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来源植骨块在中老年人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对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不同类型植骨块在中老年颈椎双开门椎管扩大术应用情况。本组86例,年龄45~73岁。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自体骨27例,异体无机骨17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41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并自体骨1例。结果 全部病例经3~62个月随访观察,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无关门情况。结论 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颈椎OPLL及颈椎过伸性损伤等有效方法;人工骨在减少病人痛苦、减少术中操作步骤等方面优于自体髂骨和异体无机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两种后路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老年性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42例,pavlvo比值均<0.75.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螺钉固定术20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人工梯形骨块固定22例.按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复查颈椎CT比较测量两组椎管矢状径情况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7 - 15个月,平均10个月,术前两组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颈椎CT上测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矢状径单开门组大于双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病率单开门组高于双开门组(P<0.01).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率,双开门组稍优于单开门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后路手术中,单双开门手术均有效,但双开门手术组在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单开门手术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后路全椎板间接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两种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症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共有47例患者入选,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7±8.3)岁,随访时间6月至3年。上述OPLL症患者按照手术术式分为椎管成形术组与椎板减压术组。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以及VAS评分改善率,比较两种手术术式疗效差异。结果椎管成形术组入选患者29例,全椎板减压术组患者18例。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及改善率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2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早期较好地减轻老年OPLL症患者颈项部疼痛症状,但2种术式远期疗效相近,且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等优势,因此,建议老年OPLL症患者应尽可能首选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相关脊髓损伤(SCI)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后纵韧带骨化相关SCI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应用微钛板维持椎板的开门状态,术中应用神经生理监测仪监测脊髓神经根生理变化,比较术前、术后椎管影像学改变和JOA评分改善率,记录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18例患者随访6 ~33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椎管前后径明显扩大,术后1周和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5%和54.5%,1例出现C5神经根症状,2例出现轴性症状.结论 老年后纵韧带骨化相关SCI患者,OPLL、高龄和外伤是其危险因素,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主要是C5神经根麻痹和轴性症状,随访均可恢复.短期随访效果满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在老年颈椎管狭窄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75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术式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分别采用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手术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Frankel评分与JOA评分、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评分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0.01),且观察组患者术后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SF-36生活量表各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上述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84%(14/37),显著高于观察组(13.16%,5/38)(P0.05)。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老年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9-01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板切开后部分椎管后壁缺损及固定等难题,防止椎板移位及再关门。方法 用微型风动摆锯沿关节突内侧切开两侧椎板,将椎板、棘突和黄韧带复合体整块取下。再行两侧神经根管内口扩大术及脊髓前外侧减压术。然后将椎板、棘突和黄韧带复合体翻转回植。结果 3例病人术后3个月和半年复查X线片和CT显示:椎板骨性融合,颈椎活动度好。平均随访31月,临床症状无复发。结论 通过侧翻棘突椎板黄韧带复合体可以增加椎管的矢状径。侧翻后椎管后壁覆盖充分,有效保护脊髓,防止术后的瘢痕再压迫。两侧骨性融合后可以增加脊柱后柱的支持作用,从而增加脊柱后方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颈椎前凸,防止由于椎板广泛切除后所产生的鹅颈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颈椎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应用颈椎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年龄平均68.3岁;对照组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传统丝线悬吊颈椎单开门技术治疗该类患者28例,年龄平均67.5岁.以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瘫以及X线CT测量颈椎曲度、开门角度、有无再关门和固定相关并发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24个月的随访.两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 vs 51.8%,P>0.05);术后轴性症状评分Centerpiece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0.3±1.3) vs(9.0±1.9),P< 0.05];Centerpiece组1例、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现象,经保守治疗缓解.末次随访时,Centerpiece组颈椎曲度(18.1°±2.4°)与术前(17.9°±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5.7.±2.0.)与术前(17.8°±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CT示开门角度维持良好,所有患者均无再关门现象;Centerpiece组1例患者出现椎板侧螺钉松动,无相关症状发生.结论 应用颈椎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Centerpiece微型钛板能够很好地减轻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9.
