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探讨80岁以上的高龄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4例平均年龄(84.0±3.7)岁的急性心梗患者进行PCI,观察手术即刻效果及近远期疗效。结果:22例取得即刻成功(成功率91.7%),共对32支靶病变血管行PCI,共植入支架41(平均1.7±0.8)枚。15支IRA为完全闭塞病变,即刻开通14支,院内死亡4例。平均随访(18.5±14.8)月,14例未再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8月死:亍二肺癌。结论:急诊PCI对8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来说,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321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植入451个支架,植入成功率97.8/,其中79.1%(254例)为B2型以上复杂性病变,因DeNovo及Suboptimal病变植入的支架占56.7%(182/321),Bail-out病变16.5%(53/321),再狭窄病变26.8%(86/321)。结果:28例曾行冠状动脉搭桥水患者的28文静脉移植血管(SVG)内植入49个支架,1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原发支架植入。多支架植入99例,其中植入3个以上支架者26例。支架类型:Palmaz-schatz支架占69.7%(314个),NIR支架占20.6%(93个),其它支架占9.8%(44个)。多数病例使用高压球囊扩张,住院期间发生急性支架血栓形成6例(1.9%),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2例,其中1例因心肌梗塞死亡,无严重出血并发症。21例(6.5%)术后2-11个月胸痛复发者支架部位再狭窄,再次PTCA。结论:冠脉内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扩大了PTCA的适应症,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并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行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血运重建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5年6月-2004年9月接受PCI的257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完全性血运重建组2278例(88.3%),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301例,对比分析两组PCI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复杂B2/C型病变、完全闭塞病变的比例均高于完全性血运重建组(P〈0.01),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亦较后者严重(P〈0.05);完全血运重建组PCI成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96.4%vs94.0%,P〈0.05)。对2426例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总随访率为94.1%。两组造影复查率、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56.4%vs55.3%,15.2%vs19.2%,P均〉0.05)。完全性血运重建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组(5.7%vs9.2%,P〈0.05;21.2%vs31.6%,P〈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完全性血运重建的患者1年长期临床疗效优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右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2年间进行的 188例 2 0 2处右冠脉靶血管介入治疗的特点。结果  188例右冠脉病变共 2 0 2处右冠脉靶血管 ,靶血管介入成功率为 91 1%,其中 15 0例植入支架 174枚 ;PCI失败 18例 ,均发生在右冠脉近中段 ;室颤 2例 ,PCI后无复流现象 6例 ,早期急性冠脉闭塞 1例 ,冠脉破裂 3例 ,死亡 3例。随访 1~ 96月 ,绝大多数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右冠脉病变的PCI是一项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远期临床疗效俱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分析应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溶栓组(44例)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及治疗效果,术后1~3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的治疗时间、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及LVEF 分数均优于药物溶栓组( P<0.05);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的治疗有效率97.8%优于药物溶栓组的治疗有效率84.1%( P<0.05);术后1~3年随访,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组心脏事件发生率2.2%及死亡的发生率为0低于药物溶栓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15.9%及死亡的发生率11.4%(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心脏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裸金属支架(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多支冠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中的安全性和中期疗效,为DES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依据。方法连续人选2002年11月-2005年6月首次接受PCI治疗的443例T2DM合并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其中BMS组226例,雷帕霉素(Cypher)支架组91例,紫杉醇(TAXUS)支架组126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的临床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Cypher支架组中病变长度和分叉病变的比例及TAXUS支架组中3支血管和分叉病变的比例均明显高于BMS组(P〈0.05或0.01)。两DES组的造影随访再狭窄率明显低于BMS组(Cypher组3.2%、TAXUS组4.5%协BMS组37.3%,P〈0.05),临床随访6个月MACE发生率亦明显低于BMS组(Cypher组5.7%、TAXUS组5.8%wBMS组18.5%,P〈0.01)。结论与BMS相比,T2DM合并多支冠脉血管病变患者植入Cypher支架和TAXUS支架安全性高,6个月中期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对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 记录冠心病危险因子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对比分析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支架植入对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的影响 ,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变化。结果  6 4 8例患者 783处病变共植入支架 917枚 ,累及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 12 5 6支 ,其中药物支架组 5 84例 ,普通支架组 6 72例。与普通支架组比较 ,药物支架组植入支架较长 ,但两组支架植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相似。进一步分析支架植入血管狭窄≥ 90 %、分支血管开口处≥ 5 0 %狭窄 82 6支分支血管 ,发现药物支架组 (n =36 9)较普通支架组 (n =4 5 7)支架植入后分支闭塞发生率较高 (4 8例和 4 5例 )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较普通支架植入易导致直径小于 2 .5mm分支血管闭塞 ,但未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疗效 ,探讨急诊PCI对高危ACS的策略。方法 入选 2 0 0 1年 12月 7日至 2 0 0 4年 8月 2 2日来院的高危ACS(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非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共 15 0例。发病时间在 2 4h内 ,从发病到来院时间 <6h ,6~ 12h和 12~ 2 4小时的比例分别为 6 0 %、2 5 %和 15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CAG)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  15 0例入选患者均行急诊冠脉造影 ,14 3例行急诊PCI,其中直接植入支架 6 0例 ,PTCA后植入支架 80例 ,仅行PTCA 3例。 4例延迟植入支架 ,3例早期病变。梗死相关血管 (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为 99.3%。单支病变 双支病变、3支病变和早期病变分别占 2 8% 4 6 % 2 4 %和 2 %。