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高龄患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但该患者群体骨量往往不佳,采用骨水泥或生物型股骨假体一直存在争论。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及生物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修复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6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治疗同类型患者30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换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0-44个月,两组骨水泥或生物型假体置换后效果均满意,置换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型假体组手术时间更短(P<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关节松动、下沉、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表明对于骨量不佳的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半髋置换能取得与骨水泥型半髋置换同样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任鹏  李长德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2):1281-1282
目的:分析比较内固定、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种方法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新鲜有移位股骨颈骨折的90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内固定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统计3组患者住院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功能练习时间等围手术期情况,,并分析比较3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侧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的优良率。结果:3种治疗方法在疼痛率及住院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人工半髋关节及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明显好于空心钉内固定手术。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具有骨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大量增加,而75岁以上患者选择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式仍有较大争议,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对增加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置换后并发症、减少翻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对75岁以上患者行髋关节置换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二者间优劣,试图寻找更加准确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纳入171例全髋(观察组)和半髋(对照组)关节置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51例、对照组120例。通过对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后并发症、置换后住院日、置换后1周、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方面来比较二者差异。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经过3-39个月(平均23个月)随访,二者在置换前基础疾病、平均年龄、置换后住院日、置换后并发症及置换后1周Harris评分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假体置入后3个月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方面,观察组效果优于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达到较好的短期疗效,使高龄患者髋关节功能较早恢复,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后3个月关节功能恢复相对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提示即使高龄患者,只要做好充分置换前准备工作,仍建议优先选择全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适用于年龄< 65岁的患者,骨水泥假体适用高龄、骨质情况欠佳的患者.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骨水泥假体不适用于年龄> 70岁、既往身体健康、日常活动量满意、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行非骨水泥假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年龄> 70岁的老龄患者57例65髋,平均年龄8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3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2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7髋.记录置换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置换后初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置换前及置换后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X射线片结果、置换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6~40个月,平均19.6个月.53例完成随访,4例失访,未发现假体松动和需翻修手术病例.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0.7±18.9)分提高到置换后的(89.2±5.5)分,优良率为93.7%.置换后并发症包括术口血肿1例、脑血管意外1例几泌尿系感染1例.提示老龄患者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选择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假体组,各30例,分别行相应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情况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组住院时间短于生物型组(P0.05)。骨水泥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生物型组(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均出现髋关节脱位的情况。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骨水泥型组Harris评分高于生物型组(P0.05)。结论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在改善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取全髋关节置换(THA)与双动股骨头置换(BFHR)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8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将其分为BFHR组与THA组,每组40例。BFHR组采取BFHR方案治疗,THA组采取THA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指标及随访3个月时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功能评估系统(WOMAC)评分。结果 BFHR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THA组,输血量、出血量低于TH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优良率、WOMAC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案均能够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髋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并发症较少,其中BFHR方案手术创伤较低,适合身体状况较差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65例。A组接受半髋置换术治疗,B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恢复完全负重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Harris评分和ADL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均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术前,且A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Harris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远期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作用更佳,对手术耐受较好的患者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髋关节与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患者身体条件及基础疾病的影响,对关节置换方式的选择是临床需慎重考虑的方面。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75例,全髋置换组38例,平均年龄(68.4±5.3)岁:半髋置换组37例,平均年龄(72.5±6.2)岁,对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和Merle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分级,置换中出血量及置换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与结论:75例患者均获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关节置换后髋关节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及髋关节行走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髋置换组平均置换时间长于半髋置换组,置换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半髋置换组(P〈0.05)。提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半髋置换,操作时间短,置换中出血少,且置换后疗效与全髋置换相当。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否应用关节置换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初次治疗,目前国内学者还有争论。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0例,年龄≥80岁,转子间骨折组35例,股骨颈骨折组55例。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随访1-5年,从置换过程时间、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2.8年,在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假体翻修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置换时间稍长(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骨代谢、内分泌异常及使用激素,常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当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时相对于常规髋关节置换具有不同的特点。目的:观察生物型或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问收治15例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股骨颈骨折8例(1例为双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骨关节炎2例,共16髋。关节置换的方式包括全髋关节置换9髋(生物型5髋,股骨侧为骨水泥型4髋),人工股骨头置换7髋(生物型2髋,骨水泥型5髋)。出院后门诊随访X射线观察假体周围有无透亮区出现和动态变化情况,采用Harris评分和SF-36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时间为0.5—4年,呈偏态分布,中位数时间为30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置换前的(53.0±5.8)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6.0±3.8)分。SF-36评分由置换前的(65.0±2.4)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3.0±4.9)分。出院前出现5例并发症,2例置换后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休克,2例肺部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经对症治疗后恢复。置换后随访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假体感染等并发症。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置换可以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但部分患者由于本身终末肾病的进展可能会影响置换后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1年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术后1年,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结论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年患者进行全髋置换术。【结果】随访30~82个月,平均5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35.4±7.3)分,术后1年平均(87.2±10.2)分,术后2年平均(87.1士10.3)分。术后第54(30~82)个月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8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达94.1%。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近端骨折1例,术后髋关节脱位和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全髋置换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迅速恢复髋关节功能,近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是伴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于恢复外展肌力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平衡,维持关节稳定,恢复关节功能,减少置换后跛行,降低假体磨损、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的重建偏心距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对比分析采用组配式假体(S-ROM)行全髋置换20例20髋患者及采用普通假体(Corail)行全髋置换19例20髋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测量,对两组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和偏心距重建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均无感染、骨折、脱位,无深静脉血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临床随访:在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组与未重建组置换前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偏心距重建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 〈 0.05)。髋关节外展活动度大于未重建患者(P 〈 0.05)。X射线随访: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3.956,P 〈 0.05),39髋(98%)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2.5%)轻度外翻位,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与未得到重建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组配式假体和普通假体两组中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髋关节外展活动度优于未得到重建者,组配式假体偏心距重建率高。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治疗充满挑战性,最佳治疗方法尚未达到一致。目的:观察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效果。方法:纳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9例,假体均为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的全髋关节。髋臼侧采用生物性假体压配固定,股骨侧采用带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固定。12例选取金属-聚乙烯承重界面,7例选取陶瓷-聚乙烯承重界面。置换后随访,定期摄片监测假体位置,并指导功能锻炼,记录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110±55)min,术中出血量(510±60)mL,置换后出血量(310±40)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局部红肿,脓性渗出。双下肢畸形恢复,长度相差均小于1cm。19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见假体松动征象。置换后1年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其中优10例,良8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有一定困难,采用含抗生素骨水泥股骨柄与非骨水泥髋臼金属托组合,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及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患者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度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63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及其疗效。【结果】6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6min,平均输血量为380ml,平均住院时间19d,住院期间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6~53个月随访,平均36.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为82~96分,平均89.7分,其中优45例,良1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3.7%。术后1年左右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髋关节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7.9%。【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严重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抗旋转能力差,单单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容易失败.如内固定后出现股骨头塌陷、股骨颈短缩、小转子内侧失稳髋内翻、头颈旋转、头颈切割穿钉、钢板拨钉及钢板断裂等现象.故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置入内固定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9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内固定治疗,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组48例,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估.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动力髋螺钉组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内固定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动力髋螺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P< 0.05).提示单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较多,失败率较高;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能重建股骨后内侧结构,弥补动力髋螺钉的缺点和不足,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