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颈椎运动范围及临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2005/2009)关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随访、对照实验,检索词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生物力学".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有21项实验46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分析结果显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脊髓功能JOA评分较置换前明显升高.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而且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未增加临近节段的关节活动范围和应力负荷,阻止或降低了临近节段的退变及颈椎活动范围减小的发生率,随访时影像学均未见假体移位、脱落、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使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颈椎稳定性好,置换后对邻近节段影响较小,阻止了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是颈椎病治疗方面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但Fh于其临床应用时间短,其潜在的异位骨化、假体下沉、脱出等问题题仍有待于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尚未见双节段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测量研究.目的:观察轴向载荷对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以期为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于2006-01/02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鲜人体尸体颈椎标本11具,节段包括C_3T_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方法:取11具新鲜完整的成人下颈段标本,分别制成C_(4~5),C_(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置换、椎间融合3个模型组,在标本上施加轴向分级载荷,将微型阻电式压力传感器置入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组于25,50,75,100,125和150 N载荷下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在轴向加载下,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而增大.C_(4~5),C_(5~6)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下位置换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_(4~5),C_(5~6)椎间融合组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椎间盘完整组相比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显著增高(P<0.05).结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置换下位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完整标本相近,提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能够重建颈椎生物力学性能.颈椎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可能是多节段颈椎融合后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或退行性变加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作为颈椎疾病治疗的全新方法,正逐渐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其使用的植入器械——人工颈椎间盘还需更深入研发及验证。目的:综述了现有人工颈椎间盘产品的结构、材料及体外生物力学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状态进行展望。方法:以“artmciaIcen,icaIdisc,prothesis,structure,materiaI,biomechanicalstud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结构,材料,生物力学”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人工颈椎间盘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及体外生物力学评估相关工作,主要整理近5年来有关研究,排除重复性工作,重点对36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现有人工颈椎间盘产品主要采用金属-聚合物(MOP)结构,以半限制型和非限制型居多,尺寸系列已较完善,且全为进口产品。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人工颈椎间盘在新结构设计、面向种群设计和材料改进3个方向有重大发展空间,材料改进可以从终板材料、髓核材料、表面喷涂材料几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4.
背景:相邻近节段病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的一种长期并发症,在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大、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盘内压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际临床中,颈椎非融合与融合手术相比,是否能有效降低相邻近节段病的发生率,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融合和非融合治疗对相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Medline、PubMed、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中关于比较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修复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比两种修复方法对相邻近节段病的影响,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术后因相邻近节段病行二次手术。
  结果与结论:经过筛选,5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有160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因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85例,椎间盘置换817例。1066例患者完成了所有随访,总随访率为66.54%,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患者494例,椎间盘置换患者572例,共有68例因相邻近节段病接受了二次手术,总二次手术率为6.38%(68/1066),其中椎间盘置换后28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后40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5篇文献评价等级均为A级,且异质性较小(I2=14%)。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非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低于融合手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R=0.58,95%CI:0.35,0.96)。提示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近节段病的二次手术率高于非融合治疗,融合手术所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改变对相邻近节段病发生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 <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采用联合非融合及融合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但相关远期临床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目的:综述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内固定2种方式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2004年1月年至2014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美国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于前路融合、非融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植入物材料;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融合;非融合;进展;杂交;综述”。英文检索词为“implant material;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nterior;surgery/operation;fusion;non-fusion;research progress;hybrid;summary”。纳入35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固定方式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各具优势,从适应证来看,非融合固定方式相对局限。目前,融合固定仍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非融合固定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固定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但其有待于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Hybrid 固定可综合上述两者的优势,减压的同时减少了融合节段,尽可能的保留颈椎的活动度,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关于Hybrid固定的研究大多是回顾性研究,缺乏对照,总体随访时间短,需要进更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7.