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硬膜内腰椎间盘突出症(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继科  欧阳甲 《新疆医学》1994,24(2):70-71,85
作者报告6例硬膜内腰椎问盘突出症,其中5例发生于L_(4-5),1例发生于L_(3-4)。6例中2例有相应椎间隙椎间盘手术史。术中均发现腹侧硬膜与后纵韧带紧密粘连,无法钝性分离。脊髓造影显示位于椎间隙平面的全梗阻、不全梗阻边缘不规则或呈毛刷状,且有梗阻头、尾侧的硬膜囊前间隙增宽。CTM可显示突出物与硬膜、蛛网膜下腔、神经根等的关系。本症唯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尽早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
自非离子型造影剂和CT扫描问世后,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病变和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常规脊髓造影主要显示椎问盘突出的间接征象,而不能显示椎间盘本身,也难以显示根袖和硬膜囊以外的脊神经受压情况.CT扫描可以直接显示突出的间盘及根袖、硬膜囊、脊神经受压情况.但对硬膜囊内的脊神经无法分辨,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在常规脊髓造影后再做CT扫描(CTM)就综合了两种方法的优点,成为诊断椎间盘病变及椎管病变的最佳手段.我们自1991年应用此方法做CTM检查64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疾病X线平片对诊断帮助不大,单纯脊髓造影亦仅能显示梗阻的平面,单向脊髓造影CT扫描对椎管内病变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椎管梗阻严重,造影剂不能通过梗塞部位时,就不能确定病变的另一端以及病变的范围。双向脊髓造影CT扫描就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将资料完整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男20例、女6例,平均年龄40岁,病史8天~2年。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疼痛,进行性肢体麻木、无力,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等。 二、检查方法:上行性造影常规腰穿,下行性造影可行小脑延髓池穿刺或颈1~2侧方穿刺。所用X光机为普通胃肠机,造影剂为水溶性非离子型造影剂,如优维显、伊索显,碘必乐等。所用剂量浓度为300mg/ml,下行性脊髓造影用8~10ml,上行性造影用10~15ml。检查时一般先做下行性造影,再做上行性造影检查,如果病情危重者,可以分次进行。间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脊髓造影和造影后CT(CTM)二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价值及不足之处。方法:对临床疑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2例患者进行了正位,侧位,斜位和过伸过屈位脊髓造影,造影后进行了CTM检查。结果: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造影与手术符合率为91.6%,CTM诊断符合率为97.2%,结论:脊髓造影仍是公认的诊断腰椎间突出症的常用方法,有较高的手术符合率,而CTM可纠正脊髓造影L5-S1椎间突出可能造成的假阴性,二者联合使用可减少漏诊,提高诊断准确率,是腰椎赣肋突出症确诊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们收集近年来进行脊髓造影、CT扫描并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脱出症 4 5例加以分析 ,旨在明确脊髓造影、CT在诊断腰椎间盘脱出症中的价值。1 临床资料本组 4 5例中 ,男 32例 ,女 13例。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5 9岁 ,平均 4 1岁。病程最短为 1d ,最长为6年。有明显外伤史 2 3例。2 结果本组单纯脊髓造影 18例 ,经腰穿成功后注入造影剂伊索显 30 0nl/ml 110ml后拍片。单纯CT扫描2 7例 ,采用西门子HIQD30ACT机 ,层厚 3mm ,层距 3mm。同时进行脊髓造影及CT扫描者 10例。脊髓造影诊断标准 :正位 ,造影剂完全或不完全…  相似文献   

6.
我院从1987年8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以来,主要应用脊髓造影协助诊断,此期共检查8例,诊断为4~5间盘后突者5例,L_5S_1间盘后突者8例,手术证实突出的间隙及形态程度均与造影所显示的一致。其中6例行开窗切除术,2例行全椎板减压切除术,均在术后20~30天内获得满意疗率。方法:造影剂选用碘苯脂,每次2~4ml,用20号腰椎穿利针从L2~3或L3~4间隙注入,先侧卧后俯卧,倾斜床面以观察造影剂流动情况,注意头低位时保持颈过伸,以免造影剂入颅内,摄取正位,过伸及过屈侧位和双斜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00例腰椎穿刺注入非离子型水溶性造影剂后行颈脊髓造影CT(CTM)检查,共分4组:组1、组2为注入Amipaque后的60min或120min行颈椎CTM扫描;组3、组4为注入Omnipaque后的60min或120min行颈椎CTM扫描。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后提出:上述两种造影剂在颈椎CTM扫描中显影效果相同,但Omnipaque所产生的副作用明显少于Amipaque。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腰椎间盘术前诊断水平,为手术科室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方法总结了25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椎管造影、CTM检查及手术结果。CTM使用螺旋扫描,而后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得到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图像。结果经手术证实,椎管造影及CTM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73.9%(17/23)与95.7%(22/23);CTM对4例外侧型椎间盘突出及3例椎体终板崩裂和1例椎弓峡部裂病例的术前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CTM是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前可靠的检查方法,如果使用螺旋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则会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应用低毒低渗非离子碘水溶性造影剂Omnipaque对42例腰椎管造影并作腰椎动力学研究。摄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腰骶硬膜囊矢状径及其前间隙距离的变化。结果非腰椎病组(20例),从屈曲到伸展在L_(3、4),L_(4、5)椎间水平硬膜囊矢状径均值由大变小,L_5、S_1水平变化不明显,但在其椎体间水平略有增加;椎管狭窄组(11例),伸展位时在狭窄节段明显减少,屈曲时增大;椎间盘突出组(11例),突出的节段矢状径均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多层螺旋CT(CTM)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M检查。