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3~1994年广西卫生厅组织疟疾考核组对15个县(市)135个乡的186个自然村屯、以及16个农、林、矿场的近两年没有到过外地的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血检,共检查12280人,疟原虫阳性4人,阳性率为0.03%,IFAT抗体阳性(≥1:20)24人,阳性率为0.20% 相似文献
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是通过将荧光素与抗人免疫球蛋白或其他第二抗体在不影响抗体免疫特性的情况下,用化学方法结合起来,制备成荧光抗体。当作为检测用的未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时,加入荧光抗体与之结合形成免疫荧光复合物,即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亮绿色荧光,从而间接地显示出待测标本中存在着相应抗体(或抗原)。IFAT最早用于寄生虫病的血清 相似文献
3.
4.
对来自非洲,亚洲和前苏联23个国家的93名来华留学生进行了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调查.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的12名,阳性率为12.9%,其中9名阳性患者来自非洲,抗体阳性率为23.08%,抗体阳性滴度最高的1:160有3名人员. 相似文献
5.
采用滤纸干血代替血清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诊断华支睾吸虫病,血清与滤纸干血两者测定效果无显著性差异。滤纸干血在现场应用作流行病学调查,观察1612例,与粪检比较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阳性符合率88.2%,阴性符台率92.9%。感染度与阳性符合率、反应强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7.
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王在华,易志辉,朱惠国,曹闻湖北省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戴裕海,周光烈,曹久华湖北省仙桃市血防所刘松泉湖北省动物血吸虫病防治站曾宪先为了准确掌握全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与特点、评估“八五”期... 相似文献
8.
李苏英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7):1319-1319
浙江省曾经是血吸虫病流行区。长兴县虽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但随着市场经济开放,来自和往返血吸虫病疫区人员务工和流动频繁,以及县部分乡镇仍有残存钉螺,因此流行隐患依然存在。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流动监测点实施方案》要求,于2006年在做好常住居民病情监测基础上,开展了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作为一种确认实验在HIV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T嗜性的HIV毒株感染MT4细胞制备抗原片,并与不同稀释度的免疫血清相结合,再滴加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特异性免疫荧光,结果:用IFA检测43分血清样本(其中包括17份WB阳性血清,14份阴性血清和12份ELISA阳性或WB出现可疑条带但按标准不能判为阳性的可疑血清),除HIV-2血清呈阴性反应外,其余检测结果与WB相符,IFA对HIV-1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100%,HIV-1阳性血清抗体最高滴度达到1:10240。结论:IFA可用于HIV-1抗体检测的确认,它可作为Western Blot的一种补充或替代实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杭州市莱姆病的感染状况、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影响感染率的因素,提出杭州市莱姆病防治对策。方法选择余杭区、临安市和建德市等三地部分林场的职工和山村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检测人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对莱姆病抗体检测阳性血清进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交叉试验,以排除钩体和梅毒螺旋体的交叉感染。结果932份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以及梅毒和钩体鉴别试验的血清标本中,判定为莱姆病感染的为111份,感染率为11.91%。男性的莱姆病感染率略高于女性,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0~岁组和70~岁组两个年龄组的感染率略低外,其余各年龄组间的感染率较为接近,且经统计学检验,各年龄组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杭州市不同地区间的莱姆病感染率存在差异,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杭区的感染率最高,而建德市的感染率最低。山村居民的莱姆病感染率略高于林场职工,但经统计学检验,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杭州市林场职工和山村居民中普遍存在莱姆病的感染,且感染率较高。人群对莱姆病普遍易感,不论年龄、性别、林场职工或山村居民,只要经常有接触传播媒介的机会,不做好防护而被蜱叮咬,就有可能被感染。提示在杭州市的山区和林场开展莱姆病的防治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毛细管血浆法与常用的滤纸干血滴法采集微量血标本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用于对比检测疟疾抗体的效果,共检查血标本食蟹猴疟原虫感染的猕猴56份,两个疟疾严重流行区居民各220与191份。结果,三种对象检出的疟疾抗体阳性率毛细管血浆标本与滤纸干血滴标本分别为100%与98.2%、84.5%与75.0%、90.1%与79.6%;检出的阳性GMRT分别为530.9与261.9、87.5与35.0、82.0与38.4,毛细管血浆标本均高于滤纸干血滴标本,两者间有明显差异。表明进行疟疾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尤其在流行程度较低或接近消灭疟疾的地区,宜采用毛细管血浆法采集标本作IFAT。 相似文献
12.
应用恶性疟原虫与食蟹猴疟原虫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1983~1984年间对安徽省三个采取不同抗疟措施的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流行区进行了两年的纵向调查,血清学结果与疟原虫率调查结果在反映疟疾不同的流行水平上显示平行的关系。三个地区每年疟疾传播季节的寄生虫学接种率(疟原虫血症发生率)与恢复率,食蟹猴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的疟疾抗体阳性发生率与恢复率,其数值大小与变动分别与该地间日疟与恶性疟的传播强度及采取的抗疟惜施相关。 相似文献
13.
