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存在的局限性。方法对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超声造影检查中,胆囊癌的超声造影依据类型不同,呈多样性改变,其准确率为79.31%;局限性胆囊腺肌增生症的主要表现是囊壁与周围胆囊壁呈现等增强或略高增强,与周围胆囊壁界限清楚,延迟期呈等增强或略低增强,准确率为60.00%;胆囊息肉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及延迟期始终与胆囊壁呈同步等增强或略高于胆囊壁,准确率为75.76%。结论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部分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 -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胆囊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5例常规超声发现胆囊内占位性病变的病例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和超声造影剂( Sonovue)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良恶性病变的增强特点.结果 在超声造影检查中,胆囊息肉及局限性胆囊腺肌增生症主要表现为病灶与正常胆囊壁分界清晰,呈同步增强或略高增强,胆囊癌的超声造影由于类型不同呈多样性改变,而胆囊炎伴泥沙样结石仅胆囊壁轻度增强.常规超声诊断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5.77%,特异性为75%,阳性预测值为98.55%,阴性预测值为50%,超声造影分别为97.18%、75%、98.57%及60%.结论 CEUS结合常规超声检查有助于胆囊内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62例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癌5例,胆囊息肉47例,胆囊腺瘤3例,胆囊腺肌瘤样增生症7例,其超声诊断符合率,胆囊癌为42.8%,胆囊息肉为89.3%,胆囊腺瘤为50.0%,胆囊腺肌瘤样增生症为85.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可初步进行诊断与鉴别,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9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本次39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32例恶性病变,7例良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者,恶性病变27例,良性病变5例;胰腺恶性病变超声造影始增时间、始减时间和渡越时间均明显短于良性病变和周围实质(P0.05),峰值强度低于良性病变和周围实质(P0.05)。增强CT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者,恶性病变27例,良性病变4例。超声造影检出准确率82.05%与增强CT检出准确率78.49%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检出率相近,均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常规超声拟诊为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变的超声增强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24例为胆囊良性病变,6例为胆囊癌,胆囊癌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性增强。常规超声诊断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度分别为53.3%、50.0%和66.7%;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度分别为93.3%、91.7%和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治疗方式选择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总结5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分析病变血供对临床治疗方式的影响。结果38例超声造影显示病变血供不丰富,病变与周边胆囊壁呈同步增强,患者采取了随访观察;19例超声造影提示血供丰富,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廓清,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9例为胆固醇息肉,6例为腺肌增生症,4为早期胆囊癌,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结论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螺旋CT增强扫描及超声鉴别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行螺旋CT增强扫描及超声造影检查,对不同诊断方式下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5.0%(57/60),显著高于螺旋CT增强扫描的83.3%(50/60),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胆囊息肉恶性病变多见血管形态树枝型及短线型,良性病变多为点状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变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有效鉴别良性与恶性病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增强CT及联合检查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鉴别诊断效果。 方法 以2017年2月—2020年2月于宁海县第一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就诊的126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和增强CT检查,统计超声造影、增强CT和联合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和病灶大小的肾脏占位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差异。 结果 对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占位性病变,联合检查灵敏度(96.47%)和准确率(93.65%)均显著高于增强CT单独检查水平(78.82%和74.60%),均P<0.017,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单独检查的灵敏度(88.24%vs. 84.92%)和准确率(84.92%vs. 7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对病灶直径≥3 cm肾脏占位病变,三种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对病灶直径<3 cm肾脏占位病变,联合检查的灵敏度(94.34%)和准确率(91.78%)均显著高于增强CT单独检查(67.92%和64.86%),均P<0.017,且超声造影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率(88.68%和85.14%)显著高于增强CT水平(67.92%和64.86%),均P<0.017。 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均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超声造影对于小体积肾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优于增强CT,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胆囊腺肌增生症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胆囊腺肌增生症,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35岁~57岁,平均45岁。结果:9例中CT术前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6例,误诊为慢性胆囊炎2例,胆囊癌1例。CT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或底部局限性增厚,内外壁较光整,肝胆交界清晰。多期扫描动脉期胆囊病变区的黏膜及部分黏膜下区域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向浆膜面扩展,病变全层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CT多期扫描对胆囊腺肌增生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多普勒定性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9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回声特征及血流信息,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9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胆固醇息肉49例(52.7%),炎性息肉23例(24.7%),胆囊腺肌症5例(5.4%),胆囊腺瘤10例占本组10.8%,早期胆囊癌6例(6.4%)。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约95.7%,超声与病理区分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一致性Kappa=0.904,有显著性差异。胆囊的肿瘤性病变可检测到血流信号,好发于胆囊底部及颈部,多为单发病变,非肿瘤性病变很少检测到血流信号,好发于胆囊各个部位且为多发病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可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二维特征,还可以提供病变的血流信息,有利于对病变性质进行初步判断,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扫描在诊断及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与增强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诊断效能。