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多伴有指骨和肌腱外露,临床上可选用多种皮瓣修复.拇指尺背侧皮瓣是1999年首先由法国Brunelli等[1]报道.该皮瓣是拇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近年来,对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血供的研究深入,使其在创面修复中成为治疗的热点.2006年11月-2008年2月,我院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治疗此类创伤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用于修复小腿远端、足跟部、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重要皮瓣之一.笔者自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对23例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予以修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手部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深度烧伤的疗效.方法:分析39例71指深度烧伤应用手部岛状皮瓣修复的优、缺点.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应用手部岛状皮瓣能最大限度保留手指长度,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移位后既有感觉存在,手指质地良好,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岛状皮瓣血供丰富,安全可靠,是治疗手指远端损伤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拇指尺背侧和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损临床效果差异。方法笔者以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行拇指皮损修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其中A组采用示指背侧顺行岛状皮瓣修复,B组采用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指腹质地感觉、拇指外观、痛觉及触觉满意率和两点辨别觉水平等。结果 B组指腹质地感觉满意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拇指外观、痛觉及触觉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两点辨别觉指标值显著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拇指尺背侧皮瓣应用于拇指皮损修复术中创伤小,操作简便,可有效改善指腹质地感觉,提高术后美观性,临床效果优于示指背侧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营养皮瓣在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设计并切取以示指桡背侧皮神经血管营养为蒂的示指背侧带蒂皮瓣,经过开放皮道转移至拇指皮肤缺损创面进行修复.结果 临床应用18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供、皮肤质地及弹性、外观均良好.结论 示指背侧皮神经血管营养皮瓣是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其技术要求低,效果切确,适合于各级医院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6.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2年5月-2006年1月,对26例踝关节周围及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术.皮瓣面积最大为14 cm×7 cm,最小为6.5 cm×5.5 cm,平均9.3 cm×6.1 cm;蒂长3~7 cm,蒂宽3~4 cm,表面均保留1.5~2 cm宽的皮桥行明道转移.结果 25例皮瓣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满意;1例皮肤坏死,但皮下组织部分存活,经游离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逆行第一趾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第一趾远端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的治疗方法。方法:一期或二期应用逆行第一趾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第一趾远端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切取皮瓣最大面积为4.0cm×3.0cm,临床应用6例。结果:除1例发生边缘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个月~25个月,皮瓣质地满意,患足功能稳定。结论:使用逆行第一趾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远端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手术简便,疗程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们采用拇指桡侧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2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拇指指腹缺损修复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拇指指腹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109例拇指指腹缺损的病例,应用掌短肌皮瓣修复18例,应用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6例,应用示指背侧皮瓣修复30例,应用腹股沟皮瓣修复35例。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95例经过10个月~11年随访,从皮瓣色泽、质地、外形、感觉等方面分析,以掌短肌皮瓣色泽及质地最接近拇指指腹,皮瓣两点分辨率达5mm—11mm,平均7.3mm;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示指背侧岛状皮瓣色泽、质地与拇指指腹接近,感觉恢复为10mm~12mm,平均11.2mm;腹股沟皮瓣组织修复后色泽较深,质地较拇指指腹薄、软,两点分辨率为12mm~16mm,平均13.6mm。结论掌短肌皮瓣修复后色泽、质地最为理想、外形最好,感觉恢复最佳,但手术最复杂;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示指背侧皮瓣修复后色泽、质地与拇指指腹接近,感觉有一定恢复,手术仍有一定风险;腹股沟皮瓣修复术后常见色素沉着,质地与拇指相差较大,感觉恢复差,但手术简单,易于开展。  相似文献   

10.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探讨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 对 2 6例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肠神经、隐神经及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的逆行皮瓣修复 ,皮瓣面积最大 3 0 .0cm× 10 .0cm ,最小 6.0cm× 4.5cm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长 3~ 13cm。 结果  2 4例皮瓣全部成活。 2例因静脉回流障碍 ,皮瓣远端部分坏死。 2 1例经 6~ 3 6个月随访 ,皮瓣质地优良 ,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 结论 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设计灵活 ,切取方便 ,血供可靠 ,不损伤主干血管 ,可重建感觉功能 ,经逆行转位可以满意地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适宜于北疆平原荒漠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饲用高粱品种,在呼图壁旱生牧草种子基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连续两年开展了不同高粱属饲草品种的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份高粱属饲草品种中甜高粱F10、1180、2180、3180和极光的生育期较长,在刈割前一直处于营养生长期,金冠和红岩进入乳熟期,属早熟品种,甜高粱3701、1230和海狮达到灌浆期,属中熟品种。