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池肇春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3):1-3
细菌是慢性肠炎发生的始动因子,是炎症性肠病(IBD)的特征。现代观点支持IBD是被寄居在肠道的细菌引起异常的免疫反应所触发。益生菌是活菌,对宿主健康有益,益生素是肠道细菌的一种选择性营养物质,它能促进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并有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益生菌主要用于治疗过敏、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它可改善症状并防止其复发。一、肠菌是IBD的始动钥匙感染性小肠-结肠炎和特发性IBD的病因,强有力地怀疑是由感染动因引起,然而摄入病毒或分枝杆菌和IBD之间并无结论性的发现。多方面证据指出,感染动因是引起IBD发生的基础,事实上IBD的… 相似文献
2.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等。该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易复发且可并发其他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BD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遗传、环境及免疫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种有毒气体,在体内参与包括肠道生理病理状态在内的多种生理过程。本文将就近年来H2S及其在IBD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道黏膜对肠道正常菌群免疫反应失常而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树突状细胞在抗原富集的肠道环境中起着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作用,既能启动免疫应答,又能诱导免疫耐受。这种调节功能缺陷可能导致炎症性肠病。本文就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1 药物治疗1 1 口服氨基水杨酸制剂 柳氮磺胺吡啶 (SASP)治疗炎症性肠病 (IBD)已有多年。口服 4~ 6g/d ,可使 64%~ 77%患者产生良好的效果。临床及内镜检查缓解后 ,一般以 2 g/d维持治疗至少 1年。如病情复发 ,仍需加大至 4 g/d。严重病例可加用或改用糖皮质类固醇。SASP的不良反应较多 ,主要有药物热、皮疹、食欲减退、贫血及中性粒细胞缺乏等 ,其发生率与用药剂量有关。近年来采用 5 -氨基水杨酸 (5 -ASA)治疗IBD。 5 -ASA是SASP在结肠分解后产生的发挥治疗作用的成分 ;但 5 -ASA口服后容易吸收 ,… 相似文献
6.
巴林林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4,33(5):370
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组不编码蛋白质的、长度约22~25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靶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降解靶基因或抑制其翻译,主要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调控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组织更新,新陈代谢和细胞寿命等生物过程.近年研究表明,miRNA在卵母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有表达,并在卵巢中通过参与调节性腺发育、甾体类激素合成、排卵和黄体形成等,在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的表达与卵泡正常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综述miRNA的作用机制和功能及其在卵泡发育各个阶段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指南与规范编委会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08,16(2):67-69
背景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营养不良在IBD患者,尤其是CD患者中多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65%-78%的CD患者和18%-62%的UC患者有体重下降。25%-80%的CD患者和26%-50%的UC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半数CD患者存在贫血,可能继发于营养不良,而80%的UC患者存在贫血,主要原因为血液丢失。腹泻所致电解质丢失在CD和UC中均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相关生化指标检测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0日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就诊的48例IB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IBD类型,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组(n=12,确诊为UC患儿)和克罗恩病(CD)组(n=36,确诊为CD患儿)。选取同期于本院就诊的30例非IBD受试儿纳入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3组受试儿的临床病例资料,以及检测其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IgG和ASCA IgA、抗乙糖苷甘露糖抗体(AMCA)IgG、抗乙糖苷壳糖抗体(ACCA)IgA、抗细菌鞭毛蛋白cBir 1抗体(anti-cBir 1)IgG和粪钙卫蛋白(FC)水平,并且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3组受试儿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血清pANCA、ASCA IgG、ASCA IgA、AMCA IgG、ACCA IgA、anti-cBir 1 IgG和FC水平分别进行整体比较,再采用SNK-q检验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对3组受试儿的性别构成比及血清pANCA、ASCA IgG、ASCA IgA、AMCA IgG、ACCA IgA、anti-cBir 1 IgG阳性率和FC阳性率进行比较。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 结果①3组受试儿的年龄、BMI及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受试儿血清pANCA、ASCA IgG、ASCA IgA、AMCA IgG、ACCA IgA、anti-cBir 1 IgG和F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间血清pANCA、ASCA IgA、AMCA IgG、ACCA IgA、anti-cBir 1 IgG和FC水平分别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受试儿血清pANCA、ASCA IgG、ASCA IgA、AMCA IgG、ACCA IgA、anti-cBir 1 IgG和FC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血清pANCA或许可以作为诊断UC的首选指标,而血清ASCA IgG、ASCA IgA、AMCA IgG、ACCA IgA和anti-cBir 1 IgG,或许可作为诊断CD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是否可作为诊断和判断UC和CD患儿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FC表达水平与IBD患儿病情进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遗传易感的宿主对肠道菌群异常的免疫反应所致。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患病的关系倍受关注。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肠道菌群移植至病人的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许多研究结果表明,FMT在IBD治疗中有效。以下就国内外FMT中心发表的FMT在IBD病人中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池肇春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4):1-2
