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影响血管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选择100例(其中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分析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 100例被检者中35例CT未见异常,65例见冠状动脉各段各分支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块和狭窄(其中10例因心率>80次/min,或因吸气,屏气不好,致使部分三维冠状动脉血管图像显示欠佳,出现阶梯样伪影;11例可疑为心肌桥;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见搭桥血管形成;13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见支架管腔通畅,无明显再狭窄现象).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可做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手段及冠状动脉术后复查首选方法,图像质量受心率、呼吸和对比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效果。方法将6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及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率控制在70移Vmin以后采用ECG门控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40层螺旋CT先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后,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行VR、CPR、MIP等后处理,得到冠脉主要分支图像,并根据图像来评价冠状动脉的行径、管腔狭窄情况及支架内通畅情况等。结果心率在70次/min以下的图像清晰完整,68例患者明确显示了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管腔情况,其中发现了左前降支钙化伴狭窄20例,左室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支架植入术后管腔通畅5例。肺动脉圆锥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15例。结论Philips Brilliance 40层螺旋CT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扫描速度已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需要,可首选为非创伤性冠状动脉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58例冠状动脉病变(44例冠心病,3例冠状动脉肌桥血管,9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2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成像,血管三维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结果58例冠状动脉病变三维成像图像质量中,优20例,良29例,差9例,优良率达84.5%。44例冠心病患者中,35例图像优良,其中31例VR,MIP及CPR显示不同部位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且与DSA相吻合,诊断正确率为88.6%;4例为假阳性;9例图像质量较差不能用于诊断。3例冠状动脉肌桥血管,VR及MIP图像均显示为右侧冠状动脉一大分支血管进入右心脏壁内走行。9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VR,MIP及CPR图像均能较好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置入部位、长度、形态,均未见移位、变形及狭窄。2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VR图像显示搭桥血管起源及数量;搭桥血管无狭窄、阻塞及扩张。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与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无创伤性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人工血管植入术后评价血管通畅与否的价值。方法 20例行下肢人工血管植入术后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利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后处理重组方法对人工血管进行评价。结果 20例下肢人工血管植入术后的患者人工血管位置及形态均显示清楚,其中5例管腔通畅,9例轻度狭窄,3例中重度狭窄,3例闭塞。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地显示下肢人工血管的位置及形态,可以作为下肢人工血管随访评价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腔内再狭窄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1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64排冠脉CTA的后处理图像与DSA冠脉造影图像进行比较,观察两者在支架腔内的通畅性、狭窄程度、支架远端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经冠脉CTA发现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8例,经DSA检查证实支架腔内再狭窄10例.CTA对支架腔内再狭窄的敏感度为83%,特异度90%,阳性预测值为71%.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SCT冠脉成像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对了解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将二者结合能更加准确的判断和了解冠脉支架腔内的通畅性与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27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共47个支架)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观察支架及其支架血管和非支架血管的通畅性。结果支架通畅43例,支架内狭窄3个、闭塞1个,支架前后血管狭窄25支(包括两近端狭窄4例),非支架血管狭窄26支。结论64层螺旋CT比16层螺旋CT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优越,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效果随访观察和了解原有冠心病进展情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李月梅 《当代医学》2021,27(8):84-86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1年均行64排螺旋冠脉CTA和CAG检查,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预后6个月的MSCT冠脉成像图像和CAG冠脉造影图像,观察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支架腔内狭窄程度的显示情况,比较多平面重组(MPR)、CT仿真内窥镜(CTVE)、曲面重建(CPR)3种不同后处理技术在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狭窄范围的显示能力以及MSCT后处理技术在患者血管再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与CAG金诊断标准比较,MS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预后再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80.56%,特异度为94.21%,准确率为89.53%,阴性预测值为90.28%;MPR对狭窄处斑块形态的检出率为91.43%,显著高于CTVE的6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对狭窄近、远心端正常血管的检出率为97.14%,高于MPR的65.71%和CTVE的31.43%,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SCT与CAG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预后再狭窄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PR后处理技术适合术后支架狭窄形态研究,CPR后处理技术适合血管范围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与管腔狭窄的显示。方法 30名行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发现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同期行SC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相应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30名患者37条冠状动脉大分支的42个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71.4%发生于血管大分支起始部,稳定性斑块占76.2%。CTA的曲面重建(CPR)测量值与SCA相比显示狭窄的符合度为95.2%,狭窄程度分级基本一致。容积再现技术(VR)的目测值则与SCA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冠状动脉造影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能清晰直观显示非钙化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应的管腔狭窄,在斑块定性分析上具有明显优势,CPR图像对于评估管腔狭窄度具有重要意义,VR图像不适用于管腔狭窄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59枚支架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8.4±21.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及通过支架内腔中心的曲面重建(CPR)图像质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计算支架内管腔直径与支架近端的管腔直径比值以评价支架内腔可见度。其中5位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共9个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达到优良水平[(1.94±0.84)分]。图像质量与心率、呼吸运动及支架位置有关。所有59枚支架内腔均为可见,平均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为(76.1±11.1)%。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9个支架均诊断为通畅,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吻合。