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成人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6例延迟愈合,愈合时间约5~12个月,平均6个月。无锁钉弯曲、断裂,无肢体短缩、旋转或成角畸形。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48例,良36例,中6例,优良率93.3%。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易操作,损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成人胫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侧高尔夫钢板内侧固定治疗累及中上段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3月罗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累及中上段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32~54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3例,高处坠落伤5例;左侧13例,右侧5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1例,开放性骨折4例,其中Gustilo I型2例,II型2例,无腘窝部血管损伤。运用健侧高尔夫钢板内侧固定,手术距受伤时间8~14d,平均10d。结果 1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18周。术后早期1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治愈;1例出现切口表皮坏死,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末次随访时依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健侧高尔夫钢板内侧固定治疗累及中上段胫骨平台内侧髁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23例胫骨多段骨折进行闭合复位髓内钉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对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15~1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术后伤口感染、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18例,良5例。胫骨骨折以Johner-wruhs方法评价功能:优17例,良4例,可2例。  相似文献   

4.
AO解剖型胫骨髓内钉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新型解剖型胫骨交锁髓内钉(ETN)微创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11月ETN在透视下闭合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18例距关节面50mm以内的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3~6个月),无感染、无断钉、无畸形愈合和骨不连等并发症。最终结果评分采用Johner-W ruhs评分标准,结果:优17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 ETN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 2009年7月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7 ~ 70岁,平均38.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伤4例.合并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均为胫骨平台止点撕脱. 结果 本组32例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或骨折再移位.1例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牵拉伤,用甲钴胺片保守治疗2个月后恢复.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标准:优19例,良1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 结论 膝关节后外侧人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双钢板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2例,其中道路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2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施行关节镜辅助下双侧锁定钢板有限切开整复内固定治疗术。术后进行随访,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20min),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1例发生骨性关节炎,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Schatzker V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获得良好复位、创伤小、容易处理关节内合并伤、术后功能锻炼早、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张震 《临床军医杂志》2009,37(4):586-587
目的探讨非扩髓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0年12月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1~61岁,平均36.5岁,闭合性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14例。按Gustilo分类:Ⅰ型2例,Ⅱ型7例,Ⅲa型5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周。关节功能按Johner-W ruhs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结论非扩髓型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多段骨折具有固定坚强、创伤小、术后可早期活动、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胫骨多段骨折首选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外置锁定钢板固定一期或二期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仁和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应用外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6例胫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17~55岁,平均34岁。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骨折并腘动脉损伤1例,闭合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观察手术情况、术后创面闭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开放性骨折共3例,其中2例急诊全麻下行创面清创,直视下复位骨折断端、克氏针临时固定,1例中段骨折取胫骨锁定钢板,另1例下段骨折取胫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板。骨筋膜室高压2例,其中近段骨折1例、中段骨折1例,在入院6h内腰麻下行筋膜室双切口开放减压。胫骨近端闭合性骨折合并腘动脉1例,患者同时合并对侧股骨远端闭合骨折、脾破裂、胰腺挫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急诊行损害控制性手术。所有病例均获随防,平均10个月(6~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3~11个月),浅表皮肤针道感染2例,伤口处理后愈合。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血管损害、深部感染或移植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外置锁定钢板固定胫骨骨折可作为部分软组织条件不良的胫骨骨折固定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2009年4月对19例SchatzkerⅢ型胫骨平台骨折行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同时予以充分打压植骨,处理合并损伤。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级:优1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9.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撬拨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Ⅲ型骨折具有微创、复位精确、早期康复快等优点,可同时处理合并损伤,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孙凯 《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68-168
