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意象思维过程的全面梳理分析,将意象思维整体过程概括为"观""取""立""比""得""通"6个部分,以及思维之前的"前建"过程和思维之后"载"的过程,中医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皆与意象思维各过程紧密相连。而伴随着以上思维过程的推进,意象思维之"象"则分别呈现为5个具有不同含义和功能的层次,即"观""取"之物象、"立"之具象、"比"之具象群、"得"之意象、"载"之法象。  相似文献   

2.
论中医“象”思维(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规律,以"象"思维为核心思维。中医"象"思维,是形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的结合,以直观模糊、自然整体、开放动态、直觉体悟为特点,关注的"象"包括了外在可观察之象以及内在可感知之象。通过"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三个不可分割的阶段,寻求自然、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学始于农耕文明,直至当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国民健康提供着有力的保障。作为国学重要分支的中医药学能绵延至今,在于它囊括国学的精髓,符合国人的思维。因此,弘扬原创思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前提。结合国学理论对中医原创思维之"意象思维"溯源和梳理,重新认识意象思维启发下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目的不在比较中医学与他学之间的优劣,重在阐释"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中医证候理论的本源。同时以中医学形神共俱、君相互感心身医学模式为切入,阐释意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实践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从临证的角度说,《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  相似文献   

5.
中医原创思维“意象”的心理实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意象思维是最具特色与优势的中医原创思维,深入挖掘“意象”的心理实质有助于促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中医原创思维,“意象”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宇宙大生命观为认知主体,既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更是一种独特而深奥的思维策略.以心理学方法论去阐发“意象”,结果表明,“意象”是一种内源性的、客观主观化的思维路径,是一种人文取向的认知心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象思维源于《周易》,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各个领域。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于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寻求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唯有援易入医。象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其核心是以构建具体事物为载体,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模型去推知抽象事物,目的在于宏观把握、执简驭繁,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全息性。本文通过《周易》、《黄帝内经》等经典的论述,结合岳美中、干祖望等多位名中医的临床案例,讨论象思维与藏象理论、中医诊断方法、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络腧穴理论及中药应用的联系,以分析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探析意象思维对五脏生理特性形成的发生学影响。认为意象思维指导着五脏生理特性的构建,如五脏阴阳属性认识源于阴阳象的归类,五脏本性记述源于四时象的比拟,五脏气机升降理论源于天地象的类比。指出五脏生理特性乃至整个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均与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揭示从意象思维视角寻找五脏生理特性等中医基本理论的发生学依据,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论涵义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学需要感性、理性、悟性.仲师明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辨证论治总则,体现了国学原理"象数易气神"一体的整体观."观",是范畴,是中华民族的大成智慧,也是中国哲学"间性论"的基础,世事万物生成运行的出发点,预设发展演变的规律,象思维原发创生性的科技文明进化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9.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取象命名、取象辨药、取象求因、取象辨证、观象治未病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中医“象”思维(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取象命名、取象辨药、取象求因、取象辨证、观象治未病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象思维为启发,探讨中医人体之神的形体归属、病因病机及其临床启示。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运用传统象思维,以中医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易经》之三才、道教之"三丹田"等传统文化,通过取象比类、言象尽意、得意忘象的意象思维方法对人体之神进行初步探讨。运用道教"三丹田"理论、中医经络"四海"理论及西医学研究进一步阐释脑、胸、腹三部神说。结果象思维是观察者以事物表象为依据,结合自身内在体悟,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由于中医神理论的多元性(心神说,脑神说,五藏神说等),不利于临床对神志病的辨证论治。故取象"三才"之天、人、地,将人体之神演绎于脑、胸、腹三部。结论象思维以其对抽象的人体之神具象化,使人体之神理论更加直观而易于把握,以期对中医神志病辨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形气神"是中医认识人体的思想理论之一,是意象思维的重要体现,三者相合构成人体,三者相互关联.