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塌陷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应用PKP治疗的31例伴椎体内真空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塌陷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3~6个月随访时骨折椎体高度变化,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PKP的临床疗效. 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4 h内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1周和术后3~6个月随访时骨折椎体的高度分别为(17.2±4.2) mm、(16.8±5.1) mm,与术前(11.4±1.7)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VAS评分、ODI分别为(2.8±1.7)分、31.6±8.4,与术前(8.6±1.3)分、78.3±8.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6个月随访VAS评分、ODI分别为(2.3±0.8)分、(23.7±2.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K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塌陷患者,可有效缓解疼痛,恢复骨折椎高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病例分析研究对2015年3月—2018年2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收治225例OVCF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及随机余数分组法将其分为网袋组(75例,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75例,采用PVP治疗)、PKP组(75例,采用PKP治疗)。网袋组: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龄52~81岁,平均62. 9岁;致伤原因:摔伤31例,道路交通伤40例,高处坠落伤1例,击打伤3例。PVP组: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54~80岁,平均63. 3岁;致伤原因:摔伤33例,道路交通伤41例,击打伤1例。PKP组:男性46例,女性29例;年龄51~82岁,平均64. 8岁;致伤原因:摔伤29例,道路交通伤44例,高处坠落伤2例。比较三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VP组手术时间(32. 27±6. 52) min,短于PKP组(38. 36±5. 79) min和网袋组(37. 43±3. 7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VP组、PKP组、网袋组术后3d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20. 06±1. 65) mm、(20. 15±1. 85) mm、(19. 73±1. 78) mm,术后6个月分别为(22. 12±1. 54) mm、(22. 36±1. 63) mm、(22. 39±1. 72) mm,术后12个月分别为(23. 97±1. 68) mm、(24. 12±1. 54) mm、(24. 00±1. 25) mm,均高于治疗前的(16. 49±1. 46) mm、(16. 27±1. 38) mm、(16. 73±1. 44) mm(P 0. 05),但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d、6个月、12个月矢状位后凸Cobb角PKP组分别为(10. 35±1. 57)°、(8. 13±1. 17)°、(8. 24±1. 2)°,网袋组分别为(10. 83±2. 15)°、(7. 99±1. 22)°、(8. 01±1. 30)°,PVP组分别为(14. 26±2. 32)°、(12. 62±0. 35)°、(12. 03±0. 31)°,PKP组和网袋组显著小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d、6个月、12个月网袋组VAS评分分别为(2. 61±1. 42)分、(1. 28±0. 47)分、(1. 29±0. 37)分,ODI评分分别为(20. 48±1. 87)分、(12. 13±1. 44)分、(10. 95±1. 33)分; PVP组VAS评分分别为(4. 26±1. 62)分、(2. 87±0. 73)分、(2. 88±0. 69)分,ODI评分分别为(27. 37±2. 77)分、(16. 48±2. 27)分、(15. 56±1. 43)分; PKP组VAS评分分别为(4. 08±1. 56)分、(2. 64±0. 52)分、(2. 72±0. 43)分,ODI评分分别为(26. 59±2. 57)分、(16. 15±1. 58)分、(15. 09±1. 22)分,网袋组显著低于PVP组和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网袋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 45%,低于PVP组的19. 44%和PKP组的15. 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三种术式治疗OVCF均可获得良好的伤椎高度恢复,其中PVP手术时间短,PKP和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可获得更满意的矢状位后凸Cobb角,并且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疼痛程度低、伤椎功能恢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 fracture,OVCF)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邻近椎体骨折再行PKP、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行PK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再行PVP术患者(A组)16例,男性4例,女性12例;年龄58~89岁,平均69.8岁;同期收治的行PKP术后发生邻近脊椎骨折再行PKP术患者(B组)12例,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56~86岁,平均67.6岁。统计分析A、B组邻近椎体骨折行PKP、PVP术前、术后2d、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发生第二次邻近脊椎骨折个数。结果 A组再次手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9±1.6)分、(2.0±0.9)分、(2.9±1.1)分;B组再次手术前、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8±1.7)分、(2.0±0.7)分、(2.2±0.8)分。两组术后2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A组末次随访时VAS高于术后2d(P0.05),B组随访时与术后2d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评分高于B组(P0.05),两组间术前以及术后2d的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有4例发生第2次及以上的邻近脊椎骨折;而B组只有1例发生第2次及以上的邻近脊椎骨折;两组发生的邻近脊椎骨折均位于初发骨折邻近3个脊椎以内。