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 m L中,1次/d,滴注的速度为100 m L/h。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心脏指数(CI)、心排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9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I、CO、LVEF均显著升高,LESV、LEDV、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丹参注射液生物活性限度测定方法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倩  陈晨  张媛  吴彦霖  高华 《中国药事》2013,(9):938-941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适用性。方法采用小鼠体内血栓形成试验、兔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和兔体外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观察3个厂家,每厂各1批丹参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作为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和限值确定依据。结果3批样品可明显增加血栓形成试验偏瘫恢复数,明显延长急性脑缺血试验小鼠存活时间;3批样品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兔体外血小板聚集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延长兔血浆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体内体外的结果作用趋势相近。结论小鼠体内血栓形成试验、兔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和兔体外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均可作为丹参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建议限值剂量为5g生药·kg-1。选用其中1种方法测定结果阳性即可判断为合格。若结果为阴性,需加做另2种试验,结果必须均为阳性后才能判断为合格。采用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可对产品进行质量内部控制,积累数据,为制定正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