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濮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取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和对照组(采取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各1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试验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65.1±13.2)min vs.(76.5±18.4)min],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339.2±14.6)min vs.(440.1±23.8)min],下床时间低于对照组[(3.1±1.5)d vs.(4.6±2.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较好;试验组术后1、3、6、9、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9.9±10.1)分vs.(38.4±5.3)分、(79.3±13.5)分vs.(68.9±8.7)分、(89.6±11.8)分vs.(82.4±5.1)分、(92.5±9.6)分vs.(84.6±6.3)分、(94.7±5.3)分vs.(87.2±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术后12个月时健康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经验.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9例(207髋)初次全髋置换,其中46例(46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新鲜骨折31髋,陈旧性骨折15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股骨颈骨折置换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和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期间最后一次Harris评分: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84.1±8.6)分,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评分(85.8 ±7.6)分.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假体位置不良.新鲜和陈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各有1例患者脱位.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及并发症少和功能恢复快的特点,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Super Path与Moor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情况,其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65~75岁,平均70. 2岁;按手术入路分为Super Path组22例和Moore组26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并评价是否存在假体松动等迹象。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uper Path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Moore组[(7. 09±0. 61) cm vs.(7. 58±0. 64) cm、(7. 77±1. 23) d vs.(8. 96±1. 1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1天、1周、1个月、6个月Super Path组VAS评分均低于Moore组,分别为[(5. 82±1. 29)分vs.(6. 85±1. 41)分、(3. 73±0. 98)分vs.(4. 77±1. 27)分、(2. 09±0. 87)分vs.(2. 27±0. 78)分、(1. 36±0. 49)分vs.(1. 58±0. 64)分],术后第1天和第1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1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oore组患者术后第3天、1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Super Path组术后第3天及1个月Harris评分指标均显著高于Moore组[(69. 18±1. 15)分vs.(62. 58±6. 68)分、(80. 91±6. 45)分vs.(76. 92±2. 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uperpath与Moore入路均安全有效,前者创伤更小,早期可有效缓解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内固定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7年6月,9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设计,47例行内固定术,43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24~48个月,平均(28.0±18.0)个月。髋关节功能评价根据Harris评分法进行评分,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总的医疗费用、再手术、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内固定组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医疗费用、再手术和并发症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低于全髋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全髋置换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双极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2005-07-2010-01共62例65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后不同时期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4.2-5.5年,平均4.8年。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随访6、12、24个月时两组间Harris评分无差异,随访3年及4年时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及双极股骨头置换均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远期效果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的技术要点,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损伤及疾病患者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65.9±6.8)岁;体重指数(24.4±3.2).记录每例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法)等,分析该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切口(8.3±0.9)cm;手术时间(92.1±13.5)min;输血量(300±218.2)ml;髋臼外展角(46.3±2.9)°;术后住院天数(7.9±1.7)d.平均随访17.3个月(6~24个月).前20例患者术后3个月有11例患者主诉臀部疼痛,术后6个月有9例,术后12个月减少到5例;后15例未出现类似症状.无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为(91.3±5.7)分.结论 OCM入路微创全髋置换术创伤小,术后患者康复信心足,辅以适当的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患者运动功能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武汉市第九医院骨科治疗7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男性29例,女性43例;年龄60~85岁,平均74.9岁。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置换组)和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组(微创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SF-36和Harris评分(HHS评分)。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54.97±10.26)min、术中出血量(151.07±36.68)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4.53±1.09)d,明显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1周髋关节功能评分(66.23±3.59)分、术后1个月(77.83±3.51)分、6个月(83.19±3.99)分显著优于置换组(P<0.05);微创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52.91±9.52)分、身体疼痛(55.16±7.83)分、HHS评分(88.71±5.39)分,同置换组比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关节稳定性好、易于运动功能恢复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对同期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比较,了解同期双侧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997年3月~2003年1月进行的双侧髋关节置换病人中共118例(236个关节)获随访,将其分为2组,A组为同期置换组87例(174个髋关节),B组为分期置换组31例(62个髋关节)。