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8例压缩性骨折和轻中度爆裂性骨折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和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各19例.采用伤椎椎体恢复度(R)值(伤椎前缘高度/临近椎体前缘高度的均值×100%)、伤椎后凸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患者疼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SA)及内固定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6~37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两种术式术后Frankel评分无明显差异,但B组VAS评分、R值、Cobb角恢复明显优于A组.A组出现螺帽松动、螺钉折弯各1例,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结论 采用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是治疗压缩性和轻中度爆裂性胸腰段骨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2005年6月—2015年6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伤椎组77例(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跨伤椎组70例(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对比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Cobb角、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经伤椎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均显著高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Cobb角大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SIA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是相对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不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严重胸腰椎骨折中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了我院2003年5月-2008年1月,对严重胸腰椎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伤椎固定方法治疗41例。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丢失53%(37%-82%),Cobb角平均29.6°(17°-39°),均在伤后2周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6-29个月)。影像学资料显示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2%(87%-96%),术后Cobb角平均为5.6°(3°-10°),植骨均愈合、椎体脱位纠正,复位良好。结论对严重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增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有利于维持矫正效果、减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脊柱胸腰段单节段压缩性骨折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复位固定不植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适应证.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组(螺钉组)和椎弓根螺钉结合后外侧植骨组(植骨组),每组15例.通过观测术前、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变化,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平均24个月.结果显示,螺钉组手术时间(76.58±12.67) min明显少于植骨组(116.29±17.45) min(P <0.01);螺钉组失血量(287.54±30.76) ml明显低于植骨组(480.34±100.54) ml(P <0.01);两组在术前及术后即刻、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ODI评分在内固定取出前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胸腰椎单节段压缩性骨折,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短节段复位固定不植骨,可取得与固定并同时植骨相近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节段数目不同对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II度及以上)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伤椎高度比值大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位复位的比例和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I度及以上的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与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固定相比,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固定在脊柱整体稳定性、神经功能恢复和脱位复位效果方面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在8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中,75例获得随访,其中52例接受了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3例则采用了单纯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神经功能改善、Cobb角改变、伤椎与正常椎高度比、VAS疼痛评分改变等。结果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改善、Cobb角改变、伤椎与正常椎高度比、VAS疼痛评分改变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第2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很好恢复伤椎的高度,避免后凸畸形的复发,同时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而且内固定失败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附加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病例选自 2010 年 3 月-2013 年 3 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 55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行跨伤椎的 4 钉固定术(4 钉组),观察组采用附加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 6 钉固定术(6 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矢状位 Cobb 角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伤椎前、后缘高度、矢状位 Cobb 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 0.05 或 P < 0. 01),且 6 钉组的伤椎前缘、后缘术后高度及随访期间均优于 4 钉组(P < 0. 05)。结论 附加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4年5月采用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随访资料完整者6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7例;年龄18~62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4(平均47.3)个月。共3例(4.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2例,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ODI为19.8%~29.2%[(24.4±7.6)%]、伤椎高度矫正率为91.3%~100%[(96.8±5.9)%],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为4.1%~8.2%[(7.6±2.4)%],Cobb角矫正率为83.6%~97.2%[(86.2±4.1)%]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为2.1%~6.7%[(5.8±3.4)%]。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伤椎置钉有利于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矫正及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 2010年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34例患者资料,分别采用经后路4椎4钉(Ⅰ组)、4椎6钉(Ⅱ组)和4椎8钉(Ⅲ组)三种不同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10 ~48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Ⅰ组有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伤椎塌陷自发融合.三组术后Cobb角均减小,而在末次随访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Ⅰ组术后Cobb角为(7.5±3.0)°,末次随访(13.7±5.1)°,矫正丢失(6.2±2.1)°;Ⅱ组术后Cobb角为(1.4±1.5)°,末次随访(4.5±2.4)°,矫正丢失(3.1±1.1)°;Ⅲ组术后Cobb角为(0.0±1.1)°,末次随访(1.3±1.2)°,矫正丢失(1.3±0.1)°.