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病率及其相关预测因素,探讨术前和术后DVT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2011—2016年股骨颈骨折延期手术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进行全髋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均对患者进行静脉造影,诊断DVT的发生。对术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患者进行溶栓和抗凝(低分子量肝素或利伐沙班)治疗。手术后根据推荐的抗凝方案进行抗凝,防止血栓形成,包括机械性预防(如早期活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周期性充气加压等)和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并重复静脉造影诊断DVT的发生。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前DVT的预测因素。结果108例患者中35例(32.4%)在术前发生DVT,延迟手术时间、D-二聚体均是术前DVT的独立预测因素,且有24例(64.9%)术后与术前DVT发生在同一位置。结论股骨颈骨折延期手术患者术前DVT发生率高,术后DVT多与术前发生DVT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01~12期间1 285例下肢骨折病人,分析DVT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在1 285例下肢骨折病人中,确诊DVT38例,发生率为2.95%.其中术前发生DVT 14例,发生率为1.09%;术后DVT发生24例,发生率为1.86%.结论:加强下肢骨折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减少DVT形成,避免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39例应用经患侧腘静脉CDT治疗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侧腘静脉置管CDT。记录置管成功率,健、患肢周径差值,静脉血栓评分,静脉再通率,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介入治疗并发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等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0%(39/39)。患者治疗前后的健、患肢周径差值分别为(6.12±1.03)cm与(2.55±0.7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肿胀消退明显。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栓评分为(5.73±0.94)分与(2.13±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消融明显,静脉再通率为(64.23%±16.21%)。39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置管处炎症,1例患者出现穿刺处血肿,1例患者溶栓后出现髂静脉狭窄并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即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7%(3/39)。随访6~12个月,34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为87.2%(34/39),无DVT复发与肺栓塞发生。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76.14%±9.15%),PTS的发生率为15.4%(6/39)。结论应用经患侧腘静脉CDT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CTVPA在肺栓塞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和肺动脉联合成像(CTVPA)在肺栓塞(PE)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临床疑诊PE患者进行CTVPA检查。所有患者先行增强后肺动脉扫描,延迟180~240s后再行下肢静脉扫描。结果:CTVPA示PE和DVT均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48例中CTVPA检出PE和下肢DVT并存者24例,其中双下肢DVT7例,左或右下肢DVT17例;单纯PE4例,单纯下肢DVT15例,右髂外静脉孤立性DVT2例,下腔静脉孤立性DVT1例,2例无明显栓塞征象。和PE并存的下肢DVT中,右下肢(15例)明显多于左下肢(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结论:CTVPA可同时诊断PE和下肢DVT,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右下肢DVT比左下肢更易发展为PE。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髋关节骨折(hip fracture,HF)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HF老年患者178例,男性98例(55.06%),女性80例(44.94%);年龄62~81岁,平均71.6岁;致伤原因:摔伤97例,道路交通伤56例,坠落伤18例,其他7例。依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59)与无DVT组(n=119),比较两组性别、年龄、BMI、ISS评分、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应用抗凝药物比例,并对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DVT组男女比例(54.24%vs.45.76%)、BMI与无DVT组男女比例(55.46%vs.44.54%)、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各合并疾病发生率均高于无DVT组各合并疾病发生率(P0.05)。DVT组年龄、ISS评分、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均大于无DVT组(P0.05)。DVT组应用抗凝药物比例(76.27%)高于无DVT组(57.14%,P0.05)。使用抗凝药物患者DVT发生率(20.54%)低于未使用抗凝药物患者(37.88%,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ISS评分≥30分、骨折至手术时间≥3d、手术时间≥4h、使用抗凝药物等均为老年HF患者围术期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ISS评分≥30分、骨折至手术时间≥3d、手术时间≥4h、未使用抗凝药物等均为老年HF患者围术期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对股骨颈骨折经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及对患者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0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20例股骨颈骨折并行髋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每组各60例。利伐沙班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6~76岁,平均66.7岁。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44~74岁,平均66.1岁。术后,常规基础上,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血浆D-二聚体水平、血清IL-6、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利伐沙班组(6.7%vs. 20.0%,P<0.05)。