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伊马替尼治疗不能切除和(或)转移性胃肠道问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89~2009.4)、EMbase(1989~2009.4)、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3期)、CBM(1989~2009.4)、CNKI(1989~2009.4)、VIP(1989~2009.4)。同时手工检索其引文,以便发现新的可纳入文献。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5个RCT,包括18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剂量组(400mg/d)相比,高剂量组(600mg/d或800rag/d)依马替尼虽然增加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RR=1.15,95%CI=1.01~1.30,P=0.03],但在2年总生存率(RR=1.00,95%CI=0.92—1.08,P=0.93)、完全肿瘤反应率(RR=1.02,95%CI=0.66~1.59,P=0.93)、部分肿瘤反应率(RR=1.06,95%CI=0.96~1.17,P=0.28)方面两组相似。在安全性方面,高剂量组依马替尼增加了血液毒性反应(RR=1.08,95%CI=1.03—1,14,P=0.003)和各种非血液毒性反应(RR:1.18~2.07,95%CI=1.06~3.32,P均〈0.05),特别是增加了3级以上毒性反应(RR=1.48,95%CI=1.33~1.65,P〈0.00001)。依马替尼间断治疗的患者出现疾病进展的风险明显增高(RR=0.27,95%CI=0.13~0.58,P〈0.05),而生存质量未见改善(MD=3.50,95%CI=-11.17~18.17,P〉0.05)。结论对不能切除和(或)转移性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增加剂量,病人未见明显临床获益;依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取得疗效后,应持续服药,以免引起疾病进展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已在基础及临床工作上开展多年的研究,对于其认识,经过了从组织来源的最终认识到目前在基因层面的深层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在临床工作当中对胃肠道间质瘤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强的伊马替尼的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一直在人们的关注下取得了骄人的进展,该文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阐释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的可能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生主要与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下游信号异常激活有关。伊马替尼(imatinib)靶向作用于KIT和PDGFRα治疗转移性和复发性GIST患者已取得确定疗效。但多数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出现耐药现象。索拉替尼(sunitinib)、达沙替尼(dasatinib)等多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将给耐药GIST患者带来希望。最近研究发现,除KIT、PDGFR突变引起的信号转导外,还存在其他促使GIST细胞增殖的旁路途径,如AXL、IGFR等,它们可能与肿瘤的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昱  钟捷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2):93-95,106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及腹腔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被证明对间质瘤疗效显著,但同时也会抑制正常组织细胞运作而产生不良反应。目前已批准应用于间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有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另有尼洛替尼正在临床试验中。此文就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的产生机制、临床表现和相应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原癌基因c—kit突变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以CD117为代表的免疫织化学染色在其诊断中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手术完整切除仍然是其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进展期GIST治疗上的一次飞跃,本文对GIST的诊治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遗传学改变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多存在c-kit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的突变,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可以抑制该肿瘤的生长.肿瘤的位置、大小、核分裂指数以及细胞分子遗传学改变都可影响其对伊马替尼的治疗反应.对胃肠道问质瘤的评估,应结合病理学标准和分子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STI571,Glivec)一直是治疗进展期或无法手术切除的KIT阳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2006年,舒尼替尼(sunitinib,SU011248,Sutent)开始应用于imatinib耐药或者不能耐受的GIST进展期患者的治疗。虽然imatinib和sunitinib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GIST患者的平均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大部分患者仍出现耐药。此文旨在总结GIST继发性耐药的最新机制,探讨新的治疗靶点及更科学的耐药GIST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伊马替尼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庆林  房殿春 《胃肠病学》2008,13(8):452-455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其发生主要与Kit基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伊马替尼对GISTs有显著疗效,但也存在耐药问题。GISTs对伊马替尼的耐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耐药与Kit外显子9和PDGFRα外显子18突变有关,继发性耐药与Kit基因继发性突变有关。本文就GISTs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伊马替尼治疗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s)肝转移并肝脓肿临床上较少见。本文通过分析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探讨肝脓肿并发症及相关原因,以全面认识GISTs进展期表现。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可使患者尽可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既往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发现大多数GIST存在c—kit前癌基因的变异,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STI571是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对GIST的认识将对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有所帮助。现就GIST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3年连续收治 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 ,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 2例病历复习和近些年来有关本病诊断及治疗的文献综合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男 ,6 5岁 ,因进行性进食困难 2个月入院。胃镜检查见贲门口一溃疡型肿物 ,约 3× 2× 1cm大小 ,周围粘膜红肿隆起 ,质地硬。胃镜所取组织病检示粘膜慢性炎症。诊为胃底贲门癌而行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贲门部 ,约 4× 4× 3cm大小 ,质韧 ,界清 ,活动度好 ,未侵浆膜 ,于周围无浸润 ,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 ,5× 7× 3.3cm ,淋巴结无转移…  相似文献   

12.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胃和小肠,GIST多具有恶性潜能,生物学行为可以从良性到高度恶性不等。GIST的预后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瘤体大小、核分裂数以及肿瘤是否破裂密切相关,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明显延长了GIST患者的生存时间。近年对于GIST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GIST个体化治疗的策略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直肠是胃肠间质瘤的第三常见部位,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和解剖部位使其诊治具有特殊性。好发于直肠中下段且术后局部复发率偏高,都是直肠GIST治疗的难点。伊马替尼的围手术期治疗增加了手术切除率并降低了复发率,5 cm以下的直肠GIST靶向治疗联合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较好。目前,国内外尚缺少直肠GIST的诊疗规范,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讨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因光镜无法区分其组织学类型 ,故常与平滑肌瘤 (肉瘤 )、神经鞘瘤等混淆。为进一步规范其诊断和治疗 ,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1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探讨其诊断和治疗。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6例、女 4例 ,年龄 37~ 6 8岁、平均5 9岁。瘤体位于食管下段 l例 ,胃底 2例 ,胃体 3例 ,十二指肠1例 ,空肠上段 2例 ,结肠肝区 1例。本组健康查体发现包块 2例 ,以消化道出血就诊 2例 ,表现为进食阻挡感 1例、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反酸 2例、肠梗阻表现 1例、术前误诊为妇科肿瘤而手术中纠正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证实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等细胞的分化特征,故Mazur等人于1983年提出GIST的概念。目前认为,因GIST起源于胃肠道的“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ajal cell,ICC),故又名胃肠道起搏细胞瘤。随着对GIST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诊断率不断上升,临床医生有必要了解GIST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是源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存在 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近十年来,间质瘤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此文就外科手术、消化内镜、腹腔镜及其联合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中的治疗疗效及其与种类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接受免疫组化和病理组织确诊的晚期GIST患者172例。给予伊马替尼治疗,1次/d,均连续服药1年,评估病灶改变。结果伊马替尼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为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59例,疾病稳定(SD)5例,疾病进展(PD)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9%。危险度、转移灶、转移灶手术状况与使用伊马替尼的疗效有显著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转移灶手术状况、病灶出现转移(包括肝脏转移和多脏器转移)是影响伊马替尼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老年GIST患者,伊马替尼疗效较好,且与该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研究显示GIST的年龄调整发病平均为60岁[1].本文总结了24例老年GIST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治疗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