结论骨折邻近3个脊椎是PKP术后好发骨折的部位,PVP和PKP是治疗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有效手段;邻近椎体骨折行PKP发生再次邻近椎体骨折的几率比PVP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微创经弓根椎体支柱块植入术(Pillar)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6年2月—2018年3月西宁市第三人民医收治的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7例,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龄23~82岁,平均48.6岁.采用信封法分为Pillar组(34例)和PKP(33例),Pillar组采用微创经弓根椎体支柱块植入术治疗,共37个椎体;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23~73岁,平均48.4岁;道路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15例.PKP组采用PKP治疗,共35个椎体;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31~82岁,平均48.8岁;道路交通伤21例,高处坠落伤1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d、末次随访Cobb角矫正程度、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情况,观察两组患者骨水泥泄露、支柱块移位、迟发性神经损伤、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llar组与PKP组比较,手术时间较长[(57.19±5.20)min vs.(51.89±4.90)min]、术中出血量较多[(22.10±4.15)mL vs.(15.35±5.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门诊随访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ODI、VAS低于术前,但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Pillar组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低于PKP组[11.16±1.73)°vs.(13.75±1.65)°]、[(10.04±1.50)°vs.(12.82±1.70)°],且伤椎前缘高度高于PKP组[(89.15±3.44)mm vs.(86.15±2.94)mm、(91.65±3.12)mm vs.(87.35±3.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llar组无并发症发生,PKP组骨水泥渗漏2例,并发症发生率6.06%.结论 Pillar和PKP均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术式,均能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情况,缓解其疼痛症状.Pillar可有效提高患者Cobb角恢复效果和伤椎前缘高度.PKP则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骨量减少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19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66例骨量减少型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35例(PKP组),男性12例,女性23例;年龄55~65岁,平均60.0岁;高处坠落伤13例,跌倒伤18例,无诱因4例;腰椎骨密度T值-2.5~-1.0SD,平均-1.73SD.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31例(PPSF组),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54~63岁,平均59.5岁;高处坠落伤14例,跌倒15例,无诱因2例.腰椎骨密度T值-2.4~-1.2 SD,平均-1.75SD.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AH)、椎体前缘高度比(AHR)、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度(HR)、后凸角(KA).记录PPSF组的骨性融合时间.结果 PKP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周期均低于PPSF组[(12.8±6.0)mL vs.(67.2±6.0)mL、(30.2±2.8)min vs.(93.5±8.5)min、(1.3±0.5)d vs.(1.7±0.8)d、(4.1±0.6)d vs.(5.0±0.8)d].两组患者术后VAS、ODI及A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KP组[(2.4±0.9)分vs.(5.2±0.9)分、(21.00±2.58)%vs.(67.61±4.30)%、(22.1±1.8)mm vs.(13.7±2.6)mm;PPSF组[(2.8±0.9)分vs.(4.9±0.9)分、(28.67±2.89)%vs.(69.31±3.27)%、(21.4±1.0)mm vs.(13.8±2.6)mm].PPSF组术后3d VAS和ODI均高于PKP组[(2.8±0.9)分vs.(2.4±0.9)分、(28.67±2.89)%vs.(21.00±2.58)%],但末次随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H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SF组术后及末次随访AHR高于PKP组[(92.15±3.77)%vs.(88.37±6.61)%、(91.17±4.16)%vs.(87.33±6.98)%].PPSF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KA低于PKP组[(6.4±1.7)°vs.(8.2±2.4)°、(6.6±1.7)°vs.8.3±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和PPSF治疗骨量减少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PKP短期临床疗效优于PPSF,但PPSF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包括矫正和维持椎体高度及获得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6.
对32例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采取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PKP),术后随访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对患者功能和疼痛进行评定,并对椎体高度、并发症、后凸畸形角度(Cobb)情况进行评价。PKP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创伤小等特点,能够很好缓解患者疼痛、纠正Cobb角、恢复椎体高度,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单节段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 12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患者24例,采用经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计算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比值和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经皮单节段固定手术时间(90±25) min,术中出血量(20±10)ml.