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结肠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文献报道炎症介质的释放、氧自由基的损伤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马齿苋又名马舌菜或马齿菜,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全草。其性味酸寒,入心、归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清肠止痢、凉血止血的功能,素有“天然抗菌素”之称。本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大鼠UC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48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英夫利西单抗低、中、高剂量组、美沙拉秦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UC模型,英夫利西单抗低剂量给予2.5mg/kg,中剂量给予5mg/kg,高剂量给予10mg/kg,皮下注射,第1、7日给药,美沙拉秦组给予100mg/kg,每日给药。造模两周后,眼球取血1.5mL,ELISA检测各组大鼠TNF—α、IL-8。结果uC模型大鼠TNF-α、IL-8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英夫利西单抗对UC模型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肋软骨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45例,女3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0岁,平均38岁,左侧第2肋56例,第3肋7例,第4肋2例,右侧第2肋9例,第3肋1例,发病时间5d至6个月。全部病例均符合本病的诊断标准。但有的病例可见到类似肉芽肿的病理,软骨外膜增厚,软... 相似文献
4.
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动物模型的制作 ,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等各方面应等同于人类UC ,与人类UC有共同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及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事实上 ,由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很难制作出这样理想的动物模型。在应用中药治疗UC的研究中 ,我们参照文献[1,2 ] 选用了较为可靠的化学物三硝基苯磺酸复制出类似人UC发病机制的大鼠UC模型。1 材 料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大鼠 ,雌雄兼用 ,体重 2 0 0~ 2 4 0g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 主要仪器 :高速组织…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内外科治疗均不理想.柳氮磺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um,SASP)目前仍是治疗UC的主要药物,但其疗程长,副反应多,停药后易复发.近年,中医治疗UC,由于其副作用小而有了很大进展.本研究以柳氮磺胺吡啶作对照,应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UC大鼠,观察了其对UC大鼠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竭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免疫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竭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IL-4、IL-8和IL-10水平的影响,探讨血竭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用TNB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血竭小剂量组、血竭中剂量组和血竭大剂量组.3d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连续10天.观察黏膜损伤诊断指教(CMDI)变化并测定各组大鼠血清IL-4、IL-8、IL-10水平.结果:治疗后模型对照组大鼠CMDI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血竭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大鼠CMDI水平(P<0.01或P<0.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竭各剂量组IL-4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01);IL-8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血竭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05或P<0.001).与SAsP对照组比较,血竭小剂量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竭通过调节IL-4、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而调控炎症水平,可能是该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致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每组12只。模型组用0.5 ml含20 mg TNBS的30%乙醇灌肠制备UC大鼠模型,对照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0.5 ml灌肠。检测UC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造模后1周、3周、7周模型组大鼠外周血IgA、造模1周和3周IgG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造模1周时表达最高,3周时已有下降,7周时与1周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gM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补体C3和红细胞表面C3b受体在3个时间段及造模后1周与3周C4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说明UC大鼠存在免疫功能亢进,导致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肠黏膜沉积,进而引发肠黏膜局部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8.
椿皮治疗实验性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椿皮治疗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方法:建立大鼠脾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灌服椿皮浸液,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椿皮使该模型脾虚症状减轻,大鼠体重恢复,结肠溃疡和水肿面积减少。结论:椿皮有明显的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其作用与棒皮的治疗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两种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与免疫复合法介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免疫复合法(Ⅰ组)、TNBS/乙醇(Ⅱ组)、乙醇对照(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Ⅳ组).Ⅰ组先间隔2周给予兔肠黏膜制备的抗原乳化液(含抗原8 mg)免疫2次.4组均于禁食24h后用0.65ml不同液体灌肠:Ⅰ、Ⅱ组均为100mg TNBS/kg 50%~醇;Ⅲ组为50%乙醇;Ⅳ组为生理盐水.造模后第1、21d,第8周、12周处死大鼠,观察大体病灶及光镜下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Ⅰ、Ⅱ组均出现糜烂、溃疡等典型UC结肠病变,Ⅰ组还伴有末段回肠病变;Ⅰ组的病变可维持8周,Ⅱ组病变3周后趋向愈合.Ⅲ组病变仅黏膜充血水肿和少量糜烂或浅表溃疡,第21d痊愈.Ⅳ组未见组织损伤.结论:免疫复合法重复性好,病变更类似人UC,持续时间长,是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肠安冲剂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肠安冲剂(主药:生黄芪,杭白菊,徐长卿,煨木香,红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S)的机理,将40只大鼠分成,A,B,C,D4组,并对后3组用细胞免疫(TNBS/乙醇)法制成UC模型,自造模次日起分别给予不同方法治疗:A,B,组不予治疗,仅以2ml生理盐水灌胃,C组2ml固本益肠片水溶液(药物含量0.512g/ml)灌胃,D以2ml肠安冲剂水溶液(药物含量lg/ml)灌胃,每日1次,10d后观察疗效,结果:A组各项指标均无变化。B组体重明显减轻,大便镒数增多并成血性,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SOD活力下降,MDA含量增高,镜检见结肠有多个溃疡面和出血点(与A组比较,P<0.05-0.01),C组和D组大鼠的各种症状明显减轻,T淋巴细胞亚群趋以正常,抗氧化能力提高,镜检结肠溃疡与出血点减少,且D组优于C组(P<0.01)。 相似文献
11.