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有效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组(CPR)及容积再现等技术( VRT)重组图像,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分支;其中,有18例患者同时行常规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MIP、CPR、VRT重组图像都能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冠脉主干、左冠脉前降支、左冠脉回旋支及右冠脉),在同时行两者检查的18例中,常规血管造影显示36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狭窄;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38支显示不同程度的狭窄,18支冠脉内见软斑块.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后CPR联合VR重建方法在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4例SMA病变患者CT扫描影像特征。所有患者均由东芝64排螺旋CT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以CPR联合VR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34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内外解剖结构及整个肠系膜血管分支走向,无漏诊或误诊病例,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孤立上动脉夹层9例,可清晰显示真假腔和低密度内膜;肠系膜缺血性病变19例,可清晰显示缺血部位、缺血范围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血管狭窄5例,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厚度及血管狭窄程度。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后CPR联合VR重建技术对血管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有独特诊断优势,可连续显示病灶分布及病变程度,在SMA病变的诊断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对临床65例拟诊为冠心痛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所得图像经过MPR、CPR、MIP、VR等后处理技术,对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除11例未予进一步检查治疗外,余54例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对比,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技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后处理图像能清晰显示冠脉血管内钙化斑块、软斑块;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阴性诊断也具有较强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50例经临床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均在64排螺旋CT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50例中,48例清晰显示冠状动脉钙化或非钙化斑块86处,其中管腔轻度狭窄48处,中度狭窄25处,重度狭窄13处;2例患者因年龄较大,扫描伪影多,图像显示欠佳。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时间短,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支管壁钙化、非钙化斑块及相应管腔狭窄程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关键成像技术问题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拟诊为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将重建图像的原始数据传输到AD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同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9例CT血管造影检查后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结果所有患者下肢动脉图像显示良好,其中正常3例,29例下肢动脉存在节段性管腔狭窄,并在闭塞动脉周围可见较多代偿侧支血管影存在。544个节段血管共有346段0级狭窄,131段Ⅰ级狭窄,33段Ⅱ级狭窄,15段Ⅲ级,19段Ⅳ级狭窄。9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在153个节段血管中的显示符合率为95.4%。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管壁斑块,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前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彭晓云  徐岩 《安徽医学》2007,28(4):291-29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MSCTCA)对冠脉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胸痛患者进行MSCTCA检查,分析其对冠脉的显示能力,冠脉斑块性质及钙化程度,评价管腔狭窄程度及支架术后支架的显示及通畅性。结果在145例患者中38例排除冠心病,107例冠脉不同程度狭窄,检出中、重度狭窄共84处。发现斑块112个,软斑块26个,混合性斑块47个,钙化斑块39个,钙化积分为3~1890。5例冠脉支架放置术后患者均表现为支架通畅,且经随访半年未出现临床胸痛等症状。结论MSCTCA可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及在冠脉支架安置术后的复查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随访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支架植入术后患,术后3—20个月接受MSCT检查。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容积重建、二维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和仿真内窥镜技术。这些患同时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MSCT血管成像的检查结果显示14个病人接受植入的22个支架中,17个支架通畅,1个支架完全闭塞,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一致,4个支架因为伪影的影响不能被评价。在可用于影像学评价的图像中,12个支架内腔直径可被测量,3个支架出现再狭窄。结论:MSCT是评价支架通畅与否的一项新的很有价值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双源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行双源CT检查,将原始数据行VR、CPR、MIP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观察重建图像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评估。结果 67例患者共检出桥血管208支,其中内乳动脉桥56支,大隐静脉桥152支,其中189支桥血管显示,其中通畅或狭窄50%的桥血管共184支(88.5%),狭窄≥50%的桥血管5支(2.4%),闭塞及未显示桥血管19支(9.1%)。结论双源CT能对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状况做出评估,是一种良好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桥血管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5枚冠状动脉支架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345节段进行重建和分析,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A清晰显示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39处,其中钙化病变8处,非钙化病变31处;支架近端狭窄2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7例.SC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42处,其中钙化病变9处,非钙化病变33处;支架近端狭窄26例,中段狭窄8例.远端狭窄8例.SCA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42节段,CTA正确诊断36节段,漏诊6节段,误诊3节段,敏感性85.71%.特异性99.01%.阳性预测率92.31%,阴性预测率98.04%,准确率97.39%.其对支架近端病变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分别达到96.15%和100%;近端支架内狭窄占总再狭窄率的64.10%.结论:CTA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情况,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再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准确判断支架狭窄部位以及引起狭窄病变性质,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一种无创性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123例病人进行冠脉造影复查随访,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等多个定量指标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123例患者共155处病交植入支架,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76例(97处病变)。再狭窄与支架术后残余狭窄、术前参考血管直径、血胆固醇有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受多因素影响,控制血脂,避免冠状动脉内小支架应用以及术后即刻疗效满意对降低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评价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并于3~7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冠脉的通畅性。结果:在全部39例患者的66枚支架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内以及支架近心端及远心端5 mm以内狭窄程度≥50%者12枚(18.2%);64排螺旋CT显示支架内以及支架近心端及远心端5 mm以内狭窄程度≥50%者12枚(18.8%),两种方法在评价支架通畅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64排螺旋CT可有效评价支架通畅性,基本能够满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