202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均闭合复位内固定成功,手术时间为25~55分钟,平均40分钟.180例获随访3个月~2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PO)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ORIF)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明光市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100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采用MIPPO治疗50例(MIPPO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1~68岁,平均49.48岁;道路交通伤18例,高空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9例,跌倒11例。采用ORIF治疗50例(ORIPF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2~70岁,平均50.04岁;道路交通伤15例,高空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10例,跌倒1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术后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VA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侧别、AO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优良率为96.00%,ORIF组为8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d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结论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干骨折创伤小,早期疼痛轻,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舒适型下肢抬高垫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抬高消肿,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人体工程学及临床实际研究设计舒适型下肢抬高垫,收集2016年9月—201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需住院消肿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抬高垫组、布朗氏架组,各45例。抬高垫组患者给予半圆弧状下肢抬高垫抬高消肿,布朗氏架组患者患肢置于布朗氏架面上抬高消肿,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当天、第3、6天的VAS评分,舒适度,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与健侧对应部位周径)。结果入院第6天抬高垫组VAS评分较布朗氏架组低[(2.67±0.80)分vs.(3.22±0.93)分,P=0.003],表明舒适型下肢抬高垫减轻疼痛作用优于布朗氏架;入院第3天抬高垫组舒适度较布朗氏架组高[(23.62±2.42)分vs.(22.29±3.38)分,P=0.034)]、第6天抬高垫组舒适度较布朗氏架组高[(25.82±1.56)分vs.(24.96±1.64)分,P=0.012],提示舒适型下肢抬高垫较布朗氏架可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抬高垫组第3天[(3.27±0.70)cm vs.(3.60±0.78)cm,P=0.038]及第6天[(1.75±0.39)cm vs.(1.99±0.54)cm,P=0.022)]肢体周径差值均低于布朗氏架组,表明舒适型下肢抬高垫消肿效果较布朗氏架好。结论在胫腓骨骨折抬高消肿治疗中,舒适型下肢抬高垫可有效抬高消肿、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固定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手外一科收治的17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13~65岁,平均44. 9岁;致伤原因:骑电动车摔伤3例,骑自行车摔伤5例,跌倒摔伤9例。左侧9例,右侧8例。采用肘外侧入路暴露骨折端,使用自增强可吸收软骨钉、"缝线锚"技术固定。术后根据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5个月,平均22. 0个月。所有病例骨折达到临床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2. 6周。无一例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未见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术后Broberg和Morrey评分为72~96分,平均85. 3分,优8例,良7例,差2例。结论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治疗需按分型计划手术,术中最大限度重建肱骨小头和滑车,保留关节面软骨完整性,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交通事故、建筑工伤、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创伤仍然是全球一项重大的卫生与社会问题。严重创伤的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给社会及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研究表明雌激素可能在严重创伤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系列临床调查研究表明女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男性;基于严重创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也为性别相关的结果差异提供了初步证据,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然而严重创伤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和环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笔者就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信号转导途径在严重创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对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骨伤科确诊并行PKP治疗的128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KP术后是否继发椎体骨折将其分为继发组(n=60)和未继发组(n=68),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比较两组手术相关资料、VAS评分、ODI评分、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结果两组骨水泥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6,P=0.151);两组手术节段、手术入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7、0.008,P=0.911、0.929)。继发组VAS评分、ODI评分明显高于未继发组(t=5.717、9.935,P=0.000、0.000)。两组胸腰椎后凸角(TLK)、骨盆倾斜角(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3、1.086,P=0.342、0.279)。