术后2周,与利伐沙班组相比,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清IL-6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药物应用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vs. 16.7%,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预防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明显降低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相关炎性因子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联合静脉造影(CTVPA)探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部位,并与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对照评价其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方法临床怀疑肺栓塞(PE)的147例病人行CTVPA检查,以病人为单位计算两医师诊断DVT一致性;102例患者同时行下肢超声检查,计算股静脉-腘静脉段DV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47例患者中33例(22.4%)有DVT,27例合并PE。33例DVT的患者CTV共发现156个部位的血栓,腹盆腔静脉血栓共48个(31%),股静脉-腘静脉段血栓58个(37%),小腿静脉血栓50个(32%)。DVT血栓CT值为(42±13)HU。2医师诊断DVT的一致率为90%,Kappa值为0.86。以超声作为对照,CTV诊断股静脉-腘静脉段DVT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100%。结论CTV对股静脉-腘静脉段DVT诊断准确率高,并能显示下腔静脉、滤器内及盆腔静脉血栓,CTV的观察者间诊断一致性非常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发生率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40例(PE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肺拴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DVT组),采用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合并肺栓塞的情况。结果 PE组40例患者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33例,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检出率为82.50%。左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比例高于右下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40例患者共检出肺栓塞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超声检出率为80%。双侧肺栓塞的比例高于单侧肺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肺栓塞的比例高于亚急性和慢性肺栓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直接征象以充盈缺损最多,间接征象以肺动脉扩张和胸腔积液出现率最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地显示静脉结构、血栓部位、阻塞程度、血管周围组织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肱骨中远端骨折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肱骨中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式分为锁定加压钢板组(A组)32例和重建钢板内固定组(B组)36例,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臂肿胀程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恢复率。结果手术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B组明显多于A组(P<0.01),术后1 d上臂水肿程度B组更重(P<0.01),住院时间A组短于B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A组更短(P<0.01);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A组断钉1例(3.13%);B组断钉2例,钢板断裂3例,合计发生率为13.89%。A组总优良恢复率高于B组(P<0.05)。结论高原地区肱骨中远端骨折用锁定钢板固定更利于骨折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白波  周璞  陈国栋  牛增广 《武警医学》2017,28(10):1031-1034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联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抗凝治疗预防膝、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01至2016-01于我科收治的膝髋关节置换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单独使用LMWH抗凝治疗,另一组采用LMWH联合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定期复查下肢静脉超声,可疑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行CT肺血管造影检查(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以明确诊断,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均进行随访,统计DVT发生率。结果 LMWH联合IPC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独使用LMWH组(P<0.05),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PE。所有患者INR均在2.5以内,血小板计数未减少。结论 IPC联合LMWH抗凝治疗与单纯应用LMWH抗凝治疗相比能够明显降低膝、髋置换术后早期下肢DVT的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伊班膦酸钠的应用对预防股骨假体柄周围骨丢失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创伤科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术后5~7d给予伊班膦酸钠4mg静滴,并于术后每3个月滴注1次。对照组患者不给予,其余治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股骨假体柄周围基于Gruen分区法的7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骨密度值改变,以及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改变。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股骨假体柄周围骨密度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股骨各测量ROI的骨密度分别为1区(0.94±0.14)g/cm^2vs.(0.81±0.19)g/cm^2,2区(1.54±0.2)g/cm^2vs.(1.34±0.31)g/cm^2,3区(1.71±0.23)g/cm^2vs.(1.39±0.19)g/cm^2,4区(2.04±0.29)g/cm^2vs.(1.74±0.38)g/cm^2,5区(1.81±0.31)g/cm^2vs.(1.62±0.39)g/cm^2,6区(1.62±0.28)g/cm^2vs.(1.40±0.14)g/cm^2,7区(1.21±0.32)g/cm^2vs.(0.94±0.29)g/cm^2,总体均值(1.49±0.32)g/cm^2vs.