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方法:将6具新鲜人C2~ 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 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 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 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目前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手术方案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使用的增加和随访资料的不断丰富,一些不良结果开始暴露出来.近20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在国外和国内逐步推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报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颈椎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9-06),荷兰医学文摘(EMbase1966,2009-06),Cochrane 图书馆(2009年第2期)、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截止2009-06),CNKI(截止2009-06),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4.2.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2年再手术率颈椎间盘置换组低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手术满意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颈椎间盘置换组术后颈部功能异常指数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改善,术后SF-36评分改善显著优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手术节段运动幅度颈椎间盘置换组显著大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明显较颈椎间盘置换组增大.但上述结果可能存在各种偏倚,因此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颈椎前路术后,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术后邻近节段发生的各种病理变化。通过查阅大量国外相关文献,整理、综合、分析颈椎前路术后邻近节段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颈前路手术也从经典的自体髂骨取骨融合改良到单纯Cage植入融合再到前路植骨钉板固定融合手术,再到非融合技术邻近节段的退变是得到绝大多数的学者认同。融合术与目前非融合技术术式不同以及使用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也有不同,这也是术者在选择术式时除了临床疗效之外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而寻求理想的前路减压、植骨方法,促进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和植骨融合率的提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12期间的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章,检索词“Advance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bone transplantation fino materials of ceruicl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4—12期间的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章,检索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材料”,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文献,然后筛初非随机实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是随机对照实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5篇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的随机和非随机实验,18个试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67篇。资料综合:18个试验包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颈椎前路减压,使用不同植骨材料进行椎体间融合,并且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论:颈椎前路手术以成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主要方法,颈椎前路减压方法及植骨材料发展迅速,大量研究发现环锯减压、圆柱状自体植骨块植入技术,对于椎间盘切除患者,临床骨融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贺金亮  夏群 《中国临床康复》2011,(39):7371-7374
背景:颈椎在体运动学研究能够通过侵袭性或非侵袭性方法获取生理载荷下活体颈椎的活动特性,可为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目的:对目前有关颈椎在体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和各自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英文检索词为"Spine,cervical,invivomotion",中文检索词为"脊柱,颈椎,测量,活动度"。检索文献总计238篇,最终选取30篇作为综述文献。结果与结论:颈椎在体运动学研究可获取活体颈椎各个关节6个自由度(6DOF)的量化数据,对提高生理载荷下颈椎运动状况的认识水平,进一步了解颈椎退变的运动学特点,以及优化临床颈椎疾患的诊疗方案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为人工椎间关节及内固定器尤其是非融合内固定物的研制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数据。其主要通过X射线、CT、MRI、超声、电磁等方法实现,但目前仍缺乏颈椎各节段在体运动范围公认的数值,颈椎在体运动学研究仍需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脊柱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方案,非融合理念的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增添了新的活力.颈椎间盘置换的近期疗效稳定已获国内外学者认可,但是中期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并且该方案与融合手术相比在融合邻近节段退行性变问题上有无差异及其原因亦值得探讨.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颈椎间盘置换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4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28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根据Odom标准与JOA改善优良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及其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6%,颈椎间盘置换组为89%;根据Odom标准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3%,颈椎间盘置换组为9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有22例手术邻近节段出现退变,其中上位节段15例,下位节段7例,22例中有3例因出现临床症状再次手术;颈椎间盘置换组有2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上位节段与下位节段各1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提示两种方案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相当,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更低,颈前路减压融合后上位节段更易退变.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Several clinical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long-term adjacent-level effects of spinal fusion, due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motion loss at the fused segment. Non-fusion motion preservation devices are designed to eliminate or slow down such adverse effects. Therefore, appropriate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the adjacent-level effects in spine is important and timely. Although many biomechanical studies are available and have provided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adjacent-level effects, results have large variation and are conflicting, mostly due to the use of inappropriate and ill-defined methods. A new test method especially designed to study spinal adjacent-level effects is needed. METHODS: The proposed Hybrid method uses unconstrained pure moment to provide rotation-input for multi-directional testing. The new method has four steps: (1) Intact spine specimen with entire mobile region is used. The specimen is prepared to measure various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e.g., disc pressures, ligament strains, and facet loads. (2) Appropriate unconstrained pure moment is applied to the intact specimen and total range of motion is determined. (3) Unconstrained