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CT与超声检查对创伤性肝破裂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15例疑似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分别行CT和超声检查,并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手术探查共确诊106例肝破裂患者,其中,CT诊断93例(87.74%),超声诊断102例(96.22%)。CT诊断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率分别为81.13%、9.09%、76.52%,低于超声检查的93.40%、46.15%、9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探查发现多处肝破裂伤65例,其中,CT诊断56例(86.15%),超声诊断63例(96.92%),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结论超声诊断创伤性肝破裂具有灵敏度高、准确率好的特点,可作为临床诊断创伤性肝破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肝癌诊断中应用肝脏增强CT以及肝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肝癌患者5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2月~2018年2月,其均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以及肝脏MRI检查,对2种检查方法检查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肝癌患者,经MRI检查,其肝内病灶的检出数以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的结果(P 0. 05)。CT与MRI对于肝外病灶以及阳性率的检出情况相比,差异较小(P 0. 05);肝癌患者经MRI检查,其对于直径≤3cm的病灶检出率(96. 67%)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66. 67%),P 0. 05;肝癌患者经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92. 00%)明显高于CT检查的准确率(74. 00%),P 0. 05。结论肝脏增强CT以及MRI在肝癌诊断中应用,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MRI与增强CT相比,其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和倒立位X线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ARM)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超声和倒立位X线检查结果,依据手术结果分为低位组(n=21)和中高位组(n=27),分组比较两组性别、有无瘘管、超声测量直肠盲端至肛门隐窝的距离(P-Pe间距)、倒立位X线测量P-Pe距离、超声和倒立位X线诊断符合率,并采用Kappa检验分析超声和倒立位X线诊断CARM的一致性。结果低位组男性(17例)多于女性(4例),中高位组女性(14例)略多于男性(13例),两组间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 424,P=0. 020);低位组瘘管(15例)多于中高位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 481,P=0. 034);低位组超声测量P-Pe间距平均值(6. 82±4. 03) mm小于X线倒立位测量P-Pe间距平均值(11. 64±5. 9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691,P=0. 000);中高位组超声测量P-Pe间距平均值(18. 83±5. 54) mm小于X线倒立位测量P-Pe间距平均值(23. 78±6. 7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988,P=0. 002);超声和倒立位X线在诊断低位和中高位CAR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手术结果比较,超声和倒立位X线诊断CARM有一致性(Kappa=0. 458,P=0. 001),超声诊断CARM准确率93. 8%,X线诊断CARM准确率89. 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 625)。结论超声和倒立位X线检查诊断CARM准确率较高,两种检查方法有一致性。超声还具有无损伤无辐射,检查不受限制,不必倒置,也不受体位和时间的影响等优点,应作为CARM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癌术前Borrmann分型和TNM分期采用320排容积C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2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320排容积CT扫描和超声内镜检查,72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为标准,计算320排容积CT和超声内镜对胃癌Borrmann分型和TNM分期的准确率,并将统计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320排容积CT检查和超声内镜对Borrmann分型(84.45%vs 90.91%)、T分期(86.67%vs90.00%)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38、0.069,P=0.286、0.703); 320排容积CT检查胃癌N分期(93.06%vs 80.56%)、M分期(94.44%vs 83.33%)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内镜(x~2=4.911、4.500,P=0.027、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20排容积CT在胃癌术前Borrmann分型和TNM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比较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5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超声、CT和MRI图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T 93.1%、MRI 82.1%、超声47.4%,CT和MRI与超声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MRI 100%、CT 96.6%、超声89.4%,CT和MRI与超声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可作为常规方法;CT和MRI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上明显高于超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 72例临床疑诊SMI患者行核素心肌灌注成像(MPI)及CTCA检查。以MPI为参考标准,比较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及其与MPI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72例患者完成检查,以患者为观察对象,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90.91%(40/44),特异性71.43%(20/28),阳性预测值83.33%(40/48),阴性预测值83.33%(20/24),准确性83.33%(60/72),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640(P0.05);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95.45%(42/44),特异性75.00%(21/28),阳性预测值85.71%(42/49),阴性预测值91.30%(21/23),准确性87.50%(63/72),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28(P0.05);以病变血管为观察对象,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88.89%(48/54),特异性89.51%(145/162),阳性预测值73.85%(48/65),阴性预测值96.03%(145/151),准确性89.35%(193/216),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34(P0.05);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的敏感性92.59%(50/54),特异性90.74%(147/162),阳性预测值76.92%(50/65),阴性预测值97.35%(147/151),准确性91.20%(197/216),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Kappa=0.780(P0.05)。