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比值术前为 56.5±10.1,术后1周为92.3±12.2,术后1年随访时为90.2±11.1;伤椎后凸Cobb角术前为(16.5±5.2)°,术后1周为(7.3±2.4)°,术后1年随访时为(7.9±3.5)°:VAS术前为(7.0±1.2)分,术后1周为(1.2±0.7)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1±0.5)分.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1年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也明显增高(P<0.05),术后1周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周及1年随访时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周及1年随访时VAS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后路经皮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安全、有效,但不适用于椎体压缩严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ky骨膨胀复位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3月-2007年6月27例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27个椎体),均接受Sky-PKP治疗.患者术前摄站立正、侧位片、动力位片、CT、MRI,明确伤椎有开合征、真空征和流质聚集征象.比较术前、术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和后缘高度,后凸角度.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AS评分从术前7.8分下降至术后3.1分,ODI从术前65%下降至术后37%,椎体前缘高度术后较术前恢复4.6 mm,中线高度术后较术前恢复5.7 mm,椎体后缘高度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术后后凸角度比术前减小,平均矫正5.6°.结论 Sky-PKP是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如果伤椎有开合征、真空征和流质聚集征,适合采用Sky-PKP治疗,疗效满意.但穿刺难度较大,椎体高度和后凸矫正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和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并接受3种骨水泥成形术治疗的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3组,其中PVP组38例,PKP组30例,骨填充网袋组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手术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统计分析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结果患者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5±1.3)个月,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未见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及针道感染等。手术时间:PVP组(26.3±10.1)min,PKP组(46.1±15.6)min,骨填充网袋组(60.9±18.3)min;骨水泥注入量:PVP组(1.5±0.8)mL,PKP组(2.5±0.9)mL,骨填充网袋组(2.6±0.8)mL;骨水泥渗漏率:PVP组17/38(44.7%),PKP组7/30(23.3%);骨填充网袋组1/6;PKP组及骨填充网袋组的椎体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较PVP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与骨填充网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骨水泥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但PKP和骨填充网袋较PVP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Cobb角等方面更具优势,骨水泥渗漏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支架成形术(PS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10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PSP组与PKP组,每组各5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用量。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腰背部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局部Cobb角、压缩Cobb角。结果 PSP组、PKP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P组、PKP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根性疼痛、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均较术前增大,局部Cobb角、压缩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P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跨伤椎固定41例(跨伤椎组)与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经伤椎组伤椎复位率及Cobb角矫正度显著优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相比于术前均显著降低。而相比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患者上述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对颅脑损伤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其因素。方法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11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传统组)和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标准组),各5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MCP-1、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以及白细胞介素-2(IL-2),采用CT检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主要指标包含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以及脑血容量(CBV),检测患者蛋白代谢以及脑代谢情况,脑代谢包含: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脑氧摄取率(CEO2);蛋白代谢包含:转铁蛋白(TRE)、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结果术后1周,标准组MCP-1、hs-CRP、TNF-α、IL-2水平均低于传统组(P<0.05),IL-4水平高于传统组(P<0.05);标准组TIP、MTT低于传统组(P<0.05),CBF、CBV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4周,标准组TTP、MTT低于传统组(P<0.05),CBF、CBV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1周,标准组脑代谢(CEO2、 