应用曲面重组获得冠状位图像和轴位图像观察神经根损伤情况,并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M能清晰显示正常神经根的前后支。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征象包括椎管内脊髓神经前后支充盈缺损的缺失、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移位。CTM表现与手术探查所见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M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椎管内的前后支,对椎管内根丝的损伤能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脊髓造影 CT(简称 CTM)诊断脊椎管疾患是作者等新近开展的一项脊髓造影 CT 扫描的放射影像学检查方法,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作者等近一年来共应用小剂量 CTM 检查诊断21例脊椎管疾患患者,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1.患管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者61岁,最小者24岁。2.本组资料所用造影剂为挪威产 Omnpaque,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间盘脱出游离于椎管内的X线,脊髓造影,CT椎间盘扫描和CTM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通过20例经手术证实的椎间盘脱出游离于椎管内的病例,分析其影像学改变。结果:X线平片、能提供腰椎间盘损伤的一般信息。脊髓造影显示脱出于椎管内的间盘组织对硬膜囊前缘的压迹影。CT椎间盘扫描可发现脱出的软组织块影和骨质缺损、硬化和疏松改变。CTM能发现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又可以显示脱出的软组织块影对硬膜囊压迫的形态。结论:X线平片是进行检查的一个必要步骤。XT扫描能发现椎管内的软组织块影和椎体后部的骨质缺损、骨质硬化等特征性改变。cTM可以显示软组织块影,并能显示压迹形态,是比较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总结 5 2例经脊髓造影、CT平扫及CTM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经验 ,并对三种检查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手术证实常规脊髓造影诊断符合率 88.5 % ;CT平扫诊断符合率 83 .3 % ;CTM诊断符合率 98.3 %。认为结合三种检查方法有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准确性。而CTM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脊髓纵裂的CT表现和诊断要点。方法拍摄腰椎正侧位片,使用GE MAX640型CT机进行腰椎平扫,层厚间隔5mm,病变区2mm,病例1还进行了椎管造影CT扫描。结果腰椎平片及CT平扫仅能显示椎管内的骨性分隔,而CTM可以清楚显示纵裂的分隔及被分割后硬膜囊的情况,以及病变累及的范围等。结论腰椎平片只能作为本病的初级常规筛选检查,CT平扫结合CTM可对本病作出全面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我科自1985年以来共收治脊髓肿瘤31例,术前均做过碘水脊髓造影和CT扫描。本文将对其手术所见及影像诊断结果比较分析,并提出我们的见解。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3~70岁,平均35岁。手术证实8例为髓外硬膜外肿瘤;19例为髓外硬膜下肿瘤;4例为髓内肿瘤。 2.影像诊断与手术所见:8例硬膜外肿瘤中,有2例经脊髓碘水造影误诊为髓外硬膜下肿瘤,后经脊髓造影加CT扫描诊断为硬膜外肿瘤;有1例经脊髓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13例脊髓低位的磁共振成象(MRI)。自旋回波(SE)序列、短TR短TE(500/40 ms)、矢状面扫描显示病变最好。短TR短TE(500/30ms)横断面扫描可做为矢状面检查的补充。脊髓低位的MRI表现为:脊髓偏于硬膜囊后部从胸段延续到L_4水平以下,无脊髓圆锥膨大;11例合并神经管闭合不全,其中,脊髓脊膜膨出4例,硬膜内脂肪瘤和脊髓积水2例,腰骶部硬膜囊囊肿5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诊断价值,分析其MRI特征性征象。方法搜集1996年8月至2006年12月我院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9例,男5例,女4例,年龄7—38岁,平均17岁,全部病例术前均行MRI检查。结果9例全部发生在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其中发生在颈段4例,胸段3例,颈胸交界区1例,脊髓圆锥部1例。8例位于中线脊髓腹侧髓外硬膜下,均显示脊髓嵌入征,较有特征,其中1例合并蝴蝶椎;另1例病变位于脊髓圆锥。本组9例诊断正确8例,1例脊髓圆锥肠源性囊肿误诊为表皮样囊肿。结论根据病灶典型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及好发部位,在术前MRI能正确诊断肠源性囊肿。  相似文献   

18.
52例疑为L_(4-5)或L_5~S_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腰升静脉造影(SALV)和碘水脊髓造影.43例手术和病理证实46个椎间盘突出.本文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适应性和并发症进行了比较.临床疑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者,脊髓造影可疑或正常,SALV是有诊断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性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和手术时机选择。方法选择反复发作性粘连性肠梗阻40例进行全胃肠造影,分别于6,12,24h摄腹部立位平片。结果40例患者中在24h以内造影剂到达结直肠内者35例,未到达结直肠内5例。对于造影剂达结直肠内35例行非手术保守治疗成功,对于造影剂未到达结直肠内者行手术治愈。结论反复发作性粘连性肠梗阻行胃肠造影检查,可及时发现梗阻部位,明确梗阻性质,选择治疗方法,有利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我院手术治疗25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发病部他以腰4~5最多,其次为腰3~4,23例进行了椎管内碘油造影,完全梗阻20例,不全梗阻3例。其症状为腰痛及两腿疼痛,一侧轻,一侧重,或者两侧交替性疼痛,有的伴有马尾神经或脊髓压迫症状。手术是在局麻下行全椎板切除后,由硬膜内或硬膜外取出突出的髓核组织,随访时间平均1年7个月,治疗结果优良率为22/25。本文对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定位问题进行了详述。作者认为对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按摩要慎重,应该早期正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