对比A组与B组之间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从住院时间、总治疗费用、总出血量、总输血量、并发症及功能等多方面考虑,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明显要优于分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结论 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安全可行,与分期置换相比具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于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A)24例,单纯股骨头置换术(AHR)24例。观察两组围术期情况、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HR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THA组(P<0.05);AHR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5/24),TH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R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总范围均小于THA组,下地行走时间晚于THA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依据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42~70岁,平均53.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8例,道路交通伤38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微创组(49例)和L形入路组(37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L形入路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及并发症.结果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34.15±6.98)mLvs.(52.35±8.01)mL、切口长度[(5.23±0.61)cm vs.(11.24±2.34)cm少于 L形入路组(P<0.05),手术时间[(60.24±5.35)min vs.(73.64±9.02)min、切 口愈合时间[(9.24±2.35)dvs.(13.24±4.63)d、术后住院时间[(7.45±2.83)dvs.(10.47±4.59)d短于L形入路组(P<0.05).微创组术后末次随访显示: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72.45±7.15)分vs.(67.24±6.49)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高于L形入路组[(73.56±7.04)分vs.(68.02±6.75)分,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L形入路组[(0.95±0.11)分vs.(2.01±0.35)分,P<0.05;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与L形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形入路组(4.08%vs.18.92%,P<0.05).结论 与传统入路比较,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可减少手术创伤,促使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臼假体位置及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绵阳市骨科医院髋关节科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26例患者,随机分为后外侧入路组和直接前入路组,各6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术后24、48、7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术前、术后6~24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2年的随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与后外侧入路对比,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不影响髋臼假体位置的前提下,能避免肌肉损伤,获得快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新型双钢板与传统内固定钢板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60例患者,其中35例以新型双钢板固定(新型组),25例以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以及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3、12个月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踝关节功能及术后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术后优良率1、3、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传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8%、80%、76%。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旋型III、IV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双钢板,相对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型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2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跗骨窦入路组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左足18例,右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43.4岁。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左足17例,右足21例;年龄27~72岁,平均43.1岁。比较两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AOF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72例患者经全程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有较多渗液,经换药后好转;跗骨窦入路组1例出现腓肠神经牵拉症状。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和跗骨窦入路组受伤到手术的时间[(10.21±1.29)d vs.(5.30±0.68)d,P<0.05]、切口长度[(13.03±0.82)cm vs.(6.84±0.39)cm,P<0.05]、手术时间[(96.80±11.30)min vs.(80.60±5.90)min,P<0.05]、术后引流量[(108.20±13.30)mL vs.(98.20±12.60)mL,P<0.05]、术后VAS评分[(5.40±0.90)分vs.(4.10±1.00)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在术前等待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方面相对于外侧扩大"L"型入路有优势,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可替代外侧扩大"L"型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辅助麻醉在老年创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创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老年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8.24±3.22)岁;道路交通伤41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砸伤9例,运动损伤7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辅助麻醉)与右美托咪定组(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各39例,两组均给予减压手术治疗。记录、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术后日本骨科协会颈椎评分系统(JOA)评分、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及患者麻醉满意度。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麻醉,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术后1h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显著波动(P>0.05)。术后3d利多卡因组中脊髓神经功能0级1例,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30例;右美托咪定组中分别为5、6、8、10与10例(P<0.05)。