甜高粱3701和海狮的植株高度均在350 cm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两年的产量综合评价显示,海狮的鲜干草产量均较高,鲜草为7 324.98 kg/667 m2,干草为2 212.23 kg/667 m2,初步判定可将其作为当地高产优质饲用高粱的备选品种,甜高粱3701和1230鲜草产量也相对较高,植株青绿多汁,可用于制作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郑州仁济医院2009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43例断肢再植患者采用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第1步,清创后简单快捷内(外)固定,直接再植缩短组织缺血时间;第2步,完成再植后增补穿针组合式外固定,稳定骨折端;第3步,成活后及时进行外支架动态调整,对过度短缩再植者更换Ilizarov延长器进行肢体延长功能重建,定期复查X线片,查看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3例(其中下肢29例、上肢14例)均再植成功,42例再植肢体成活,1例多发伤断肢术后12d坏死截肢。1例术后5d出现血管危象,经再次手术探查皮瓣修复后成活;6例伴有骨与肌腱外露,于再植术后7~15d采用皮瓣修复;23例创面二期植皮。肢体短缩再植在1.0~13.5cm共38例,平均5.3cm;对短缩再植2.5cm以上的18例下肢和1例上肢离断,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延长时间1.7~5.3个月,平均3.1个月,待患侧肢体与对侧肢体等长时停止延长。X线复查示二期术后1.5~3.0个月可见截骨端成骨现象,停止延长后锁定延长部件,延长后平均带架时间3~8个月,结合骨愈合情况逐步简化外固定架,直至完全拆除。19例中有17例延长段骨痂生长良好,2例骨痂生长稍差,1例于延长骨段穿半针刺激,3个月骨矿化良好,骨折端均骨性愈合。1例断端给予植骨后愈合,所有病例拆除外固定架后给予改支具保护1~6个月;随访1~9年,平均3.8年,42例肢体外观及运动功能良好。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11例;良19例;可12例;差1例。结论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方法用于断肢再植可以充分发挥组合式外固定架的优势,方便手术操作,加快手术速度,进而缩短离断肢体缺血时间,保证了再植成活率,有利于后期功能康复,结合二期Ilizarov微创肢体延长技术,可有效提高严重肢体离断伤再植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补术在半月板桶柄样撕裂(bucket-handle tear,BHT)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4月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90例BHT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关节镜下修补组、部分切除组各45例。部分切除组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18~56岁,平均32. 91岁;左膝25例,右膝20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运动伤21例、其他5例。关节镜下修补组行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补术,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8~59岁,平均34. 29岁;左膝28例,右膝17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运动伤21例、其他7例。两组均上门随访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评估愈合情况。利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变化,并经MRI检查分析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关节镜下修补组治愈率为97. 78%,较部分切除组的95. 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镜下修补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高于部分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镜下修补组膝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133. 92±3. 65)°、末次随访时(142. 56±5. 46)°大于部分切除组(124. 63±3. 27)°、(135. 38±5. 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镜下修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44%,较部分切除组的13. 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行半月板缝合修补术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颅内压检测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5月—2018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进行手术患者6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78岁,平均61.2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4.61±1.34)h;致伤原因:高血压脑出血60例,道路交通伤4例,高处坠落伤4例。患者均在术后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连续监测并记录颅内压同时设定预警值,并根据变化情况给予适当的干预。同时对患者行腰椎穿刺收集脑脊液检测乳酸水平。将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与GCS评分及CT复查结果进行比对,采用格拉斯评价量表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比较预后不同组别间患者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颅内压预警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后2h后颅内压轻度增高患者21例(30.88%),GCS评分降低0~1分,CT复查结果显示未发现挫裂伤与迟发性血肿;中度增高患者32例(47.09%),GCS评分下降2~3分,CT复查结果显示颅内挫伤与迟发性水肿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重度增高患者15例(22.06%),GCS评分降低>3分,CT复查结果显示颅内挫伤与迟发性水肿均明显增大;随着颅内压增高程度上升,患者的恢复良好率、轻度缺陷残疾率越低,而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与病死率越高(P<0.05);随着脑脊液乳酸水平增加,患者的恢复良好率、轻度缺陷残疾率越低,而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与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随着颅内压和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增加,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越差,可见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对上述两种指标的观察和控制,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肢单一骨折后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率与骨折部位、血管位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 107例下肢单一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38例(39.6%),女性669例(60.4%);平均年龄68.1岁(18~91岁)。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并分析不同静脉部位DVT与围手术期症状性肺栓塞(PE)的相关性。结果 1107例中发生DVT 789例(71.3%),术前确诊326例(29.4%),其中近端DVT 42例(3.8%),远端284例(25.7%);术后确诊463例(41.8%),其中近端DVT 65例(5.9%),远端398例(36.0%)。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41.8%vs.29.4%,P<0.05),远端静脉DVT发生率显著高于近端静脉(61.6%vs.9.7%,P<0.05)。术前骨折同侧下肢和骨折对侧下肢DVT发生率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双侧下肢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13.6%vs.3.3%,P<0.05)。术前骨折对侧下肢近端静脉DVT发生率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骨折对侧下肢近端静脉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15.7%vs.4.7%,P<0.05)。