SVO2)、蛋白代谢(PA、TRE、RBP)均高于传统组(P<0.05),预后良好率高于传统组(P<0.05),预后不良率低于传统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年龄、损伤至接受手术时间、损伤部位、脑疝以及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50岁、损伤时间>24h、损伤部位为脑干或小脑、发生脑疝以及术后苏醒时间>7d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影响较小,可有效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改善代谢状态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弓根固定联合伊班膦酸钠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对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6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9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两组均采用椎弓根固定手术,研究组同时在术后1周给予伊班膦酸钠静脉滴注,2mg/次,1次/d,连续应用2d,每3个月进行1次。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前后血清ALP、TRACP-5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6、12个月时研究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分别为(5.06±0.82)、(3.67±0.40)、(1.77±0.2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94±1.07)、(4.53±0.61)、(2.41±0.19)分(P<0.05);术后3、6、12个月时研究组日本骨科协会胸腰椎治疗评估表(JOA)评分(16.45±2.12)、(10.57±1.74)、(4.47±1.0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8.40±2.37)、(13.68±1.81)、(6.69±1.20)分,P<0.05;研究组术后6、12个月时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4.06±1.77)°、(5.46±2.13)°显著小于对照组(5.29±1.71)°、(7.51±3.09)°,伤椎前缘和中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ALP及TRACP-5b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且术后研究组的血清ALP及TRACP-5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弓根固定联合伊班膦酸钠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骨生化指标尽早恢复,进而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胸腰椎功能的恢复,而且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5月—2015年12月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应用4种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5~62岁,平均33.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4例,重物压伤15例,自行车轮辐绞伤5例,摩托车排气管烫伤4例;创面缺损面积:3.0cm×5.0cm~13.0cm×28.0cm,切取皮瓣面积4.0cm×7.0cm~15.0cm×32.0cm。其中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8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2例,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10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8例。观察患者感觉功能情况。结果 48例获随访10~35个月,平均22.5个月。39例皮瓣完全成活;8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愈合;1例皮瓣发生坏死,二次手术植皮。5例皮瓣臃肿,二期行修整术。6例吻合神经的皮瓣患者术后4~6个月感觉功能均完全恢复,其余42例患者感觉功能部分恢复。3例皮瓣修复术后足底局部溃疡形成,其余45例皮瓣质地柔软,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腓动脉外踝上穿支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疗效肯定,各具优缺点。应根据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部位、面积不同个性化选择合适术式,提高皮瓣存活率,恢复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功能成像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患者资料。依据化疗前后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疗效评价,将病例资料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pCR)和病理非完全缓解组(NpCR);对比分析两组免疫组化差异及化疗前后MRI检查指标数值变化的差异,以病理反应性标准分组为金标准,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对NAC疗效的预测效能;最后应用相关分析结果建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logistP。结果38例中pCR13例,NpCR25例。两组免疫组化参数(ER/PR、HER-2、ki-67)及分子分型、ΔAD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前后两组ΔD%、ΔV%、ΔS%、ΔSmax%、ΔT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D%、ΔV%、ΔS%、ΔSmax%、ΔTIC的AUC分别为0.748、0.822、0.708、0.828、0.700,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69/0.68、0.846/0.72、0.538/0.84、0.769/0.80、0.692/0.64,其logistP与病理组织学疗效的AUC为0.846(95%CI0.708~0.984)。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动态增强MRI参数变化能预测NAC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前瞻性探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采用PET/CT确定的同步放化疗中晚期食道癌原发肿瘤代谢体积(PTMV)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2年9月~2017年6月38例中晚期食道癌行放化疗患者,在治疗前、放疗后第3~4周、治疗后第6周行PET/CT检查。利用ROC寻找治疗前、中和治疗后PTMV的变化的最佳界值,将其分为高、低值组。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9.1个月(95%CI为8.1~30.1),1、2、3年OS率分别为63.2%、47.4%和31.6%。