结果肝脏良性病变超声造影参数RT、TTP、m TT均高于恶性病变,PI指数则低于恶性病变组,良恶性肝脏病变超声造影各参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肝脏病变患者以Ⅰ型曲线形态多见,各类良性病变则以Ⅱ-Ⅲ型曲线形态多见;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与符合率分别为90.5%与95.0%。结论超声造影可从形态学、动态曲线变化及数据测量方面反映肝脏占位病变影像学信息,诊断符合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造影剂SonoVue及低机械指数实时造影成像技术,对82例肝脏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并与增强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者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结果:增强CT漏诊原发性肝癌2例,超声造影漏诊原发性肝癌1例;增强CT误诊4例(原发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2例),超声造影误诊3例(原发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1例);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检出率分别为98.7%(81/82)和97.6%(80/82),准确率分别为96.3%(79/82)和95.1%(78/82)。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对增强CT扫描阴性的小肝癌病例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及灵敏度。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120例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其进行肝脏CT平扫、CT增强扫描,以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平扫、CT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CT平扫、CT增强扫描对不同性质肝脏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其与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再评价CT平扫、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比较CT平扫、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优良率。结果以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平扫(P0.05);CT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性病变、肝脏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T平扫(P0.05)。经一致性分析,CT增强扫描与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而CT平扫与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中等。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8.33%,CT平扫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9.17%,二者比较,CT增强扫描高于CT平扫(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有效提高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有利于更加灵敏、准确地检出肝脏占位性病变,还可对肝脏病变性质予以准确鉴别区分,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57例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肝脏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始增时间、达峰时间、渡越时间和峰值强度均与良性病变、周围肝脏实质具有显著差异(P0.05)。超声造影检测AFP阴性肝恶性占位性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7.18%、94.44%、89.47%,增强CT检测AFP阴性肝恶性占位性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05%、88.89%、84.21%。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与CT在胆囊腺肌增生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8月经本院手术或病理证实为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患者37例,术前均进行超声及CT检查并以手术或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超声及CT检查对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率。结果 37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中手术病理证实为弥漫型的9例,节段型的11例,局限型的17例。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弥漫型术前超声诊断率为5556%,术前CT诊断率6667%;节段型术前超声诊断率6364%,术前CT诊断率7272%;局限型术前超声诊断率7059%,术前CT诊断率7647%;超声检查总诊断率为6486%,CT检查总诊断率为7297%;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诊断率与CT诊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与CT对胆囊腺肌增生症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应注意与其他胆囊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病理学类型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由超声诊断4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胆固醇性息肉占28例(70%),炎性息肉3例(7.5%),胆囊腺肌症1例(2.5%),胆囊腺瘤7例(17.5%),早期胆囊癌1例(2.5%),与病理诊断比较,其中2例误诊,1例术前诊断为胆囊腺瘤,术后病理诊断为炎性息肉,1例术前诊断为胆囊腺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胆泥团,其余均相符。结论: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回声、大小、血供,能否移动等情况,可初步判断其性质,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亚萍 《四川医学》2008,29(2):235-23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静脉注射造影剂声诺维对74例占位性病变98个病灶进行增强超声造影,造影结果与手术病理、增强CT比较.结果 74例患者98个病灶造影显示清晰,与增强CT结果对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30例患者增强超声与手术病理对比,诊断符合率96%(29/30).结论 超声造影可提高肝脏占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可动态观察肿瘤的治疗前后病变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胆囊结石的首要检查方法是超声。随着超声新型技术,超声造影的发展对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有了一定的提高。胆囊占位性病变是指胆囊癌及胆囊息肉,其中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预后极差。因此,重视胆囊癌癌前病变,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把握合理的手术时机,以提高胆囊癌的存活率。下面就有关胆囊疾病的超声诊断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gallbladder,PLG)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胆囊占位性病变,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为胆固醇息肉,胆囊腺瘤和胆囊癌。其中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可占腔内息肉的60%~90%;而胆囊腺瘤是最常见的胆囊良性肿瘤,胆囊癌主要病理类型则为腺癌,可由腺瘤恶变发展而来~([1])。超声检查是临床发现和诊断PLG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年来健康体检的普  相似文献   

20.
雷荣强  钱林学  贵玉  赵晶 《当代医学》2009,15(26):12-15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11例胆囊占位病变超声造影特征。造影剂为声诺维(SonoVue)。结果11例胆囊占位均见造影增强,病灶较常规超声显示更清晰。5例胆囊息肉开始显影时间为12s~20s,迟于胆囊壁显影,增强达峰值时间为26s~30s,延迟期表现为均匀等增强,峰值强度等于自身正常胆囊壁。5例胆囊癌开始显影时间为4s~15s,与胆囊壁同时显影增强达峰值时间为18s~30s,开始消退时间为20s~60s,峰值强度高于自身正常胆囊壁。2例常规超声误诊为胆泥的胆囊癌亦清晰显示。胆囊癌肝转移灶表现为动脉期边缘快速环状增强,内部稀疏增强,门脉期快速消退,呈"黑洞征"。在造影后发现更多的转移灶。胆囊腺瘤1例,开始显影时间为7s,增强达峰值时间为16s,开始消退时间为150s。造影过程中,病灶增强强度低于自身正常胆囊壁。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胆囊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常规超声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