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接触混苯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结构的影响.[方法]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对78名混苯作业工人(接触组)和78名食品加工厂工人(对照组)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姊妹染色单体互换、微核率进行测定.[结果]接触组染色体畸变、总畸变率及细胞畸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畸变类型以染色体裂隙和断裂为主,而两者的非整体检出率、姊妹染色体单体互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无论是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发现,饮酒可能增加混苯的吸收,进而增加对混苯接触者的遗传毒性.[结论]职业性混苯接触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2.
长期职业性接触混苯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长期低浓度接触混苯工人的遗传毒性,对78名本作业工人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姊妹染色单体互换、微核率等进行分析,发现接触组染色体各型畸变、总畸变率及细胞畸变率均高于对照组,畸变类型以染色体裂少断鲜明为主,而两者的非整倍体检出率,姊妹染色单体互换差别均无显著意义。接触组与对照组无论是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混苯接触组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饮酒可能增加苯的吸收,进而增另对苯接触者的遗传  相似文献   

3.
苯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苯接触对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 以个体采样器测定苯浓度 ,以非分带染色的方法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结果 苯接触组的数目畸变细胞率 [13 0 0 %(2 5 0 %~ 2 1 0 0 % ) ]高于对照组 (10 5 0 % (3 5 0 %~ 18 0 0 % ) ) (P <0 0 5 ) ,畸变细胞率 (不包括裂隙 ) [14 5 0 %(5 0 0 %~ 2 3 5 0 % ) ]高于对照组 [11 75 (3 5 0~ 18 0 0 ) ](P <0 0 5 ) ;超二倍体细胞率、数目畸变细胞率和畸变细胞率 (不包括裂隙 )与 8h TWA之间的剂量 效应关系的趋势检验的P值分别为 0 0 0 0 8、0 374 1和 0 2 816 ,与累积接苯浓度之间的剂量 效应关系的趋势检验的P值分别为 0 0 0 0 9、0 0 376和 0 0 4 86 ;苯接触组工人的未成熟着丝粒分离细胞率 [1 75 % (0~ 19 5 0 % ) ]与对照组 [1 0 0 % (0~ 15 0 0 % ) ]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苯接触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增加 ,且呈剂量 -效应关系 ;苯接触是否诱发未成熟着丝粒分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苯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苯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水平,以及接苯工人的工种、工龄等对结构畸变细胞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130名接触苯作业工人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并抽取每人外周静脉血0.5 ml,加入含有植物血凝素和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中培养52~54 h,终止培养4~6 h前加入秋水仙素.收获细胞,染色,用自来水、单蒸水冲洗,干后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以非分带染色的方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种类和异常率.结果 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畸变异常人数在包括裂隙时有40人,在不包括裂隙时有2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1.7%与16.9%.在分析不同工种、性别、工龄、饮酒、吸烟、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对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时,无论包括不包括裂隙这种畸变种类,工种是其影响因素.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主要是单体裂隙31.77%、单体缺失30.75%和断裂25.41%.没有发现上龄、性别、饮酒、吸烟和防护知识对染色体畸变率有明显影响.结论 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异常率在包括裂隙时为31.7%,在不包括裂隙时为16.9%.油漆工人的染色体畸变异常率高于其他苯作业工人.  相似文献   

5.