结论 CTCA结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诊断SMI有较高的准确性,作为"一站式"诊断冠心病在临床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检查和18F-FDG PET/CT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前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对比,评价其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超声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8.8%、61.0%、71.0%、71.9%、69.4%(χ^2=4.742,P=0.029);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53.8%、78.0%、64.5%、75.7%、57.1%(χ^2=3.882,P=0.049)。超声检查和PET/CT检查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59。结论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敏感度和准确性,且因其简便、分辨率高、无辐射等优势,较18F-FDG PET/CT检查更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与常规CT 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 年2月至2020年3月安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及常规CT检查,对比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创伤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创伤分级的判定符合率及诊断耗费时间。结果 超声检查诊断肾挫裂伤、肝挫裂伤、脾挫裂伤的准确率分别为91.67%、82.61%、95.12%,明显高于常规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50.00%、52.17%、80.49% (χ2=5.042、4.847、4.100,P =0.025、0.028?0.043);诊断腹腔积液的准确率为93.75%,明显低于常规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100%(χ2=4.129,P=0.042)。超声检查对Ⅰ级、Ⅱ级、Ⅲ级及以上脏器损伤程度的判定符合率为90.00%、90.91%、100%,均明显高于常规CT检查的判定符合率60.00%、60.61%、54.55% (χ2=4.800、5.639、6.471,P = 0.028、0.018?0.011)。超声检查的检查前时间、获得结果时间及总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CT检查(t =19.212、31.339、39.199,P均<0.001),而检查过程时间明显长于常规CT检查(t =11.556,P <0.001)。结论 超声检查对肝、肾、脾等实质性脏器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检查时间较短,能够为救治患者争取更多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与其他影像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3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对照手术结果评价SCTA对诊断主动脉夹层、并发症以及分型的准确性 ,并与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X线血管造影(XRA)包括DSA、彩色超声包括经胸超声 (TTE)和经食管超声 (TEE)等影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CTA、MRA、XRA、TTE、TEE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分别为 10 0 %、10 0 %、92 .3 %、87.5 %、10 0 % ;分型准确率SCTA、MRA、XRA、TTE分别为 95 .3 %、93 .6%、92 .3 %、81.3 % ;SCTA分辨率高 ,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和分型的准确率均在 95 %以上 ,且以扫描快、图像直观、不受金属植入物及病重的限制、微创而较其它影像检查应用更广泛。结论 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数据测定、术前模拟、术后随访等综合方面较其他影像诊断有明显的优势 ,应用范围更广 ,可作为主动脉夹层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微波消融(MVA)治疗大鼠肝泡型包虫病(HAE)术前评估、术中引导及术后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0只HAE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只)和对照组(n=20只)。两组术前行常规超声及CEUS测量病灶最大直径。实验组在CEUS引导下行MVA治疗,术后30 min再次行CEUS评估疗效,如有病灶残留,再次消融;对照组在常规超声引导下行MVA治疗。两组术后1月均行CEUS检查,对照病理结果分析,评估病灶完全灭活和残留情况。结果 两组共40个HAE病灶,同一切面下,CEUS测得病灶最大直径较常规超声大(实验组t=15. 022,对照组t=12. 604; P均0. 05);实验组完全消融率高于对照组(2=6. 144,P=0. 031);消融1月后CEUS诊断HAE病灶残留的准确率为87. 50%,敏感度为81. 81%,特异性为89. 66%,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 695,P0. 05)。结论 CEUS成像技术能实时、有效评估大鼠HAE的生物学活性及病灶真实边界,对消融全过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郑州仁济医院2009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43例断肢再植患者采用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第1步,清创后简单快捷内(外)固定,直接再植缩短组织缺血时间;第2步,完成再植后增补穿针组合式外固定,稳定骨折端;第3步,成活后及时进行外支架动态调整,对过度短缩再植者更换Ilizarov延长器进行肢体延长功能重建,定期复查X线片,查看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3例(其中下肢29例、上肢14例)均再植成功,42例再植肢体成活,1例多发伤断肢术后12d坏死截肢。1例术后5d出现血管危象,经再次手术探查皮瓣修复后成活;6例伴有骨与肌腱外露,于再植术后7~15d采用皮瓣修复;23例创面二期植皮。肢体短缩再植在1.0~13.5cm共38例,平均5.3cm;对短缩再植2.5cm以上的18例下肢和1例上肢离断,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延长时间1.7~5.3个月,平均3.1个月,待患侧肢体与对侧肢体等长时停止延长。X线复查示二期术后1.5~3.0个月可见截骨端成骨现象,停止延长后锁定延长部件,延长后平均带架时间3~8个月,结合骨愈合情况逐步简化外固定架,直至完全拆除。19例中有17例延长段骨痂生长良好,2例骨痂生长稍差,1例于延长骨段穿半针刺激,3个月骨矿化良好,骨折端均骨性愈合。1例断端给予植骨后愈合,所有病例拆除外固定架后给予改支具保护1~6个月;随访1~9年,平均3.8年,42例肢体外观及运动功能良好。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11例;良19例;可12例;差1例。结论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方法用于断肢再植可以充分发挥组合式外固定架的优势,方便手术操作,加快手术速度,进而缩短离断肢体缺血时间,保证了再植成活率,有利于后期功能康复,结合二期Ilizarov微创肢体延长技术,可有效提高严重肢体离断伤再植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与开胸手术对老年多发性肋骨骨折并血胸(multiple rib fractures with hematothorax,MRF~HTX)患者肺功能及疼痛因子、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因暴力导致的MRF~HTX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微创组(n=59)与开胸组(n=59)。