炎症性肠病(IBD)多发生在年轻人,尤其是女性高发,约半数患者在诊断时年龄< 35岁,1/4患者是在患病以后开始妊娠,因此IBD患者在生育年龄妊娠会不会影响IBD进展?IBD对妊娠又会有哪些不良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IBD患者的高度担忧.对于夫妻双方只生一个孩子的我国,显得更为现实和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现就上述有关问题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道疾病(IBD)主要指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因不明。近年来,该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近5年,我科每年收治的CD病人数均超过100例,并逐年增加,2010年达407例。由于IBD是消化系疾病,且常并发感染,不但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病(IBD)专指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7,3(5):274-274
美国麻省理工癌症研究中心的Leung和Sharp在2007年8月24日出版的《Cell》上发表综述讨论微小RNA(microRNAs,miRNA。)在许多逆境应答(stress responses)中扮演重要角色。miRNAs这一通常抑制靶基因转录表达的小分子,也许在逆境中可成为表达的激活因子,机制可能是通过逆境中miRNA/argonaute复合物与导致不同亚细胞室重新定位的RNA绑定蛋白间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18)
目的探讨血清钙卫蛋白(CALP)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IBD、普通腹泻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CALP的含量,并与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的结果比较。结果 UC、CD活动期CALP水平高于普通腹泻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UC、CD缓解期CALP水平与普通腹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UC、CD活动期与缓解期的CAL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ALP水平在7例IBD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449,P 0. 05)。UC组的CALP水平与WBC、ESR、CRP呈正相关(r=0. 629,r=0. 483,r=0. 397,P 0. 05); CD组的CALP水平与WBC呈正相关(r=0. 346,P 0. 05),与CRP、ESR无相关性(r=0. 038,r=-0. 041,P 0. 05)。CD组CALP为42. 442 pg/ml时,AUC为0. 888,灵敏度为88. 2%,特异度为76. 7%。UC组CALP为76. 252 pg/ml时,AUC为0. 961,灵敏度为88. 2%,特异度为100%。结论血清CALP在诊断炎症性肠病及其活动性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对UC的活动期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粪便钙卫蛋白(calprotectin)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结肠镜取病理标本确诊IBD的患者79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47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32例;腹痛、腹泻等肠道炎症除外IBD患者42例作为疾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结果 钙卫蛋白在IBD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7.0%;19.0%;0,IBD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79例IBD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浓度[(493.86±204.18) μg/g]高于疾病对照组[(71.46 ±60.51) μg/g]和健康对照组[(36.19±13.46) μg/g](P<0.05);IBD活动期钙卫蛋白浓度[(1015.23±324.96)μg/g]显著高于静止期[(52.69±34.71) μg/g](P<0.01).结论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有助于IBD的早期诊断,并可作为IBD活动性的判断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炎症性肠病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阳性率、特异性及与炎症程度病变范围的相关性,探讨ANCA作为溃汤性结肠炎患者辅助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非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腹泻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ANCA阳性率。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组pANCA阳性率为69.1%。非溃疡性结肠炎组总的pANCA阳性率为3.5%,P<0.05。pANCA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特异性为93.8%。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率与病变范围无关(P>0.05)。结论 ANCA对炎症性肠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辅助诊断具有意义,同时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4月医院克罗恩病患者50例为克罗恩病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二维灰阶超声、能量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分别测量炎症性肠病的肠壁厚度、血流分级、动脉阻力指数。结果超声诊断克罗恩病的准确率为92%,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率为84%;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肠壁内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壁内血流分级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缓解期肠壁内血流分级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缓解期的肠壁内动脉阻力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缓解期的肠壁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灰阶超声结合能量多普勒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准确率高,并能评估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