当前接触微波的人员日益增多,如广播、电视、通信、雷达等作业,微波灶等的利用,使直接接触微波的人员越来越多。微波辐射对人体健康可产生影响或危害报道甚多,但它对人的遗传物质影响或危害的研究报道不多,说明了这一问题还未被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职业有害因素铅、砷、苯等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 采集正常人外周血进行染毒试验,分析染色体畸变细胞率。结果 高浓度染铅与染砷,其染色体畸变类型有明显差异。结论 染色体畸变类型的改变与接毒因素及接毒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接苯工人外周血染色体损伤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苯的遗传损伤 ,用G分带技术 (5 0中期分裂相 人 )和常规染色体分析 (10 0中期分裂相 人 )研究了职业接触苯工人 (4 2 )和正常对照组工人 (4 2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苯组畸变细胞数明显增加 (P <0 0 5 ) ,42和 43条染色体分别呈明显差异 (P <0 0 5 )和非常明显差异 (P <0 0 0 1) ;四倍体占接苯组超二倍体总数的 82 43% ,亚二倍体频数≤ 10 2 3mg m3 (2 0人 )和 >10 2 3mg m3 (2 2人 )组分别呈明显和非常明显升高 ,苯组男性四倍体呈非常明显升高 (P <0 0 1) ,而女性 42和 43条染色体依次显示明显 (P <0 0 5 )和非常明显差异 (P <0 0 1)。苯组和对照组结构畸变细胞数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接苯组男性结构畸变细胞数明显升高 (P <0 0 5 )。结构畸变类型主要是单体裂隙、单体断裂和缺失。与对照组相比苯组主要集中在 2号染色体长臂 (5例细胞畸变 )和 10号长臂 (3例缺失 ) ,表明该部位可能存在脆弱位点。结果提示 ,长期接苯工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有明显损伤 ,男性比女性敏感 ;数目畸变以亚二倍体和四倍体为主 ,并呈剂量 -效应关系 ,结构畸变以缺失、单体断裂为主并均发生在长臂上  相似文献   

8.
三氯乙烯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CE)对接触工人有否致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作用.方法选接触TCE工人32名,另选对照工人30名.用人外周血体外培养法检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CA)率,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车间空气中TCE浓度和分光光度吡啶法测定尿中三氯乙酸(TCA)含量.结果车间空气中TCE浓度分别为41.2mg/m3和83.1mg/m3,均超过国家最高容许浓度,接触组尿中TCA含量为对照组的81.5倍,并与个体接触TCE浓度成正相关(r=0.761,P<0.001);接触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CA率(1.15±0.84)%与对照组CA率(1.06±0.7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未见接触TCE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接触人群尿中TCA含量随接触TCE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有较好的相关,提示暴露者尿中TCA含量能反映TCE的接触水平.  相似文献   

9.
氯乙烯是一种化学诱变剂,目前已被列为一种新的致癌物质。我们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对接触氯乙烯工人进行观察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氯乙烯的毒理作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接触氟化物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磷肥厂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进行了研究.该磷肥生产车间的空气污染物主要为氟化物(氟化氢和四氟化硅),其次还有少量的氨和二氧化硫。研究结果表明,磷肥厂工人染色体畸变率和细胞畸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工人组和对照组严重的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环、易位和双着丝粒体)的平均频率分别为0.91%和0.24%,差异非常显著(P<0.01)。这意味着,磷肥厂空气污染物含有人类细胞染色体断裂剂和基因毒性因子,可引起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应加强劳动卫生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短期苯暴露对工人外周血象及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期苯暴露对鞋厂工人外周血象及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损伤。[方法]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检查203名苯暴露工人(暴露组)与当地未暴露苯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178名健康工人(对照组)的血常规指标。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试验结果评价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结果]暴露组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HC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活力(RDW)降低的阳性率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21、21.37、18.02、22.17、36.59、41.23,P均〈0.01;将暴露组按接苯工龄分为≤8个月、9~15个月和16~24个月3组,中性粒细胞(GRAN)减少的阳性率随着工龄的增长而有增高的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47,P〈0.05);进一步按性别分类,发现暴露组女工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PLT、血红蛋白含量(HGB)、RDW异常率明显高于男工,矿值分别为21.04、36.26、6.94、71.62、12.91,P均〈0.01。暴露组CBMN率[(2.98±1.49)‰]明显高于对照组[(0.39±0.72)‰],P〈0.001。[结论]短期苯暴露对作业工人的血液系统及染色体损伤有一定影响,并且上述指标的改变早于白细胞的异常,在职业性苯中毒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长期低浓度苯接触的遗传损伤作用。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和评价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对苯接触组116 人和对照组62 人进行血常规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以及微核率检测。 [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苯浓度为〈0.033~1.898 mg/m3,低于我国苯职业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6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10 mg/m3)]。苯接触组白细胞计数为(4.70±1.02)×109/L,低于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6.58±1.6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与苯接触工龄呈负相关(r=-0.993,P 〈 0.01);苯接触组和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0.58±0.88)%和(0.13±0.42)%,微核率分别为(4.03±3.31)‰和(2.00±2.00)‰,该两项指标在苯接触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均与苯接触工龄呈正相关(r=0.289、0.616,P 〈 0.01),与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06、-0.645,P 〈 0.01)。 [结论] 长期低浓度苯接触可造成细胞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地方性砷中毒对患者远期致突变、致癌效应。方法 采用常规微量全血培养法对 112名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及对照区 88名居民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检测。结果 病例组染色体畸变率 (1.0 770‰±0 .195 3% )高于对照组 (0 .42 86‰± 0 .12 41% ) ,P<0 .0 1。病例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0 .85 47‰± 0 .0 5 6 7‰ )高于对照组 (0 .392 8‰± 0 .0 36 8‰ ) ,P<0 .0 1) ;病例组轻度及中度患者的微核率 (0 .6 6 6 7‰± 0 .0 44 2‰ ,1.5 333‰± 0 .0 2 5 5‰ )均高于对照组 (0 .392 8‰± 0 .0 36 8‰ ,P<0 .0 5 ;P<0 .0 0 1;轻度组的微核率低于中度组 (P<0 .0 1)。结论 地方性砷中毒可引起人类染色体的损伤 ,存在远期致突变、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甲醛对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甲醛对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损伤水平。方法选择65名甲醛暴露工人和非甲醛暴露工人7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纤维素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析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和DNA断裂损伤。结果暴露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DNA断裂损伤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有随工龄、暴露浓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但甲醛浓度为0.5mg/m^3~3.11mg/m^3时,DNA断裂损伤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醛暴露可导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DNA断裂损伤明显增高,DNA断裂可望成为暴露人群的早期效应标志物和致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放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血象变化的关系,为研究辐射损伤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在对唐山市放射线工作人员全面体检的基础上,选择从事放射线工作且工龄>1年的染色体异常者(凡出现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无着丝粒断片和微小体,且细胞畸变率≥0.5%者均视为染色体异常)240名作为异常组;参加体检人员中所有未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放射线工作者937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血象检测结果。血象[白细胞(WBC)、单核细胞(WSC)、红细胞(RBC)、血小板(Pt)和血红蛋白(Hb)]检查采用常规法(以健康成人正常值为依据,确定研究对象的血象是否异常,计算异常率),染色体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采用SAS8.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异常组WBC均值(5.525×10~9/L)低于对照组(6.059×10~9/L),而WSC均值(0.367×10~9/L)高于对照组(0.340×109/L),均P<0.05;异常组WBC异常率(6.7%)高于对照组(2.5%),差异有显著性(P<0.05)。染色体畸变率与WSC计数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发生染色体畸变的放射线工作人员,WBC异常率增加,造血系统损伤更严重;染色体畸变率与外周血象指标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职业性镍接触对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以及染色体损伤作用。[方法]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选取某钢铁企业男性炼钢工、轧钢工及钢渣处理工共231人作为镍接触组,同时选择该企业的男性水泵工75人为对照组。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检测各组淋巴细胞的微核率;采用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检测尿中镍的含量。[结果]不同镍接触组细胞微核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尿镍含量呈正相关性(r=0.971,P〈0.05);不同工龄组细胞微核率分别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工龄与细胞微核率和尿镍含量均呈正相关性(r微核率=0.923,P〈0.05;r尿镍=0.915,P〈0.05);不同镍接触组尿镍含量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尿镍含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除工龄“0年~”和“6年~”组以外,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性镍接触使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增加.对染色体有捐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现场调查、临床体检和实验测定的“班前”呼出苯浓度与接触苯浓度之比和高、中、低苯浓度接触者的呼出苯的毒物动力学观察结果,结合工人体检的健康状况和其它生物学监测指标间的关系,并参照国外制订呼出苯生物阈限值的文献报道;根据我国现行苯的最高容许浓度(40mg/m~3),建议职业性苯接触者“班前”末端呼出气中苯的生物接触限值为0.40μg/L(0.12p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