从形、气、神3个方面探讨对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指导作用:治"形"是核心,为针对有形肿物所做的治疗;治"气"是基础,为针对无形功能所做的治疗;治"神"是关键,为针对心理情志所做的治疗,从而将国学原理、中医意象思维指导下的中医临床思想融入到西医临床诊疗中,以此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中医辨证论治采用"立象取意"的意象思维模式诊疗疾病。中风病始发态至极期,与病情发展变化同步出现的痰热、腑实征象,因其消长与疾病向愈、加重密切相关,在"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意象诊疗过程中凸显涌现出来。在意象诊疗过程中总结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的涌现特征:意象结合高概念蕴育涌现"新颖性",相应变化生意象刻画涌现"动态演化性",意象内在存因果融通涌现"微-宏观效应",必然意象寓偶然揭示涌现"整体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心理病机研究中提炼出阻滞对比思维,从基本定义、基本分型、衍生倾向、实践意义四个方面,逐渐深入论述。阻滞对比思维分为纵向阻滞对比思维与横向阻滞对比思维两型,并衍生出强求公平、求异排斥、求同屈从三类倾向,在治未病与治已病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为中医心理病机的发展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书中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全科医学疾病谱。临床思维方面,其疾病观的逻辑链:不德(包括鬼神情志、有害气候环境因素、外伤邪侵、动物昆虫咬伤、饥饱伤食、不成人者等)—病症(52类疾病、108个病种)—养德(顺应自然及心性修养、巫方祝由、香辣食物)、归德(辛香药物外治内服、物理疗法、灸疗法、禁忌等防病治病)—数术(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临床诊断方面,先辨别病类与病种,之后归纳主要症状与证候群;临床治疗方面,治求标本、治分缓急、辨治异同、三因制宜、随症治之等治则,治疗方法全面多样,结合方症相对论和互渗律组方用药,开创了中医早期治则学形成和应用发展的先河,其“辨病﹢辨证﹢方药”或者“辨病﹢方药”的临床思维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取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方法,其应用形式有从个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从"意象"到个象的推理方式以及以类比思维建构医学体系等几个方面。这一思维方式在形成并丰富中医药学理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一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多局限与不足,由于"取象思维"难以形成对事物全面、系统的认识,未充分论证事物"类"的同质性以及某些"意象"作为客观规律的不确定性,导致以这一方法为主导形成的中医学学科自身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水象”视阈探讨肿瘤“瘀毒互结”病机,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为中医药治疗肿瘤提供具有中医原创特色的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象思维,从“水象”视阈,谈人体之血象于自然之水,人体经脉象于自然水系,探讨肿瘤“瘀毒”之“瘀”象于河道之“淤”,“瘀毒”之“毒”象于水体污染,并以河道淤泥堵塞及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归纳演绎出肿瘤“瘀毒互结”的治则治法。[结果]以“水象”视阈观之,肿瘤“瘀毒互结”与河道淤堵、水体污染的发生发展过程,肿瘤治疗后机体正气的亏损与水系治理后生态环境的退化,均存在共同之“象”。水系治理的方针法则亦可类比运用于肿瘤“瘀毒”的治疗:河道之“淤”需顺水清淤,肿瘤“瘀毒”之“瘀”需化瘀通脉;水系污染需清污澄源,“瘀毒”之“毒”在解毒寻根;水系治理需重培土,“瘀毒”同治必重扶正;治水当按需制宜,治“瘀毒”应分期论治。[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一大核心病机,象思维是中医的原创思维,从“水象”视阈论证“瘀毒互结”病机,具有中医的原创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在后现代社会,有必要研讨如何于变化的环境中认知中医药学的科学性。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互动,分析了中医药学所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及其独特的象思维理念。认为中医学理论不是唯唯物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的,是非线性不确定的,强调人类本体学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整合,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谋求在复杂系统科学领域里开展中医中药科学问题与方法学的研究。提出在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观将引导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整合,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整合,系统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整合,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整合,最终朝向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汇通,中医西医和合共进,实现统一的新医药学。  相似文献   

19.
《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析《周易》“象”思维模式特点为基础,探讨《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周易》“象”思维模式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内经》广泛运用《周易》“象”思维模式研究自然万物规律、人体疾病诊断治疗规律,有天象、地象、气象、万物之象、生物之象、藏象、病象、色象、脉象等,涉及内容广泛,医理博大精深,具有科学性及实用性。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古代哲学基础,对于从根本上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腾飞  王伟志 《中医学报》2022,37(4):697-699
"象思维"是中国古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以通人事从而探求事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模式."应象"一词初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应"有相应、顺应之意;"应象"即指天地所具有的象在人体上的反映.应象思维中包含了应象的整体与局部性、应象的相似性、应象的多重性与应象的表里性.应象思维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