pure moment is applied to the spinal construct (specimen with an implant) until the total range of motion of the construct equals that of the intact. (4)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f the biomechanical parameters between the construct and intact quantifies the adjacent-level effects. FINDINGS: The uniqu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to study the adjacent level effects due to fusion and non-fusion devices, is that it applies the needed rotation-input to the spine specimen, using available methodology with minimal modification. INTERPRETAT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lacked appropriate and well-defined methodologies to evaluate spinal adjacent-level effects. The proposed method uses well-known methodology and yields high quality, and laboratory-independent results for the fusion and non-fusion devices.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生理状态下神经根会随肢体和脊柱运动而受到牵拉,但是病理状态下神经根出现牵拉损伤机制以及引起损伤后神经功能异常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综述不同状态下神经根牵拉损伤的原因,并从生物力学、病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层面分析影响神经功能的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至2012年Pubmed数据库有关神经根损伤研究和神经牵拉损伤研究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nerve root, nerve, stretch injury”,检索文献量总计391篇。纳入神经根解剖学研究和生物力学研究,神经根牵拉损伤后病理学研究和神经生理学研究,共44篇进入结果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四肢或脊柱的运动,神经根会承受一定的牵拉作用。而当发生病变或外伤后,引起神经根病理性牵拉出现神经功能异常的症状。神经根容易受牵拉作用的影响与其解剖和组织结构有关。牵拉的机械损伤机制包括外周机制(外周神经传导应力)和中枢机制(脊髓内容物发生位移)。病理学研究认为由于神经根内缺少淋巴系统,当损伤发生后,渗出的血清蛋白清除困难最终引起局部纤维化。纤维化会造成神经根缺血,影响神经功能并且使神经根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神经根损伤还会造成内部神经轴突发生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这也是引起损伤后神经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设计原理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作为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新选择,由于在消除患者疼痛的同时保留了腰椎原有的生物力学状态,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对于假体结构和材料设计尚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目的:对现有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结构和材料的设计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优化设计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为今后开发以及评估新的人工腰椎间盘假体提供指导。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包含人工腰椎间盘的结构设计、材料设计以及体内、体外生物力学评价的文章,排除观点重复和陈旧的文章,最后对46篇文献进行归纳与讨论。 结果与结论:人工腰椎间盘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对于假体的结构和生物材料的设计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改进,文章对现有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的运动保留设计、运动限制设计、即刻固定设计、基体材料、负重面材料、涂层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现有的体内、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对各种设计进行评价。最后结合最新的研究趋势,对腰椎间盘假体未来在结构仿生设计、材料改进、假体和辅助植入器械的优化设计等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谢鸿儒  王欢 《中国临床康复》2011,(35):6611-6614
背景:腰椎融合后,椎间植骨融合率低,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阐述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与腰椎前柱的关系,分析其组织结构及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后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CBM/CNKI(2000/2010)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5/2010)收录的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找出并分析其中与前柱结构及生物力学相关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腰椎前柱的完整性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对椎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在腰椎前路间盘切除及腰椎前柱爆裂骨折撑开内固定中,应该着重保护好椎体前柱结构及血运,尽量恢复腰椎前柱结构的完整性及稳定性,维持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以期达到理想的椎间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强  伍勰 《中国临床康复》2013,(17):3164-3173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严重的挑战着人体健康以及运动能力,对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有助于探究和预防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目的: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的生物力学因素进行阐述,探讨损伤的研究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的新进展.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1979至2011年相关文献,在英文标题和摘要中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injury”和“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biomechanics”等关键词检索,中文文献检索以“逆向动力学”为关键词,选择内容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落地与损伤的关系、损伤的预防等相关的文献.共纳入文献67篇.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的因素较为复杂,且各种因素相互交错.对不同损伤因素的影响程度的研究较为有限.但是损伤的生物力学因素可以较为直观的解释运动中损伤的原理机制.因而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为揭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本质原理和损伤的预防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应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对预防损伤尤其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代表的非融合技术不断改进,在重建受累节段间盘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使得术区节段颈椎结构显著接近天然生理系统所要求的动静态负荷应力分布,在保护退变节段椎间小关节及邻近节段颈椎结构功能及维持颈椎动态稳定性方面作用显著,表现出较节段融合技术明显的方法学优势。 目的:评价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与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间盘退变性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3例单节段退变的脊髓或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组(融合组)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治疗前后通过X射线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整体及目标间隙上下邻近椎间活动度的变化;随访期间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评估。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术后整体颈椎及邻近关节活动度较融合组有所改善;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融合组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除颈痛目测类比评分两组间有差异外,其余神经功能两组恢复情况相同。随访期间未见假体下沉、偏移及异位骨化现象。提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保持颈椎节段活动度,并对邻近节段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期随访可取得与融合手术相当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非融合技术在单节段颈椎病的中短期疗效优于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