各期日本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后HBV感染血清标志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各期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后 HBV感染标志物的变化。 方法 对 80例急性期、78例慢性期及 60例晚期血吸虫病人吡喹酮杀虫治疗 ,用 EL ISA法测定治疗前后 HBV5项标志物含量。 结果 急性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后HBV阳性率分别为 62 .5 0 %和 2 8.75 % ,慢性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后 HBV阳性率分别为 2 8.2 1%和 3 0 .77% ,且各项阳性率与对照人群相似 ;晚期血吸虫病人治疗前后 HBV感染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 5 0 .0 0 %和 5 3 .3 3 %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但其小三阳阳性率治疗前后分别为 3 3 .3 3 %和 3 1.67% ,在各组病例中最高。 结论 急性血吸虫病人治疗前 HBV阳性率明显高于治疗后 ,且 HBV感染标志物组合阳性率也是治疗前高于治疗后。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人 HBV感染率治疗前后变化不大 ,但晚期血吸虫病人 HBV感染标志物小三阳和大三阳的阳性率高于慢性和急性治疗后。 相似文献
14.
徐勤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5,6(6):351-352
本文报道了用简单催化模型拟合金堂县梓桐村日本血吸虫皮试率年龄分布调查资料。从定量结果看出,流行区总人口的感染力为0.012,即平均每年1,000人中有12人感染日本血吸虫病。而男性与女性的感染力分别为0.022和0.006。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同时由相应的催化曲线反映出当地居民以往感染血吸虫病的积累历史。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检测风疹病毒(RV)抗原E1、E2、C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为快速、敏感地检测临床标本中的RV提供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方法采用荧光素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检测病毒抗原与抗风疹病毒衣壳蛋白E1、E2、C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结合物。用该系统测定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送检的咽拭子标本,并与病毒分离结果和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IFA方法可以快速、敏感地检测临床标本中的RV。经检测咽拭子标本38份,其中28份采集于临床诊断风疹病例;6例采集于出疹患者,但诊断不明;4份采集于风疹病例的接触者。检测结果有22份风疹阳性标本。IFA的结果与病毒分离结果完全一致,但与临床诊断不一致,IFA结果的阳性数低于临床诊断风疹病例数。结论IFA方法简单可行、敏感特异,结果易于判断,是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中进行RV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IFA方法也可以作为临床快速诊断RV感染的备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BV抗体谱在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 653例疑似EB病毒感染的发病儿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联合检测EBV-CA IgG抗体及亲和力、EBV-CA IgM、EBV-EA IgG、EBNA IgG,分析EBV感染时期,探讨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结果 1 653例疑似EB病毒感染的发病儿童组中,发生EBV感染的病例数为1 485例(90.0%),其中EBV原发感染(急性期)301例(18.2%),EBV复发感染(急性期)423例(25.6%),EBV既往感染761例(46.0%),无EBV感染168例(10.0%).724例患儿EBV感染(包括EBV原发感染急性期、EBV复发感染急性期)的相关疾病涉及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系统,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38例(32.9%),急性扁桃体炎236例(32.6%),肺炎82例(11.3%),发热查因104例(14.4%);儿童EB病毒原发感染与复发感染发生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以8岁以内患儿,尤其是4岁以内的患儿为主,所致疾病均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EB病毒复发感染比原发感染所致疾病类型更复杂.EB病毒原发感染(急性期)EBV-CA IgM抗体阳性率仅为16.0%. 结论 EBV抗体谱检测可以综合判断出EBV感染时期,区分EBV急性感染与既往感染,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明确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桂林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和应对策略的调整。方法根据卫生部相关方案,查阅病历,采集病例咽拭子,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设计统一的调查表、记录表,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病例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却是在出境时由口岸检疫发现。123名密切接触者未发生二代病例,亦未造成社区传播。病例病情温和,未服用达菲治疗,咽部带毒时间较长。结论通过对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过程分析,体现国家应对甲型H1N1流感不断认识和防控策略由围堵到针对性干预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流)大流行后北京市金融街地区健康人群甲流血清抗体水平,为今后的流感防控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随机选择北京市金融街地区健康人群25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甲流抗体,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50名健康人群甲流抗体阳性率为25.6% (64/250),男女性别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甲流疫苗组与未接种疫苗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流感样症状者与未出现流感样症状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和6 ~15岁年龄组人群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0%和54%.结论北京市金融街地区健康人群中25.6%的人已具有甲流抗体,已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9.
王振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2,(3)
本文测定了氯氰菊酯对不等单蚤卵、幼虫、茧、成蚤的毒力。结果:成蚤用玻璃药膜法,LD_(50)(μg/cm~2)吸血蚤及未吸血蚤均是♀>♂(0.031>0.009及0.014>0.005);同一性别吸血蚤均大于未吸血蚤(♀:0.031>0.014及♀:0.009>0.005),与一般规律相符。幼虫用玻皿药膜法,LD_(50)(μg/Cm~2)Ⅲ龄幼虫(0.084)>♀蚤(0.031);LC_(50)Ⅲ龄幼虫(19ppm)>卵(5ppm)。茧用吸湿法,LC_(50)110ppm>卵(5ppm)、Ⅲ龄幼虫(19ppm)、♀蚤(8.7ppm),是抗力最强的一种虫态。同时探讨了茧毒力测定方法的可行性及LC_(50)偏高的原因,提出了有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查明杭州市首起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来源,探讨控制措施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对杭州市首起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例与密切接触者的关系、接触时间、接触方式以及接触环境等.结果杭州市首起3例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来源为陪同来自北京的SARS病人在湖北黄岗市中心医院看病而感染.杭州市输入3例病人后,由于政府重视,控制措施严格,未发生二代病人和医务人员感染.结论SARS的传染性,除了少数"超级传播者",一般的SARS病人,包括重症病人的传染性还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