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守城  孙艳丽 《现代医学》2006,34(6):431-432
目的 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至2003年在本院治疗的76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致肝损害的药物共涉及12类,其中抗生素占首位(56.6%),其次为神经精神病类7.8%、降脂类(7.8%)及心血管药类(6.6%).结论 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程继海 《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783-4784
药物性肝损害又称药物性肝病,是指临床上应用相关药物冶疗某种疾病时产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肝脏损害,多发生在甩药前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亦可使原有肝脏疾病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加重。常在用药2周~8周内出现,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从无症状到出现明显的消化道反应、黄疸、瘙痒,个别呈重症表现,甚至出现肝衰竭症状。但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多采用排除法诊断,仔细询问患者的服药史和服药剂量最为重要,如不仔细询问用药史,常被误诊。本文回顾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10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多见,有数百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到目前为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时有暴发性肝炎发生,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及巨大的经济负担。我们对1996~2005年,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患者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96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根据病人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草药占27.0%、抗结核药物占19.8%、抗感染药物占8.3%。多数患者服药2—8周后出现肝损害。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与使用药物种类、服药时间、联合用药、个体疾病状况等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6.
秦树森  覃东 《中外医疗》2010,29(19):31-31
目的探讨并归纳药物性肝炎的机理及易导致肝损的药物。方法对78例药物性肝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为最常见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为23例(29.5%);其次为抗生素17例(21.8%),主要为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抗真菌药;第3位是中草药15例(19.2%)。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病,在治疗疾病时,要熟知所用药物的性能,及时、严密观察其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例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在住院治疗中出现急性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原因。方法:通过实验室数据检查、患者的症状调整药物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该患者出现急性肝损害与所用的多种药物具有相关性。结论:临床药师应该重视应用各种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的监护与指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92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 根据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综合判断.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住院肝病患者的9.8%;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6.7%),其次为中药(23.9%);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7.3%),2周内者次之(27.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3%),其中4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3%),其次为黄疸(57.5%);临床治愈60例(65.2%),好转29例(31.6%),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3例(3.3%).结论 临床许多药物都可致药物性肝损害,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3.9%,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36例阿司匹林哮喘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阿司匹林哮喘(AIA)的流行情况、诱发原因及诊治特点.方法 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的30篇AIA相关文献中的共36例AI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国AIA的诱发药物主要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丁苯丙酸(芬必得、布洛芬),诱发AIA的情况少见的药物为醋氨酚(扑热息痛、百服宁、泰诺)、甲氧萘丙酸(萘普生)、双氯芬酸.部分合并有鼻部疾病,占已明确是否患有鼻部疾病的28.6%( 8/28).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尤以40岁以上多见(72.2%,26/36);女性病例(17例,47.22%)与男性病例(19例,52.78%)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A发作间隔时间以60 min以内居多(71.4%,20/28),>120 min的为28.6%(8/28).主要给药途径为口服(83.3%,30/36),药物给药途径及方式与AIA间隔时间无明显关联.结论 我国AIA发病主要原因为患者和医生对非处方非甾体类抗炎药认识不足,随意使用增加了AIA的发生.预防AIA发生最重要的就是避免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如临床必须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且无禁忌证,建议使用甲氧萘丙酸(萘普生)和双氯芬酸.临床使用NSAIDs时应至少在60 min内密切关注病人呼吸变化的症状及体征,一旦发现AIA发生,应及时处理,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成致死型AIA.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目前肝损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近年来以临床常用肝毒性药物建立实验性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机理、途径、优缺点进行了评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祛瘀缩宫汤防治药流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门诊自愿接受药物流产且符合药物流产适应证而无禁忌证的早孕妇女 7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6例 ,对照组 36例 ,采用相同的服药方法和剂量进行药物流产 ,在胚胎组织排出后 ,治疗组连服去瘀缩宫汤每日 1剂 ,共 5d ;对照组口服安络血 5mg、止血敏 0 5g,tid ,共5d。结果 :治疗组在出血时间 ,出血量等方面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药物流产后服用祛瘀缩宫汤 ,可缩短出血时间 ,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14.
李剑  李优军 《中国病案》2006,7(11):F0003-F0004
药物性肝炎(DruginducedHepatitis)是指由于药物或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目前至少有600余种药物可以引起肝炎。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本文分析28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作者采用Setdinger技术,经肝动脉插管灌注5-Fu、ADM、MMC、PDD治疗晚期肝癌67例。全部患者症状改善、疼痛减轻或消除;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AFP,r-GT有不同程度下降。本组CR8.9%,PR23.8%,S38.8%。生存3个月以上者97%,半年以上43.7%,一年生存率为27%,副作用轻微,不失为治疗晚期肝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美托洛尔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心律失常相关指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0.0%,与对照组的6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室性早搏数(956.7±360.7)VS (1833.0±535.8)次、房性早搏数(125.0±43.6)VS(353.8±175.9)次及交界性早搏数(152.7±57.5)VS(431.2±162.5)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性胸水发生率为10.4%,其中位于右侧者82.4%,双侧者13.2%,左侧者4.4%。胸水性质多为漏出液。经治疗后胸水消退者35例,减少者11例,无变化或增加者22例,其中死于并发症16例(23.5%)。死因中肝肾综合征5例,肝性脑病5例,消化道出血3例,腹腔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1例。结论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较常见,且多为右侧,其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95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分析探讨95例中药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95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临床表现、相关的药品及剂型、发生时间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结果:诱发不良反应的中药品种较多,主要为注射剂;年龄分布以老年人居多。结论: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多普勒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对蒽环类药物早期心脏毒性进行评估。方法30例在江北人民医院化疗的肿瘤患者,所用化疗方案以表阿霉素(Epi)为主,表阿霉素总累计量(450±75)mg/m^2,每个疗程治疗前进行组织多普勒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0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IVSTd、LVP.WTd),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早期速度E、晚期速度A及两者比值E/A);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量二尖瓣环上左室侧壁及后间隔两个位点的峰值速度(收缩期峰值Vs、收缩期加速度a,舒张期峰值Ve)。结果与第一次治疗前对比,常规超声指标LVDd、LVDs、IVSTd、LVPWTd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在累积量达到450mg/m^2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0.1±7.3与68.0±9.0,P〈0.05)。舒张期指标E/A在累积量达到375mg/m^2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71±0.14与1.20±0.21,P〈0.05)。利用组织多普勒QTVI技术检测对比发现,收缩期指标Vs、a在累积量达300mg/m^2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70±1.07)cm/s与(7.84±1.10)cm/s、(132±14)cm/s^2与(219±31)cm/s^2,P〈0.05],舒张期指标Ve在累积量达到225mg/m^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86±1.04)cm/s与(8.74±1.32)cm/s,P〈0.05]。结论在监测表阿霉素心脏毒性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较常规超声心动图能较早期和较敏感发现心脏损害,且舒张功能的损害早于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黄修伙 《黑龙江医学》2012,36(6):436-438
目的探讨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治疗抗结核药肝损害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原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基础,在强化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结核病患者78例,停用吡嗪酰胺后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150 mg/d;观察组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S治疗,120 mg/d,并分别在第1、2、3周后比较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监测血钾水平,观察有无水肿和高血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强化抗结核后发现,肝功能损害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保肝治疗前,肝功能指标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第1、2、3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第2~3周ALT下降,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各时间段两组间ALT下降速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低血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现水肿、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加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对抗结核药肝功能损害疗效确切,在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比较中显出一定的优势,但易出现低血钾、水钠潴留或高血压及原高血压加重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