三组间矫正丢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在ODI、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上Ⅱ组与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伤椎置钉的4椎8钉法连续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相邻两椎体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维持畸形矫正、保留运动节段及缓解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该技术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经皮微创修复手术与传统切开修复手术在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损伤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三科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传统组,均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切开修复;2017年2月—2018年1月采用经皮微创修复手术治疗的23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作为微创组,比较两组病例术中情况、随访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恢复工作时间等指标,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传统组有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得到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各门诊随访1次。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明显短于传统组[(33.7±9.2)minvs.(64.3±16.4)min,(3.0±2.2)dvs.(12.0±2.4)d,P<0.05],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传统组[(2.4±0.8)cmvs.(11.5±2.4)cm,P<0.05]。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踝关节跖屈肌力无明显差异,微创组踝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优于传统组[(42.0±5.2)°vs.(36.2±78)°、(69.6±5.8)分vs.(61.0±7.4)分,P<0.05],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踝关节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AOF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跟腱再断裂并发症。术后传统组跟腱感染3例,其中浅层感染2例,深层感染1例,脂肪液化2例,均经有效治疗,获得良好愈合;传统组、微创组各有1例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完全恢复。两组患者于术后平均9.3周重返正常工作。结论经皮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显著降低了术后感染率,未增加腓肠神经损伤率,并能达到同切开修复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郑州仁济医院2009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43例断肢再植患者采用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第1步,清创后简单快捷内(外)固定,直接再植缩短组织缺血时间;第2步,完成再植后增补穿针组合式外固定,稳定骨折端;第3步,成活后及时进行外支架动态调整,对过度短缩再植者更换Ilizarov延长器进行肢体延长功能重建,定期复查X线片,查看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3例(其中下肢29例、上肢14例)均再植成功,42例再植肢体成活,1例多发伤断肢术后12d坏死截肢。1例术后5d出现血管危象,经再次手术探查皮瓣修复后成活;6例伴有骨与肌腱外露,于再植术后7~15d采用皮瓣修复;23例创面二期植皮。肢体短缩再植在1.0~13.5cm共38例,平均5.3cm;对短缩再植2.5cm以上的18例下肢和1例上肢离断,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延长时间1.7~5.3个月,平均3.1个月,待患侧肢体与对侧肢体等长时停止延长。X线复查示二期术后1.5~3.0个月可见截骨端成骨现象,停止延长后锁定延长部件,延长后平均带架时间3~8个月,结合骨愈合情况逐步简化外固定架,直至完全拆除。19例中有17例延长段骨痂生长良好,2例骨痂生长稍差,1例于延长骨段穿半针刺激,3个月骨矿化良好,骨折端均骨性愈合。1例断端给予植骨后愈合,所有病例拆除外固定架后给予改支具保护1~6个月;随访1~9年,平均3.8年,42例肢体外观及运动功能良好。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11例;良19例;可12例;差1例。结论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方法用于断肢再植可以充分发挥组合式外固定架的优势,方便手术操作,加快手术速度,进而缩短离断肢体缺血时间,保证了再植成活率,有利于后期功能康复,结合二期Ilizarov微创肢体延长技术,可有效提高严重肢体离断伤再植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附带负压吸引材料的外固定钢板在四肢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100例,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21~61岁,平均38. 8岁;道路交通伤53例,碾压伤37例,高处坠落伤1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给予常规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B组给予附带负压吸引材料的外固定钢板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换药次数、创面感染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愈合优良率以及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B组换药次数[(2. 05±0. 61)次vs.(6. 46±1. 68)次]、创面感染发生率(6. 00%vs. 24. 00%)和创面愈合时间[(17. 42±2. 48) d vs.(26. 15±3. 05) d]、住院时间[(21. 75±2. 79) d vs.(28. 45±3. 48) d]、骨折愈合时间[(5. 98±0. 63)个月vs.(6. 74±0. 75)个月]明显低于A组,B组愈合优良率(96. 00%vs. 80. 00%)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和B组治疗后VAS评分[(1. 85±0. 35)分、(1. 02±0. 2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4. 62±0. 51)分、(4. 65±0. 53)分],但B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附带负压吸引材料的外固定钢板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可有效减少创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缓解疼痛症状及提高创面、骨折愈合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武汉市第九医院骨科治疗7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性29例,女性43例;年龄60~85岁,平均74.9岁。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置换组)和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组(微创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和Harris评分(HHS评分)。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54.97±10.26)min、术中出血量(151.07±36.68)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4.53±1.09)d,明显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1周髋关节功能评分(66.23±3.59)分、术后1个月(77.83±3.51)分、6个月(83.19±3.99)分显著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52.91±9.52)分、身体疼痛(55.16±7.83)分、HHS评分(88.71±5.39)分,同置换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关节稳定性好、易于运动功能恢复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PVP治疗的237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伤椎节段、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射量以及手术前后VAS评分。其中男性61例,女性176例;平均年龄(72.7±9.1)岁。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d的VAS评分,分析各因素与老年胸腰椎骨折PVP术后疗效的相互关系。结果椎体骨折集中在胸腰段,其中T12~L_2共192椎,占总数的81.0%。总体平均骨水泥注射量(6.7±1.5)mL。术前VAS评分7.6±0.9,术后3d 2.8±1.1,术前与术后3d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的性别(男:5.7±1.0,女:5.6±1.0)、伤椎位置(胸段:5.7±0.9,胸腰段:5.6±1.0,腰段:5.9±0.9)、骨折压缩程度(0型:5.5±1.1,Ⅰ型:5.6±0.9,Ⅱ型:5.8±1.0,Ⅲ型:5.9±0.9)间患者VAS的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r=0.178)、性别(r=-0.033)、伤椎位置(r=0.102)及压缩程度(r=0.174)与疼痛缓解程度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椎体内骨水泥注射量与疼痛缓解程度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01),相关系数r为0.663。骨水泥渗漏组水泥注射量高于无渗漏组(P=0.028),两组间椎体压缩程度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壁破裂组骨水泥渗漏率高于无破裂组(P=0.004),不同性别、伤椎解剖部位各组间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骨水泥PVP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疼痛缓解效果显著。在一定范围内,椎体内骨水泥注射量与疼痛缓解程度间呈正相关。后壁破裂的椎体行PVP手术,应严格控制骨水泥到达的位置与椎体后壁的间距以及骨水泥的推注剂量。  相似文献   

16.
