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分析宝石能谱CT成像对于食管癌术前分期和病理分级预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2年1月我院于术前行能谱CT扫描的60例食管癌患者,均有病理结果 证实,记录及定量分析,且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比较食管癌不同病理分级间标准化碘浓度值(NIC值)、70keV的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K值),对不同病理分级标准化碘浓度值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食管癌患者经能谱CT扫描后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88.3%,行N分期的准确率为86.67%,相较于病理结果 T分期和N分期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00,P<0.05)。不同病理分级食管癌70keV的CT值、NIC值及K值不同,组与组间动脉期、静脉期的NIC值、静脉期70keV的CT值以及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碘浓度值诊断食管癌中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832。结论 宝石能谱CT成像(GSI)不仅能够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评估,而且可以根据动、静脉期N IC值反映出食管癌的分化程度,为临床诊断分期、手术方案选的制定、预后评估提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早在CT发明初期的1976年,Alvarez[1]便提出了双能CT(Dual-energy CT)的概念,利用两种不同能量的X射线对物体进行CT扫描并使用双能重建算法,可以准确地获得被扫描物体的等效原子序数和电子密度的分布,从而可将能谱的信息引入到CT成像中.由于对软硬件的技术要求较高,几十年来能谱成像一直未能很好地为临床所应用.2009年宝石能谱CT(HD)由GE公司推出,其特有的能谱CT成像与分析突破了以往CT仅能做单一密度测定依靠CT值的成像模式,把CT成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5维空间(X,Y,Z,时间和能量),已逐渐显示出其作为"显微CT、病理CT、绿色CT"之端倪.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本科室近1年来的使用对其技术特点及临床初步应用的价值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正>宝石能谱CT Discovery CT 750 HD作为一款全新设计先进平台的高清能谱CT,采用了宝石作为探测器材料,其特有的高纯度和高通透性的物理学特性,再加上影像链中采样率的增高,专有的高清算法使得宝石能谱CT能够在更低的剂量下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质量,达到目前业内最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同时,其独有能谱栅成像技术使CT诊断从形态学带入功能学领域,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  相似文献   

4.
杨敏 《大家健康》2016,(10):42-42
目的:试论宝石能谱CT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并和冠状动脉造影相比,以便分析宝石能谱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准确性。结果:经分析结果显示,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的质量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近端、远端的分支较为清晰,且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96.1%。结论:宝石能谱CT对于冠状动脉成像有很高质量的图像与诊断准确性,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宝石能谱CT关于冠状动脉CTA多项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拓了冠状动脉病变临床诊断的视野与思路。能谱CT根据人体组织特异性和能量水平的参数进行成像,并应用单能量图像技术、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以及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较好地提升了CT图像的质量,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帮助。此外,能谱CT的去伪影和能谱曲线等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判断支架置入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6.
肝癌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对中国部分县市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情况的调查分析,肝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前3位,其危险性不容小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与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而肝癌的早期检出率关键在于提高原发性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宝石能谱CT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石能谱CT作为一款高端CT,具有高清成像、低剂量成像、能谱成像和动态500排成像四大特点,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定性和定量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宝石能谱CT代表了目前CT发展的趋势。使CT能谱成像真正走入了临床诊断的第一线,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和科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肿瘤治疗前的影像学分期诊断越来越被重视。掌握食管癌术前分期情况。可深入了解肿瘤的范围及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对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低剂量辐射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及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宝石能谱CT的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评价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的准确性。结果宝石能谱CT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良好,显示近端及远端分支非常清晰;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的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96.6%,阳性预测值为96.8%,阴性预测值为96.1%。结论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且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64排CT冠脉成像优化扫描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将2012年1-12月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小于65次/min的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和回顾性门控扫描,评估有效射线剂量。结果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2.75±0.95)mSv,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18.2±2.9)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横断面扫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也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宝石能谱CT低剂量扫描对早期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体检的800例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通过能谱CT诊断为早期肺癌分为试验组,24例患者通过螺旋CT诊断为早期肺癌分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管电压、管电流、CT剂量指数、总辐射量与早期肺癌影像学特征。结果试验组中管电压、管电流、CT剂量指数与总辐射量相比于对照组显著较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层厚、层距以及矩阵范围与比较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剂量CT平扫均可清楚提示肺部结节影,显示病灶影大小、形状、位置与邻近结构状况等,能辨别病灶属于实质性、空泡结节或高密度小班块影,清晰呈现病灶边界分叶或毛刺征,两组图像对比肺部气管、纵膈等结构显示差异较小。结论宝石能谱CT低剂量扫描可以保证影像质量,清晰显示早期肺癌病变特点,并且减少X线扫描剂量,安全有效,简单廉价,对早期肺癌诊断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可作为胸部体检有效手段广泛使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低剂量扫描对早期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我院胸部体检患者10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00例常规CT扫描发现早期肺癌28例(对照组),500例宝石能谱CT低剂量扫描发现早期肺癌36例(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扫描参数、管电压、管电流、CT剂量指数和总辐射剂量及两组患者早期肺癌的X线征象。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扫描参数比较,实验组患者管电压、管电流、CT剂量指数和总辐射剂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层厚、层间距和矩阵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扫描对早期肺癌的X线征象,包括磨玻璃结节影的形态、密度、边缘以及小气道病变,均可清晰显示。结论能谱CT低剂量扫描在保证高清晰度影像质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X线扫描剂量,对早期肺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一种简单、安全、廉价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胸部X线体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宝石能谱CT前门控电子束低辐射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筛选100例前门控电子束扫描的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选择管电流为180~800mA,管电压为100~120 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受射线剂量,并将其与回顾性门控扫描参数进行剂量对比。结果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前门开电子束扫描剂量平均(2.27±0.75)mSv远远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平均(14.15±3.07)mSv。结论宝石能谱CT采用前门控电子束扫描技术及个性化的扫描参数,同时利用宝石探测器、AsiR重建技术及Cine扫描模式,减少了螺旋伪影,抑制钙化伪影,获得高清冠状动脉图像。心脏成像减少了80%~90%的辐射剂量,确保了"完美心脏"的检查,真正实现了低剂量下的冠脉高清成像。  相似文献   

14.