继发组矢状面偏移(SVA)明显高于未继发组(Z=-9.142,P=0.000),胸椎后凸角(TK)明显高于未继发组(t=3.827,P=0.000),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明显低于未继发组(t=4.002、4.794、4.078,P=0.000、0.000、0.000)。结论较小SVA、TK及较大LL、SS、PI可减小老年单节段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脊柱创伤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稳定和减压;前两者为针对脊柱的支持功能,后者为脊髓及脊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脊柱的节段间运动功能,对于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然而,在治疗脊柱创伤的过程中,恢复脊柱序列、稳定损伤节段和神经组织减压受到关注,尽最大努力恢复或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同的解剖节段,脊柱的运动功能对人体的意义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高能量创伤导致的椎体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治疗应聚焦于椎间关节。如果椎间关节具有重新恢复生理载荷下稳定功能的可能性,治疗决策中应该考虑保留运动功能;否则应将所涉及的椎间关节予以永久、坚固的融合。因此理解创伤后椎间关节的"命运",将有助于在创伤早期预判保留运动节段是否具有可行性。本文就创伤对脊柱椎间关节影响的自然史呈现出来,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腰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7月—2018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165例,其中男性76例,女性89例;年龄55~78岁,平均64.0岁。其中胸腰段骨折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腰椎滑脱症34例,腰椎管狭窄症51例,腰椎内固定翻修术5例。术后发生DVT的21例患者作为DVT组,其余144例作为非DVT组。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凝血四项、D-二聚体、是否使用抗凝药、是否输血和手术情况等一般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DVT组和非DVT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70岁、BMI≥24kg/m^2、输血、卧床时间≥5d、血清TG水平增高是老年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两组患者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发生下肢DVT患者血栓均位于小腿远端。结论年龄≥70岁、BMI≥24kg/m^2、输血、卧床时间≥5d、血清TG水平增高的老年患者在施行腰椎融合术后早期易出现下肢DVT。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腰椎融合术后应积极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美国放射学会(ACR)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共243个)的ACRTI-RADS分类和SWE图像特征,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SWE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最佳阈值。分析ACRTI-RADS分类、SWE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结果,绘制ROC曲线,将三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243个甲状腺结节中,病理诊断恶性结节183个,良性结节60个。当选择最佳阈值SWE_max=38.6kPa,SWE_mean=27.5kPa时,两种方法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为96.72%、88.33%,曲线下面积(0.925)明显大于ACRTI-RADS分类(0.793)或SWE(0.843)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CRTI-RADS分类联合SWE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骨水泥的弥散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骨外科2016年7月—2017年3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PVP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检查骨折水肿信号的面积及椎体压缩程度,对所选病例分为4组(Ⅰ型1组24例,Ⅱ型2组26例,Ⅲ型3组27例,Ⅳ型4组23例),并将骨水泥弥散等级分为3级。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并对术后1周ODI评分、骨水泥沿骨折线弥散等级与骨折类型3个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其中4例(Ⅲ组1例,Ⅳ组3例)骨水泥少量渗漏至椎旁静脉丛,无椎管内及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周ODI评分Ⅰ组(37.92±8.43)、Ⅱ组(39.67±9.26)与Ⅲ组(30.53±8.65)、Ⅳ组(32.48±9.24)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对4组患者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组、Ⅱ组与Ⅲ组、Ⅳ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评分与骨折类型、骨水泥弥散等级呈负相关,骨折类型与骨水泥弥散等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术前水肿信号的面积大小将影响骨水泥沿骨折线的弥散等级从而导致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其面积越大,术后早期效果越好,临床上要尽量使骨水泥均匀且充分地弥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OVCFs病例资料2 755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治疗组774例、椎体强化组2 070例(包括103例非手术治疗无效转入椎体强化组患者)和开放手术组14例。分析各组性别、年龄、基本信息(受教育程度)病程、外伤史、脊柱畸形、椎体骨折史、椎体强化史、腰椎骨密度(L_1~L_4)、MRI特点与椎体骨折数量、骨质疏松治疗方案、随访时间及背痛变化VAS评分等。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性592例,女性2 163例;年龄37~99岁,男性平均年龄(74.8±9.0)岁,女性平均年龄(71.3±8.5)岁。非手术治疗组中671例(86.70%)初始VAS评分(5.81±0.56)分,治疗3周~3个月(中位数6周)后VAS评分(1.02±0.83)分;103例(13.30%)初始VAS评分(6.74±0.24)分,随访3周~6周(中位数4周)VAS评分(5.35±0.73)分,疼痛缓解差转入椎体强化组进行椎体强化治疗。非手术治疗有效与无效亚组间比较,年龄、外伤史、强化史、脊柱畸形、病程、椎体骨折数量、初始VAS评分、MRI信号及骨质疏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体强化组共2 070例,初始VAS评分(8.37±0.81)分,术后即刻VAS评分(2.04±0.93)分,其中2 037例(98.40%)患者术后即刻VAS评分≤2分。464例(16.84%)患者系再次椎体骨折入院,182例(39.22%)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282例(60.78%)未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开放手术组特征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llapse,OVC)、畸形、失稳合并神经压迫,经后路减压、畸形矫正、骨水泥强化钉道、椎弓根螺钉固定术,随访14~30个月(中位数16个月)均获得骨融合,生活质量改善。结论年龄≤70岁、无外伤史、无强化史、无畸形、病程较短、单椎节骨折、VAS评分≤6分、MRI为局限性信号、骨密度稍低、轻中度疼痛OVCFs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椎体强化治疗止痛效果满意,术后需严格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再骨折风险。椎体爆裂、神经/脊髓压迫、严重失稳者开放手术可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