颜廷卫  朱峰  吕昕刚 《山东医药》2011,51(32):91-93
目的探讨锚钉改良"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效果。方法对15例CSM患者行Arthrex锚钉联合爱惜邦X519不可吸收线改良"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手术节段均为C3~C7。一般根据减压范围选择锚定节段,单节段跳跃式锚定即可。减压范围C3~C7者行C3、C5、C7锚定;C2~C7者行C2、C3、C5、C7锚定;C3~T1者行C3、C5、C7、T1锚定。若门轴制作时发生椎板内侧皮质断裂,则将其椎板用锚钉通过棘突根部的预打孔固定于同节段侧块即可。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改良JOA评分(17分法)改善率82.3%,COA评分(40分法)改善率77.9%。没有锚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锚钉改良"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治疗CSM操作简单,达到刚性门轴固定要求,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行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骨科2016-08~2018-09收治的82例MCS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给予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康复训练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康复训练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4例,无效6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MCSM患者疗效好,并发症少,预后佳,可以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观察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钛板固定,对照组24例采用丝线悬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术后测量颈椎曲度的改变,轴性症状发生率,以及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3年的随访,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2.5±16.0)%,对照组为(59.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板开门角度为(43.6±3.5)°,对照组为(40.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脊髓平均后移距离(2.97±1.8)mm,对照组为(2.96±1.7)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6±4.8)°,与术前(18.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7.0±5.6)°,与术前(19.9±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皆为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但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更能降低术后再关门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治疗的MCSM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患者34例,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应用JOA评分和Nurick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按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术前及术后复查颈椎CT比较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显示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较术前明显扩大(P<0.01);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 MCSM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减压效果好,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东彬  焦建宝 《山东医药》2014,(12):104-105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其以术后症状改善明显、长短期疗效好被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术式是C3-7,节段扩大成形术,但是传统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多存在术后椎管再狭窄及顽固轴性症状、神经根麻痹等缺点心。为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防止“再关门”现象,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Arch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椎管减压既可以前路进行,也可以选择后路进行。对于多节段病变,尤其伴有OPLL患者,由于手术安全性的考虑,其手术方案倾向于采用后路减压。后路颈椎减压手术包括椎板切除术和椎管成形术,其中以椎管成形术最为常用,根据椎管成形减压方式差异,其主要术式分为2大类:单开门与双开门椎管成形  相似文献   

15.
经棘突椎板截骨椎管成形术的护理枣庄市立医院(277100)赵月芳1992~1995年,我们为52例患者成功地施行了经棘突椎板截骨椎管成形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术前让病人平卧硬板床,帮助其练习在床上使用便器。同时间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磷酸三钙人工骨在颈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管内肿瘤早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有时被误诊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或内脏疾病,随着病程进展而出现脊髓压迫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永久性瘫痪。手术切除并椎管减压是颈椎管内肿瘤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000年10月至2003年1月,我们对7例颈椎管内肿瘤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并棘突间磷酸三钙(TCP)骨桥成形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后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附4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连勇 《山东医药》2007,47(9):60-61
采用后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9例。优13例,良12例,可19例,差5例,术后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改善率均为49%。认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能有效地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不同入路手术的疗效,以期提高老年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老年CSM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方式分为前路组(n=80)与后路组(n=80)。前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路组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及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的变化。结果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比后路组明显缩短(P〈0.05);前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后路组(P〈0.01)。2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JOA评分改善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CSM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可提高老年CS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1992~2001年,我院采用颈后路双开门棘突横向嵌入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7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对4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前路椎间盘切除加椎问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其中伤后7d内手术者20例,7d后手术者28例。结果手术后随访0.5~3a,48例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伤后7d内手术者术后JOA评分较7d后手术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