难复性胫腓骨骨折是指两个平面以上的胫腓骨双骨干断裂,其不仅是简单的两个骨折的叠加,还是一种坍塌式骨折,即多个骨折部位之间留下一段或多段游离骨干,常伴有骨块的劈裂、分离、旋转和移位等,其具有创伤重、并发症多、诊治复杂等特点。本文回顾性探究难复性胫腓骨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案,分析胫腓骨骨折复杂固定方式、手术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围术期失血量、骨折愈合速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6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FNA+TXA组和PFNA组,每组28例。PFNA组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60~85岁,平均72.73岁。PFNA+TXA组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60~85岁,平均71.25岁。PFNA组患者应用PFNA治疗,PFNA+TXA组患者在PFNA基础上加用TXA辅助治疗,术前15min静脉注射TXA25mg/kg,术后将TXA15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0mL,24h内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失血量、骨折愈合速度、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FNA+TXA组患者术后第3天Hb高于PFNA组[(97.18±13.27)g/dLvs.(90.42±12.65)g/dL],围术期总失血量(1370.87±853.21)mL、总输血量(2.15±1.96)U明显低于PFNA组(1904.57±986.84)mL、(3.38±2.18)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TXA组患者的完全负重时间(11.29±5.26)周和骨折愈合时间(17.87±8.23)周比PFNA组短(13.43±7.62)周、(20.54±9.82)周,Harris评分(87.14±10.95)分高于PFNA组(80.38±1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TX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3.57%明显低于PFNA组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XA辅助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总输血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与蔗糖铁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围术期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6月—2017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行初次THA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给予rhEPO 10 000IU/d皮下注射,术前3d至术后7d连续应用,根据Ganzoni公式及预估手术失血量计算缺铁量,按需补铁。对照组未予以上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围术期输血率、总输血量、平均输血量、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围术期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变化及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过敏及发热]。结果治疗组术后有2例(3.7%)接受输血治疗,对照组术后有9例(16.7%)接受输血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输血量(0.05±0.24)U与对照组平均输血量(0.28±0.64)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1、3、6、9d Hb水平、Hct、Ret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PE、DVT及与使用rhEPO与蔗糖铁有关的过敏反应;治疗组术后发热2例,对照组发热3例,给予对症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THA围术期联合rhEPO与蔗糖铁(按需补铁)可增加患者围术期红细胞储备,提高患者造血潜能,从而显著改善患者围术期贫血状态,降低患者围术期输血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固定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手外一科收治的17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13~65岁,平均44. 9岁;致伤原因:骑电动车摔伤3例,骑自行车摔伤5例,跌倒摔伤9例。左侧9例,右侧8例。采用肘外侧入路暴露骨折端,使用自增强可吸收软骨钉、"缝线锚"技术固定。术后根据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5个月,平均22. 0个月。所有病例骨折达到临床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2. 6周。无一例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未见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术后Broberg和Morrey评分为72~96分,平均85. 3分,优8例,良7例,差2例。结论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治疗需按分型计划手术,术中最大限度重建肱骨小头和滑车,保留关节面软骨完整性,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及改良Stoppa两种入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7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22例)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22例)。其中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5~56岁,平均45. 2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2例,复杂型骨折10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7例,道路交通伤9例。改良Stoppa入路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7~59岁,平均47. 5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3例,复杂型骨折9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8例,道路交通伤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如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差异。结果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 7±2. 6)分和(17. 2±2. 4)分;手术显露时间为(18. 0±3. 5) min和(17. 2±4. 0) 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28. 4±25. 9) m L,显著低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736. 8±37. 1) m L(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 09%和36. 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性别及手术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及有无异位骨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分析发现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两种前入路手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的情况下,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围术期指标更优,医师应尽力做到解剖复位,帮助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