(1.29±0.41)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56.41±8.74)mmol/L vs.(56.41±8.74)mmol/L,P<0.05],但血钙和血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有11例患者在滴注伊班膦酸钠后出现体温升高、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伊班膦酸钠能够有效减少股骨假体柄周围骨密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术后伊班膦酸钠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VAS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汉中市中心医院脊柱科收治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联合组在术后1周联合伊班膦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Barthel指数及骨密度和血清抗酒石酸酸性膦酸酶(TRACP-5b)水平。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联合组椎体前缘高度(24.64±2.53)mm显著高于对照组(19.37±1.56)mm,Cobb角(9.23±2.64)°显著低于对照组(16.31±3.06)°。术后两组VA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联合组VAS评分(1.74±0.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36±0.54)分(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Barthel评分(87.42±5.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53±4.75)分(P<0.05)。治疗后两组骨密度和血清TRACP-5b有不同程度改善,联合组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TRACP-5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伊班膦酸钠可减轻接受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的疼痛,并可以提高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示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2月—2017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治疗的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68例,根据患者入院次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示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观察组36例(采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分析两组患者拇指远端软组织损伤修复的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皮瓣优良率为91. 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 88%(P <0. 05);观察组患者的足端指尖关节(DIP)平均活动度(70°~72°)比例为91. 67%、皮瓣外观满意率94. 44%、无痛率94. 44%、手功能情况满意率97. 22%、皮瓣血运质地优率88. 88%、感觉分级S4 58. 33%、TAM分级优比例为61. 1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1. 87%、78. 12%、84. 37%、84. 37%、68. 75%、37. 50%、40. 62%(均P <0. 05)。结论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皮瓣设计较灵活,对患肢、主要血管神经损伤较少,美容效果好,瘢痕较轻,感觉功能修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适宜于北疆平原荒漠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饲用高粱品种,在呼图壁旱生牧草种子基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连续两年开展了不同高粱属饲草品种的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份高粱属饲草品种中甜高粱F10、1180、2180、3180和极光的生育期较长,在刈割前一直处于营养生长期,金冠和红岩进入乳熟期,属早熟品种,甜高粱3701、1230和海狮达到灌浆期,属中熟品种。甜高粱3701和海狮的植株高度均在350 cm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两年的产量综合评价显示,海狮的鲜干草产量均较高,鲜草为7 324.98 kg/667 m2,干草为2 212.23 kg/667 m2,初步判定可将其作为当地高产优质饲用高粱的备选品种,甜高粱3701和1230鲜草产量也相对较高,植株青绿多汁,可用于制作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15.
PYLL DALY和HeaLY在疾病负担研究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YLL、DALY和HeaLY在疾病负担研究中的作用及其特点。方法:以汉中市农村脑卒中监测基地为基础,采用标准的计算方法,计算PYLL、DALY和HeaLY。结果:汉中市农村人口因患脑卒中所致PYLL为220.0年,男性和女性分别占59%和41%;DALY为598.88年,因死亡和失能损失分别占78.7%和21.3%,男性和女性分别占57.3%和42.7%:HeaLY为301.73年,因死亡和失能损失分别占73.5%和26.5%。结论;PYLL适用于评价早死的疾病;DALY适用于评价致残率比较高的疾病,但计算比较复杂;HeaLY是简化的DALY,适用于粗略的估计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补术在半月板桶柄样撕裂(bucket-handle tear,BHT)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4月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90例BHT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关节镜下修补组、部分切除组各45例。部分切除组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18~56岁,平均32. 91岁;左膝25例,右膝20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运动伤21例、其他5例。关节镜下修补组行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补术,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8~59岁,平均34. 29岁;左膝28例,右膝17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运动伤21例、其他7例。两组均上门随访12个月,在末次随访时评估愈合情况。利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变化,并经MRI检查分析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关节镜下修补组治愈率为97. 78%,较部分切除组的95. 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镜下修补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高于部分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镜下修补组膝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133. 