pre-PTMV、mid-PTMV、Post-PTMV、ΔPTMV和ΔPTMV2的阈值分别为80.68(cm^3)、58.75(cm^3)、53.90(cm^3)、-35.02%和-13.65%。但只有治疗后PTMV比治疗中PTMV缩小体积在13.65%者有较高的总生存率,而根据其余各项阈值进行分组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对于行CRT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治疗前、中和后PTMV的绝对值以及治疗后PTMV/治疗前PTMV的变化率与患者的预后无关,治疗后PTMV/治疗期间PTMV的变化率对判断食道癌的预后总生存期相关,这一指标可为食道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移位性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福州总医院附属九五医院骨一科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移位性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33例;年龄61~81岁,平均71. 7岁。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度、握力、腕部疼痛情况(VAS评分)以及腕关节功能(采用改良McBride评分系统评定)等。结果 44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44. 9±11. 7) min;至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时,相对于健侧腕,患侧背伸(96. 7±4. 3)%、掌屈(91. 8±7. 8)%、旋前(98. 7±2. 3)%、旋后(94. 5±4. 1)%、桡偏(98. 5±2. 3)%、尺偏(91. 2±3. 8)%、握力(91. 5±4. 4)%。所有患者在休息时腕部无疼痛,活动时VAS评分为(0. 5±0. 3)分;改良McBride评分为(1. 8±0. 7)分,优良率100%。无一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感染、肌腱激惹或断裂、腕管综合征以及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但有3例出现短暂的桡神经浅支分布区感觉异常(均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结论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移位性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股骨近端长段粉碎性骨折采用第三代Gamma钉治疗的效果及对尖顶距的影响。方法安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7年5月收治81例青年股骨近端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43例患者通过第三代Gamma钉治疗(研究组),38例患者予以动力髋螺钉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3~41岁,平均31. 25岁;骨折原因:道路交通伤21例,高处坠落伤11例,摔伤9例,其他2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2~41岁,平均31. 22岁;骨折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10例,摔伤6例,其他3例。对比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尖顶距。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65%,低于对照组的21.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尖顶距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第三代Gamma钉治疗青年股骨近端长段粉碎性骨折并发症少,可促进骨折愈合,且髋关节功能预后及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在腹部创伤性肝脏破裂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17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治疗疑似肝破裂患者6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3例;年龄16~64岁,平均45. 0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19h,平均5h。均行增强CT和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探查确诊肝破裂患者57例;超声诊断肝破裂灵敏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 98%和92. 19%,明显高于CT检查(分别为78. 95%和76. 56%,P <0. 05);超声和CT诊断肝破裂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T肝破裂分型与手术分型Kappa值为0. 437(P=0. 000);超声肝破裂分型与手术分型Kappa值为0. 765(P=0. 000);超声肝破裂分型正确率82. 81%,明显高于CT分型(57. 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2)。结论超声检测在腹部创伤性肝脏破裂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检查快捷、简单、准确率高,同时其损伤程度分级诊断较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与蔗糖铁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围术期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6月—2017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行初次THA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给予rhEPO 10 000IU/d皮下注射,术前3d至术后7d连续应用,根据Ganzoni公式及预估手术失血量计算缺铁量,按需补铁。对照组未予以上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围术期输血率、总输血量、平均输血量、Hb水平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围术期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变化及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过敏及发热]。结果治疗组术后有2例(3.7%)接受输血治疗,对照组术后有9例(16.7%)接受输血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输血量(0.05±0.24)U与对照组平均输血量(0.28±0.64)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1、3、6、9d Hb水平、Hct、Ret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PE、DVT及与使用rhEPO与蔗糖铁有关的过敏反应;治疗组术后发热2例,对照组发热3例,给予对症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THA围术期联合rhEPO与蔗糖铁(按需补铁)可增加患者围术期红细胞储备,提高患者造血潜能,从而显著改善患者围术期贫血状态,降低患者围术期输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