抗溃结复发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溃结复发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UC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两治疗组急性期损伤减轻,但中药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表现为重;中期、缓解期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破坏减轻,中药治疗组修复加快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西药物对局部黏膜均有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在急性期西药抑制损伤方面优于中药,在中期和缓解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修复方面中药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抗溃结复发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形态的影响。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UC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两治疗组急性期损伤减轻,但中药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表现为重;中期、缓解期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体破坏减轻,中药治疗组修复加快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西药物对局部黏膜均有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在急性期西药抑制损伤方面优于中药,在中期和缓解期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修复方面中药优于西药。 相似文献
13.
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8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分别以健脾益气、化湿利浊、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为基本方旨,按辨证分型加味,口服及灌肠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8例。结果痊愈48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达89.4%。结论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为的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肠""滞下"等范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辨证论治,可将其分为5个证型: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和脾肾阳虚证,给予相应方剂予以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8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和对照组(美沙拉嗪),观察两组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及在0、6、12个月疾病活动指数、内镜和病理评分。结果:两组在0、6、12个月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Sour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内镜和病理评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与美沙拉嗪在临床随访1年中具有相同的预防复发的效果,合并使用益生菌和美沙拉嗪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文献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研究质量,为进一步总结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证治规律奠定基础。方法:检索1989-2010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的中医内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文献。依据国际Cochrane作网Cochrane手册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获得242篇纳入文献。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资料证据级别较低;中医辨证论治欠规范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愈疡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肠,治疗组给予中药灌肠,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肠,共14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的改变,疾病活动指数;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血清中异硫氢酸荧光素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中异硫氢酸荧光素葡聚糖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愈疡方有助于维持溃疡性结肠炎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从而降低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改善炎症造成的组织损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黏膜屏障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诱导加化学刺激复合法制作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模型组(UC组)和粉防己碱治疗组(TET组)。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肉眼观察肠黏膜的病变并按损伤程度积分,光镜下评价黏膜损伤指数。结果TET组组织损伤积分为3.3±0.6,明显少于UC组(P〈0.01);光镜下,TET组病理损伤指数为9.7±0.5,明显少于UC组(P〈0.01);TET组血清样本中TNF-α和IL-6的含量分别为1 086.53±112.55 ng·L^-1和292.91±26.76 ng·L^-1,均明显低于UC组(P〈0.01)。结论粉防己碱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清TNF-α和IL-6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研究质量,为进一步总结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证治规律奠定基础。方法:检索1989—2010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的中医内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文献,依据国际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手册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获得242篇纳入文献。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资料证据级别较低;中医辨证论治欠规范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FA安肠液保留灌肠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75例分为 :FA安肠液组38例 ,采用FA安肠液 15 0ml睡前保留灌肠 ,每日 1次 ,疗程 4周 ;激素组 37例 ,用强的松龙 10 0mg、庆大霉素 16万U加生理盐水 15 0ml睡前保留灌肠 ,每日 1次 ,疗程 4周 ,两组均配合全身治疗 ,肌注胸腺肽。结果 总有效率FA安肠液组 92 % ,激素组 6 8%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复发率FA安肠液组 2 0 % ,激素组 40 % ,P <0 .0 1。结论 FA安肠液组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激素保留灌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