其中男性75例,女性43例;年龄60~72岁,平均65.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3d,平均时间1.6d。微创组行VATS治疗,开胸组行开胸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6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1,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肺功能指标;术前及术后7d血清P物质(serum P,SP)、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等均小于开胸组(P<0.05)。术后3、6个月,微创组FEV1、FVC等均大于开胸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FEV1、FVC等均大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7d,两组SP、5-HT、NE、TNF-α、IL-1β、IL-6均较术前减小(P<0.05),微创组SP、5-HT、NE、TNF-α、IL-1β、IL-6均小于开胸组(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78%)低于开胸组(18.64%,P<0.05)。结论 VATS应用于老年MRF-HTX患者具有创伤小、伤害性刺激弱等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减少疼痛因子及炎性因子,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加压钢板(LCP)、带锁髓内钉(IMN)与可膨胀髓内钉(EIMN)三种治疗方案对肱骨干骨折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收治行择期内固定术治疗的102例肱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CP组(n=43)、IMN组(n=33)与EIMN组(n=26),比较三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资料与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48~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6.1个月。三组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病程、骨折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死亡。LC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桡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88.6±23.5)min、(139.6±35.5)mL、16.3%,均显著高于IMN组[(75.6±20.1)min、(88.2±25.3)mL、3.0%]与EIMN组[(70.5±15.1)min、(78.8±20.9)mL、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无肩部不适,显著低于IMN组15.2%与EIMN组(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住院时间、骨折部位不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高于EIM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7.1)周vs.(13.5±7.5周),P<0.05)],而三组术后半年内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康复方面,LCP组、EIMN组术后1年患肢的Constant评分即恢复到术前健肢水平(P>0.05),而IMN组术后1年患肢Constant评分仍显著低于术前健肢水平(P<0.05),在术后2年才恢复到正常(P>0.05);EIMN组、IMN组术后1年患肢Mayo评分即恢复到术前健肢水平(P>0.05),而LCP组术后1年患肢的Mayo评分仍显著低于术前健肢水平(P<0.05),在术后2年才恢复到正常(P>0.05)。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健肢的Constant、Mayo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LCP组术后1年患肢的Constant评分显著高于IMN组[(91.6±5.8)分vs.(87.8±7.2)分,P<0.05)],Mayo评分显著低于IMN组和EIMN组[(90.6±7.2)分vs.(95.6±3.9)分vs.(95.0±3.5)分,P<0.05)];三组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的患肢Constant、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生活质量在术后1年患肢的EQ-5D评分即达到术前健侧水平,且三组各时间点的EQ-5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为经典手术内固定方式,可应对多种肱骨干骨折。IMN与EIMN手术切口较小,对骨折断端要求较高;EIMN术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4月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按固定方法分为钢板内固定组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治疗前后骨密度、血清骨钙素水平,血磷,血钙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疗效。结果患者均随访6个月。髓内钉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6±4.1)、(20.4±4.6)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9.5±4.9)、(31.3±5.3)mL;患者住院时间为(5.1±0.6)、(7.6±0.9)d;骨折愈合时间为(6.2±0.6)、(8.9±1.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治疗后骨密度分别为(0.9±0.5)、(0.8±0.3)g/cm^2,血清骨钙素水平为(5.7±0.6)、(3.3±0.6)μg/L,血磷为(2.0±0.6)、(1.6±0.4)mmol/L;血钙为(2.9±0.9)、(2.4±0.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0%,钢板内固定组为22.0%;髓内钉固定组有效率为98%,钢板内固定组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8月采用PKP治疗的21例Kümmell's病(Ⅰ期、Ⅱ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59~78岁,平均67. 4岁。有可回忆的轻微创伤史者15例(平地摔伤8例,弯腰搬重物3例,腰扭伤1例,道路交通伤3例),自诉无创伤史者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d、术后1年的患椎高度比、椎体Cobb角,评价椎体复位情况及稳定性;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症状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5~70min,平均37min;骨水泥注入量2. 5~7mL,平均4. 2mL。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骨水泥渗漏(9. 5%)。术后各评价指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 <0. 05);术后1年VAS评分、ODI较术后2d进一步改善(P <0. 05),术后1年时患椎高度比以及椎体Cobb角较术后2d无明显丢失(P>0. 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Ⅰ期、Ⅱ期Kümmell's病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股骨近端长段粉碎性骨折采用第三代Gamma钉治疗的效果及对尖顶距的影响。