92±3. 65)°、末次随访时(142. 56±5. 46)°大于部分切除组(124. 63±3. 27)°、(135. 38±5. 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镜下修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44%,较部分切除组的13. 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行半月板缝合修补术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汉中地区肿瘤发病构成特征和趋势,为进一步开展肿瘤人群研究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汉中3201医院1997~2006年病理科诊断恶性肿瘤病例资料,录入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汉中市恶性肿瘤疾病谱,构成比,发展趋势等。结果:10年间恶性肿瘤检出病例5033例,其中各病种例数构成比前10位依次为:胃癌、食管癌、子宫癌、肺癌、大肠癌、乳腺癌、肝癌、鼻咽癌、淋巴瘤、软组织恶性肿瘤。后5年恶性肿瘤检出病例为2769例,较前5年多505例,以肺癌病例数增加最明显。全组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年龄高峰为60岁左右,女性例数略多于男性。结论:消化系统肿瘤、妇科肿瘤及肺癌是威胁我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宣教与提早预防,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检查,以免造成漏诊与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颅内压检测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5月—2018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进行手术患者6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78岁,平均61.2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4.61±1.34)h;致伤原因:高血压脑出血60例,道路交通伤4例,高处坠落伤4例。患者均在术后采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连续监测并记录颅内压同时设定预警值,并根据变化情况给予适当的干预。同时对患者行腰椎穿刺收集脑脊液检测乳酸水平。将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与GCS评分及CT复查结果进行比对,采用格拉斯评价量表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比较预后不同组别间患者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颅内压预警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后2h后颅内压轻度增高患者21例(30.88%),GCS评分降低0~1分,CT复查结果显示未发现挫裂伤与迟发性血肿;中度增高患者32例(47.09%),GCS评分下降2~3分,CT复查结果显示颅内挫伤与迟发性水肿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重度增高患者15例(22.06%),GCS评分降低>3分,CT复查结果显示颅内挫伤与迟发性水肿均明显增大;随着颅内压增高程度上升,患者的恢复良好率、轻度缺陷残疾率越低,而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与病死率越高(P<0.05);随着脑脊液乳酸水平增加,患者的恢复良好率、轻度缺陷残疾率越低,而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与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随着颅内压和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增加,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越差,可见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对上述两种指标的观察和控制,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郑州仁济医院2009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43例断肢再植患者采用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第1步,清创后简单快捷内(外)固定,直接再植缩短组织缺血时间;第2步,完成再植后增补穿针组合式外固定,稳定骨折端;第3步,成活后及时进行外支架动态调整,对过度短缩再植者更换Ilizarov延长器进行肢体延长功能重建,定期复查X线片,查看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3例(其中下肢29例、上肢14例)均再植成功,42例再植肢体成活,1例多发伤断肢术后12d坏死截肢。1例术后5d出现血管危象,经再次手术探查皮瓣修复后成活;6例伴有骨与肌腱外露,于再植术后7~15d采用皮瓣修复;23例创面二期植皮。肢体短缩再植在1.0~13.5cm共38例,平均5.3cm;对短缩再植2.5cm以上的18例下肢和1例上肢离断,行Ilizarov技术肢体延长,延长时间1.7~5.3个月,平均3.1个月,待患侧肢体与对侧肢体等长时停止延长。X线复查示二期术后1.5~3.0个月可见截骨端成骨现象,停止延长后锁定延长部件,延长后平均带架时间3~8个月,结合骨愈合情况逐步简化外固定架,直至完全拆除。19例中有17例延长段骨痂生长良好,2例骨痂生长稍差,1例于延长骨段穿半针刺激,3个月骨矿化良好,骨折端均骨性愈合。1例断端给予植骨后愈合,所有病例拆除外固定架后给予改支具保护1~6个月;随访1~9年,平均3.8年,42例肢体外观及运动功能良好。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11例;良19例;可12例;差1例。结论内外结合分步组合式固定方法用于断肢再植可以充分发挥组合式外固定架的优势,方便手术操作,加快手术速度,进而缩短离断肢体缺血时间,保证了再植成活率,有利于后期功能康复,结合二期Ilizarov微创肢体延长技术,可有效提高严重肢体离断伤再植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后内侧联合外侧髌旁入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因创伤致胫骨平台SchatzkerⅣ型骨折患者22例,其中女性8例,男性14例;年龄29~48岁,平均37.6岁;均为新发闭合骨折。手术采用后内侧联合外侧髌旁入路,分别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Ⅳ型骨折进行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术后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无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2例术后获得12~18个月随访,平均14.4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1~16周,平均14.1周。术后1年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0°~135°,平均122.0°。术后1年疗效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77~91分,平均88.2分。优良率为90.1%。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内、外侧平台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内固定失败、骨不连、关节僵硬和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后内侧联合外侧髌旁入路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显露充分,安全方便,复位切实,固定牢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