武轶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171-117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SSF)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行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图像均使用标准算法及SSF2种方法进行重建,评价SSF的应用价值.结果 使用标准算法左主干、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0.9、4.0±0.8、4.5±0.8、3.8±1.2)分,使用SSF左主干、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9±0.4、4.8±0.4、4.9±0.3、4.6±0.6)分,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评分在两种算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支评分在两种算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F与标准算法相比能够明显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强CT联合超声内镜检查( EUS)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术前经内镜病理及术后病理确诊的食管癌患者120例,本组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及EUS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对肿瘤进行术前T、N分期,并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种检查联合对食管癌分期判定的准确。结果:增强CT对食管癌术前T分期与病理诊断准确率为66.7%,对T3、T4期判定显著高于T1、T2期( P<0.05),对N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3.5%;EUS检查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71.7%,各分期判定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对N分期诊断的准确率为61.2%;增强CT联合EUS检查判定对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95.0%,对N分期判定的准确率为95.9%,联合检查判定术前分期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检查( P<0.05)。结论:增强CT联合EUS检查可显著提高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CT在食管癌术前分期及切除可行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4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术前增强CT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依据,评估增强CT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一致性。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增强CT对食管癌术前T分期诊断准确性为70.5%(31/44),对N分期诊断准确性为68.2%(30/44);对食管癌肿瘤浸润的诊断准确性为65.9%(29/44),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为68.2%(30/44)。结论增强CT在食管癌术前分期及手术可切除性评估工作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于患者病情评估及后续治疗工作选择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宝石能谱CT对先天性血管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先天性心血管病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个体化扫描,与病理结果对照,观察其检查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性,记录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客观评分、图像噪声、信躁比(SNR)、对比剂噪声比(CNR)。结果宝石能谱CT个体化扫描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78±0.14)分与客观评分(4.17±0.26)分、图像噪声(7.65±0.78)Hu、SNR(41.12±4.69)及CNR(36.04±2.95);宝石能谱CT个体化扫描诊断房缺动脉导管未闭灵敏度83.33%(5/6),特异度95.83%(23/24),准确性93.33%(28/30),Kappa值为0.79;室缺房缺灵敏度50.00%(1/2),特异度96.43%(27/28),准确性93.33%(28/30),Kappa值为0.46;房缺与室缺诊断准确性均为100%。结论宝石能谱CT个体化扫描图像质量较好,图像噪声小,具有较高准确性,为诊断先天性心血管病良好影像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宝石CT冠状动脉造影(Gemston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G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时的准确性,探讨G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GCTA检查,利用其后处理功能对240支冠脉主要分支进行重建和分析。对GCTA诊断有狭窄的患者再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冠状动狭窄≥50%的准确性。结果 60例行GCTA检查的患者均能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分支,其中有20例患者诊断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并行CAG检查。GCTA结果显示这20例患者的80支冠脉中有32支冠脉诊断为中、重度狭窄;有11支冠脉诊断为轻度狭窄;有37支冠脉诊断为无狭窄。CAG结果显示这20例患者的80支冠脉中有34支冠脉诊断为中、重度狭窄;有10支冠脉诊断为轻度狭窄;有36支冠脉诊断为无狭窄。G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3%、95.65%、93.75%、91.67%、92.50%。结论宝石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脉疾病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发现斑块位置及判断其易损性是对CAG的补充,其最新的心脏功能分析软件还能够对心功能进行准确分析,故宝石CT冠脉造影可作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无创性筛选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价值。方法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CTA能谱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半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s)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测量43例71处斑块,其中脂质斑块27处(38.02%),纤维斑块36处(50.70%),斑块内出血8处(11.26%)。斑块内各成分能谱曲线规律:脂质成分呈弓背向上的上升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也逐渐增高;纤维基质及斑块内出血则表现为衰减曲线,随着能量逐渐增高,CT值逐渐减小,但纤维基质在低能量区的衰减幅度大于斑块内出血的衰减幅度。在越低能量区,3种成分能谱曲线的离散程度越明显,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两两比较曲线斜率与有效原子序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CTA能谱成像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成分进行精确分析,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