症状性PE发生率为1.4%(16/1107),近端静脉DVT患者PE发生率显著高于远端静脉DVT患者(11.2%vs.0.6%,P<0.05)。结论下肢单一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高于术前,尤其是术后双侧下肢DVT发生率升高。DVT主要位于远端静脉、且症状性PE发生率较低,但近端静脉DVT患者的症状性PE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后内侧联合外侧髌旁入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因创伤致胫骨平台SchatzkerⅣ型骨折患者22例,其中女性8例,男性14例;年龄29~48岁,平均37.6岁;均为新发闭合骨折。手术采用后内侧联合外侧髌旁入路,分别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Ⅳ型骨折进行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2例术后获得12~18个月随访,平均14.4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1~16周,平均14.1周。术后1年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0°~135°,平均122.0°。术后1年疗效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77~91分,平均88.2分。优良率为90.1%。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内固定失败、骨不连、关节僵硬和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后内侧联合外侧髌旁入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显露充分,安全方便,复位切实,固定牢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武汉市第九医院骨科治疗7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性29例,女性43例;年龄60~85岁,平均74.9岁。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置换组)和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组(微创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和Harris评分(HHS评分)。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54.97±10.26)min、术中出血量(151.07±36.68)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4.53±1.09)d,明显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1周髋关节功能评分(66.23±3.59)分、术后1个月(77.83±3.51)分、6个月(83.19±3.99)分显著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52.91±9.52)分、身体疼痛(55.16±7.83)分、HHS评分(88.71±5.39)分,同置换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关节稳定性好、易于运动功能恢复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手术治疗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植骨与否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湖北省中医院骨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40例,根据植骨与否分为植骨组和非植骨组,每组各2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 1岁。高处坠落伤27例,道路交通伤13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临床功能[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hler角、跟骨高度、B?hler角丢失度、跟骨高度丢失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hler角和跟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植骨组B?hler角丢失度和跟骨高度丢失度显著低于非植骨组(P <0. 05)。结论尽管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性关节内跟骨骨折,是否植骨不影响患者临床功能,但是植骨可减少术后B?hler角和跟骨高度的丢失,不增加并发症,因此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伊班膦酸钠的应用对预防股骨假体柄周围骨丢失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创伤科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术后5~7d给予伊班膦酸钠4mg静滴,并于术后每3个月滴注1次。对照组患者不给予,其余治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股骨假体柄周围基于Gruen分区法的7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骨密度值改变,以及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改变。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股骨假体柄周围骨密度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股骨各测量ROI的骨密度分别为1区(0.94±0.14)g/cm^2vs.(0.81±0.19)g/cm^2,2区(1.54±0.2)g/cm^2vs.(1.34±0.31)g/cm^2,3区(1.71±0.23)g/cm^2vs.(1.39±0.19)g/cm^2,4区(2.04±0.29)g/cm^2vs.(1.74±0.38)g/cm^2,5区(1.81±0.31)g/cm^2vs.(1.62±0.39)g/cm^2,6区(1.62±0.28)g/cm^2vs.(1.40±0.14)g/cm^2,7区(1.21±0.32)g/cm^2vs.(0.94±0.29)g/cm^2,总体均值(1.49±0.32)g/cm^2vs.(1.29±0.41)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56.41±8.74)mmol/L vs.(56.41±8.74)mmol/L,P<0.05],但血钙和血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有11例患者在滴注伊班膦酸钠后出现体温升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伊班膦酸钠能够有效减少股骨假体柄周围骨密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乡市长垣县河南宏力医院收治16例髋臼横行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为29~58岁,平均39岁。根据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系统简单分型,依据髋臼骨折线位置分为经顶骨折6例,顶旁骨折7例,顶下骨折3例;3例合并四肢骨折,4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均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所需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Matta骨折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临床评估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g和Postel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7.0cm(6.0~9.0cm),手术平均时间105min(96~18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200~800mL)。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6个月随访(3~49)个月。按照Matta骨盆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周。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2.1%。5例患者术后闭孔神经损伤加重,4周后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均未发现腹壁疝、切口感染或延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横行骨折具有术中窗口显露充分、操作容易、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