利多卡因组与右美托咪定组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后3d,利多卡因组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两组术后14d的血清TNF-α、IL-6值低于术后1d,利多卡因组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术后14d利多卡因组与右美托咪定组的麻醉满意度分别为100.0%和84.6%(P<0.05)。结论利多卡因辅助麻醉应用于老年创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促进保护脊髓神经功能与改善颈椎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快速康复对老年股骨颈骨折(FNF)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2017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治疗128例老年FNF患者。其中男性72例,女性56例;年龄62~83岁,平均71.44岁。致伤原因:跌倒伤75例,坠落伤26例,道路交通伤22例,其他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快速康复组(n=64)和对照组(n=64)。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快速康复组采用快速康复方案,内容包括:制定快速康复方案、康复宣教、疼痛管理、康复锻炼。观察两组康复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血清缓激肽(BK)、前列腺素E_2(PGE_2)、5-羟色胺(5-HT)、脑内神经肽Y(NPY)等疼痛因子,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康复6、12个月,快速康复组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生存质量量表(WHO-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BK、PGE_2、5-HT、NPY等疼痛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快速康复组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快速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1%)低于对照组(59.38%,P<0.05)。结论快速康复可快速重建老年患者FNF行THA后髋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抑制释放疼痛因子,且康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4月上海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按固定方法分为钢板内固定组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治疗前后骨密度、血清骨钙素水平,血磷,血钙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疗效。结果患者均随访6个月。髓内钉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6±4.1)、(20.4±4.6)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9.5±4.9)、(31.3±5.3)mL;患者住院时间为(5.1±0.6)、(7.6±0.9)d;骨折愈合时间为(6.2±0.6)、(8.9±1.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治疗后骨密度分别为(0.9±0.5)、(0.8±0.3)g/cm^2,血清骨钙素水平为(5.7±0.6)、(3.3±0.6)μg/L,血磷为(2.0±0.6)、(1.6±0.4)mmol/L;血钙为(2.9±0.9)、(2.4±0.5)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0%,钢板内固定组为22.0%;髓内钉固定组有效率为98%,钢板内固定组有效率为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细菌生物膜被证实与慢性伤口的持续性感染有关,本文就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的概念及分布、临床特点及识别要点、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识别方法作一综述。旨在帮助伤口专业人员早期识别及诊断生物膜感染伤口,为尽早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8月采用PKP治疗的21例Kümmell's病(Ⅰ期、Ⅱ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59~78岁,平均67. 4岁。有可回忆的轻微创伤史者15例(平地摔伤8例,弯腰搬重物3例,腰扭伤1例,道路交通伤3例),自诉无创伤史者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2d、术后1年的患椎高度比、椎体Cobb角,评价椎体复位情况及稳定性;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症状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5~70min,平均37min;骨水泥注入量2. 5~7mL,平均4. 2mL。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是骨水泥渗漏(9. 5%)。术后各评价指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 <0. 05);术后1年VAS评分、ODI较术后2d进一步改善(P <0. 05),术后1年时患椎高度比以及椎体Cobb角较术后2d无明显丢失(P>0. 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Ⅰ期、Ⅱ期Kümmell's病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n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对胫骨平台骨折(fracture tibial plateau,FTP)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疼痛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0月黄石市爱康医院骨科手术治疗FTP患者210例,按照内固定方法分为MIPPO组以及ORIF组,每组各105例。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术前与术后7d的疼痛应激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MIPPO组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以及愈合时间均短于ORIF组,伸膝最大角度及屈膝最大角度均大于OR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的P物质(substance P,SP),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炎性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但MIPPO组分别低于OR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86%)低于ORIF组(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SP、PGE2、NPY均与CRP、IL-1β、IL-8、TNF-α呈正相关(P<0.05)。结论 MIPPO治疗能够明显提升FTP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且有助于改善其疼痛和炎症症状,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下肢单一骨折后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率与骨折部位、血管位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 107例下肢单一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38例(39.6%),女性669例(60.4%);平均年龄68.1岁(18~91岁)。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并分析不同静脉部位DVT与围手术期症状性肺栓塞(PE)的相关性。结果 1107例中发生DVT 789例(71.3%),术前确诊326例(29.4%),其中近端DVT 42例(3.8%),远端284例(25.7%);术后确诊463例(41.8%),其中近端DVT 65例(5.9%),远端398例(36.0%)。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41.8%vs.29.4%,P<0.05),远端静脉DVT发生率显著高于近端静脉(61.6%vs.9.7%,P<0.05)。术前骨折同侧下肢和骨折对侧下肢DVT发生率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双侧下肢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13.6%vs.3.3%,P<0.05)。术前骨折对侧下肢近端静脉DVT发生率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骨折对侧下肢近端静脉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15.7%vs.4.7%,P<0.05)。症状性PE发生率为1.4%(16/1107),近端静脉DVT患者PE发生率显著高于远端静脉DVT患者(11.2%vs.0.6%,P<0.05)。结论下肢单一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高于术前,尤其是术后双侧下肢DVT发生率升高。DVT主要位于远端静脉、且症状性PE发生率较低,但近端静脉DVT患者的症状性PE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