方法安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7年5月收治81例青年股骨近端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43例患者通过第三代Gamma钉治疗(研究组),38例患者予以动力髋螺钉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3~41岁,平均31. 25岁;骨折原因:道路交通伤21例,高处坠落伤11例,摔伤9例,其他2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2~41岁,平均31. 22岁;骨折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10例,摔伤6例,其他3例。对比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尖顶距。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65%,低于对照组的21.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尖顶距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第三代Gamma钉治疗青年股骨近端长段粉碎性骨折并发症少,可促进骨折愈合,且髋关节功能预后及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闭合性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MDT模式实施后救治的2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MDT组),以及MDT诊疗模式实施前传统分诊会诊制一体化模式救治的20例患者(一体化组),其中MDT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9~70岁,平均38. 82岁;骨盆骨折侧方挤压型(LC型) 4例、前后挤压型(APC型) 11例、纵向剪切型(VS型) 5例、复合应力型(CM型) 3例。一体化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8~62岁,平均41. 45岁; LC型3例、APC型9例、VS型4例、CM型4例。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率、收缩压、术后24h尿量、总输血量、ICU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结果与一体化组相比,MDT组术后6h心率明显降低(P <0. 05),术后6h收缩压升高(P <0. 01),术后24h尿量明显增多(P <0. 01);一体化组总输血量高于MDT组(P <0. 05);一体化组ICU平均住院时间高于MDT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 272);患者病死率一体化组为15. 0%,MDT组为8. 7%,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 551,P=0. 392)。结论 MDT模式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早期救治中能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难复性胫腓骨骨折是指两个平面以上的胫腓骨双骨干断裂,其不仅是简单的两个骨折的叠加,还是一种坍塌式骨折,即多个骨折部位之间留下一段或多段游离骨干,常伴有骨块的劈裂、分离、旋转和移位等,其具有创伤重、并发症多、诊治复杂等特点。本文回顾性探究难复性胫腓骨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案,分析胫腓骨骨折复杂固定方式、手术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手术治疗198例高龄(≥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其中关节置换组102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内固定组96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进行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评价比较。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均长于内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内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 54%(23/102),内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 71%(17/9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置换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 86%(7/102),内固定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 75%(18/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均能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远期疗效中更具优势,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在临床加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Viper经皮内固定与经椎旁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骨科收治116例脊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Viper组和经椎旁内固定组各58例。其中Viper组患者给予Viper脊柱微创系统治疗,经椎旁内固定组患者给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影像学指标(包括后凸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和椎体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内固定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SF-36评分。结果 (1)Viper组手术时间(91.04±16.81)min显著长于经椎旁内固定组(44.85±8.14)min,术中出血量(81.29±20.53)mL显著少于经椎旁内固定组(142.60±31.27)mL,P<0.05。(2)内固定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Cobb角[(9.39±3.02)°,(9.41±3.07)°]较术前[(23.47±6.51)°,(23.23±6.72)°]明显减小;术后1年较术后即刻[(10.74±3.20)°,(10.83±3.27)°]显著增加(P<0.05);内固定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术后即刻(93.65±5.38)°,(93.92±6.27)°;术后1年:(86.26±6.04)°,(92.35±5.98)°]和椎体矢状面指数[术后即刻(178.93±27.49)°,(177.79±24.82)°;术后1年(169.37±22.15)°,(170.05±25.19)°]较术前显著升高[(64.75±12.13)°,(65.02±13.08)°,P<0.05]。内固定术后1年时,Viper组的伤椎前缘高度(86.26±6.04)%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92.35±5.98)%,P<0.05。(3)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37.62±10.15)和术后1年(19.04±5.86,23.84±5.71)两组患者的ODI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57.83±11.39,58.02±10.72,P<0.05),其中Viper组内固定术后即刻(31.53±9.50)和术后1年(19.04±5.86)的ODI指数均显著低于经椎旁内固定组(术后即刻:37.62±10.15;术后1年:23.84±5.71,P<0.05)。(4)内固定术后1周(58.20±5.92,44.52±5.09)和术后1年SF-36评分(69.32±7.76,51.07±6.69)较术前(39.42±3.91,40.05±4.20)均显著升高,且Viper组SF-36评分(术后1周:58.20±5.92;术后1年:69.32±7.76)均显著高于经椎旁内固定组(术后1周:44.52±5.09;术后1年:51.07±6.69,P<0.05)。结论 Viper经皮内固定的微创优势更显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SF-36评分和ODI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