从来院到导管室时间平均 5 0min ,从进导管室到梗死血管开通时间平均 1h。术中发生慢血流2 1例 ,经冠脉内给药好转 ,无血流 1例 ,治疗无效 ,术后急性闭塞 2例 ,分别再次PCI和IABP治疗好转。IABP治疗 12例 ,1例无效。院内死亡 7例 ,其中术中无血流 1例 ,术中心源性休克 1例 ,术中室颤 1例 ,术后室颤 1例 ,术后顽固心衰 2例 ,术后心脏破裂 1例 ,病死率 4 .7%。 14 3例随访 ,随访时间为 30~ 993d ,出现心绞痛 3例 ,心力衰竭 3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2000年6月我院进行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31例,2支病变14例,3支病变5例;其中完全闭塞或近乎完全闭塞6例。结果:导丝能够通过的60处病变共置入支架48只,其中为预防再狭窄植入支架(DeNovo stenting)30只,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果不理想置入支架13只,PTCA并发夹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置入支架(Bail-out stenting)5只。置入支架直径2.5-4.0mm,长度12-35mm。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前病变平均直径狭窄(87.5%),术后直径平均残余狭窄为(2.3%),并发症包括术后低血压2例,血管并发症4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PTCA及支架植入术手术对有选择的病人是一种治疗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行之有效的方法。医护人员技术熟练对降低并发症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4月-2004年8月,为13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联合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和导丝机械性开通的方法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5枚Wallstent支架,采用多普勒超声或DSA随访。结果13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植入支架。经8个月~5年(平均26.2个月)随访,1例于术后23d支架内急性血栓闭塞,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再次成功开通;1例于术后19个月临床症状加重,造影证实支架处髂总和髂外动脉闭塞并同侧股浅动脉闭塞,于外科行血管旁路术,其余病例于随访期内血流通畅,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接触性溶栓结合导丝机械性开通法开通闭塞血管成功率高,血管腔内成形术作为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创伤小,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对多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冠心病患者的中期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11月-2005年6月成功完成的多支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DES的8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DES组,对照组为2000年11月-2003年6月成功置人裸金属支架(BMS)的多支CTO冠心病患者70例。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PCI结果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并记录出院后6个月临床随访时的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仅DES组心肌梗死患者比例低于BMS组(29.2%vs45.7%);两组患者CTO靶血管分布和PCI治疗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与BMs组比较,DES组CTO特征中≥15mm的靶病变数、平均支架数及平均支架长度均较高,而平均支架直径较低。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MACE事件;6个月后随访DES组靶病变再血管化、靶血管再血管化、累积MACE率和总再狭窄率均低于B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ES在多支CTO患者PCI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对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共扩张12支血管的16处病变,其中2例置入冠脉内支架3个。7例病人中5例为双支血管13处病变,1例单支血管2处病变,1例左前降支完全阻塞病变,16处病变成功地扩张13处,造影结果满意,成功率81.3%(13/16),3个支架植入获成功。术后近期和远期追踪12个月,临床有效率85.7%(6/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该方法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在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0例 47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 5 6只支架 ,其中置入前降支 2 9只 ,右冠状动脉 1 8只 ,左回旋支 9只。结果  40例全部置入成功 ,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 ,即刻效果良好 ,由术前狭窄 ( 88.9± 8.1 ) %减至术后残余狭窄 ( 5 .6± 5 .1 ) %,支架置入成功率 1 0 0 %。术后低血压反应 2例 ,血肿 3例。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诊断与治疗的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介入性诊断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行性及疗效,分析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对26例同期住院行血液透析合并明确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8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18例维持药物治疗。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介入检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8例接受冠脉检查患者中,6例患者17支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34处。其中A型病变:0处;B型病变:1处;C型病变:13处。5例为3支血管多处病变,1例为2支血管多处病变。6例完成支架治疗,术后心绞痛明显缓解。其中1例仅行PTCA,术后8月原扩张血管再次狭窄,予支架治疗。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选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术前及术后行血液透析,有2例术后尿量减少,1例肾功能轻度恶化。随访4~48月,6例接受介入治疗患者中2例出现临床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3月死于多脏器衰竭。未接受冠脉检查、治疗的18例中,17例存在临床心绞痛发作(95%);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死亡。结论终末期肾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范围广,长病变、钙化、多支多处病变发病率高。冠脉病变与肾功能恶化及透析时间不平行。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介入检查治疗疗效明确、安全可行,可明确冠状动脉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对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术中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06~2010-06对28例CTO病变患者,应用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增加导丝支撑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8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20例,手术成功率为71.4%。结论:微导管联合双侧冠脉造影技术提高CTO病变介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药物洗脱支架内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药物洗脱支架(DES)在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有效性而被誉为里程碑式进展,但同时其安全性尤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问题也一直是医家关注的焦点.DES血栓形成发生率至少不低于金属裸支架,且后果严重,绝大部分导致心肌梗死或死亡.影响DES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提前中断抗血小板治疗是最强的危险因素,其他还有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分叉病变、多支或多处病变、长病变、女性、高龄以及支架膨胀不全和残余狭窄等.其根本原因在于DES延迟内皮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