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益生菌制剂对肝硬化大鼠血氨和内毒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口服培菲康后血浆氨含量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CCl4 复合因素法建立肝硬化模型 ;鲎试剂法检测血浆内毒素 ;谷氨酸脱氢酶速率法检测血氨。结果 治疗组内毒素及血氨水平均明显低于肝硬化模型组 (P <0 .0 5 ) ,其中预防治疗组血氨低于晚期治疗组 (P <0 .0 1)。结论 益生菌制剂能够降低血浆内毒素及血氨 ,对肝硬化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益生菌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0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治疗.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肝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嗜酸杆菌及梭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ALT、AST及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L-10、TNF-α及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K、CD3及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疗效显著,能够促进患者肠道有益菌增加,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4.
5.
三联活菌对肝硬化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三联活菌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的影响.方法 10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三联活菌组(治疗组)50例,常规组(对照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联活菌治疗,疗程14d.另选择3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内毒素水平.结果 肝硬化组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2.312,P<0.05;t=2.531,P<0.01);治疗后治疗组肠球菌、双歧杆菌[(9.46±1.54)和(10.30±1.11)lgCFUg-1)较治疗前[(8.53±1.55)和(9.46±1.09)lg CFUg-1明显增加(t=2.231,t=2.345,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63.75±3.74)%、CD4+(33.56±3.36)%、CD4+/CD8+(1.42±0.26)%]明显高于对照组[(53.98±3.93)%、(26.02±3.61)%、(1.00±0.16)%](t=2.841,t=2.911,t=2.945,P均<0.01);CD8+(24.27±3.64)%较对照组降低(26.90±3.13)%(t=1.741,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1β、TNF-α、内毒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t=2.231,t=2.122 t=2.135,t=2.318,t=2.201,t=2.259,t=2.470,t=2.311,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1 β、TNF-α、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331,t=2.222,t=2.231,P均<0.05).结论 三联活菌可调节肝炎后肝硬化肠道菌群平衡,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硬化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在内毒素刺激后可溶性CD14 (sCD14 )的变化。方法 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5 9例 ,分为伴有内毒素血症 (IETM ,A组 ) 2 9例和不伴有IETM (B组 ) 30例 ,1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梯度离心法得到PBMC ,按每 2× 10 6个细胞给予内毒素 1ng的比例刺激 ,于 0、3、6h抽取培养液 ,分别检测sCD14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结果 肝功能分级 :Child PughC级者血浆sCD14水平为 (4 .79± 1.91) μg/ml,明显高于Child pughA级者的 (2 .91± 0 .14 ) μg/ml和Child PughB级者的 (3.6 8± 0 .91) μg/ml。A组血浆sCD14水平为 (4 .85± 1.11) μg/ml,其PBMC在内毒素刺激 6h后所释放的sCD14及TNF α的浓度分别为 (10 1.5 4± 7.6 3)和 (4 33.2 5± 12 3.4 5 )ng/ml;而B组分别为 (3.6 8± 0 .91)、(73.84± 6 .94 )和 (2 10 .18± 81.0 1)ng/ml;对照组分别为 (2 .31± 0 .2 1)、(70 .82± 5 .16 )和 (12 2 .2 1± 0 .34)ng/ml。在培养后第3、6小时 ,A组sCD14、TNF 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伴IETM的PBMC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增加 ,提示PBMC处于预致敏状态 相似文献
8.
刘锐玲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Z1)
观察口服益生菌制剂对大鼠肝硬化模型的治疗效果,以寻求利用微生态疗法治疗肝病的新途径。用wistar 大鼠50 只,分四组做实验,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减轻,假小叶形成延缓。提示,益生菌对肝硬化有一定治疗作用,可作为肝病患者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口服益生菌对早产儿消化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益生菌对早产儿消化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口服益生菌14?d,观察临床指标和外周血相关免疫学指标。结果实验组早产儿住院期间温盐水灌肠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腹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D4+T细胞比例和CD4+/CD8+数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CD3+及CD8+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gM水平较对照组增加(P<0.05),IgG含量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L 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IFN-γ水平及IFN-γ/ IL-4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益生菌可以改善早产儿消化道症状,明显影响早产儿机体免疫功能的成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肝硬化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肝脏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均异常,容易发生肿瘤。本文综述肝硬化时全身免疫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细胞免疫功能CD4+、CD8+和CD4+/CD8+比值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56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肝硬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210mg/粒,每次2粒,疗程2周。结果①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的显效率(50.0%)、有效率(32.1%)及总有效率(82.1%)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9.3%、17.9%、57.1%)(P〈0.05或P〈0.01)。②观察组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肠道菌落检测显示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酵母样真菌菌落检测显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的CD4+、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微生态制剂对治疗肝硬化有协同促进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且对肝硬化患者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免疫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微量元素检测仪检测52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5种血清微量元素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锌(Zn)、铁(Fe)、铬(Cr)、硒(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以失代偿期显著;肝硬化组血清铜(Cu)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以失代偿期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总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以失代偿期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清Cu水平与CD3、CD4、NK呈负相关,血清Zn水平与CD3、CD4、NK呈正相关(P<0.05)。