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抵抗素(RE)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分泌的脂肪因子,其不仅在代谢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RE与血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血栓性疾病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其中,心、脑血管梗塞即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死亡率在前三位中已占两位,其发病率仍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由于阿斯匹林抗血小板粘附作用的发现,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起了较大的影响,减低了由于血栓所造成的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为抗血小板粘附作用的治疗是终身的,故持久的阿斯匹林服用是必须的,而不规则的阿斯匹林应用对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去纤维苷酸(Defibrotide)是从哺乳动物器官,如胎盘、肺脏提取的单链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olydeoxyribonucleotide),平均分子量为15~30KDa。去纤维苷酸含有aptamers(适体,即能与蛋白质等配体专一高效结合的DNA片断),如5′—GGTTGG—ATT—GGTTGG—3′和5′—GGTTGG—ATC—GGTTGG—3′。研究发现,去纤维苷酸具有抗局部缺血、抗血栓、调节内皮细胞及细胞保护等作用。虽然去纤维苷酸多方面作用的机制尚未清楚,但根据其潜在的药理学效应,去… 相似文献
5.
6.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集聚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引起血栓性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皮功能损伤、血小板高反应性、慢性炎症及凝血纤溶失衡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栓性疾病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活血化瘀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大约15%的脑出血患者死于急性期。脑出血急性期血液溢出血管后,在局部形成血肿,其占位效应可造成脑组织的机械性损伤。然而,出血后随即出现的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继发性缺血半暗带形成,由此所产生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进而形成脑水肿。后者在范围和程度上较之血肿本身更为严重,是致死的常见原因。祖国医学无“脑水肿”之名,根据急性期脑水肿的临床表现:猝然神昏,头痛烦躁,项强抽搐,呕吐频作,鼾声明显,目珠斜视或凝视等,大部分可归纳于“中风”的“中经络”和“中脏腑”范畴,重症具有“闭证”的表现。其发生和演变与“风”、“火”、“痰”、“瘀”、“气”、“虚”有关,但瘀血蓄于脑窍是关键。明·王肯堂明确指出:“瘀则成水”,“瘀则液外渗,则成水也”。 相似文献
9.
10.
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后者可能是决定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之一,许多多态性位点已成为特定人群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研制的各种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质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有关,提示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常人20岁开始血管壁就逐渐发生改变,吸烟、高血压和遗传因素会加快血管损害的进程,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血小板在“巡游”中与血管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和平相处”。当血管损伤性病变发生时,内皮细胞缺损,暴露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即使血管不破,血小板亦会粘附、聚集、活化并在血管内形成止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我科1999年4月至2000年10月间确诊的各种恶性肿瘤共199例,其中11例并发血栓性疾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对33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化疗前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栓组病例占同期发病的6.1%,且以深部静脉血栓形成(VTE)为主。血栓性疾病可能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以血栓事件起病的恶性肿瘤中44.4%已发生远处转移。恶性肿瘤血栓组1年及1年半生存时间较非血栓组短(P〈0.05)。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相比,抗肿瘤治疗前血小板、白细胞、凝血酶原时间(PT)及D-D(D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伴有血小板、白细胞和DD升高的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血栓事件,预后差,应早期发现并干预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血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在我国与西方国家都己成为人口死亡与致残的第1位原因,按世界卫生组织“多国心血管病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监测”(简称MONICA方案)的2002年最新统计,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国内外在调查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肺癌伴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9例伴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伴发肺血栓栓塞3例(1例同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于肺癌确诊前2-6个月。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6例)。结论:血栓栓塞性疾病可伴发于肺癌,最常见病理类型为腺癌,原因可能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化疗及化疗过程中补液不足。 相似文献
17.
治疗血栓性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血栓性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虽然抗血栓药物在开发应用和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基本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但静脉血栓栓塞及心肌梗死等仍然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溶栓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使得抗血栓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类药物和溶血栓药三大类.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临床使用抗血栓药物的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适时地运用抗血栓药物则是防治这类疾病的核心措施[1 ] ,新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抗血栓药物不断出现 ,必然给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现综述如下 :1 抗血小板药物1.1 第一代抗血小板制剂一阿斯匹林 (Aspirin) :阿斯匹林的抗血小板活性作用是通过乙酰化灭活环氧化酶 ,从而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G2 (血栓素A2途径的必须步骤 )。因为血小板无核 ,不能生成更多的环氧化酶 ,故这种抑制是不可逆性的。实验证明 ,阿斯匹林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20.
血栓通注射液是从云南特产、中国传统名贵药材三七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三七总皂苷制剂。三七总皂苷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扩张冠脉、增强冠脉流量的作用 ;抗血栓作用和抗凝作用 ;显著降低心脏后负荷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抗心律失常和促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是目前治疗血栓病理想的中药制剂。我院在用血栓通治疗眼内出血性疾病和脑血管病后遗症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一 血栓通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疗效观察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及方法 :神经内科选择具有肢体瘫痪、吞咽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