对肝硬化微量元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Zn[OR=42.023,95%CI(1.164,1 516.474),P=0.041]、Cu[OR=69.429,95%CI(0.942,5 114.612),P=0.048]是肝硬化的相对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时除进行常规保肝治疗外,检测和纠正血清微量元素、免疫功能等综合判断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轻重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预防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笔者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6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利尿补充白蛋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及复方谷氨酰胺胶囊口服,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Child-Pugh评分及两组SBP发生率等.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ET、TNF-α及IL-6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血浆ET、TNF-α及IL-6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hild-Pugh评分均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统计学差异更显著(P<0.01).两组SBP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SBP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后的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于昆明市延安医院普外科血液科诊断为ITP并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者,检测时间距离手术时间>6个月;检测指标包括免疫功能检测: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亚群)、体液免疫(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及血常规,并进行术前与术后比较.结果 ITP患者脾切除术后与术前相比:IgG、IgA、C3、淋巴细胞、CD3、CD4及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C4及CD4/CD8比值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LS术后免疫功能并未下降,反而有所改善,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积极考虑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导调节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1例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围手术期在TEG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50例肝硬化患者在常规凝血指导下输注血液成分,比较2组术后肝功能主要参数,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结果 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与术前比较,TEG组术后R、K值明显降低(P<0.01);Plt、α角、MA、CI、FIB值均显著增大(P< 0.01).输注血小板29例(47.5%),输注冷沉淀17例(27.9%),联合输注6例(9.8%).术后PT、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Plt、FIB值显著增大(P<0.01).术后PT、PTA、INR、APTT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23例,占46.0%,输注冷沉淀6例,占12.0%,联合输注6例,占12.0%.2组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较术前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TEG组AST降低,ALB升高(P<0.05),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 TEG相比常规凝血检查能够更准确的评估肝硬化脾切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状态.TEG证实部分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再平衡现象.TEG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来研究和指导调节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将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5项肺功能测定值与健康配对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VC、TLC、D_LCO降低,RV/TLC增加(P<0.05~0.001);按可能的致病因素进行分类比较,以腹水对肺功的影响最明显,除上述4项指标的改变外,FRC也降低(P<0.01),血清白蛋白降低的患者(≤30g/L)与血清白蛋白未降低患者相比,显示VC_LTLC和D_LCO降低;排除腹水的影响,发现食道静脉重度曲张与RV/TLC升高和D_LCO下降也相关。文内还对上述改变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肠外营养对胃癌患者化疗期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的10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肠外营养组50例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肠内营养组50例化疗期间给予肠内营养,化疗开始后第1天开始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持续8天。检测并记录化疗前和化疗后第8天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和NKC活性及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结果:肠外营养组化疗后CD3、CD4、CD8值及NKC活性明显下降,IgA、IgG、IgM值明显升高;肠内营养组化疗后CD3、CD4、CD8水平和NKC活性与化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变化,IgA、IgG、IgM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肠外营养对胃癌病人化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肠内营养有明显的细胞免疫增强作用,可有效地纠正胃癌病人化疗后细胞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免疫性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自2015年1月~2016年10月纳入笔者医院所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将其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谷氨酰胺、鱼油及精氨酸。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营养指标、炎性指标、免疫指标和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第1天和第7天血清营养指标,炎性因子浓度和免疫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4天,研究组血清白蛋白(t=2.578,P=0.012)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RP浓度(t=4.431,P=0.000)和血清PCT浓度(t=3.486,P=0.001)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血清IgA浓度(t=2.801,P=0.006)及IgG浓度(t=3.386,P=0.001)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研究组Glassgow评分(t=2.655,P=0.009),APACHEⅡ评分(t=1.983,P=0.049),SOFA评分(t=2.847,P=0.005)较前均明显改善,ICU天数显著性低于对照组(t=3.366,P=0.001);但两组30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5,P=0.456)。结论 免疫型肠内营养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家庭功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13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首先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然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实际亲密度和实际适应性显著低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想亲密度、亲密度不满意程度、理想适应性、适应性不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性别组、家庭收入组、住院次数组、病程组及疾病分期组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亲密度不满意程度和适应性不满意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次数、病程、疾病分期和家庭收入均为肝硬化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家庭功能下降,受年龄、家庭收入、住院次数、病程及疾病分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应用3种丝裂原分别激活各淋巴细胞亚群,用放射性同位素掺入实验测定其转化能力。实验表明,肾病患儿活动期PHA 激活的T 淋巴细胞~3H—TdR 掺入降低,病情缓解后掺入接近正常,反映了肾病的发病与细胞免疫力下降有关。LPS 细胞和Con A 细胞的转化能力增强,说明肾病时B 淋巴细胞系统的功能激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